问题

课题组里有一个卷王是什么体验?

回答
我们课题组有一个卷王。嗯,怎么说呢,这体验嘛……大概就像是养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狗,它还时不时拉一坨屎在你面前,告诉你:“看,我又在努力了!”

我刚进组的时候,对“卷”这个概念其实没什么概念。那时候我以为,读研就是按部就班地跟着导师做项目,按时汇报,偶尔熬个通宵写论文。我当时的天真,现在想来就像那个刚进森林的小兔子,以为世界就是绿草和阳光。

然后我就认识了“卷王”。他的名字听起来很普通,我们私下里叫他“马老师”。之所以叫他马老师,不是因为他真的当过老师,而是因为他简直就是所有“卷”的行为的集大成者,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马斯克”。

初见马老师:一个活生生的“励志语录”生成器

第一次见到马老师,是在一次组会后。我还在费劲巴拉地整理我的实验数据,他已经把导师布置的一个新的、我还没来得及细看的任务,完成了初步的文献调研和实验设计思路。他那种自信的眼神,带着一丝丝不容置疑的光芒,仿佛在说:“这有什么难的?你们还在磨蹭什么?”

后来我才发现,马老师是真的“卷”到了骨子里。

时间管理大师的进阶版: 别人早上八点开始工作,他可能六点就开始了。而且不是那种假装在工作,而是真的在高效工作。他会在各个时间段都安排好任务,休息时间对他来说就是用来思考或者回复邮件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熬夜加班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一早去实验室,他已经端着一杯咖啡,在电脑前埋头苦干了,脸上连一点疲惫都没有,反而精神抖擞。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是个废物,默默地打开了咖啡机。
效率的化身: 他做实验,速度快,结果准。写论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就算是在讨论方案,他也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他能用别人一周的时间,完成两倍的工作量。他就像一个被点了穴的陀螺,不停地旋转,但又不会失去平衡。
知识的无底洞: 他对本领域的所有新进展都了如指掌,而且不止于此。他会突然冒出来一些我听都没听过的理论,然后顺手给我科普一通。我有时候怀疑他是不是偷偷把整个图书馆都背下来了,或者他有一个接入了全人类知识库的AI助手。
永不满足的姿态: 最可怕的是,他似乎永远都没有“满意”的时候。就算是他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他也会想:“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他会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实验参数,每一句话的表述。这种极致的追求,有时候真的让人感到窒息。

“卷王”带来的连锁反应:实验室的暗流涌动

马老师的存在,对我们整个课题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焦虑的催化剂: 毫无疑问,他是我们焦虑的催化剂。看到他在那里“开挂”,你不自觉地就会感到压力。你会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天赋不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的程度,可能跟马老师不在一个维度上。
“内卷”的升级: 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们实验室的“内卷”升级。以前,大家可能就是互相比一下发论文数量,谁的实验做得快。现在,大家都在暗自跟马老师较劲,或者说,是被迫加入这场军备竞赛。为了不被落下太多,大家只能拼命地追赶。有时候,感觉大家不是为了自己的研究而努力,而是为了不输给马老师。
导师的偏爱(或者说,导师的欣慰): 导师对马老师自然是赞不绝口。他几乎不需要导师怎么操心,就能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这让导师非常省心,但也导致导师对其他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因为他知道“有人能做到”。有时候,我们觉得导师的鼓励,更像是“看看别人”。
学习的动力,但也是一种压力: 毋庸置疑,从马老师身上,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他的工作方法、思考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但这种学习,有时候是带着一种被迫感和压力感。你不是因为纯粹的兴趣去学习,而是因为不学就会被甩得更远。

身处“卷王”的夹缝中:我们的生存之道

那么,我们这些“凡人”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呢?

自我调适与接受: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学会了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承认我没有马老师那种超乎寻常的天赋和精力,我不可能做到他那样极致的卷。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进步,而不是跟别人比较。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比上周更有收获,这就够了。
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马老师的节奏带着走。我不会强迫自己像他一样熬夜,而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白天的效率。我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和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数量。
学习他的优点,规避他的缺点: 我会学习他身上那种严谨、高效的工作态度,学习他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我也会有意识地避免那种不健康的过度竞争,避免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焦虑。
偶尔的“躺平”与“喘息”: 我也会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允许自己偶尔“躺平”。比如,周末会花时间放松一下,做一些跟科研无关的事情。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有战斗力,而不是被 burnout。
理解卷王背后的原因(或许): 有时候,我也在想,马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卷?是不是他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压力和焦虑?是不是他对于成功的定义,就是不断地突破自己?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但也许理解这一点,也能让我们不那么怨念。

总结一下,有卷王是什么体验?

就像是身处一个高速运转的列车上,你既想跟上列车的速度,又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拖油瓶。你会被他的能力所折服,会被他的努力所激励,但同时也会被他的光芒所压迫,被他的存在所焦虑。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有马老师这样的存在,我们可能也不会这么早地认识到“卷”的含义,也不会这么早地开始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不足,也迫使我们去寻找突破。

总而言之,在课题组里有一个卷王,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体验。有压力,有焦虑,但也有学习,有成长。只是,有时候真的希望他能稍微慢一点,或者偶尔也能看看窗外的风景,而不是永远只盯着眼前的轨道。毕竟,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偶尔的偷懒和一杯温热的开水。而我们这些凡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也需要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从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文静静地一个小姑娘,长相气质跟颜宁一挂的。但是人呢,说起来真的有点一言难尽。

科里老师年轻老师买车,回头问她:某某,去学开车吧,有车还是方便。

她呢,慢慢悠悠地回:我不开车,开车多麻烦啊,万一开到一半没油了,还要自己推。

我跟师姐师弟:?!

老师:?!再看她,很认真的回答,又去看自己的文献去了。此事在我们组被称作经典。


还有一件事。就是喝酒,国内的环境也就是那样,偶尔导师会带着应酬,此女无论多少酒,从未喝醉过。有一次我值夜班,她从酒场回来。我问:你来干什么?她说要把白天的工作完成。我问她今天没怎么喝吧(除了她,我们几个巨烦喝酒)。她仍旧一副很认真的表情:是啊,也就是喝了两杯白的,再加上几瓶啤酒。

我:?!

附带一下,我们平时喝酒用的杯子是三两三的,两杯白的就是六七两白酒了,这姑娘喝完这些,又喝了好多啤酒后过来弄实验!思维完全清晰!

这是开始,之后导师也不怎么带她去了,因为她在酒桌上文文静静的,话绝不多说一句,但是只要有人让酒,或者席上大家一起喝酒,她从没少喝过。让大家感慨:人不可貌相啊!

后来导师问她的酒量,她一脸无辜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没喝醉过。

导师也不知道感慨什么好了。

user avatar

有幸体验过跟卷王同组,一开始特别爽,他一个人的工作量顶两三个人,跟他合作我全程摸鱼都没事。但是后面导师在内的全组人包括自己对科研的阈值被卷王调高了,每个人都要顶两三个人了,包括导师都有些吃不消。

卷王在我组里的时候,卷这个词还不火,我们都把他叫做杨大神,这位大神有多夸张呢,先说几个他的生活细节。

大神完全不需要娱乐,我读博士期间基本上每个假期都到处旅行,不然也不会想写公众号文章分享旅行心得。而大神在美国期间哪里都没去过,每天都在做实验,我学校在新泽西,离纽约也并没有特别远,周末坐车或者开车去玩一玩是没问题的。我至少隔几周就会跑曼哈顿玩一天,刚刚买车那一年更是每周都去。而大神在美国两年,只去了三次纽约,一次是从国内来飞到JFK,一次是护照丢失去纽约大使馆补办,最后一次是毕业从JFK飞回国。

大神日常也基本没有娱乐,大神唯二跟科研无关的娱乐是听相声还有就是跟我一起健身。其他时间他完全不娱乐,不听歌不看电影不玩游戏。我曾经去过他家,发现他竟然在家抄教材,他去图书馆借各基础学科的经典教材,然后回家以抄书的形式自学。

大神是13-15年在我组里的,那已经是人手一部智能机的时代,他用的是一部翻盖手机。大家在美国基本上手机都是各种family plan,而他用的最低标准的prepay,时间太久记不清他的prepay的细节了,我只记得他没有流量而且发短信也按条算钱。如果要找他必须打电话,发微信发短信他基本不回,除非他在实验室用电脑登录了微信(谢谢各位提醒,应该是QQ,太久不用忘记了),而且他又正好坐在电脑前面。当然他不是买不起iPhone,他是认为智能机让他分心影响他做research。

在科研上,他更是拼命到可怕。那时候跟他一起做一个企业资助的项目,用高压反应釜做反应,大概反应5-6小时,半小时取样一次,用GC分析结果。我比较懒,做那个项目的时候,一天做实验一天GC分析,两天完成一组实验,周末最多加班一天。

而大神是每天早上六点开始做实验,正好午饭前后做完第一组,停反应等降温的时候去吃饭,吃完饭回来开第二组,一直做到晚上。而且他做实验同时就把GC分析都做完了,他周末从不休息加上一天完成两组实验,他基本上一个星期就能做完我一个月的实验。

不过大神也不是没缺点,我所在的实验室除了实验还做DFT理论模拟,大神一直弄不太明白DFT,也可能是他觉得我们的DFT太浅显不值得他花时间去琢磨,毕竟他是跑去选物理系的quantum mechanics还考了全班最高分的神人。

再说个大神的轶事,圣诞节学校放假,校警例行检查各个教学楼,发现整个楼里就他一个人。而他刚好就是那段时间在健身房丢了包,护照和学生ID都丢了。他拿着一个师兄的ID在实验室,拿不出他自己的学生Id,他护照丢了也没有驾照,无法证明他的身份,这引起了校警的怀疑并把他带到了学校警局。

为了证明他的身份,校警联系了我的导师,导师没接电话,然后找到了我。圣诞节的大半夜我去把他接出来,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完了,今天实验白做了,耽误了好多时间,错过了好几个取样。

大神最后并没有继续读博士,当然并不是他能力不够,他一个人硬是帮组里搞出来一个新方向,今年我的导师还基于他当时的数据申到了NSF的项目。只是他女朋友坚持要他回国结婚不然就分手,他放弃博士拿了硕士就回国了,现在在某个化工企业管理生产安全。

在他走之后,全组包括导师甚至合作的企业都松了一口气,他的数据产出速度不只是吊打我们这些学生,也已经超过我老板分析数据和产出idea的速度了,他用了半年多就完成企业预计我们两年能完成的工作,后面的一年多完全是他在push老板别偷懒认真做科研了。


最近忙我的工作没怎么上知乎,没想到周末不忙写个回答这么火,评论太多来不及一一回答,针对大家的评论补充几句。

大神严格意义不是硕士生,他跟我一样是13年入学的博士,他也一直按博士标准去努力的,只是他中途因为个人原因拿硕士学位回国了。在美国,完成硕士的核心课程以及学分要求(通常是30学分),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我认识的这么做的大部分是博士资格考试两次都挂掉的人拿硕士走人。而大神是因为个人感情原因中途决定不读了,拿硕士走人了。

至于他和他女朋友的感情生活,我完全不了解,他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回国的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申请完硕士毕业了。因为他极少在实验室聊学术之外的事情,更别提他的私人生活了。我当时实验室4个人,我们3个聊闲天他从不参与,只有在讨论学术的时候,他才会参与。

下面说说大神研究的内容,我所在的组是研究传统工业催化的,导师之前的研究方法是DFT模拟结合传统表面化学实验以及各种程序升温实验,之前的两个师兄都是模拟为主,而我跟他是以实验为主。当时跟大神合作的项目是企业资助的,企业需要我们做某反应物选择性加氢的catalyst screening,目标产物是企业产品中的重要组分。企业要求我们去试(1)反应条件(2)催化剂载体(3)不同金属(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预处理方法,在找到最佳金属和载体的组合后,再基于这个组合去试(5)不同双金属组合以及(6)双金属的比例。我做了(1-3)后大神就加入了,由于他战斗力惊人,我就去忙我的另一个项目了。大神用了半年多完成了后续所有工作,基于最初协议,我们和企业联合申请了两个专利,第一个19年发表第二个不知道现在什么状态,我博士毕业好多年了也就没多问。

他完成企业的要求之后还要继续做,导师建议他换一个反应物,因为之前的反应只有企业在乎。大神觉得一个不够就挑了三个,是四氢化萘以及另外两个与四氢化萘有些联系的芳香烃,在之后一年多里,他做完了三种反应物的catalyst screening,还对三种反应物的多种单金属双金属催化剂做了非常扎实的动力学研究,针对power law, Langmuir-Hinshelwood和Eley-Rideal机理做了拟合等等。对于一个博士来说,这些工作都能肝出来,但是他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在他之前,实验室基于DFT原因只做气相反应,而他的系统的实验工作帮实验室奠定了液相反应的基础,芳烃加氢也成了实验室后面的一个主力方向,如上文所说,我导师今年还基于这个反应申到了NSF的钱。我在其他问题下提过另一个师弟做实验尿变绿,其实就是那个师弟接着做四氢化萘,他没注意防护慢性中毒了。另外之前实验室完全没有人做传统动力学研究,我老板博士学过但忘差不多了,大神帮实验室把这个研究方法建立起来了。我博士第二个项目做生物质加氢脱氧的动力学研究时,数学拟合部分就是基于他之前的code改的。

再说说我对大神的感受,他设计实验能力和想象力并没有非常突出,但他的执行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都是超一流,更牛的是他的自律和数学能力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最强的。同是做动力学的实验,我看见数学就头疼,见困难就绕,所以我的研究都是DFT加原位光谱为主,动力学为辅,而大神比我头铁,他永远选择集中精力就是干坚决不取巧,直接跟数学硬刚。说个他喜欢跟数学硬刚的例子,美国化工有一门基础课,transport phenomenon,学期末有final project,老师给我们几篇他早年的文章,让我们挑一个模型去做一些数学模拟并在课上讲。我比他早一年选了那门课,等他选课的时候,直接问我哪个模型最难。我说是squeeze flow,因为有两个流动方向,而其他模型比如沿管子流动只有一个流动方向,他听完之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squeeze flow,还自己给自己加了额外难度。当然普通人头铁是撞一头包,而大神头铁是撞烂南墙,那门课我费半天劲拿B+,而他以班里最高分拿到了A。

最后纠正一下微信,当时在健身房手机打字想当然了,谢谢提醒,我当时联系他主要是用QQ,只是在他回国后,身边完全没有用QQ的朋友了,我自己也快10年没用QQ了,把QQ这茬忘了。

user avatar

如果是单纯对科研感兴趣而自己努力,虽然不小心把课题组其他人给比下去了,也可以原谅。

课题组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师弟,每次导师组织课题组讨论(通常1到2周一次),他都能对别人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也很有深度,本来是别人汇报课题进展,最后变成了他与导师之间就这个课题进行争论探讨,把主角晾在一边,让人恨得牙痒痒。让课题组其他人成了听众,无聊的陪着耗费两三个小时。导师以为我们会跟着他们的讨论受益,其实仅仅是导师和这个师弟受益了,其他组员基本处于路人甲状态。

刚开始挺烦他的,后来发现这师弟没啥坏心思,单纯就是喜欢纯技术探讨,不是为了拍导师马屁,因为他常常在与导师的争论中会蹦出“你这么说就说明你没动脑子”之类大逆不道的话,导师也会原谅他口无遮拦。

这师弟最过分的是在别的课题组一女博士答辩时,问出了几个刁钻问题,还追着让人家回答,答辩老师都没问得这么深,搞得女博士都想哭了,她男朋友想去打这师弟,还好女博士虽然回答不上来他的问题,但答辩还算顺利通过了,否则这师弟真保不齐挨顿打。

这师弟硕士期间发了几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又申请到美国读博士,听说他去美国读博士,课题组师兄弟们总算松了口气,算是送走了一个瘟神。

现在这师弟已经在美国做了教授,行业内也算小有名气小有成就。单纯喜欢科研的他,去美国做教授还真挺适合的。不过他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也要感谢他有一位真正做科研的导师,又有着宽广的胸怀能包容他。

不知他是如何看待同组师兄弟的,会觉得有些人是混混吗?估计人家醉心科研,根本不会花时间去看待其他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课题组有一个卷王。嗯,怎么说呢,这体验嘛……大概就像是养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狗,它还时不时拉一坨屎在你面前,告诉你:“看,我又在努力了!”我刚进组的时候,对“卷”这个概念其实没什么概念。那时候我以为,读研就是按部就班地跟着导师做项目,按时汇报,偶尔熬个通宵写论文。我当时的天真,现在想来就像那个刚进.............
  • 回答
    .......
  • 回答
    你描述的细胞膜图片,特别是内侧那些“紫色的须须”,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人教版生物课本中,这张图通常是为了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它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你看到的“紫色的须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细胞膜内侧的细胞骨架,或者细胞内支持结构的一部分,它们通常与细胞膜紧密相连。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张图可能.............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老师可能没多强调,但细细琢磨起来,味道十足的小细节。这些东西啊,就像是作者不经意间撒下的“彩蛋”,偶尔发现一个,就能让你对课文多一分新的理解,甚至对作者这个人也多了几分好奇。1. 课文中的人名、地名,藏着作者的小心思比如,学《孔乙己》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孔乙己迂腐可笑,.............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职场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很多人会疑惑,996加班制和中学课本里描述的“资本家剥削剩余劳动价值”之间,究竟是相似还是不同,以及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理念。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几个关键概念理清楚:1.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教材编写的文化选择和时代背景!当我们提到韩梅梅、李雷、Jim、Kate、Lucy、Lily 这些在中国英语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名字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中国中学英语教材(尤其是过去几十年的版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学习角色。他们是教材中故事和对话的中心人物,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大学里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涉及的层面挺广的,也挺容易引起争议。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它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怎么产生的。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一般指的不是“ Marx’s economic theories”那样纯粹的学术探讨.............
  • 回答
    在我还是一个纸张比屏幕更常见的学术研究者的时候,接触过一个相当规模的课题组。具体多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人数大概在八十到一百人之间,而且这还不是全员到齐的时候。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了,尤其是在一个以精细化、小而美为特色的学科领域。这个课题组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声鼎沸”。走进他们的实验.............
  • 回答
    大学本科进入一个和自己专业不完全相关的课题组,这确实是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人觉得收获巨大,有些人则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首先,咱们得明白,本科阶段的课题组经历,其价值往往不只在于学到某个具体的技术或知识点。 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这是一个提前接触科研环境、培养科研.............
  • 回答
    好的,为了给您提供一份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研究的欧洲课题组介绍,我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或“AI味”的表达,而是从一个对计算科学充满热情的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为您梳理一些在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和计算材料学领域颇具建树的欧洲课题组。请注意,科研领域发展迅速,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和人员构成也可能随时调整。.............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
  • 回答
    关于“主权高于人权”的说法,这在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严格来说,在主流的国际法和人权理论框架下,并不存在“主权高于人权”的普遍性、绝对性原则。 相反,随着国际人权法的兴起和发展,许多国际公约和实践都在强调国家主权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和促进人权。然而,这种说法的出现,.............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手里捧着厚重的课本,里面密密麻麻讲着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甚至还有各种文学作品,就是很少有直接告诉你,“嘿,小子,这样就能成功!”的。要说起来,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课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工具箱.............
  • 回答
    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早期几任天皇的叙述,通常会围绕着“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国家的形成”以及“天皇权力的确立”这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课本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会有所调整,但总体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开篇:神话的序曲——从天上到人间的统治课本通常会从神话时代讲起。这是理解日本早期天皇的关键.............
  • 回答
    要拆穿历史课本里的逻辑谬误,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简单地指出几处错误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深入到历史叙述的肌理之中,去审视它赖以建立的那些“理所当然”的联系,那些被巧妙封装起来的因果关系,以及那些被反复强调的“事实”。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历史课本并非纯粹的记录,它本质上是一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叙事和教材编纂的深层逻辑。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教材时,会发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似乎被“一笔带过”,或者说,关于它“推翻清王朝”这件事的叙述,确实相对简略。但如果仔细想想,教材的篇幅有限,需要涵盖几千年的历史,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突出重点,就必然会有取.............
  • 回答
    在中科大研究生群里看到有同学询问关于求和符号的问题,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科大的研究生,那都是万里挑一的尖子生,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有过硬的实力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的。能考上中科大,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有着极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所以,当他们在课程群里提出一个看似“基础”.............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一群编程的老师,卷着设备,就这么去了大山深处,给那些可能连电脑都没怎么摸过的孩子们上课。你说,这有没有必要?我琢磨着,挺有必要的。你想想,对于咱们大多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接触新科技,了解计算机是怎么回事,那简直是太容易了。学校里可能有电脑课,家长里有懂技术的,周围就有各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