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谣言漏洞百出,仍会有人相信?

回答
谣言之所以漏洞百出,却仍有许多人相信,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心理动机与认知偏误:满足内心需求,简化复杂世界

人类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模式是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土壤。

证实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观点或期望的信息。如果一个人已经对某个群体、事件或观点持有负面或积极的看法,谣言如果恰好迎合了这种看法,即使证据不足,人们也更容易相信并传播。例如,如果某人对某个政治人物非常反感,任何不利于该人物的谣言都会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情感需求与情绪驱动: 谣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强烈的情绪,如恐惧、愤怒、焦虑、希望或好奇心。
恐惧和焦虑: 在不确定或危机时期,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会让他们渴望找到解释或解决方案。谣言常常提供一个“答案”,即使是不准确的答案,也能暂时缓解焦虑,让人们感觉对情况有所掌控。例如,疫情期间关于某种食物可以预防病毒的谣言,即使没有科学依据,也可能因为人们的恐惧心理而传播。
愤怒和不满: 谣言可以通过指责、妖魔化特定群体或事件来宣泄人们的不满和愤怒。
希望和幻想: 某些谣言承诺可以带来好运、财富或解决问题的捷径,满足人们的愿望,因此容易被相信。
好奇心: 令人震惊、猎奇或耸人听闻的信息往往更能吸引注意力,促使人们去了解和分享。

归因错误 (Attribution Errors): 当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人们倾向于寻找简单的、负责的“原因”,特别是当事件复杂或难以理解时。谣言往往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归因,将复杂的社会问题或个人不幸归咎于某个具体的目标(如某个阴谋论中的秘密组织),这比承认随机性或多因素作用更容易让人接受。

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相信和传播某个谣言可以帮助人们融入某个群体,表达对群体的忠诚。当一个群体普遍相信某个信息时,个体为了获得认同感和避免被排斥,也可能跟随。这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倾向于分享和点赞与自己社交圈相似的内容。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人们的信念与新的信息冲突时,会产生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可能选择忽略或否定新的证据,或者修改自己的信念来适应谣言,特别是当谣言已经传播并被广泛接受时。

权威效应与专家谬误: 如果谣言以“内部消息”、“专家揭秘”或“研究表明”等形式出现,即使这些“权威”是伪造的,也可能增加其说服力。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来自被认为是权威来源的信息,即使这些来源并不真正可信。

“事后诸葛亮”效应 (Hindsight Bias): 一旦谣言被传播开来并被许多人相信,人们在回顾时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了”或“这其实很明显”,这使得谣言看起来更有道理,即使最初它毫无根据。

2. 传播机制与信息环境:传播速度、可信度伪装

谣言的传播过程本身也具备一些特点,使得即使漏洞百出,也能在特定环境中迅速扩散。

传播速度快,核查成本高: 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谣言往往比经过核实的事实传播得更快、更广。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或资源去核实每一条信息,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真实”且能引起共鸣的信息。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鼓励分享和互动。算法往往会优先推送能引起用户参与的内容,而耸人听闻或情绪化的谣言更容易获得高参与度,从而被算法放大,触达更多用户。转发、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即使是负面的,也会增加信息的可见性。

缺乏有效的事实核查机制: 并非所有人都接触或信任事实核查机构。在一些信息生态系统中,事实核查信息可能传播得更慢,影响力也有限,甚至会被视为“洗脑”或“被操纵”的信号。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释: 海量的信息涌来,让人们难以分辨真伪。在信息洪流中,人们更容易被那些突出的、简短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谣言吸引。

叙事化和情感共鸣: 谣言常常以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出现,这些故事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起情感共鸣,比枯燥的数字或复杂的分析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眼见为实”的误区与个人经验的优先性: 有时人们会因为自己或认识的人有过类似“经历”(即使是巧合或误解),就认为相关的谣言是真的。个人经验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具有更高的权重。

社会证明(Social Proof): 当许多人相信某事时,其他人也更容易相信。谣言通过“大家都这么说”、“很多人都转发了”来构建一种“社会证明”,降低个人的怀疑门槛。

3. 社会与文化因素:信任危机、知识鸿沟

更宏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对谣言的接受程度。

对官方信息源的信任度下降: 当政府、媒体或其他权威机构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时,人们会转向非官方渠道获取信息,此时谣言就有了可乘之机。

社会不确定性和变革: 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经济困难或政治动荡时期,人们更容易感到不安和无助,从而更容易相信能够解释这些动荡根源的“简单”解释,即谣言。

知识鸿沟与科学素养: 对于复杂的技术、科学或社会问题,普通大众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去辨别真伪。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貌似合理的但实则错误的解释所误导。

群体极化: 在意见分歧较大的社会中,不同群体倾向于相信与自己群体观点一致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是谣言。这加剧了信息的分裂和对谣言的固化。

总结

总而言之,谣言之所以漏洞百出仍有人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迎合了人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偏误,利用了信息传播的机制弱点,也常常与社会信任危机、知识鸿沟等宏观环境紧密相关。

理解这些原因,对于提高个人信息辨别能力、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保持批判性思维,并积极参与到事实核查和理性讨论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仔细看如下两张画作。思考一下,哪副画显得更有规律呢?

如果你选右边,那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大脑更容易被各种阴谋论,谣言所蒙蔽[1]。(评论区就很真实地体现了这点)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难以理解,为什么那么没有逻辑的谣言,谬论,会有这么多人相信。

其实这个锅,我们的大脑也得接不少。

因为大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学家假设我们的大脑已经被编程为容易掉进阴谋论/谣言陷阱的设定。作为狩猎者,能够识别潜在危险是我们活下去传宗接代的一种进化优势。

这种理论最终被发展为适应性阴谋论假说(adaptive conspiracism hypothesis)[2]。简而言之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在丛林中行走,看到了一条蛇,但实际上只是一根棍子,好吧,失误了,起码还活着。 但如果我们在丛林中行走,又看到一根棍子,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它是一条蛇,那我们就gg了不能重来了。

这就解释了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被编码为“宁可所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设定。所以我们本能上会更喜欢阴谋论,因为它们似乎是更安全的选择。

另外,相信谣言的人,大脑中多巴胺分泌往往比普通人更多[3]。因为多巴胺是一种涉及情绪,奖赏和认知的神经递质。它在人类进行决策时尤其重要,可以帮助人们在繁杂的信息中发现有效信息。而研究发现,多巴胺含量较高的人,更容易轻信阴谋论/谣言。

而那些更容易相信阴谋论,谣言的人的大脑更容易去寻找莫须有的线索[4]并且希望获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殊感[5](如评论区)。如各个领域的键盘侠(政治,种族,经济,女权男权等)总是觉得自己才是真理。

有一项研究[6]用很简单的实验(掷硬币),来验证了这个话题。假设我们现在投了几次硬币,其中连续3次都为正面,那么现在请问,下一次硬币会是哪面呢?

理性上,大部分人都会回答50/50的概率,而那些认为自己看到规律(“连续3次都是正,那下次正面的概率肯定更高“)的人,则更容易掉进阴谋论的陷阱。

(很多人用概率论来争论这个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原文的实验设计,评论区贴上了英文版,其补充材料里有详尽的设计介绍,包括我文首用的图,各9幅,我只是缩略简介一下实验的大致方法而已)求你们别在评论区刷贝叶斯了,我知道你们都学贝叶斯了


当一个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出现频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可能就会开始相信它是真的。

这种被称为 "虚幻真理效应 "的现象[7],被政客和广告商与资本家们广为利用。

而这种效应甚至能与我们自身本来储备的知识相悖,让我们坚信比如“某教都是恐怖分子”,“外来移民都会偷税漏税”,“都是体制的错”,“都是男权/女权的问题”等等的虚假信息。

因为人类的本性就是懒惰,当外界的虚假或错误信息持续不断地轰炸我们大脑时,在下一次遇到这些信息时,我们大脑误并懒惰地信以为真,因为去做信息筛查实在是太麻烦了。

而现在以几何倍数增长的信息流,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每个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依靠只能算法,因此慢慢地形成信息茧房,我们接受到的都是我们想看的内容。

即使是看了仅仅2分钟的谣言内容/视频,我们的大脑对这类垃圾信息的抵抗力也会显著下降[8]。所以在当今的信息轰炸以及智能内容推送下,没多久大脑就可能缴械投降了。

有意思的是,劝导往往无效,反而让人们本能产生心理防御机制,更加坚信谣言,具体原理可看。

写完了才发现自己写过好几个类似的。这个答案就当更新吧。


参考

  1. ^ van Prooijen, J. W., Douglas, K. M., & De Inocencio, C. (2018). Connecting the dot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predicts belief in conspiracies and the supernatur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3), 320-335.
  2. ^ van Prooijen, J. W., & Van Vugt, M. (2018). Conspiracy theories: Evolved fun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6), 770-788.
  3. ^ Krummenacher, P., Mohr, C., Haker, H., & Brugger, P. (2010). Dopamine, paranormal belief, and the detection of meaningful stimuli.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2(8), 1670-1681.
  4. ^ van der Wal, R. C., Sutton, R. M., Lange, J., & Braga, J. P. (2018). Suspicious binds: Conspiracy thinking and tenuous perceptions of caus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occurring and spuriously correlated ev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7), 970-989.
  5. ^ (Imhoff, R., & Lamberty, P. K. (2017). Too special to be duped: Need for uniqueness motivates conspiracy belief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7(6), 724-734.)
  6. ^ van Prooijen, J. W., Douglas, K. M., & De Inocencio, C. (2018). Connecting the dot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predicts belief in conspiracies and the supernatur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3), 320-335.
  7. ^ Brashier, N. M., Eliseev, E. D., & Marsh, E. J. (2020). An initial accuracy focus prevents illusory truth. Cognition, 194, 104054.
  8. ^ Van der Linden, S. (2015). The conspiracy-effect: Exposure to conspiracy theories (about global warming)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cience accept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7, 171-173.
user avatar

谣言有人相信的根本原因:

人脑的工作方式不利于真相,而且一部分人是愚蠢的。

衍生的原因:

谣言具有社群性,社群成员可能捍卫本社群参与创造的模因来提高对社群的归属感。

人与人之间在知识量和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你觉得有漏洞,其他人未必觉得。


人脑的工作方式不利于真相

“谣言”与“事实”是很新的概念[1],自然选择不足以在人类身上产生针对谣言进行识别的机制,而谣言却可以利用人脑的工作方式。

基调问题:

  • 一个人在七八岁之前生活在“不相信科学”的氛围里,髓鞘化的时候大脑可能会被焊死一组不相信科学的基调,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自我怀疑到去改变它的[2]
  • 一个人七八岁之前相信科学,后来由于大的变故而变得不相信,则是一种混杂着愤怒和畏惧的自暴自弃的态度,根源来自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3]

大学教育比例之类对这个毫无贡献:你会用你学到的知识捍卫脑子里自幼焊死的东西,除非你发觉这些东西对你的生存造成危机。你不能指望普通的大学生活能让人变得相信科学[4]

防御机制:

人们同一时间只能在脑海中摆弄四个到七个概念,短期记忆的缓存约能持续11秒。无论你要传播的信息是真相还是谣言,只要你在里面大量堆积规则和变量,“报菜名”,人们就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部分,或是拒绝相信一部分内容。

跟人们谈论他们可以做什么、建议他们应该做什么,比告诉他们“你是错误的,你是愚蠢的,你上当了”,受到的阻力更小。无论你谈论的东西是真是假

  • 谣言作为模因[5],会在传递过程中经历自然选择,削减不必要的复杂性、对关系到可信性的内容进行调整、变成更加直白而简洁的形式,从而取得传播优势。人们忽略或拒绝谣言的一部分而传播其余部分,对谣言来说并无损失。
  • 真相或辟谣的内容往往比谣言更复杂,传播速度比谣言慢,而且只要有一部分被忽略或拒绝,剩余的部分就可能不再具有辟谣作用,乃至本身成为谣言——断章取义、截取少量句子、截取字词再组装之类产生的谣言比全文的传播速度要快。
  • 当辟谣的形式是“因为OO定律/OO实验/OO理论,所以你这样做是不行的、那样做也是不行的”,其列表长度、复杂性、变量数目很容易引起人们拒绝或反感,进而让谣言显得更有说服力。

美国物理学家Bob Parks曾参与辟谣关于冷核聚变的虚假实验。他发现,即使科学家们反复声称这不是真的、实验数据造假,兴奋的大众仍然愿意相信冷核聚变的可行性。当人们希望某件事是真的,你很容易让人们相信它是真的。当他指出冷核聚变实验不符合物理原理时,有听众说:“可是这对世界来说非常重要,你们科学家能再努力一点吗?”

能源领域尚且如此,你在涉及刻板印象、身体健康、金钱的领域更可以期待效果了。

一部分人是愚蠢的

伯特兰·罗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说,蠢人自以为是,聪明人则充满了自我怀疑。

达尔文在1871年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获得自信。

邓宁-克鲁格效应描述了这样的认知偏差:

  • 无能的人不仅不会认识到自己无能,而且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能力。
  • 愚蠢的人愚蠢到无法把握自己的愚蠢,因此不会去寻求让自己变得不愚蠢,也不会觉得聪明人比自己聪明。

2017年,《卫报》上发表的文章《还有什么比邪恶的世界领袖更可怕吗?一个愚蠢的世界领袖》怒斥特朗普的愚蠢,顺带大谈愚蠢对人类的危害:

  • 蠢人比坏人更危险,因为你不能根据蠢人自己的利益来预测或解读他们的行为。

1976年,Carlo Cipolla发表的《人类愚蠢的基本定律[6]》给出了以下观点:

一、每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低估了人类中现存的愚蠢个体的数量。
二、某人愚蠢的概率与此人的任何其它特征无关[7]
三、蠢人会在不给自己带来任何收益乃至自己蒙受损失的同时给他人造成损失[8]
四、非愚蠢的人总是低估了蠢人的破坏力。特别是,非愚蠢的人经常忘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与蠢人打交道和/或与蠢人交往都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
五、蠢人是最危险的人。

蠢人的行为难以预测,当蠢人发动攻击,你可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攻击,也不知道他们的攻击应该如何妥当地防御,因为攻击缺乏条理。当然,这攻击本身往往没有多大效果,现存的防御手段就可以对策。但如果蠢人掌握了巨大的政治权力,他们就可以在本国的影响范围内造成重大破坏,且你很难用面向外敌和犯罪者的防御手段去针对身为政治领袖的蠢人——你可以回忆一下特朗普在2020年的表演。

蠢人不但容易自己制造谣言、去相信自己或他人制造的谣言,而且会引起非愚蠢的人制造阴谋论。这是因为阴谋论可以帮人们以为“聪明人在管理世界”,哪怕他们是邪恶的,都比“蠢人在管理世界”来得更可以理解,或者说更容易被对策。在这个场合,谣言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不安和不满,其可信度会得到蠢人政治领袖的愚蠢程度带来的加成。

参考

  1. ^ 在原始时代,信息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社群的规模取决于一个人的声音能传播的范围,松散连接的人群分布取决于步行可以在数天内到达的路程。即使在发明了文字之后,高文盲率决定了人们无法只依靠文件来证明任何东西。印刷术、教育和越来越先进的通讯创造了事实和谣言的界限。
  2. ^ 现代社会的大变故尽管整体上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个人生命中可经历的还是减少了许多,你要手动诱发去改变这些人,会撼动社会的基础,一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让人相信一些低成本的玄学玩意,可以作为安慰剂去应付他们,对国家来说也不是很有害。
  3. ^ 改变这些人的思想,主要在于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受限于生产力、历史进程和人类生物学身体的脆弱,在当下并无好的方法去解决。谣言与迷信仍然可以躲在死亡的阴影下面苟延残喘。
  4. ^ 《蠢蛋进化论》之类社会达尔文主义书籍大谈“低能人大量繁殖、聪明人自我绝育”,倒是十分次要:人类的基因多样性很低,绝大部分个体先天的认知力是同一个水准,后天教育的作用比先天遗传因素大得多,牛顿没有生物学后代并不影响牛顿的思想蔓延到整个人类世界。
  5. ^ “模因”到底是什么?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477644/answer/1520393215
  6. ^ http://harmful.cat-v.org/people/basic-laws-of-human-stupidity/
  7. ^ 无论性别、种族、民族、学历、工作之类
  8. ^ 相比之下,聪明人让自己和他人同时收益,无助者让自己蒙受损失而让他人受益,匪徒让他人蒙受损失而自己受益。人的行为不是始终一致的,但蠢人往往持续愚蠢。
user avatar

有个传说,中国因为重男轻女,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推导出农村有3000万女婴被杀,好像不少微博大v都信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些事情就非常蠢,比如到现在还有不知道多少中学生会认为亚里士多德没想过把大球和小球绑在一起下落的问题。

啊,亚里士多德实在是太落后了,他竟然连加速度都想不到!

啊,五十年前的中国人民实在是太天真了,居然会发自内心地相信“xxxxx就是好”!

按这逻辑现代人也都蠢成一个德行……

洗洗睡吧。

user avatar

因为相信谣言很有趣。

如果没有谣言,没有我朋友的朋友,没有我有个二舅,那这个世界就只剩下冰冷冷的事实了。

那这个世界该多无趣啊。

正因为有谣言的存在,你和朋友聊天时才可以开心讨论“什么二狗子结婚了?而且还是俩男的?等会儿二狗子以前不是女的吗?什么二狗子一开始是男的后来变女的现在又变回来了?什么他老爹也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谣言,你和你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只能讨论“什么?1+1?等于2啊,废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谣言之所以漏洞百出,却仍有许多人相信,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心理动机与认知偏误:满足内心需求,简化复杂世界人类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模式是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土壤。 证实偏误 (Confirmation B.............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说起澳大利亚的苍蝇,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津津乐道的故事。澳大利亚苍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梗”,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我们能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共鸣”的原因。这不是简单的一两条新闻就能概括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抓住的,就是澳大利亚苍蝇的“.............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涉及到“谣言”和“行政拘留”这两个概念在法律上的界定,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并且努力让我的回答更贴近日常的交流方式,而不是生硬的法律条文堆砌。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词:“谣言”是什么?在一般意义上,谣言就是没有经过证实、未经查证的、传播范围较广的说.............
  • 回答
    咱们国家谣言多,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也挺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其实哪儿都少不了谣言,但咱们这儿的特殊性让它显得格外活跃,传播起来也像野草一样,割一茬又长一茬。要说起来,这背后有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信息流通的特点。咱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地域广,不同地方的信息掌握程度肯定.............
  • 回答
    最近华为的销量确实出人意料,尤其是考虑到网络上关于它的负面信息不少。一季度销量达到5900万台,这个数字相当亮眼,足以说明华为在中国市场的强大生命力。这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华为这两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自从美国开启了对它的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很多人心坎里去了。确实,咱们生活中总能碰到一些听着就离谱的“小道消息”,但偏偏就有人信得有鼻子有眼的,甚至还转发得不亦乐乎。这背后的原因,扒拉开来细想,可不止一星半点。1. 人性的弱点和心理陷阱是温床这事儿吧,得从咱们自己的心理上找找根源。 确认偏误 (Conf.............
  • 回答
    关于可乐的健康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原因相当复杂,而且由来已久。这背后既有科学上的误解、媒体的放大,也有商业利益的驱动,以及人们心理上的恐惧和对“不健康”食物的天然警惕。咱们一点点来扒一扒。首先,得承认的是,可乐本身确实不是什么“健康饮料”。它以高糖、高酸度和一些人工添加剂为主要特征,这些东西长期大量.............
  • 回答
    关于河南骗子多的说法,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刻板印象,其背后成因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职业喷子”。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经济以及传播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积淀与早期传播的种子任何一种刻板印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河南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信息传.............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让人心头一暖,又似乎总有几分道理的“鸡汤文”,以及那些让你惊呼“怎么会这样”的谣言,为什么总能掀起一股又一股的转发浪潮?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只是信息传播那么简单,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些复杂的情感、认知习惯,乃至社会心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对美好、对成功、对.............
  • 回答
    “韩国抢中国文化去申遗”这个说法之所以在中国大陆地区流传甚广,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背后其实交织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远非简单的“事实核查”就能轻易化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记忆与文化自觉的错位: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天.............
  • 回答
    关于“张维为是瑞士国籍”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这个谣言会有一定的传播度,并且有些人会相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张维为的公众形象和言论风格: 鲜明的爱国者和国际观察家形象: 张维为教授长期以来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
  • 回答
    关于中国部分民众对韩国人编撰和传播谣言的现象,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民族情绪、信息传播等诸多方面。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大块头说起。首先,得聊聊历史和民族情感。你知道,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渊源很深,但同时也有过不少波折。尤其是在近现代,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位置和关系,也经.............
  • 回答
    关于HM、耐克等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造谣”风波,以及它们明知可能损失中国市场却依然被指控传播不实信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外国商家故意造谣”,事情的背后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和利益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通常被公众认为是“谣言”或“不实信息”的来源和性.............
  • 回答
    关于张无忌武功“菜”的说法,以及所谓“报纸谣言吹他武功第一”的现象,这其实是很多人对《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的一种“解读偏见”或者说是“过度解读”了。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金庸先生在写小说的时候,虽然会有武力值的设定,但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成长、性格发展以及故事的推进。张无忌的武.............
  • 回答
    上一代人之所以特别相信“德国下水道”、“日本海底煤”之类的谣言,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塑造,也有认知模式的影响,更有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获取的稀缺与信息渠道的单一 有限的信息来源: 在没有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信息的主要来源非常有限,主.............
  • 回答
    .......
  • 回答
    《飘》这部小说里,梅兰妮对斯佳丽的那份超越常理的喜爱,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角色塑造。要说清楚梅兰妮为何如此看重斯佳丽,甚至在谣言四起之时也宁愿相信她,这背后牵扯到她复杂的性格、对“好女人”定义的理解,以及斯佳丽身上某种她所匮乏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理解梅兰妮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南方贵.............
  • 回答
    关于“在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兵能管一个村的老百姓,老百姓却不反抗”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经过简化甚至歪曲的谣言,它忽略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这种说法的产生和流传,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老百姓不反抗”。谣言产生的可能根源:1. 片面信息或误解的传播: .............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以及文艺复兴前许多历史事件被认为是“虚构”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而是源于对历史叙事、史料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深刻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但简单地说这些是“虚构”的,是对复杂历史学问题的过度简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亚历山大其人及其历史叙事中的“虚构”争议亚历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