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候退了朝,皇帝回去了,大臣会不会好奇的试着到龙椅上坐坐,感受一下?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权力象征的吸引力以及古时候宫廷内部的微妙生态。

首先,我们可以从对龙椅的敬畏程度来分析。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集万民之敬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龙椅不仅仅是一张椅子,更是皇权的象征,是王朝统治的具象化。它的制作必然是极其讲究,用料稀有,雕刻精美,上面可能还会有龙纹等代表皇权的图案。即便是一心想“代天执政”的大臣,面对这样的象征物,也难免会生出几分“不可逾越”的心理。这种敬畏感,一部分是来自于长期的教化和制度约束,一部分也是来自于对这种权力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其次,我们得考虑试坐龙椅的风险和代价。虽然皇帝退朝了,但宫廷之内并非就无人监管。御林军、内侍、甚至一些敏感的太监都可能还在附近。一旦被发现有“僭越”的行为,哪怕只是好奇一坐,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这轻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重则可能被扣上“谋逆”的罪名,抄家灭族都是有可能的。在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残酷异常,任何一点点“异常”都可能被有心人抓住,成为打击对手的武器。所以,绝大多数有理智的大臣,都会权衡利弊,不愿冒这个险。

再者,大臣们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大部分大臣,即使心中有抱负,也清楚自己离“皇帝”这个位置还有多远。他们可能是忠臣,对皇帝心怀敬意;也可能是野心家,但野心更多地体现在朝堂上的权力斗争,而不是直接去触碰象征着最高权力的龙椅。在朝堂上,他们可以据理力争,可以施展政治手腕,但直接去坐龙椅,这更像是直接挑战皇权本身,是一种近乎“叛逆”的行为,不是一般的政治博弈。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极少数极端情况的可能性。

比如,在王朝末期,朝廷腐朽,皇权旁落,皇帝昏庸无能,大臣们可能已经对这个王朝感到绝望。在这种混乱的时期,可能出现一些胆大妄为、或者已经心生篡位之意的大臣。他们或许会趁着无人之际,偷偷地上去坐一坐,感受一下那份权力,甚至在心里默默演练一番“君临天下”的场景。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好奇,不如说是野心的驱使和对现状的不满。他们可能抱着“反正也差不多了,不如过把瘾”的心态。

又或者,有些大臣可能生性疏狂,或者喝多了酒,一时冲动。在退朝后,周围人少,龙椅又近在眼前,勾起了他们平日里藏匿的顽劣或大胆的一面。这种可能性虽然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毕竟,宫廷里也有各种各样的人。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象征”的理解层面来看。很多时候,大臣们可能更多的是在朝堂之上,通过自己的言行去“体验”权力,去影响决策,而不是真的需要身体上去“感受”坐在龙椅上的物理感觉。他们通过发言、通过拉拢、通过制衡,就已经在体验着一种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感觉了。龙椅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目标,而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道具”。

总而言之,大部分情况下,大臣们在退朝后,对龙椅的反应更可能是敬畏、回避,或者是在心中默默地思考其象征意义。真正会去“试着坐坐”的,很可能是那些野心勃勃到了极点,或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心存侥幸的大臣。即便如此,这种行为也必然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虽然想象起来颇为有趣,但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个人认为还是非常非常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真是笑了,再看下面一本正经地回答,顿时哈哈大笑。

古有“皇帝的金锄头”,今有“退朝后皇帝的龙椅”。

你们真以为大臣入宫上朝有行动自由吗?

实际上,古代的常朝、朔望朝、大朝等朝会皆循成规,礼体又极严,“大庭之上,体貌森严”。从入宫门、行走、排班、行礼跪拜到奏事、承旨、退朝出殿的全过程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都有鸿胪寺、科道官、锦衣卫等引礼、纠察人员的导引、监督的,不能乱走、不能乱说话,不能乱动,违者立时纠劾,处罚甚严。

这并非和你们现在有些学校的早操、课间操那样,去操场时稀稀拉拉、追赶打闹、姗姗来迟;广播一宣布结束,大家就作鸟兽散,到处乱窜,有的人甚至还跑上主席台,这里看看,那里摸摸。

古代上朝可没有这么散漫!

以明朝为例,下面是上朝、退朝的简略过程:

1、入朝:

文武分两班入朝,文由左掖门,武由右掖门。入内后,先于金水桥南依品级序立,候鸣鞭,各依次过桥,诣奉天门丹墀,文为左班( 东班) ,武为右班( 西班) ,在御道两侧相向立候,称为“起居” 。

2、入班行礼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 谓之“金台”。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皆着明铁甲胄;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
乐起,皇帝御门,锦衣卫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执盖立座上,一执“武备”、杂二扇立座后正中。天顺后,执伞、扇力士移到金水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上之伞,遇风劲时也撤去。
皇帝安座后,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 左右两班齐进御道,再排班。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 , 行一拜三叩头礼,是为“大班”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3、奏事及奏完退朝

行礼毕,鸿胪寺官对御座宣念谢恩、见辞员数,这些人已于前日在寺具本报名,此时在庭下或午门外遥行五拜三叩头礼。若边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然后,进入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鸿胪寺官唱“奏事”, 各衙门以次进奏。俗例,各官奏事之先,皆预咳一声,文武班中,不约而同,声震如雷,俗私谓之“打扫”。然后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毕即复位。
奏对之际,班列中有礼节失当者,御史、序班即予举劾。若无失仪,御史、序班一躬而退,鸿胪寺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引班引百官以次出,各回衙门莅事。

上朝过程中的监督以及部分禁令

1、见君之时,禁例极严,百官须各照品级,第加敬逊,不许搀先越次,且有私揖之禁 。

2、小大官员如上丹墀,身常朝北,不得向南或左右环转,勿得径行中道并王道,如有旨令行,许侧边随行。

3、为了警谕百官,从皇城门、承天门到午门,一路都有训诫红牌。皇城门前牌书“大小官员面欺者斩”,午门牌书“官员人等说谎者斩”。

4、奏对之际,礼法最严,稍有不谨,就可能遭到弹劾。小官登时面劾,三品以上官具本请旨。若过错不大,皇帝说“饶他”;否则则命“锦衣卫拿了”。

5、御史二员监视,有不如仪者、纠举,百官入朝失仪者、亦纠举如律。又令朝班、每日都察院轮委监察御史二员侍班、纠察失仪。

6、弘治十二年,令朝班内或言语喧譁、及吐唾在地者、许序班拏送御前请处。十四年令、早朝遇雨、门上奏事纠举失仪人员,序班一员拏住,一员门上面奏。

7、嘉靖元年奏准,失仪官员应面纠者,御史照旧先纠。若御史不纠,许序班纠,但不许越次。六年令凡奉天门早朝毕,圣驾下阶南行,两班官员不许輒便退班,与御轿并行,亦不许吐唾语话,序班往来巡视,有违犯者,堂上官具奏,其餘即时拏赴御前治罪

8、嘉靖十年题准,六科每月给事中二员凡遇闸朝,与纠仪御史及鸿臚寺官同行查点。十一年令朝参官不遵礼法者,三品以上具奏处治,其餘即时拏奏,鸿臚寺官通同不行纠举、一体治罪。


说完这些,你们再自己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到处都是锦衣卫力士、大汉将军、鸿胪寺官员、纠班御史的监视、监督,一堆人盯着这些上朝的大臣,他们有机会往回跑到大殿上去坐坐龙椅吗?

就不说要不要命的问题了,实际上监督人员太多,一直盯着官员们,他们根本就没机会跑到龙椅面前。

关于明代的朝会,可以参看这个回答: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user avatar

正常程序是,公公宣布退朝,皇帝走后,大臣依次退出,然后太监打扫卫生,要是太监坐一下倒是有可能。

user avatar

退朝的时候龙椅要抬回去的,你上哪去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权力象征的吸引力以及古时候宫廷内部的微妙生态。首先,我们可以从对龙椅的敬畏程度来分析。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集万民之敬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龙椅不仅仅是一张椅子,更是皇权的象征,是王朝统治的具象化。它的制作必然是极其讲究,用料稀有,雕刻精美,上面可能还会有龙纹等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概念的形成。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澄清一下,“阳具”这个词在古代并非泛指“阴茎”。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泛指男性的生殖器,包括了阴茎、睾丸等整个外部生殖器官。而“阴茎”这个词,其实也并非现代才出现,它在古籍中就有所记载,只是不像现.............
  • 回答
    关于“魚”字下面有四点,与现在“鱼”字的变化,确实是个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但如果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古时候鱼有四条腿后来又没了,那就像是给这个问题凭空加上了戏剧性的转折,而且,这不符合我们对生物演化的认知,更不符合汉字演变的基本逻辑。咱们得从汉字本身和它的造字哲学来看。首先,说“魚”下面有四点,这其.............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古时候的人绘制地图的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化、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记录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时候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一、 地图绘制的起源与驱动力地图绘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地图”这个概念存在.............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牛肉和猪肉的价格差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朝代、地域、经济状况、祭祀需求、以及牛和猪的养殖成本等。但总体而言,在大多数时期和绝大多数情况下,牛肉比猪肉贵得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牛在古代的地位与价值 耕牛的绝对重要性: 牛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扮演着不.............
  • 回答
    古代道士编创神仙体系,其心态是极为复杂且多层次的,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两种情绪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他们当时的动机和思考方式:1. 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对死亡的超越: 根源性的恐惧与希望: 死亡是人类最根本的恐惧之一。道士们作为对生命有着深刻思考的群体,自然也在积极地寻求克服死亡的途径。神仙体系的.............
  • 回答
    关于龙是否存在于古时,以及为何十二生肖里只有龙是虚构的,这可是一个能聊上几天几夜的有趣话题。咱就一点点掰扯清楚,争取说得既明白又生动。关于龙,它到底是个啥?先说说龙,在咱们中国人的概念里,龙可不是什么西方那种长着翅膀喷火的怪兽。咱们的龙,那叫一个集天地之灵气,汇万物之精华。它头上顶着鹿角,身上披着鱼.............
  • 回答
    古时候被流放的罪人,虽然听起来是“流放”,但那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遣返”或“禁止入境”。流放,本质上是一种严酷的惩罚,目的就是将罪犯赶出原来的社会,让他们远离故土,也让当地的官府和百姓安心。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偷溜回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不可能”就能打发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放的性质。流放并非仅仅.............
  • 回答
    古代战场,硝烟弥漫,号角声嘶哑,鼓点如雷。将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如何才能清晰地听到,并且准确执行呢?没有现代化的扩音设备,古代将领们自有他们一套精妙的传令体系。这可不是靠大嗓门“吼”出来的,而是集智慧、组织和技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白一点,战场上的沟通首重“清晰”和“统一”,绝非让每个士兵都.............
  • 回答
    老实说,古代打仗不让老虎狮子这些猛兽上阵,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多了去了。这不是什么“AI觉得”或者“AI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逻辑和经验摆在那儿。要说为什么,咱们得一桩桩、一件件地掰开了说。首先,你想想,这虎啊狮子啊,它们是野兽,不是咱们家养的牛马。你说要养它们?得费多大劲儿才能把它们喂饱?狮子一天能吃.............
  • 回答
    古代皇帝冬天取暖,可不是咱们现在开个暖气那么简单的事儿,那可是涉及朝廷大大小小无数部门、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浩大工程。你想啊,皇帝乃是九五之尊,住在皇宫里,那温度必须得跟外面冰天雪地截然不同,得是暖洋洋、如春日般才行。一、 皇宫的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个大杀器首先,皇宫选址和建筑设计上就考虑到了冬天的采.............
  • 回答
    “曱甴”,这个名字确实古老且生动! 在中国古代,对于那些在黑暗角落里悄悄活动的“不速之客”,人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称呼,而是随着时间和地域,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叫法。不过,“曱甴”绝对是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且带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名字。我们先从“曱甴”说起。这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的音调起伏,仿佛.............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劲爆”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历史上的男性群体一股脑儿地归为“废物”,这说法未免太绝对,也太不公平了点。古时候的男性,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那是一个极其庞杂、复杂且充满个体差异的群体,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咱们得把这个“废物”的帽子摘下来,好好梳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社会.............
  • 回答
    要说古时候人们怎么称呼海豹,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今天说的“海豹”,在古代的认知里,可能不是一个单一、固定概念的动物。而且,具体称呼还会因为地域、时代以及人们对它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的中国人,不像我们现在有那么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科学,能够直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对于生活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关于“孝”的核心伦理和复杂的家族关系。在那个讲究尊卑长幼、嫡庶有别的时代,一个庶子对嫡母尽孝,却怠慢生母,这究竟算不算“不孝”,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法律和礼制上的定义:从法律和官方礼制层面来说,“孝”首先是对父母的义务。古代法律和儒家.............
  • 回答
    话说咱们中原这块地儿,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物产丰饶之地。提起河南,大家脑子里可能最先浮现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甲骨文、四大古都,或者淳朴的乡土风情。但如果把目光拉回到更遥远的过去,特别是那段大象还在这片土地上漫步的岁月,那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咱们得先说说,大象,这个陆地上如今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