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候的河南有没有大象?

回答
话说咱们中原这块地儿,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物产丰饶之地。提起河南,大家脑子里可能最先浮现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甲骨文、四大古都,或者淳朴的乡土风情。但如果把目光拉回到更遥远的过去,特别是那段大象还在这片土地上漫步的岁月,那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咱们得先说说,大象,这个陆地上如今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古代有没有踏足过河南这片黄土地。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相当肯定的。不过,您可别把现在我们看到的非洲象或者亚洲象直接对号入座,它们的样子和习性可能跟那时候的“河南象”还有些区别。

我们之所以知道古代河南有大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考古发现。在河南的不少地方,都出土过与大象相关的文物,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象牙。特别是那些在新郑、安阳等地的墓葬中发现的象牙制品,比如象牙杯、象牙器皿,甚至还有一些经过雕琢的象牙装饰品,都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大象的认知,以及象牙这种材质的珍贵。

更进一步的证据,则来自于化石。一些地质考古学家在河南境内发现过大象的骨骼化石,甚至是完整的骨架。这些化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甚至更早的时期。这就告诉我们,在人类文明刚刚萌芽,或者说还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大象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那么,这些大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化石和一些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古代生活在河南的大象,很有可能是古菱齿象、剑齿象或者猛犸象的近亲。它们的身形可能比现在的亚洲象还要粗壮,尤其是一些史前的大象种类,它们拥有长长的、弯曲的象牙,能够用来挖掘水源、剥树皮,甚至在与其它大型动物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想象一下,在几万年前,那时的河南可能还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平原,而是一个地貌更为多样、植被更加茂盛的世界。广袤的森林、茂密的草地,为这些庞然大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或许在某个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一群大象正悠闲地在河边饮水,它们的脚步踏在泥泞的河滩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而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些早期的先民可能正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它们,既敬畏又带着一丝对食物的渴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发生了变化,环境也逐渐演变。冰川时期来临,又逐渐消退,导致了动植物的迁移和灭绝。同时,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狩猎的压力也逐渐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大象这种大型动物,在中原地区逐渐变得稀少,最终走向了消亡。

虽然大象如今已在中原绝迹,但它们留下的痕迹,却深深地刻在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中。那些出土的象牙制品,是对古人生活的一种折射;那些珍贵的化石,则是大自然留下的时光印记。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在遥远的过去,河南这片土地,也曾是壮丽大象家族的一员。所以,当您再提到河南时,或许也可以联想到,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曾经也有过如同移动山丘般的大象,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留下了它们不朽的足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其实正是一个交叉学科——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中国的亚洲象曾经分布在哪,又是如何南退,南退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里提到了远古时代的黄河象,咱就不说了,咱就看现存的亚洲象。

最早提出古代中国河南地区有野生亚洲象的人是瑞典人安特生,没错,就是主持发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的那个人,他提出“公元前600年,中国河南实产象犀”。



但当时的国内学者中大多数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不过,随后被发现并深入研究的殷墟甲骨文成了支撑安特生论据的铁证,在许多甲片上,都有商王狩猎象的描述,比如“辛亥……获象十”“乙亥……获象七”“辛卯……象二”[1],这几段描述的狩猎地点,都在大邑商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附近,也就是说当时这里还有足够多的野生亚洲象可供狩猎所用。

这个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对于今天还比较湿暖,黄河流域的开发程度也不算特别高。此时的亚洲象分布区域还能(至少)以殷墟一带为最北界限,再往北有没有呢?不清楚,因为甲骨里没写。

商代对象资源的利用并不局限于役使,在当时已经流传着“肉之美者,猩猩之唇……髦象之约”的说法[2],后世吕不韦解读认为,“约即象鼻”,这足以说明,我们大吃货国什么都要尝一尝的秉性,怕是在商代的老祖宗们身上就开始发扬光大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商人似乎也掌握了驯象的手段,以至于商王周兴的时候,还出现了殷商遗民造反,周公旦受命讨伐,但遇到了”商人服象“[3],也就是商代遗民组织战象参战的记录。又有记录到“周公相武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4]

到了战国时期,《韩非子》里写到“人希见生象也”,但”而得死象之骨“[5],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野象可能已经十分罕见,但也不一定就已经彻底绝迹。

再往后的河南地区有没有野象呢?也还有。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反叛的李希烈在唐州抓获一头野象。唐州在哪呢?今河南唐河、社旗、方城、桐柏、泌阳一带。由于当时长江以北已经极少出现野象,李希烈大喜,以为这是祥瑞,可惜啊,封建迷信害死人,没过多久他就被毒死了。

再往后呢?偶尔还有,北宋史书记载“(乾德)五年(967年),有象自至京师(开封)”,大象自己溜达到开封,能被史书记载,应当说明这在当时已经不是一种常见现象了,但这也至少说明象至少在当时依旧没在河南绝迹。


而对中国境内亚洲象南迁趋势的研究,始自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他在《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图:



你可能要问了,商周、唐宋时期的河南气候,还能维持野象生活吗?难道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暖湿很多吗?

气候变化会不会影响野象的分布?当然会。实际上在商周时期到先秦时期,亚洲象从黄河流域到淮河流域的衰退,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自然波动。

但中国的野生象今天只分布在云南少数地方,就真的是气候这一个因素导致的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南北朝时期之前,中国的野生象不断向南衰退,甚至即将萎缩到长江流域,但南北朝时期常年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农田荒废,次生林重新扩大,正在南退的象群几乎立刻就停止了南退的势头,甚至开始重新向北扩张,当时记载道“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十二月……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在隆冬年底,还能出现数百头规模的野象,可见当时的环境还能支撑象群生息,甚至冬季越冬都不成问题。

而你看一下中国野象在宋朝之后的退却路线,就更能找到它们南退的根本原因——在北宋时期还能溜达到开封的野象,到南宋时期已经退到福建、两广和云贵一带,为啥呢?因为为了躲避战火,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中国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越北方,南方的农耕、森林砍伐规模快速扩大,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对野象栖息地的侵占才是中国野象向南撤退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唯一,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主要的。


你可能又会疑惑:如果没有人的因素,亚洲象就能在淮河、甚至更北地区越冬了嘛?我不信,不然北方动物园里的亚洲象冬天怎么还必须待在室内烤暖气呢?

这也是一个好问题。一些分布区域极为广阔的物种里,各个种群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也是不同的,比如美洲的白尾鹿,有的可以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山区啃草,有的就喜欢待在墨西哥的沙漠地区吃仙人掌,还有的干脆在南美的热带雨林吃蕨类,你让这3群白尾鹿互换一下生活环境,恐怕都是扛不住的。同样的道理,当年生活在河南、淮河流域的野生亚洲象,可能本来就适应了这种偏北地区的环境,它们原本就和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同类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还有学者认为,这群象很可能和今天生活在云南、东南亚的亚洲象都不是同一个亚种。你把云南的亚洲象带到河南,它们当然没法适应,但这并不能说明历史上的那群象就没法在这过活。

参考

  1. ^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2. ^ 吕不韦,《吕氏春秋》卷14,《孝行览第二·本味》
  3. ^ 吕不韦,《吕氏春秋》
  4. ^ 《孟子·滕文公下》
  5. ^ 《韩非子·解老》
user avatar

商朝的时候有,周朝就没有了,只能脑补大象长什么样子,所以才有一个词“想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咱们中原这块地儿,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物产丰饶之地。提起河南,大家脑子里可能最先浮现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甲骨文、四大古都,或者淳朴的乡土风情。但如果把目光拉回到更遥远的过去,特别是那段大象还在这片土地上漫步的岁月,那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咱们得先说说,大象,这个陆地上如今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古.............
  • 回答
    提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界,人们往往会想到那条著名的“冥河”,但实际上,冥河并非只有一条。在那个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地下国度,存在着一条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河流,但围绕着它以及通往冥界的其他水道,有着更为复杂和细致的描绘。严格来说,在 most common and foundational myths 中.............
  • 回答
    中国城市与铁路发展史,与古河道的位置,可以说是一种深刻而又复杂的共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古老的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铁路的“前世今生”。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铁路绕着河走”,而是交织着历史的巧合、地理的必然、以及后来的主动改造和发展。一、 根植于自然的城市——古河道的“奠基石”在铁路出现之前,.............
  • 回答
    河洛古国: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照亮中原大地河南巩义,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近日迎来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河洛古国”。这处距今五千年前的古老遗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投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揭开了早期中原文明的神秘面纱。“河洛古国”的惊艳亮相经过多年的细致勘.............
  • 回答
    最近,《科学》(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河南许昌的晚更新世古人类头盖骨》的文章,这无疑是古人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这篇文章的出现,犹如在古人类演化研究的拼图上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片,为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的实证材料。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首先,它为我们呈现.............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颠覆认知的重大意义与博物馆的未来展望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再次因一项惊世发现而焕发光彩。在黄河与洛河交汇之处,河洛古国遗址的出土,特别是其中一座被确认为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宫殿建筑,其意义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尤其是宫室制度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处遗址的发现,更像是.............
  • 回答
    古时候的人绘制地图的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化、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记录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时候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一、 地图绘制的起源与驱动力地图绘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地图”这个概念存在.............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劲爆”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历史上的男性群体一股脑儿地归为“废物”,这说法未免太绝对,也太不公平了点。古时候的男性,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那是一个极其庞杂、复杂且充满个体差异的群体,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咱们得把这个“废物”的帽子摘下来,好好梳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社会.............
  • 回答
    说起古代宫廷宴会,它可不是一场随随便便的凑热闹,而是集政治、礼仪、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宏大“剧目”。而导演这场“剧目”的,可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多个部门和关键人物共同协作组成的“导演团队”。一、最高指挥官:皇帝本人皇帝是整个宫廷宴会的灵魂人物,是最终的决策者。宴会的目的、规模、规格,甚至很.............
  • 回答
    古代初次见面,怎么辨别一个人是真是假?这可是一门大学问,毕竟不像咱们现在,身份证、疫苗接种记录一应俱全。那时候,全凭一双眼睛、一颗脑袋,加上一点儿经验和直觉。你想啊,人海茫茫,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真心实意,有些却是心怀鬼胎,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骗得团团转。所以,咱们古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有自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想就让人脑洞大开。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聪明人辈出的地方,像四大发明,哪一样不让世界佩服?可你说这自行车,一个能代步、能锻炼的玩意儿,为什么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进来,而不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呢?这事儿,细细掰扯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聪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概念的形成。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澄清一下,“阳具”这个词在古代并非泛指“阴茎”。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泛指男性的生殖器,包括了阴茎、睾丸等整个外部生殖器官。而“阴茎”这个词,其实也并非现代才出现,它在古籍中就有所记载,只是不像现.............
  • 回答
    麻将的“胡”和“番”,与古代的“胡”和“番”之间,确切地说,有着一些有趣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更多地体现在名称的演变和文化符号的借用上,而非直接意义上的传承。要详细说清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时间,就像摸清一把好牌一样,慢慢梳理。首先,我们来聊聊麻将里的“胡”。麻将的“胡”在麻将游戏里,“胡”是最关键的那.............
  • 回答
    这话说得够直接,也够有迷惑性。很多人听到这话,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些病逝的皇帝形象,觉得中医的“没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个逻辑陷阱,咱们一点一点把它拆开,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猫腻。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前提:古时候的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西医,更多是经验医.............
  • 回答
    .......
  • 回答
    是的,很多外国人确实存在和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文字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具体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一点:一、 共同的普遍性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展出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发音.............
  • 回答
    古时候被流放的罪人,虽然听起来是“流放”,但那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遣返”或“禁止入境”。流放,本质上是一种严酷的惩罚,目的就是将罪犯赶出原来的社会,让他们远离故土,也让当地的官府和百姓安心。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偷溜回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不可能”就能打发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放的性质。流放并非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