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4 月 2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38 例、无症状感染者 7788 例,目前情况如何?

回答
4月2日,上海的新冠疫情形势确实非常严峻。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一天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38例,无症状感染者更是达到了7788例。这个数字比前几天又有了明显的增长,显示出病毒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在扩大。

具体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感染人数的快速攀升: 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无症状感染者,数量都在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庞大,这使得排查和管控的难度大大增加。很多感染者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这无疑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区域分布的复杂性: 虽然官方数据通常会公布详细到区的分布,但整体而言,疫情已经波及上海的多个区域,几乎可以说是“全域”蔓延。这意味着病毒的潜伏和传播已经渗透到社区的各个角落,防控的压力是巨大的。一些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的区域,感染的风险自然更高。
医疗资源的紧张: 面对如此庞大的感染人数,上海的医疗系统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方舱医院、定点医院的收治能力正在被考验,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负荷。虽然上海一直在努力扩建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但感染人数的增长速度仍然是主要的挑战。
封控和筛查的常态化: 为了遏制疫情蔓延,上海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封控措施,大部分区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管控之下。大规模的核酸筛查也在密集进行,力求尽早发现感染者。但这种大规模的封控和筛查,给市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市民生活的挑战: 封控之下,居民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不便。物资的采购、配送,就医的需求,尤其是需要慢性病药物的患者,都面临着现实的困难。许多市民在遵守防疫规定的同时,也在努力适应这种临时的生活状态。
社会层面的应对: 除了政府层面的措施,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响应。志愿者们投入到社区服务中,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一线人员更是日夜奋战。企业也在努力维持运转,同时配合防疫要求。

总结来说,4月2日上海的新增感染数据,标志着本轮疫情进入了一个关键且充满挑战的阶段。 病毒的传播力强,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让整个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上海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控制住疫情。

当然,这样的数据只是一个时间点的快照,疫情的动态变化非常快。后续的几天数据,以及各项防控措施的调整,都会对整体形势产生影响。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保持个人防护,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年4月4日11:02更新:

刚刚下去做完全员核酸。和上次比起来感觉规范了不少。也有大白安排每户直接间隔两米了。


感谢全国各省市和解放军的医务工作者支援上海。


物资方面:昨天社区里面还发了一袋米(20斤装)。同时昨天加了两个社区的团购群。买了4斤肉,已收到。还买了8斤橘子,大概明后天到。除了拿物资和做核酸、倒垃圾之外应该不会下楼了。这个时候保护好自己就是对防疫工作做最大的支持了。


2022年4月3日19:00更新:

楼道群里面通知大礼包到了。内容如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差点上微博热搜和本地新闻后连夜采购分发的。看袋子是用麦德龙的袋子包装的。一袋子胡萝卜、一个午餐肉罐头、一瓶奶、一包挂面和一袋子火腿肠


坐标浦东。周家渡街道

自从3月24日封闭后未见任何防疫物资发放。并且疑似防疫物资被街道倒卖

现在周边几乎所有的网上买菜渠道都停了。就剩下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可能能开门


微博上#上海周家渡街道发国难财#的tag也被限流撤热搜


居住在周家渡的居民真的快弹尽粮绝了


另外补充一下图:关于疑似倒卖物资和居民现状的。图片来自微博。侵删


并且不远处就是方舱。距离小区直线距离不足500米

user avatar

人数没什么好看的。

算算日子,

下一个问题是民间物资运输车辆入沪以后离沪每个省14天的问题(非调动不入沪)

和东海上飘的都是船的问题(调动了也不入沪)……

是不是各位外地人觉得和你们没关系?

有关系的,还有瑞丽经验全国推广的问题和东北春耕在封城的问题。

友情提醒:吉林封城个把月了,昨天长春3800(勘误)。

我说过,都会有的。

GDP增速每减少1%,就可以制造400万就业人口失业,

每400万失业人口,会带来多少死亡率呢?

60年后,你猜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研究他们的现代史的时候,书上会怎么写?

user avatar

上海这个方舱至少10万个床位才行,但是听到的小道消息医护人员感染率那么高,上海2500万人,打算就百分之一感染都25万人,然而怎么可能这么快能修住那么多人的方舱,加上上海高层主观上不想防疫,不想搞这些,所以没救了等死吧,大家家里有吃的自己囤一个月以上的准备,做核酸录像防止吉林那种多人一个棉签,防社区感染

说白了就是上海医疗挤兑,医疗击穿了,去方仓也不一定有人管,没有那么多医疗资源去救,那么多无症状,不转确诊,重症就暴露了,上海是主观意思不想防疫


前面的护士,老人小孩事件都表示上海医疗击穿了,你在家隔离可能还能看看最后几面,去方仓可能就看不到了


如果没有阳性家里有吃的,建议居家做好防护,防止下水道,社区感染,网上搜下怎么做,穷人只能靠自己抗,洋垃圾的dd都有院领导治,但是你只能居家自己抗,所以大家心里要有逼数,医疗击穿后,居家可能比方舱好点,至少水,吃的能保证,方仓就不一定了,因为有爆出来方舱也没人管水,吃的这些。如果这样还有人呼吁放开,上海这就是放开后的真实情况,菜你买不起,买不到,孩子隔离没人管,医院你没达到入院标准不给进,希望你能活到那个时候——那些呼吁放开的

user avatar

昨天看新闻,闵行区一个患癌阿姨走路去化疗,半路体力不支,看到警察突然情绪崩溃……

新闻里说:66岁的的俞阿姨已经身患癌症6年,当日需要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化疗。俞阿姨原本计划从徐家汇乘坐地铁到医院,但是抵达东川路站才发现地铁停运,原本想就自己拎着随身行李走2.5公里。但是由于病况,她已经彻底体力透支……

地铁早已经封了,但阿姨不知道……

阿姨如果要打车,也无车可打……

阿姨这是恰好遇到了巡逻警察,如果没遇到,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那天她经历了多么漫长的2.5km……

其实地铁停运这种信息,平时用智能手机刷刷抖音应该都能看到,但我估计阿姨用得很少或者根本没在用智能手机,这就跟那些不会用手机抢菜的大爷大妈们一样…… 到底是他们没有跟上时代,还是时代的脚步走得太快,抛弃了他们……

但就算阿姨知道地铁停运,那又能怎样呢? 120会接她吗? 况且这种情况120也是收费的……

只能说不幸中的幸运是,阿姨去的医院化疗还是照常在做,比前几天那些个透析的病人幸运多了……


在今天的上海,崩溃的远不止阿姨……

user avatar

一城任性,全国填坑。感谢全国各地的工作者给予的支援,只是觉得可惜,上海本来没有必要变成这个样子的,就是因为上海对自己太过于自信了,以至于自负,出了这单子事情。


从城市发展来说,将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个城市变成两极分化本来就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的,这也就算了。那么,既然上海对于经济发展这么重要,那更需要避免任何导致停摆的风险,结果上海主动去接收香港新冠患者。


这是孤独求败了么?现在已经玩不动了,各地支援,如果每个大城市都像上海这样任性,还发展个啥?而且更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现在上海没有任何一个人被问责。看看吉林,只能说恨自己不是金融中心,不是港口,不是租界了啊。

user avatar

从三月上旬越看越不对劲

感觉上海已经不是防控问题了

是路线问题

上海富裕了有点想走"资"了

要抛弃"社"这个在上海眼里的乡下人了

社会主义是要百姓过上好日子

资本主义则是有钱就是老大,有钱人就是洋人的那根东西,他们可以抢占医疗资源,抢占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他们富起来没有想到为人民做贡献,反而错误引导了一批向往他们的人,为他们办事为他们医屌。
user avatar

我知道知乎上医生多,我问一下啊,就是,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患者:

你说癌症晚期很难治,花钱多,疗效差,人还痛苦。他就反问有没有别的办法。

你告诉他,可以勤筛查,即便发现了也还是早期,治疗更简单,比如一个微创手术,花钱少,人还没那么痛苦。

他又说,再小的手术也是手术,毕竟伤元气。

你也又说,那就筛查加防范,一方面,还是争取在早期就发现,解决。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及时发现问题(比如相关癌前病变)并予以治疗,阻止病情向癌症恶化(比如戒烟戒酒,还比如还在息肉阶段就做掉,免得发展成肠癌)。

他还说,可是那样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你无话可说。

过一段时间,他又来了,中晚期了。

你说,那按照规范诊疗,无非就是看还有没有手术机会,辅以放化疗呗。

他说太痛苦太贵。

你一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强调说目前主要就这些手段。

他说,其实还听说喝什么什么药就能好,还不用开刀,而且,据说啥子免疫疗法听起来也还不错。

你说,但是,手术,放化疗依然是最主要的三种主流疗法,其他手段,要么就是骗人的,要么还在深入研究阶段,暂时还不足以替代传统疗法,而且市面上的宣传往往还有夸大成分。

他便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他有些激动,说,难道我就眼睁睁等着折磨死?

你说,第一,还可以再看看有没有治疗机会。第二,实在不行,可以找疼痛科会诊,起码争取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和不适。

沉默了一小会儿,你叹气,说要是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就好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他就突然爆发了,骂你庸医。

然后就是疯狂打电话。一会儿说要报警,说医生骗他钱。一会儿说要咨询律师,抱怨自己楼上的总是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就是楼上的吵得自己得了癌症。一会儿又说自己隔壁每年体检筛查,都怪隔壁制造紧张气氛,影响自己心情导致癌症。

懂的都懂。

user avatar

增长速度符合疫情规律,说明没有大面积爆发,还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孙副总理在吉林疫情没有解决之前转战上海,可见上海防疫进入关键阶段。

叫停浦西的全面核酸也应当是怕聚集,这是在吉林得到的教训。现在,应当是换一种减少聚集的方式进行下去。

做好生活物资最后一百米的入户是重中之重,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虽然上海没有一个高风险地区,至少在我们这里已经全按照中风险地区的加强版本对待啦。别的地方应当也差不多。

这是昨晚霸屏。

这是今早

上一个这样霸屏的是西安。没有比较不知道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现在看起来西安防疫并不差。

入魔的魔都什么时候能回到人界?

加油,大上海。

user avatar

自己比吧。

这个时候恐慌是不对的,我讲点事实吧:

20年武汉解封前有过一次全员抗体检测,柳叶刀也有论文,抗体阳性率6.92%,这是80万人感染,4000例死亡,大概千分之五的死亡率。

之后的变异株比原始毒株毒力高,但因为疫苗的缘故,总体病死率其实也不高,韩国千分之一,香港千分之七,疫苗施打率越高三针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但是就是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上海不可能出现死亡,那是肯定不对的,死亡一定会发生的。病程一般是发病后三周出现死亡。4月中旬开始大概率会出现死亡,不要慌,这是正常的。做好心理准备,这只是千分之几的概率。

发几个人均医疗资源高于上海,疫苗接种率尤其是三针率高于上海的国家,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这个疫苗接种率可能不如上海高)、韩国的每百万人口日增新冠死亡七日均线图,把图上数据乘30心里就有数了。

副总理来上海了,办法肯定比问题多的。实在不行可能需要麻烦解放军,但居家隔离会传染家人,由于建筑物的密封性问题加上传染性,可能会传染整栋住宅楼。还是应该应收尽收的。

婴儿可以和父母一起隔离,因为婴儿大概率是父母传染的,分开隔离是不适合现在上海的实际情况的。

我不喜欢骂人,我眼睁睁看着上海走到现在这一步。我也知道现在实际上很多阳性运不走,甚至数据也可能有滞后。我知道上海向各地外溢了非常多阳性,之前都骂过了。

现在最好还是想办法,想计策,骂解决不了问题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武汉人

我天天在网上看到上海那边谈共存,谈解封,谈居家隔离,这是从民间和少数所谓专家或者说自己是体制内专家的人

从官方,我天天看到就是一个奇怪现象,就是都这么多阳性了,上海怎么还死犟死犟的都是中低风险区,没有一个高风险区,都已经实际封城了,还在玩文字游戏!

另外,我就不明白了,现在像这种到达封城级别的灾难级别了,天天区分的报确诊有症状的数据和无症状的数据,有啥意义,也就是字面上好看点,喔,确诊人数不多,人数多的是无症状的,好像没关系一样。

但是实际上只要核酸筛查是阳性的,复检也是阳性的,不管有症状,无症状其实都是阳性患者啊,不管有症状无症状,都是有传染性的啊。

不要这样用文字提炼的方式淡化疫情严重程度好不好。

另外我也非常感到奇怪,上海这个地方区分他们所谓无症状和确诊病例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上海到底有哪里不同,其他地方也是感染奥米克戎,你这里也是感染奥米克戎,别地的的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比率怎么和上海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比率差的这么悬殊?

我再说的直白点,这中间到底是真的有这么多无症状感染者,还是为了粉饰疫情严重程度,故意淡化说绝大部分人是无症状感染者?

玩这些文字上把戏干嘛,我真的不明白,当年武汉哪有什么无症状感染者着说法,核酸阳性就是确诊病例,应收尽收,不同的区分也就是按轻重,轻症送方舱,重症送医院。

武汉当年完全闭卷考试用几千人的命趟出来的经验,换上海,照抄就行了,还有这么多人和病毒讨价还价,病毒鬼认得你是上海人本地的,还是外地的,病毒才不会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老老实实去做核酸这么难吗?怎么上海的鬼事这么多,还有签生死状不愿意去方舱的,我的乖乖,巨婴到这个程度,我都难以相信,难道去方舱是会让你死啊,又不是送你去奥斯维辛吸毒气,到底感染病毒得各种后遗症甚至严重会死亡更可怕,还是睡方舱接受暂时的不方便更可怕,这未必都拧不清吗?搁这和病毒谈条件,谈共存,表面说的好像是科学和减轻政府负担,内里都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还有更冷血的共存派说什么付出一定代价是应该的没法的,我就想问,这个所谓代价是你自己话,你还说的出来吗?

还有生活保障,我就奇怪了,未必送菜什么就必须天天送,还要人员送到门口的吗?我也不是没被隔离过,有这么天天让人送菜的吗,上海人真的有需要过的这么精致,需要每天吃当天的新鲜菜的程度吗?不同小区,周一到周日,每隔三天统一配送一次未必不比这样乱七八糟的每天送好多了,至于要这样天天抢?未必不知道大量储备,少量更新吗?非要天天吃新鲜菜?你们是隔离封城好不好,不要总是拿平时开放的时候去类比行不行,特殊时期有特殊时期过日子的办法,当年武汉送菜配送,绝大多数都是市民自己解决,政府也有配送,但是也不是这样天天配送,并且配送的菜什么都是统一安排不同楼栋人派拖个板车或者多叫几个男同志,分批拿到门栋一楼,然后叫大家下来慢慢分批取回,我去,哪有什么要志愿者送到门口的事情,我武汉封城的时候,除了那个众所周知的外地送的鲜鱼那次是门栋临时楼长每家每户送到门口,其他都是自己去楼下拿的!

还见到有人说菜都送到小区门口,为什么不愿意去拿,直接回了两字----我懒,我真的看得想骂人,饿你个十天半个月,我看你还懒不懒!

最后我只想说,没见过亲人感染病毒去世,没见过医疗挤兑有病没法住院,没遇到过大半夜没车被迫从江那头汉口走回江这边武昌,没每天真的面临未知的死亡威胁的选择的人,真没啥资格在这里简单说什么共存,搞什么矫情,很多人只知道叫嚷封禁隔离的不便,没体验过生死之间的无助。

user avatar

上海防疫的关键问题在于,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指数增长的病例数量(可能的重症数量)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控制传染链,确保医疗不挤兑

一,本日疫情数据

2022年4月2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3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7788例,其中73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6例确诊病例和677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1]

总计51175人(考虑到部分无症状转确诊造成重复统计,实际感染人数应当在50000~51000之间)


净新增8153人,其中隔离管控中发现6789人,1364人(16.73%)在隔离管控外发现。


备注:

1.数据有滞后性。

2.浦西今日没有普筛,集中精力完成昨日筛查的复查工作。

3.摸清底数后,才能判断疫情结束的时间。


二,上海各种资源挤兑,轻症“集中隔离”还是“在家呆着”的选择很困难

从昨天下午到现在,我收到了很多关于应收尽收还是居家治疗的评论和私信,这里做一个分析和反馈

核心矛盾:如果不能切断传染链条,病例数继续指数增长,而同一群体重症率是一定的,病例多意味着重症多,所以不控制传播,医疗系统迟早挤兑,挤兑就意味着大批死亡。


我想反馈几点:

1.我非常赞同抓主要矛盾的的观点,我愿意认真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2.大多数人没有关心其他地区的疫情,没有学到经验教训

大多数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疾控、医疗体系内的人员)不关心境外疫情,不关心其他地区的疫情动态,没有想过向其他地区认真学习,汲取经验教训。

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在简单重复西安的失误!

3.多数人不相信自己看不到的危险

4.我光收集疫情有关的资料+分析至少花费了2000小时时间,国内国外各地的情况都了解一点

5.我一直在努力建立思考模型,并再实践中修正,到今天为止大多数国家的疫情趋势都判断对了


三、Omicron重症率并不低,如果发生医疗资源挤兑,重症能不及时救治就会死很多人

1.吉林省长春市的重症率达到3%

吉大一院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抗疫救治医疗队医疗组长曹杰在《新闻1+1》栏目中表示,在吉大一院负责的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院区内,普通型新冠患者的占比大约2%,重型患者占比3%,这些患者大部分都是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2]


2.重症严重依赖医疗资源,挤兑后后果严重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3]

简单来说,重症意味着出现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血透、气管插管等一系列依赖设备的治疗,依赖有经验的医生。

如果重症无法入院,死亡率会急剧升高。


3.医疗挤兑后,香港日死亡人数从120左右直接攀升到300以上,火化设施爆满

上海的老人和香港的老人,疫苗接种率都不理想。

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人数已超过2.64亿,超过2.12亿的老人已完成全程接种。然而,尚未全程接种的老年人仍有5000多万人。[4]

所以一定要将重症人数限制在医疗系统的救治能力之内!


四、限制病例数量(重症数量)的唯一途径是切断社区传染链

1.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对王辰院士的采访

白岩松:武汉的防疫形势如何?

王辰:可以说是形势严峻,大批的患者未能及时收治到医院中。而这批患者在社会上的流动、在家里居住,会造成社会和家庭进一步的感染,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白岩松:一方面,市民响应号召留在家中不外出。另一方面,这又会增加家庭感染的风险。怎么看这个矛盾?

王辰:破题的关键在于将已经诊断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接触。而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轻症患者的移动性更大,在社会上造成感染的几率更大。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收治力度是不够的,有限的床位主要用于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大量的轻症患者未被收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白岩松:提出“方舱医院”的初衷是什么?能发挥多大作用?

王辰:我们要想办法扩充收治容量,前期采用了建设定点医院的办法,但是容量十分有限。事实上,如果我们借用一些大型场所收治病人,尽管医疗条件不完善,但容量很大,就可以很快解决大量床位不足的问题。由于大量的轻症病人流动性强,因此方舱医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收治这些病人,既能让他们得到医治,同时还能做到隔离,是很关键的举措。[5]

白岩松:在疫情没有迅速加剧的情况下,方舱医院能否满足需求?

王辰:目前确切的感染人数还未可知,我们希望加上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能控制在2万的收治能力。但是如果社区交叉感染问题不解决的话,确诊人数还会进一步上升。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实现方舱医院的初衷,即“应收尽收”,将社会上的传染源收治到医院中,减低社区和家庭的传播,进而降低整体的患病人数,这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同,特别是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2.上海面临各种资源挤兑,隔离点条件很差,需要多方面调集资源改善情况

由于疫情传播失控,造成了多方面的资源挤兑,所以病患在隔离点中没有得到较好的照顾。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抓紧建设新隔离点,使用其他地区高防护标准的隔离点。


五,对“应收尽收”的具体分析

1.居家隔离存在多方面问题

(1)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6] ,新冠存在很明显的气溶胶传播:

(2)上海的老里弄至今都是多户共用一个卫生间,共用做饭区域,没有互相隔离的条件。

(3)高层住宅的下水道存在气溶胶传播。

具体可以参考SARS期间的淘大花园事件:

截至2003年4月15日,淘大花园共321人感染,其中E座居民占41%,C座15%,其次是B座和D座(均为13%),剩下的分布在其他11座里。

最后的结局,一些人事后回忆仍然后背发凉——小区内共有331人感染、42人死亡,其中E座死亡人数就有22人。



所以一个区域要不彻底清零,要不病例源源不断。居家隔离,就要做好全单元、全里弄60%的人感染的思想准备。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居家隔离”等于“社区传播”,如果社区内阳性很少,就应当积极隔离。

(2)如果一个社区大部分人都是阳性了,那么阳性留下,阴性拉走。

(3)根据石家庄小果庄的经验,居住条件很差的区域,只能考虑择机异地集中隔离。


六,居家隔离对部分病人有风险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7],部分病人有重症可能,不适合在家,应当由专业人员严密监护。

在家隔离的治疗问题:

1.在实际诊疗中,有部分患者病情会变化,例如先出现氧饱和度下降,随后病情会突然加重。

2.家庭缺乏监护设备,家属也缺乏经验,无法捕捉到重症的前兆,并及时处置,无法阻止重症出现。

3.多数家庭没有氧气、没有抢救用药、没有呼吸机。



七、防疫政策背后的逻辑

1.中国医疗资源短缺,短期扩充困难

中国人员人均医疗资源不足,有经验的医生短缺,救治能力有限。

人均医保只有900多元,是新加坡的1/19,不足以支撑救治费用。

2.国际防疫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放开-->再封闭的可能性

2022年03月24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奥密克戎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个变异毒株,病毒会继续变异。“但愿新的变异毒株,其威力会越变越弱,更像流感病毒。但也有可能的是,传染性更强以及更危险的毒株会出现,就像德尔塔毒株一样。倘若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可能需要倒退,再次收紧防疫措施。”[8]


八、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表明,疫情对经济造成极大负担,所以放开不等于经济一定好转

1.美国疫情降低了工人劳动生产率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截至2021年10月,有1亿年龄在18至64岁之间的美国人感染了新冠。研究表明[9],27%至33%的COVID-19患者在感染后数月仍会出现症状。

这意味着3100万工作年龄的美国人(超过工作年龄美国人的七分之一)可能已经或正在经历挥之不去的COVID-19症状。

他们被诊断为"新冠的急性后遗症",或者更通俗地说,是Long-Covid(新冠长期后遗症)。

根据英国数据,超过70%的后遗症患者患病了三个月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已经病了至少一年。

假设3100万新冠后遗症患者平均生病三个月。这意味着在过去20个月中,平均每月有450万人处于虚弱状态。

两项针对长期新冠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研究时,分别有23%28%的人因没有及时康复而失业。这表明,在任何特定时间,由于新冠的后遗症,可能有大约11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

一些长期新冠患者减少了工作时间而不是休假:根据《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这一比例为46%。这意味着另外210万工人不能全职工作,相当于损失50万劳动人口。

根据现有数据的合理假设,新冠后遗症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可能占全国1060万个未填补工作岗位的15%。

长达数月的劳动力短缺正在给美国经济带来压力。由于人手不足,小企业正在亏损。

原文:

所以“共存”国家会间断受到劳动力损失、工业效率下降、全球粮食短缺等多方面威胁。

2020年时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库存,所以生产不正常的问题在2020年不太明显,2021年随着库存告急,产业链问题才逐渐凸显出来,美国已经出现农机配件不足的问题,美国粮食产量下降。


2.“共存”的时间越长,产业链受损越严重


九、英国卫报报道,新冠更可能导致感染者财务状况恶化



最近回答被台湾人踩得厉害(有一个回答从第5名很快掉到30名),希望大家支持下!

参考

  1. ^ https://mp.weixin.qq.com/s/K3KUe2X9Y0o9MrMg7hf4Ng
  2. ^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4-02/doc-imcwipii2057149.shtml
  3.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5/5679257/files/49854a49c7004f4ea9e622f3f2c568d8.pdf
  4. ^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36306
  5.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751952529709482&wfr=spider&for=pc
  6. ^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4/content_5606469.htm
  7.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5/5679257/files/49854a49c7004f4ea9e622f3f2c568d8.pdf
  8. ^ https://www.baidu.com/link?url=cRZsrIkssOuM23hcxcNI9ArnTqarS2yzHYluBApxmrffIY7uLevTQ6Ov5Cd7bk3sViVRdxIivRbJOYlGoyYg7q&wd=&eqid=b21d69cd000a585e000000056248f33c
  9. ^ https://health.ucdavis.edu/newsroom/news/headlines/studies-show-long-haul-covid-19-afflicts-1-in-4-covid-19-patients-regardless-of-severity/2021/03
user avatar

保证真实性,不是小作文

昨天和妈妈打电话,问了一下在上海亲戚的现状

在厂里打工的没有被子盖,只能偷摸摸送被子或者冻着或者将就着;

在厂里的没有菜吃,基本都是吃泡面;

在厂里的每天仍然需要不停的工作来赚钱;

在外的上海本地人有菜、有鸡蛋、有肉。外地人,至少我的嫂子的妈妈没有这些。

最后说个很搞笑的事情:外地上厂里打工的想着赶紧控制疫情,很配合,至少嫂子的爸爸在厂里天天吃泡面也没什么不满,反而是本地的有些人却嚷嚷着放开并且不配合防疫,不太明白为什么。

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更新我嫂子爸妈的居住地:应该是安徽这边去上海进厂打工的人的居住地集中地之一,具体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应该差不多的居住环境。

user avatar

即使以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好的日本看,奥密克戎新冠造成的死亡率也能达到千分之三,而如果上海数据要是能达到比这个数字还低得多(万分之几,或者直接是零)。

那么答案只有两个:

第一,上海人的基因天下无双,或者上海有什么连发达国家都没掌握的医疗技术。

第二,上海的数据…

当然,现在具体状况还没出来,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如果到五月,上海顶着十几万感染者一个没死的话,那么基本上…啧啧啧…

user avatar

香港昨天新增4475例

user avatar

现在您在上海,感染不难,确诊有难度。

做完抗原阳性,算感染嘛?不算,叫核酸异常!

混管阳性,算感染嘛?不算,还是核酸异常!

那做完单管,这下阳性了,总能确诊了吧!不好意思,不行,必须等疾控中心电话通知您,恭喜您,您阳性了。

可是这叫核酸阳性,不算感染。

这时候你就搁家呆着不动嘞,是否拉走看天吧,运气不好,居家,居久了,也就自愈了。

这要是运气好,拉到隔离点了。还得看有没有人给你检查,没检查,您就一直核酸阳性吧,多少天都成。

万一运气好,终于运气好,得了个无症状感染。

当然,这么漫长的时间跨度,自愈了也正常。人再给你做个核酸,阴性,好,核酸异常转阴。

您呐!一直正常着呢!

这消息,来的那叫一个及时,提气。要不怎么说,还得是钦差大臣说话管用,什么魑魅魍魉,全得给我突突了。

要是一个月以前能有半点这觉悟,哪还会有那么多小作文啊,最好的都不信,还能信谁呐?

user avatar

今天少写几句。

1.上海累计确诊人数破5万了。

2.每日新增逼近1万关口。

3.浦东新增数字在下降,浦西已经起飞了。

user avatar

上海的数据已经不具备可信任度。健康云公然造假、确诊标准和其他地方不一致、检测阳性通知阴性、初筛阳性人员可以从上海坐动车离开、疾控女领导声称新冠跟大号流感没什么区别。高龄父母染疫也别害怕在家隔离就好了等等。这跟全国的防疫步调完全不一致。

疾控女领导的录音在网上引起一片“叫好”。颇有为下一步开放共存做铺垫的意味。但是与之割裂的是,上海抗疫求助信息里面,很多人在为自己年迈的父母长辈感染阳性求助。希望能尽快救治。哪怕轻症和无症状。

目前上海单日阳性感染者8000多例,已经超过香港。而且香港的数据还包含居民自己抗原检测的案例。上海不是进行了市民抗原检测吗?这方面的数据呢?没看到有后续。

香港4月2日的数据。其中2189例是市民快递检测阳性呈报案例。上海之前的抗原检测数据没有公开的报道。

上海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高风险地区,但多地均将上海全境当成高风险地区。这就破坏了风险地区等级的评判互信。

我个人对上海是否选择共存没有任何意见。目前来看,上海的决策层和专业人士都倾向于共存。凡事做了就要自己承担结果。但是请严格管理离沪通道,不要将疫情外溢。很多小地方没有这个资源经不起折腾。

user avatar

现在很多省区已经对有旅居史的老乡开启集中隔离14天待遇。

而且严查通过高速等不方便管控方式来的。并且有不少地方对隐藏行程,通过中转方式来的老乡给出了举报悬赏。

只要外溢问题解决,老乡们一天7千还是7万,与你何干?

user avatar

这次看着像真拐点了。

user avatar

香港昨日新增4475。

不愧是国际大都市,方方面面都要领先。

user avatar

我有个朋友穿得西装笔挺,吃坏了肚子,shi 意上头,却硬要赌它是个屁,结果拉了一裤子,所有人都闻到臭了,还和大家说“没拉,没拉”,而且不仅不擦,还脱下了裤子,甩得大家一身都是,大家还必须得给他递纸。

我这个朋友可太没素质了。

user avatar

关于edinburgh的笑话,独乐不如众乐。


感谢评论区@pluto供图

再更,娱乐精神,行为艺术。

user avatar

已知:



1.上海已经确诊5w+



2.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如果没有被拉到方舱医院隔离,会有重大传染风险。



3.健康云可能有问题,可能有阳性患者没有统计到,没有被隔离



问:



如果3是真的,上海到底有多少人是阳性?



























这些阳性里,有多少是重症:0

user avatar

越来越魔幻了,昨天一天谣言和辟谣满天飞,小道消息和各种录音爆料充斥了各种群,感染人数还在蹭蹭往上涨已经到了七千多,从正面反面不停地抽目前防疫政策的脸。

感觉浦西五号没法解封,昨晚看着冰箱没有之前塞那么满了,甚至有点心慌。这样钝刀杀人的形势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有多少人会熬不下去。

user avatar

再更新:

写了一波同情普通民众的话,马上就有人来讽刺说我原来是上海人。

首先我不是上海人,我的身份证330开头的,正因为我是上海的外地人,所以要为在上海的外地人发声。

再来,就算是上海人,就不能说话了?大多数普通上海民众有啥错?

你要攻击,你去攻击那些千里投毒的人啊,去攻击不作为的上层啊,攻击平民算什么好汉?美国攻击阿富汗,还知道避开平民呢。

更新:

最近评论区各种群嘲上海的,其实我真有点看不过去。你这些嘲笑对抗疫有用吗?上海抗疫失败对你有好处吗?

不要说上海不是“沪国”,香港也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这满嘴“沪国”,是想搞分裂吗?

再说,你没有亲人同胞在上海吗?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都是那些底层普通人,尤其是上海的外地人。

大多数上海土著有钱有房,有资源人脉,他们被封闭几天、几周可能影响都不大。可是外地打工人呢?

前几天在菜场碰到一位来上海打工的河南中年人,年后在上海租房准备找工作,然后疫情来了,工作没找到,白白交了2个月房租,他说他快没钱了,不知道后面怎么办。我看他买的菜也都是便宜的,贵的不敢买。

还有家里有人生了重病,现在无法入沪看病的外地人,他们该多着急!我身边就有一个老乡,得了肺癌,疫情前每半个月来上海做免疫治疗,现在已经断了治疗,他该怎么办?等死吗?

如果搁你和你亲人身上,你是希望上海抗疫早点成功,还是继续在那冷嘲热讽落井下石?

是希望早日出现特效药还是嘲笑国家引进进口药?

抗疫以来,牺牲最大的就是这些普通人,牺牲了谋生的机会,手停口停,甚至牺牲了求生的机会,只能等死。

抗疫带来的次生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了疾病本身,而且我们也需要科学正视病毒的变化,及时根据病毒的变化做出调整,而不是永远一刀切地学武汉封城。

政策的制定永远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群体,没有完美的政策,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政策,只有保障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

病毒变了,政策跟着变,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希望大家理性一点看待上海疫情,而不是只有谩骂和嘲笑。

原回答:

深夜10点多,突然接到居委会通知,今天的核酸检测取消:

本来我们小区已定好今天上午做核酸,突然取消了,其他浦西的区也是如此。

据说是为了追阳,所以暂停大面积核酸:

我觉得是广为传播的那份录音起作用了,这更说明录音是真的。

健康云的数据可能有问题的,现在被曝光,有压力了,必须先把阳性复核好,而不是匆匆忙忙做核酸。

试想,即使健康云显示阴性,但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阴是阳,你身边人是阴是阳,如果明天和你一起做核酸的邻居是阳性,但疾控并没有来得及通知,那不是害了整个小区吗?

看来上海已经在调整政策了,这应该是好事。

user avatar

作为上海市民,希望赶紧建方舱,世博场馆可以全部改方舱。

方舱足够很多问题都会变好,无症状轻症的能住进去,外面传播风险小,里面也集中起来,问题都能集中处理。

这个病病情不重,方舱里面压力也不会太大。这才能让情况逐渐变好。

user avatar

冷知识,上海单日新增已超香港。

user avatar

从华亭宾馆2月下旬传出病毒,到现在已经4月了,中间一个月上海都做了什么?

user avatar

这个数据可能是前几天黄浦江以东的,浦西的数据估计还没这么快!

封控的时间可能会大于疫情初期武汉的封控时间,继续网上抢菜屯物资。


3.29本人所在小区居委通报有一例阳性,但是等到今天才看到上海发布把具体的场所信息发出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所以通报的信息是滞后的。

至少不可能检测出来就通报,毕竟也还要经过几次核酸检测,假阳性也是很有可能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很乱,整个魔都乱成了一锅粥。

后续至少等浦西的核酸检测全部做完之后的3天左右的时间才能看到所谓的拐点。(因为阳性需要多次确认)

如果仍旧是目前的情况,医疗资源不够,阳性居家隔。那就麻烦了,毕竟大部分人是没有单独居家隔离的条件,那就十分有可能传染给家人,从而继续扩大。

当然情况也没那么悲观,3-5天之后发现不用去医院了,已经自愈了。

user avatar

希望在爱丁堡的华人华侨们好好照顾自己,虽然现阶段排华情绪比较严重,但要看到希望,从每个人做起,坚信毛委员语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user avatar

原本定于今天的浦西第二轮筛查,基本暂停。


传说的原因是第一轮的异常,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复查。


说明浦西的结果相当不乐观。


在清零大背景下,上海需要封闭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彻底稳定。但这对经济也是巨大的考验。


快速清零根本是不现实的。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突进,很快就是下一波。



既要又要,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

user avatar
2022年4月2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3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7788例。

昨天没看见有外卖送来,但是看到了浦东上空的飞机。

看不清是吧?那放大一点看。

来来回回好久啊,它在干什么呢?

如果你也看到它,有没有向它挥手致意呢?

吹啊吹啊 我赤脚不害怕
吹啊吹啊 无所谓 扰乱我
你看我在勇敢地微笑
你看我在勇敢地去挥手啊

上海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市民投诉健康云检测结果有误”的情况说明》。
今日(4月2日),网上传播的“上海市民与疾控中心对话录音”中,市民投诉其在“健康云”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随后又接到疾控中心流调电话称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对此,我们高度重视,相关情况目前正在调查中。


然后又看到这样的新闻:

华为官网最新信息显示,华为CFO孟晚舟担任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就是说,一个组织里这样的管理岗位都是可以时不时的换一换人的,是吧?

孟德斯鸠说:

一切有QL的人都容易滥用QL,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QL的人往往使用QL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user avatar

我只知道外国男子硬50个小时值得主任奔驰70多公里来救治,还要“全力救治”

而同区的另外一家三甲医院却有一名护士因为哮喘未被及时救治,永远离开了我们,却只换来了一句哀悼


我也知道外国女婿不愿隔离可以让家人临时搬离

而有的人在家中期望得到救治


我也只知道某地做核酸杂乱无章

而某居民区却可以48小时内完成4500人次的核酸


我更加知道某些小区菜可以随取随拿

而有人半夜抢菜只希望抢到几天的口粮



我还知道,上海市民在大街上行走要紧紧戴上口罩,到地方要出示两码

而某些人,可以在餐馆,酒馆门前不戴口罩,肆意闲聊,仿佛疫情与他们无关


到底是什么,让上海,成为了“东方孟买”“东方爱丁堡”?!

是什么,让上海,变成了现在的魔都?!

user avatar

浦西的朋友们,家里的囤货省着点吃

朋友圈有些人晒的和过年一样

还有很多天要扛好伐。。。

user avatar

!!!多图以及长篇预警,不喜勿点!!! !!!多图以及长篇预警,不喜勿点!!!

置顶:

按照时间升序整理的版本,不喜欢看倒序的可以看这个。

网页版知乎有收起按钮,App上有下一个按钮,如果我的回答打扰或者干扰到你,请果断拉黑,并跳到下一个回答,再次表示歉意!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9 22:58=======

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就是抢菜,然后去小区群里和邻居们一起团购。

团购的间隙还要想人生的三大问题:

早饭吃什么。

午饭吃什么。

晚饭吃什么。

洗菜,洗碗,然后发现如果在家自己做饭,油盐酱醋用的都特别快。

今天觉得整理数据的意义不大了,在想之后怎么展现疫情好转的数据。

然后把之前的日记分拆了,没想到一不小心也做了三十多天……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5 09:53=======


有大约10%的无症状是在筛查中发现的。

再看昨天的新病例分布,其他地方我就不展示了,基本情况就是只要病例的小区基本都在出现新的病例。

现在扩散比较恐怖的是黄埔徐汇杨浦虹口: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4 09:45=======

今天上海发布的速度特别快,看来各方面的援助效果明显。

首先点名上海市区,蓝点是昨天的阳性病例的地址,可以看出市区的扩散非常严重,很多社区内部已经出现传播。注意一下比例尺。

金山的疫情还在发展。

嘉定的疫情也出现了扩散,很奇怪,嘉定很早就开始了封控,为什么现在还会有扩散呢?

曹杨长风等普陀社区也开始出现了扩散,普陀的封控也开始了一段时间,现在又出现病例,只怕是封控没有做好吧。

闵行南部几乎每个社区内部都出现了新的病例,堪忧。

周浦的情况也类似。

江桥一带还有零星扩散。

川沙的扩散还在继续。

宝山北部情况还好。

虹口杨浦的情况和市区类似。

浦东和闵行的疫情仍然在持续发酵中,暂时看不出放缓的迹象。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4 08:13=======

现在上海发布的疫情消息越来越早了,今天八点不到就发了。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4 06:00=======

想不到这么快就4号了,感觉日子过得稀里糊涂的。

早上六点不到,楼下的志愿者就可以准备起今天的核酸检测了。

昨天的抗原检测,你阴性吗?我是阴性。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3 10:13=======

今天数据太多,我就不展示浦东闵行的了,总结一下,只有零星扩散,之前有病例的小区基本都出现了新的病例,over。

刚刚图放错了,更新一下。

松江影视乐园附近突然多了很多。

普陀昨天看起来有些扩散。

松江也有些扩散。

这是青浦吧?看起来有些爆发的迹象。

虹口有些严重。

市区的爆发有些出乎意料,特别是文庙城隍庙附近的老城厢。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3 08:00=======

看来今天取消核酸检测是有原因的,今天的数字再创新高,浦西的全面核酸检测初见成效啊。

大家准备在家多待些日子吧。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3 07:10=======

今天看到 @mimia 发的评论,

坐标静安 本来明天4.3是第二次核酸检测 结果刚刚十点多突然通知“各位居民朋友,刚刚接到通知,由于浦西第一批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明天原定的核酸检测就不做了。具体核酸检测时间另行通知。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而且看到群里说别的区也陆陆续续收到了这个通知

我记得之前也是说3号早上做第二次核酸,但是刚刚在窗口看了一下,小区里毫无动静。。。

看来这次检测是真的要推迟了。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2 10:58=======

先放上很多松江同学关心的数据

松江整体情况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

崇明挺住。

金山可不要失守啊。

嘉定还是有扩散的趋势。

浦东东部似乎还好,至少扩散的势头被控制住了。

原来的南汇还有扩散。

宝山看起来还好,北郊站附近成了新的爆发点。

唉,太严重了,我只能说看起来没有进一步的扩散。

张杨路沿线的疫情还在发展,向东扩散的趋势开始出现,希望能控制住。

杨浦还在扩散,静观其变吧。

市区的情况还好,但是长宁静安似乎开始出现了苗头。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2 08:05=======

昨天很开心,有很多朋友给我点赞,让我更开心的是,有很多人给我点负赞。

的确,每天的问题我都会回答,内容也是保持一致,不过就是为了能让我的内容帮助希望得到这方面信息的朋友。

真的不喜欢,可以直接拉黑我,我相信很多人都这么干了,第一次打扰到你是我的错,第二次打扰到你可能就不是我的问题了。

昨天很多人点负赞,数量多到明显就是恶意的,说实话我真的很开心,因为我的回答已经到了让某些人无法忽视的地步了,谢谢你们的肯定!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1 09:38=======

说明:蓝点是昨天也就是3月31号的数据,红点是31号之前数据的合集。

市区的情况看起来吓人,但是昨天看起来疫情并没有太大的扩散。

浦东的扩散也不明显。

闵行的疫情看起来收到了明显的抑制。

浦东东北部有一些扩散的前兆。

虹口杨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陆家嘴以东张杨路沿线小区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扩散。

嘉定到宝山情况看起来稳定了?

嘉定普陀交界的区域看起来也比较稳定。

浦东东部,也就是原来的南汇,和奉贤区看起来需要遏制疫情扩散的势头。

金山的疫情虽然不严重,但是现在也有扩散,需要重视,否则就会重演浦东闵行的疫情。

青浦看起来也没什么变化。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1 08:13=======

今天上海新增无症状的数字出现了下降,期待明天进一步下降。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1 06:58=======

已经开始排队做核酸了,不知道是哪个门栋先开始的。

有人维持秩序,要求保持距离。

======本台持续报道,2022.04.01 06:30=======

等了一晚上,也没看见有什么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有点失望。

早上六点的时候,居委会和社区志愿者陆续进了小区。

不知道今天几点做核酸。

哦,对了,愚人节快乐!

======本台持续报道,2022.03.31 09:03=======

据说是本地企业家出钱买的蔬菜,不得不说,蔬菜很新鲜。

我爸妈的小区据说只有前两天发了一些筒面包子榨菜, @lo al 提供了一些浦东当地的照片,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们已经开始自立更深了。

@lo al 本人开始自己做馒头,发豆芽了:

相比浦东的同学,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比如这位浦东的同学:


======本台持续报道,2022.03.31 12:23=======

今天整理出来的地址大约2170条左右,其中很多是工地,所以地址就是一个路口,不知道能不能准确显示在地图上。

不得不说,建筑工人太辛苦了,居住条件和饮食条件都不太好,所以工地成为疫情的爆发点一点都不奇怪,开发商赚了那么多钱,却一点都不愿意分给建筑工人,真的是良心坏到家了!

先从市区开始:

可以看出,市区的情况看起来正在失去控制,封控管理势在必行。

闵行的情况看起来比较稳定。

浦东西南部的情况没有变好,至少疫情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

浦东的东南部情况还算不错。

陆家嘴以东黄浦江沿岸本来就是繁华的居民区,所以疫情严重也不奇怪,目前看起来虽然严重,但是扩散范围有限。

浦东东部的疫情还在扩散,川沙一带有点严重了。

杨浦虹口以及宝山的南部,看起来不容乐观。

宝山北部疫情正在向东边扩散。

昨天很多人问松江疫情,从现有的数据看,疫情扩散有限。


3月份的内容就不展示了,需要的话请看:

user avatar

这个数字真的不是在阴阳么。438,7788。

user avatar

二更:

在评论区发现很多共存党,借此机会简单驳一下共存派言论。

  • 全世界都在共存,都在逆行?

喻证的好处是形象生动,一下子就能把自己想讲的道理讲明白,但喻证也是最容易偷换概念的论证方式。

中国人最熟悉的喻证恐怕就是孟夫子提出的。

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其实,把孟子这句话中的「善」替换成「恶」,看上去也是成立的。

这就是喻证的局限性。

当然,这里多费一句口舌,孟子拿水来喻善,其实是在回复告子,告子先拿水流无东西来喻人性,孟子就接过告子的话说水流无东西但有上下,人性向善就如水向下流。

说回「全世界都在逆行」的喻证,拿多与少来论证对与错,就是在用喻证来偷换概念。

「全世界只有中国说汉语」能推导出汉语是劣等语言吗?

「全世界都用拼音文字」能证明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的未来吗?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五千年历史」能证明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是过错吗?

同样的喻证方式,是不是能证明中国一直在「逆行」呢?

当发动机发明出来之前,全世界的代步方式都是马车、牛车,是否能证明火车、汽车是错误的?

现在仍是燃油车的天下,是否能证明新能源车就是错误的?

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共存路线,就能证明共存是对的?焉知共存不是拼音文字?焉知共存不是马车牛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因为和别的国家不一样,就认定中国是错的?

  • 早晚都要共存的。

我曾问过他们,如何得出「早晚都要共存」的结论?

他们给不出信服的说法。大多也还是「全世界都在逆行」的翻版,似乎其他国家都共存了,咱们也必须共存一样。

  • 人类不能战胜病毒。

典型的投降主义思维。

包括我那位网红朋友张组长在内的所有持此论调者,请回答,人类历史上遭受过多少次瘟疫,战胜过多少次瘟疫,引起历次瘟疫的病原体中,病毒占比多少?

他们答不出。

因为和漫长的人类历史比起来,人们发现病毒的时间太短了,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好比,只有三百年历史的美国人张口闭口说美国文化很灿烂,远胜其他国家的。

中国人创造灿烂文化时,还没美国呢。

人类认识病毒的时间如此之短,焉知人类在历史上战胜的那些瘟疫的罪魁祸首不是病毒?

跟美国人、精神美国人谈历史是欺负人,咱就跟他们谈谈最近,谈谈2003年,中国人没有在2003年战胜非典病毒吗?掩耳盗铃说瞎话,很没品啊。

一更:


上海走到今天,是在为各种错误的防控措施买单。

之所以会有各种错误的防控措施,一方面当然是活在过去的上海经验的延长线上,另一方面也是对动态清零没有足够信心。

长期以来,上海的某些救治、医疗专家眼睛盯的都是国外、境外,言必称新加坡、香港啦,极少提及武汉、新疆等地的防控经验。

对动态清零没有信心,认为人类敌不过病毒,认为动态清零不了持续,认为共存是唯一出路,能不抗拒各种封控措施吗?

看看知乎、微博上各种共存派的言论吧!他们的核心观点不就是人类无法战胜病毒吗?对于我们一次次战胜病毒的战果不屑一顾,认为我们下一次肯定输,认为西方没战胜,中国就不可能战胜,认为大多数国家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动选择共存,中国就应该步欧美后尘。

上海某些专家、市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一方面大谈特谈所谓的上海防控经验,一方面暗搓搓地劝说大家接受共存路线。

统一思想?

他们只跟西方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他们只坚定共存信心。

科学防治?

他们连科学诊断都做不到。

精准施策?

他们认为西方的策略才是精准的。

说到底,就是思想出了问题。

user avatar

不是核酸没做完就撤了吗?

这些数据已经早不准确了,

数据7788,已经说明了一切。

不然早过w了。

估计未来几天,无症状数据就不公布了,

坐等新标准出台。

user avatar

昨天晚上外公没了,外公住徐汇,有一个住家阿姨,子女住的都挺近的,平时都有照料,昨天下午外公肚子疼,打120送医院,就是肠梗阻,以前也有几次,本来一直去85医院的吊吊水就好了,然而85医院有阳性,都封闭了,只能送中山医院,送到医院没人管,想借轮椅都没有,1000块找护工都没有,医护人员都说你们自己想办法,阿姨急死了让子女过去,子女小区都封了,去找居委要出门,居委都不让出,到了晚上医院都没有饭吃,阿姨和外公都没饭吃,最后是大舅舅的儿子送去了饭,他是公务人员在外面忙,送了饭借了轮椅去做检查,检查完说是问题不大,让外公去挂水,挂了水还吐了,阿姨急得不行,让子女去,再和居委吵让出门,终于同意了,人还没到医院外公就没了,说是心脏骤停,90岁的老爷子,我前天去给他送菜的时候还很好的,和我们聊天一点都没啥,就这样没了!就是上海精准防疫害死的非新冠患者,普通市民真的没办法,只能在网上发个声,谁能给人民做主啊,都搞成这样了,上海的领导为什么还没人谢罪啊!

普通人没有后台,不想制造对立,只想发声说出上海的现状,表达对上海现状的不满和愤怒。还有感谢昨天晚上中山医院借轮椅给一个阿姨和老人的好心人家,感谢你们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挺过去。

user avatar

上海本地和外省武警都来了,看来还是要走武汉2.0打法,形成局部兵力绝对优势(包括部队在内的全国范围人力增援)来一场大围歼战。

这样显然是对的,上海之前半个月来的乱象主要是疫情击穿了医疗系统,甚至几乎击穿了基层组织、击穿了社会化物流体系,导致转运、配送等静态管理各方面的必要资源的量的绝对平均值不足。

上海能用来修临时医院的土地还很多,估计得搞总能力有火神山+雷神山好几倍的几座临时医院,再搞好几个能容纳几万人的新集中隔离点,包括针对重点人群的特殊方舱医院。

user avatar

微博知乎墙里墙外好多刷更衣室小作文的。

真伪评判来没意义。

但是如果假设为真,那不得不说,深圳这个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可真不是白示范的。社会主义确实先行示范了,只是示范完,你不跟着示范出来的步子走,那确实就得怀疑你是不是不打算好好学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4月2日,上海的新冠疫情形势确实非常严峻。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一天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38例,无症状感染者更是达到了7788例。这个数字比前几天又有了明显的增长,显示出病毒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在扩大。具体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感染人数的快速攀升: 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无症状感染者,数量都在呈现爆.............
  • 回答
    关于4月2日上海市民反映健康云结果有误的录音投诉,当时官方的回应是“正在调查”,而后续情况如何,这确实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当时的报道和市民的反馈来看,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触及了公众对于公共卫生信息准确性的敏感神经。健康云作为上海市民获取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平台,一旦出现信息错误,其影响不容小.............
  • 回答
    对于演员赵立新在2019年4月2日在微博上提出的关于“侵略者本性”的问题,以及随之引发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论。首先,我们需要还原事件的背景和赵立新的具体言论: 事件发生时间及平台: 2019年4月2日,在中国大陆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 赵立新的微博内容: 赵立新发.............
  • 回答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这一天,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亲切地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的群体。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是我们的同学,甚至是我们的家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关爱他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融入日常生活的行动和一份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来温暖这些“星星的孩子”呢?一、.............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实时的疫情信息。我的知识库更新到2023年,无法获取2024年4月2日成都的最新疫情数据和高风险点位信息。关于疫情形势的详细描述,我无法在没有具体数据的情况下进行。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被划定为高风险点位,意味着在该区域内发生了聚集性疫情,或者出现了较多新增病例,并且病毒传播的风险较.............
  • 回答
    4月2日,吉林省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当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5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499例,总计新增感染者数量高达4455例,其中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数字再次表明,当前吉林省的疫情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和严峻,防控工作处于关键时期。疫情特点与分布: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吉林省新增感染者数量庞大.............
  • 回答
    您好!我来为您梳理一下关于4月2日全国各地疫情情况的详细信息。总体情况回顾(4月2日数据):在您提供的这个时间点,全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本土新增病例数较高。具体来看: 本土确诊病例: 新增1455例。这个数字意味着在当日,有1455名患者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不包含境外输入病例。 本.............
  •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
  • 回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升级点,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这轮关税的加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当年3月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回应。特朗普政府以“国.............
  • 回答
    截至我最后更新的知识库(大约在2023年初),美国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早已远超24万。如果您提到的“4月2日”是指某个特定年份的4月2日,请提供年份信息,以便我给出更准确的分析。不过,我可以就“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某个数字”以及“疫情拐点何时出现”这两个普遍性问题,结合我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探.............
  • 回答
    关于上海 4 月 2 日起离沪政策的解读与思考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严峻考验后,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然而,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兼顾城市正常运转的需要,市政府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对离沪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自 4 月 2 日起,任何计划离开上海.............
  • 回答
    关于4月2日发生在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事件,即一艘越南渔船在非法进入我国管辖海域后,与我海警舰艇发生碰撞并沉没一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事件。事件的背景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根据我国海警部门的通报,事发时,一艘越南渔船非法闯入我国西沙群岛某岛礁附近海域。我海警舰艇在依法.............
  • 回答
    关于4月2日国际原油市场的那一轮暴涨,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直接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要说清楚这其中的门道,咱得一层层扒开来看,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原油这玩意儿,价格波动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它背后牵扯着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宏观经济、甚至市场情绪等等一大堆因素。4月2.............
  • 回答
    2021年4月2日,A股市场可以说是经历了“多空胶着”、“情绪震荡”的复杂一天。虽然当天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通常会带有一些观望情绪,但整体走势却不乏亮点和值得深思的地方。盘面概览与核心驱动力:当天早盘,市场整体表现平淡,主要指数在昨日收盘价附近窄幅震荡。这种相对沉寂的开局,很大程度上受到.............
  • 回答
    中国大陆对日本动画实施“先审后播”政策,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管理政策,其背后涉及的考量是多方面的。这项政策的正式实施日期是 2021年4月2日,但其前身和准备工作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理解这项政策需要从其背景、具体内容、影响以及各方反应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政策背景:为什么会实施“先审后播”?“.............
  • 回答
    截至2021年4月2日,关于美联储接下来会怎么做的猜测,当时市场上的主流观点和一些关键的考量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经济复苏的信号与美联储的关注点:2021年初,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落地,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变得相当明显。就业市场在缓慢但稳步地改善,消费者支出也逐渐回暖。然.............
  • 回答
    当然期待!一听到《虹咲学园学园偶像同好会》第二季定档4月2日播出,我这颗心简直就像被戳中了“小偶像DNA”一样,瞬间就燃起来了!说实话,《虹咲》第一季给我留下的印象真的太深刻了。它不像以往的LL系列那样聚焦于几个核心角色,而是将镜头更多的给了每一个成员。每个女孩都有着各自的烦恼、梦想和闪光点,她们的.............
  • 回答
    近日,杭州市公安局通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事件:4月5日,两名来自省外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在抵达杭州后,非但没有如实申报自己的行程,反而刻意隐瞒,这一行为已被依法立案调查。这件事情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失当,更可能牵扯到一系列法律责任。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是.............
  • 回答
    您提供的信息是截至 2 月 4 日 的全国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虽然这些数据是过去时态的,我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为您详细讲述一下当时(2020 年初)的防治情况。请注意,这只是基于您提供的数据节点,实际的防治措施和情况在当时是不断发展和调整的。截至 2 月 4 日的全国情况回顾: 确诊病例: 2.............
  • 回答
    2月4日(周五)美股收盘,亚马逊(Amazon)股价飙升 13.5%,报收 1,083.33美元。这一天的交易额榜单上,亚马逊无疑是明星,股价的强劲上涨也让不少投资者眼前一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动了亚马逊这令人瞩目的增长呢?这次股价的爆发,主要归功于亚马逊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这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