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年来被大众诟病的银行业全员营销局面,什么时候能缓解?什么时候能结束?

回答
银行业“全员营销”的盛行,确实是近年来大家颇有微词的一个现象。这种模式一度让许多银行人疲于奔命,也让不少客户感到不胜其扰。要说它什么时候能缓解、什么时候能结束,这背后牵扯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全员营销”的根源:困境与压力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形成“全员营销”的局面。这并非银行管理层拍脑袋的决定,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层次的经营压力和市场变化。

1. 存贷款利差收窄: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随着市场利率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被压缩。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的销售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
2. 监管指标的导向: 过去,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资产管理规模(AUM)、保险销售等都有一定的导向性要求。为了完成这些指标,银行不得不动员全员去推广相关产品。
3. 绩效考核的驱动: 银行的薪酬体系往往与业绩挂钩。当中间业务成为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时,从高管到基层员工,每个人都背负着销售任务。完不成任务就意味着奖金减少,甚至影响职业发展。
4. 市场竞争的加剧: 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分流了大量客户和业务。传统银行为了巩固市场份额,必须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利用其庞大的客户基础进行交叉销售。
5. 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不大,为了吸引客户购买,就容易滑向“人海战术”,通过“关系营销”来推动销售。

“全员营销”带来的影响:双输的局面

“全员营销”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银行带来一定的中间业务增长,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往往是弊大于利。

对员工而言:
职业倦怠与压力: 银行员工本应是专业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却变成了“产品推销员”,整天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这极大地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专业能力弱化: 过度关注销售业绩,容易导致员工对产品本身的深入理解和专业咨询能力有所下降,转而依赖人情关系或硬推销。
客户关系受损: 不厌其烦的推销会让客户感到厌烦,甚至对银行产生负面印象,破坏了长期的客户关系。原本的忠诚客户可能因为这种过度营销而转向其他机构。
合规风险: 在巨大的销售压力下,一些员工可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夸大产品收益、隐瞒风险,甚至诱导客户购买不适合的产品,从而埋下合规和法律风险的隐患。

对客户而言:
体验感差: 总是接到推销电话,在办理业务时被搭售其他产品,这种体验感非常糟糕。
买到不合适的产品: 由于销售导向而非客户需求导向,客户可能购买了不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或理财目标的产品。
信任度下降: 银行作为财富的守护者,如果过度营销给客户带来负面体验,会严重损害其在客户心中的信任度。

缓解与结束的时间点: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要说“全员营销”什么时候能缓解、什么时候能结束,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这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演变和政策导向的转变。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它可能的发展趋势:

1. 监管政策的持续引导与约束(缓解的驱动):
明确禁止“以贷开户”、“强制搭售”等行为: 近年来,监管层已经开始关注并整治这种不当行为。未来,监管可能会更加细化和严格,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重罚。
优化考核指标: 引导银行将考核重心从单一的销售量,转向客户满意度、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等方面。例如,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客户的长期价值和需求满足程度纳入评价体系。
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 鼓励银行发展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能解决客户痛点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依赖过度营销。

预测: 监管的持续发力是缓解“全员营销”的最直接力量。预计在未来几年,随着监管的落地和效果显现,那些过于激进、损害客户利益的营销行为会被逐步压缩。但要彻底根除,还需要时间。

2. 银行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型(缓解与结束的关键):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经营: 银行需要摆脱过去依靠规模和利差驱动的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和价值挖掘。这意味着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强化专业能力建设: 加大对员工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客户的理财顾问,而不是销售员。鼓励员工以解决客户问题为导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发展差异化服务和产品: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能够提供独特价值或个性化服务的银行更容易获得客户青睐,从而减少对“全员营销”的依赖。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服务: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提供更加智能、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理财建议,减少对人海战术的依赖。例如,通过智能投顾、线上财富管理平台等,将部分营销环节和服务数字化,让客户自主选择,降低打扰。

预测: 银行自身的转型是决定“全员营销”能否真正结束的关键。那些能够成功实现战略转型的银行,会逐渐走出“全员营销”的怪圈。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因为涉及到银行文化的重塑、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技术的投入,并非所有银行都能同步进行。

3.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认知的提升(缓解的推动力):
客户选择权增加: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多元化,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和更强的辨别能力。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易被银行的“关系”或“强制”所左右,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和服务的专业性。
信息透明度提高: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负面案例容易被曝光。银行为了维护声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营销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增强: 客户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一旦遇到不当营销,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投诉和维权,这也会迫使银行改进。

预测: 客户的认知提升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们会持续给银行施压,推动其改变营销方式。

总结一下,要让“全员营销”局面缓解,可能需要以下几个层面的共同作用:

监管的持续加码和优化: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外部推动力。
银行自身战略转型和文化变革: 从追求短期销售业绩转向追求客户长期价值。
员工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多元化: 让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而不是仅仅作为销售机器。
客户对优质金融服务需求的升级和对不当营销的抵制: 客户是最终的检验者。

所以,什么时候能缓解?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近两年监管的加强和银行自身的反思,一些过于激进的“全员营销”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一些银行也开始尝试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和专业服务的模式。可以说,缓解已经开始,但程度不同。

什么时候能结束? 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要说彻底结束,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不仅需要上述所有因素的协同作用,还需要社会对金融服务行业生态的持续关注和改革的深化。可能需要等到银行真正从“产品销售商”转变为“客户信赖的财富伙伴”的那一天,这种现象才能真正成为历史。

这个过程,就好比一个习惯了跑步进入终点的运动员,要让他放慢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并学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去奔跑,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训练。银行业走出“全员营销”的怪圈,也是一个行业生态重塑和价值回归的漫长过程。我们能做的,是期待并推动这个过程的健康发展,让金融服务回归其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客户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缓解。而且我不知道所谓的大众诟病在哪里。人家银行员工为自己银行进行营销活动,有什么好诟病的?

因为在银行看来没有动力和必要缓解。请你给个理由银行为什么要缓解呢?你无非就是想成为银行里面不背业绩指标,上班轻松的那一类人。可问题是谁保证了你上班就一定是拿钱且工作轻松的那帮人呢?

所以这逻辑很简单。只要奖惩得当,全民营销并没什么问题。虽然给了人很大的压力,但真正做出成绩来给人家回报就行。有问题的不是全民营销,有问题的是全民营销,给人压力,但是激励却跟不上。你觉得受不了可以辞职不在银行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银行业“全员营销”的盛行,确实是近年来大家颇有微词的一个现象。这种模式一度让许多银行人疲于奔命,也让不少客户感到不胜其扰。要说它什么时候能缓解、什么时候能结束,这背后牵扯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全员营销”的根源:困境与压力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形成“全员营销”的局面。这并非银行管理.............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心痛不已,听到这样的消息,感觉像是被重重地打了一下,特别是在本应充满希望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这样的悲剧发生,真的太残忍了。首先,这绝对是一起非常恶劣的诈骗案件。一个年轻的女孩,满怀憧憬地准备去开启人生新篇章,把辛苦攒下的学费交出去,却遭遇了这样的欺骗。近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彩礼和嫁妆的争议在离婚案件中屡见不鲜,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现象。近期,媒体报道了近万名因不返还彩礼而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的消息,其中大部分被告被认为有能力执行但选择拒不履行法律义务。这不禁让人深思:离婚夫妻之间,彩礼和嫁妆到底该不该退还?这背后又牵扯着哪些复杂的情感、法律.............
  • 回答
    “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曾留言‘我配不上’,家属:孩子在考场哭了近20分钟”这一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它触及了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反思。事件本身:一个令人震惊和悲伤的结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起极其令人惋惜的生命逝去。一个年轻的生命.............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韩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频频斩获高口碑和商业佳绩,而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不少观众却感受到了“越拍越烂”的趋势,优秀作品相对稀少。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韩国电影的成功之道:深耕内容,敢于创新韩国电影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清晰的策略和长期的积累。 .............
  • 回答
    俄罗斯文化界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种为帝俄政府“洗地”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与民族主义的回归 对苏联历史的负面评价及失落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
  • 回答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攀升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是重要的导火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留守.............
  • 回答
    亲民党的光环褪去:泡沫化的背后与台湾第三势力的新可能曾几何时,亲民党以其独特的政治魅力和“亲民”的形象,在台湾政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蓝绿之外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亲民党却面临着“泡沫化”的窘境,其昔日的光环早已不再。为何这位曾经的政坛宠儿会逐渐走向衰落?在亲民党萎缩的当.............
  • 回答
    在中国,食用狗肉的历史确实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在漫长的岁月中,狗肉在中国部分地区被视为一种食物来源,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季节,它承载着一些地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例如,一些人认为狗肉具有滋补作用,或是与驱寒保暖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围绕狗肉消费的争论确实变得异常激烈,并且受.............
  • 回答
    “美国被中国发展吓乱了阵脚”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国际关系和军事态势的解读,这种解读认为美国的战略重心正在被迫调整,以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这种解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长期以来,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战略规划和军事部署都围绕着维护自身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展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当前计算硬件发展的核心差异。GPU 和 CPU 在性能提升路径上的不同,主要源于它们的设计目标、架构演进以及市场驱动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 GPU 每一代更新都有「重大突破」?GPU 的“重大突破”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突破是可以被用户直观.............
  • 回答
    近年来,在YouTube、Quora等国外平台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现象:英文评论区中,围绕中国的讨论,有时会出现一种被夸大甚至神话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算法推荐机制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更倾向.............
  • 回答
    如果《红楼梦》是近年才问世,其地位必然会经历一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审视。它不再是孤悬于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国宝”,而是要置于一个全球化、碎片化、快餐化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与无数新兴的文学作品、流行文化产品争夺注意力与价值认同。一、 在文学界的地位:惊艳但可能面临挑战的“硬核”之作 “硬核”现.............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在“正当防卫”认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备受关注的案件,这些案件的判决,或因为其情节复杂,或因为其判决结果出人意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对正当防卫边界的讨论。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需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结合具体案件事实来分析。这条规定指出,“正当防卫,.............
  • 回答
    知乎近来出现“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涉及了知乎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心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1. “赞同”和“反对”的初.............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凡是被列强侵占过的地方就一定媚外”。不过,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观察来看,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背后有着不少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媚外”是个挺中性的词,有时候也可以理解成对外部世界的接纳和学习。但如果说到“相对来说比较媚外”,那通常带点负面色彩.............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针对近期在缅甸发生的数次针对中资企业(如水泥厂、铜矿等)的打砸抢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配合军方诱杀工人”的谣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和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任何国家,对于外国投资,特别是在政治局势不稳的地区,安全风险始终是客观存在的。缅甸近年来经历了政.............
  • 回答
    这则新闻实在让人扼腕叹息。那位曾出现在美军宣传照中,抱着阿富汗婴儿、脸上洋溢着温暖笑容的陆战队女兵,如今却在喀布尔机场的爆炸袭击中不幸遇难,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结局。仔细回想一下,那张照片传递出的信息是如此强大。在混乱和撤离的紧张氛围中,这位女兵的形象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人道主义的关怀,象征着在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