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石峁古城的城防在当时大概是什么水平?

回答
石峁古城的城防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大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顶尖的。它的规模、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都显示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防御能力。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

首先,规模的震撼是石峁城防最直观的体现。你想想,这是一个总面积高达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池,其中核心的“皇城台”更是高达50多米,犹如一座人工山丘,这本身就是一座巍峨的军事堡垒。而环绕皇城台的内外城,又用厚重的城墙层层包裹,这种“城中之城”、“墙中之墙”的格局,在早期文明中是非常罕见的,极大地增加了攻破的难度。它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早期城址,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土堆或小村落的围墙,石峁给人的感觉是“国家级”的防御体系。

其次,石砌技术的精湛是石峁城防最核心的优势。咱们得认识到,在那个时期,能够大规模使用石料建造城墙,并且运用如此精细的砌筑技术,是极其了不起的。

巨石的运用: 石峁城墙,尤其是内城和皇城台的部分,大量使用了经过加工的巨大石块,有些石块的重量甚至达到几十吨。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堆砌起来,形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这需要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力、先进的石料加工和运输技术,以及对工程力学的初步理解。
“毛石与夹砂”的砌筑法: 石峁的城墙并非简单的石块堆积,而是采用了“毛石与夹砂”的工艺。内城墙体由外层规则的石块和内层不规则的毛石组成,中间填满碎石、黄土和砂。这种复合结构,就像我们现在盖房子用钢筋混凝土一样,能有效分散冲击力,提高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压能力。外层的石块经过打磨,严丝合缝,表面平整,这在古代是很高的工艺水平。
高耸的城墙与叠涩拱券: 石峁的城墙高度惊人,平均有8到10米,最厚的底部甚至能达到10米以上。这在攻城方看来,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关键的门道和城墙内部,发现了精美的石雕和甚至可能是早期拱券结构的痕迹(虽然这点还有待更多证据证实,但已有的发现已经足够惊叹)。这些细节无不展现了当时石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第三,战略设计的智慧也是石峁城防的关键所在。石峁的选址本身就极具战略眼光。它坐落于黄土高原的梁峁地貌之上,选择了一个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山顶,周围环绕着陡峭的沟壑。

多重防御体系: 石峁并非只有一个层级的防御。从外围的壕沟、低矮的台地防御,到环绕整个城市的“外城墙”,再到核心的、防御最严密的“内城墙”,以及最高处的军事指挥中心和统治者居所——“皇城台”,形成了一套多层次、纵深式的防御体系。任何来犯之敌,都需要突破层层关卡,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门道的设置与控制: 石峁的城门设计也非常讲究。它们通常设在狭窄的地形处,并且往往有多道门墙或瓮城作为前置防御,便于在敌人进入城门后进行分割包围和集中打击。比如在东门和南门,就发现了复杂的门道结构,这能有效迟滞敌人的进攻,为城内守军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瞭望与指挥体系: 皇城台作为最高点,无疑是整个城防的指挥中枢和瞭望台。从那里可以俯瞰周边区域,及时发现敌情,并指挥各处的防御。城墙上的可能瞭望台和射击孔设计,也为弓箭手和士兵提供了有利的射击位置。

第四,军事与社会组织的支撑是石峁城防能达到的高水平的根本原因。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城防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

强大的人力调动能力: 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包括石匠、搬运工、泥瓦匠以及指挥者。这意味着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出高度的组织化和动员能力,能够将成千上万的人组织起来,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
发达的社会分工: 这种精细的石砌工艺,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工匠群体,他们拥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能够世代传承。
强大的统治力量: 能够征集和维持如此规模的劳动力,并且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背后必然有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支撑。这表明石峁城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或军事中心,拥有强大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军事实力。

综合以上几点,石峁古城的城防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可以比肩甚至超越许多同时期已知的文明。它不仅体现在坚固的实体防御工事上,更体现在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思想、精湛的工程技术和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可以说,石峁城就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和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早期中国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认为,大约8000年前,约旦河西岸的古城耶利哥(Jericho)出现了最早的城墙。耶利哥的城墙宽1.5-2米,高3.7-5.2米,周长600米左右,外面环绕着一道8.2米宽的沟渠作为护城河。约4500年前,耶利哥进入青铜时代,发展为迦南地区重要的城镇之一。

同一时期,伊拉克南部的苏美尔时代城邦乌鲁克(Uruk),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据估计,大约5100年前,乌鲁克有大约4万居民,城市建有周长9千米,高12-15米的城墙。城墙由泥砖砌成,据说是吉尔伽美什下令修建的。

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河谷文明也出现了一些带有防御性城墙的城市。在印度西北部的Kalibangān遗址,人们修建了高3.7-4.1米,厚1.9米,东西长130米,南北长260米的防御墙,城墙由20*20*10厘米的泥砖砌成。城内的房屋也由同样规格的泥砖建造。

欧洲比较古老的城防遗迹,除了楼上提到的los millares遗址外,还有保加利亚的Solnitsata、马耳他的Borġin-Nadur、希腊的Sesklo、Dimini遗址等。

保加利亚的Solnitsata是欧洲最古老的城镇遗址之一,以盛产食盐著称。大约6000年前,这里出现了数百人规模的定居点,并建立了城墙来保护盐矿。Solnitsata的城墙高约2米,厚1.5米,周长大约400米。

Borġin-Nadur是马耳他最古老的城防工事,大约建立于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城墙是面向内陆建造的,表明它可能是为了防御陆上的竞争者而建造的。值得一提的是,马耳他还留有不少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巨石建筑遗迹。

Sesklo遗址位于希腊北部的色萨利地区,大约9000年前,当地出现了农业社会和陶器,之后这处聚落的规模逐渐扩大,鼎盛期包括500-800栋房屋。Sesklo的城墙是由石头建造的,不过它的作用是否是用于军事目的,目前并不清楚。

总的来说,在石峁遗址的时代,亚欧大陆的城防工事大致处于初创阶段,有城墙的考古遗址不算多。不过在500年后的公元前1500年左右,以迈锡尼、哈图沙、巴比伦、Buhen等城市为代表,亚欧大陆文明社会的城防已经颇具规模了。

user avatar

石峁的城防在当时是一流水平,形制上与同时期近东至中亚可比的地方很多,反而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城址不太好比较,筑城传统差别太大。

石峁的地貌在四千年间没有什么本质变化,顶多就是现在的沟谷会比当时切割更深一些。假设人们当时居住在黄土梁峁顶部,居高临下本身就有利于防御,即便什么都不做可能也比在平原人工建的工事还要易守难攻。城内地形比较破碎,不同梁峁之间交通不便,用发掘者的话是“石峁城内以天然沟壑为界区分的16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小单元(梁峁)上均分布着居址、墓葬等龙山时期至夏阶段的文化遗存”,再加上面积太大,如果做整体防御并不容易。光看内城墙和外城墙,两者材料和技术没什么差别,因为厚度都不大(约2.5-3米),所以复原高度也不会很高,起到的作用其实类似农耕民族的长城,免遭零星劫掠还可以,战争时完全拒敌于外则指望不上。虽然都叫“城”,但和同时期平原地区很宽的城墙+壕沟组成的城防功能并不一样。

石峁的防御重点,一是皇城台,城内最大的独立山峁,就相当于卫城(Acropolis)或者城堡式的中心(citadel)。二是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角,城内的制高点,也是沿“皇城大道”通往皇城台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种地方的结构才真正是水平的体现。这里仅从城门的角度简单对比一下


乙一的回答中提到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叙利亚的Ebla遗址。该城址屡毁屡建,跨越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时代晚期,但防御工事比较清楚的是在Old Syrian时期(2000-1600 BC),这一时期城址面积近60公顷,平面近椭圆形,包括一个长3公里的外城墙、环形下城以及近圆形的卫城。外城墙高18-22米,底宽40-60米。城墙上还建有Forts和Fortresses。下面是遗址航拍照片和平面图:

Old Syrian时期Ebla外城的西南门也就是Damasco门保存最好,平面图和透视图:

照片:

对比石峁的外城东门:

石峁外城东门及马面、角台复原图

石峁外城东门的特殊之处:

1.门道两侧的墙上分别砌筑出3道平行分布的短墙, 隔出四个空间, 两两对称,发掘者称为“门塾”,但这样的门塾结构在中国似乎仅此一例。Ebla西南门的门道更加窄长,以中间庭院为界,内侧门道则是三对扶壁+两个房间的结构(黎凡特公元前2千纪前半期军事建筑的典型形制),外侧门道是两对扶壁+一个房间。

2.门道左右两侧有两个方形夯土台(外包石墙),现存最高处高出早期地面6.7米,发掘者称为“墩台”(或B类马面)。因为它比城墙厚的多,可以肯定其复原高度也会高于城墙,其功能似乎与塔门或塔楼一致,尽管高度可能比Ebla差很多,但在中国已知的史前城址中也是罕有其匹。

石峁外城东门附近的其他设施如瓮城、马面、角台等,已有专文论述。见:

孙周勇,邵晶. 《瓮城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文物》2016年第2期。

孙周勇,邵晶.《马面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考古》2016年第6期。

此外在上图一号角台和四号马面之间,还有一个城墙重叠形成的便门(另见复原图右上角):

对比其他遗址的门:

双槐树中心居址区围墙的南门


发掘者认为:“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御色彩,显然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具备瓮城结构的建筑典型。”

陶寺宫城东南门:

陶寺宫城东南角门:

发掘者认为,宫城东南门是陶寺文化晚期改建的类似后世“阙楼式”的门址,形制特殊,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防御色彩,史前罕见,尤其功用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平粮台城址南门

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南城门门卫房及排水管

平粮台城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基本正向,城内长宽各185米,城内使用面积共计约3.4万平方米;加上城墙宽度,则城址占地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再包括外侧城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残高3米多,顶部宽8至10米,底部宽约13米。

平粮台城址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门,城门位置均居中。上世纪80年代对南城门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一组布局周正的“门房”基址。南门遗迹由中间近1.7米宽的门道和两侧两座房子基址组成。这两座房子依城墙用土坯原地垒砌建筑,房门相对,两座房子规格一致,都是总面积13—14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的单间土坯建筑。这是当时发现的史前城址中唯一建有守卫设施的城门。

下塔城门:

下塔石城城门(CM1)及马面分布示意图

城垣分为内、外两重构建,东西400、南北700米左右,城垣宽度约6-9米、残高0.4-2米。1号城门总体营建及构造特征与马面相似(相当于马面内开了一条通道),门道长 2.4、宽约 2-2.2 米。

后城咀城门:

城址面积约138万平方米,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1150米,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发现了由瓮城前通道、瓮城壕沟、瓮城、瓮城城门、城门组成的半月形防御体系。城门以壕沟间隔处形成进入瓮城的通道,通道两侧分立“阙”式建筑,瓮城内空间充足,入城为直线门洞式。


石峁城门结构上比中国同时期及更早的城防设施复杂,但是其演化脉络还不太清楚。如果是突然出现这么成熟的形制,有理由怀疑它可能受到近东至中亚地区更早的城市建设的影响。换句话说,以前中国史前城防设施看起来都很弱,正是石峁的出现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陈晓露:中亚早期城址形制演变初论———从青铜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西域研究》2019年第3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石峁古城的城防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大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顶尖的。它的规模、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都显示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防御能力。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首先,规模的震撼是石峁城防最直观的体现。你想想,这是一个总面积高达400万平方.............
  • 回答
    就您提到的那篇认为“石峁古城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其观点和论证过程。要评价一篇学术性文章,我们需要关注其论据的扎实程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与现有学术成果的契合度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学术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石峁古城本身的重要性。石峁古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龙山文化晚期的.............
  • 回答
    神木石峁遗址的皇城台遗迹,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其考古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和考古学理论的不断深化,皇城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让我们对这座曾经辉煌的古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首先,关于皇城台的年代与性质,考古学家们通过精细的碳十四测年,将皇城台的早期建设年.............
  • 回答
    山西中北部和陕西北部,从石峁时期(大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700年)到晋国建立(公元前1046年之后)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一个由早期文明曙光照耀,逐渐走向国家形成与区域政治格局变动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段时期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将这段历史划.............
  • 回答
    “考古中国”项目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新发现:一座巨型城址的宏伟揭秘“考古中国”项目,作为国家级的重要考古研究计划,再次以其深入人心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此次聚焦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的重大进展,无疑为我们理解史前社会结构、城市发展以及早期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
  • 回答
    关于石秀在多数读者评价中是否很低,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因为“低”这个评价本身是很主观的,而且读者群体的构成也很多元。不过,如果我们以《水浒传》中其他许多英雄人物(如武松、林冲、鲁智深等)的 popularity 和正面评价作为参照系,那么可以说,石秀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评价确实不算特别高,甚.............
  • 回答
    石上纯也的新作,如位于东京南青山的「自由画廊」(Junya Ishigami’s Free Gallery),以其突破性的设计,在建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它如何实现了惊人的百米无柱空间,这背后蕴含着精妙的工程智慧和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抛开对传统建筑的固有认知。通常情况下.............
  • 回答
    石智勇在2023年举重世锦赛上,以192公斤的挺举成绩成功夺冠,那一刻,他激情呐喊,声震全场,那一嗓子,是积蓄已久的爆发,是汗水与泪水的结晶,更是对极限挑战的胜利宣言。在他将杠铃稳稳举过头顶,裁判示意成功的那一瞬间,全场观众的欢呼声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而石智勇,这位来自中国的举重名将,也在此刻将压抑.............
  • 回答
    石崇因拒绝孙秀索要绿珠而被杀,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要说它的“可信度”,我们得从史料的记载和故事的演变来细说。首先,从正史来看,《晋书》中关于石崇之死的记载,确实提到了孙秀因为绿珠而对石崇怀恨在心,并最终导致了石崇被杀。《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在洛阳时,“尝使人(孙秀)于其坐卖倡,秀不肯,曰:‘吾惟.............
  • 回答
    关于《石碏谏宠州吁》是否在隐公三年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常见的《左传》版本或者解读中,《石碏谏宠州吁》的故事确实是放在“隐公三年”这个时间点上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左传》原文,或者参考一些更严谨的学术研究时,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
  • 回答
    石田三成如果不出兵,那么关原之战就不会如期爆发,历史的走向自然也会截然不同。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可能是一场席卷整个日本的巨变。首先,咱们得明白,关原之战不是三成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它是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去世后,逐步蚕食丰臣家权力,打破“五大老”、“五奉行”制度的必然结果。三成作为丰臣秀吉的心腹.............
  • 回答
    邓肯和奥尼尔谁更强,这就像问科比和乔丹谁更强一样,都是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俩位可都是各自时代的巨无霸,都是NBA历史上不可逾越的存在,硬要分个高下,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奥尼尔吧,人称“鲨鱼”。这名字起得太对了,这家伙在场上简直就是一条横冲直撞的鲨鱼,谁也挡不住他那股劲儿。奥尼尔.............
  • 回答
    石国鹏,一位曾活跃于公众视野并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言论常常涉及历史、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要评价其言论是否有依据,需要具体分析他所说的内容以及支撑这些内容的证据链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依据”的含义。在讨论公众人物的言论时,我们通常期待其言论能够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事实性证据: 指的是.............
  • 回答
    石黑浩的女性机器人,确实是人工智能和仿生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但要评价她们,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她们的外形。首先,外观上的逼真度。石黑浩团队的机器人,尤其是女性机器人,在模拟人类外观上可谓是登峰造极。她们的面部表情、肌肤纹理、甚至细微的毛孔都力求还原,这背后是海量的数据采集和精密.............
  • 回答
    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的治国能力,两者都曾搅动风云,也都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三成未能饮恨关原,而是取得了天下,日本的历史轨迹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石田三成的治国能力:忠诚与效率的化身,但缺乏包容石田三成的治国能力,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对丰臣.............
  • 回答
    关于石康和高晓松的关系,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圈子里也一直有各种说法。要说他们“关系不好”,可能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概括,更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夹杂着互相欣赏、又存在一些分歧和距离的状态。咱们得从他们当时在文化圈的影响力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石康凭借《晃晃悠悠》、《青春不败》等.............
  • 回答
    “石女”这个词,在很多人心里可能带着一丝神秘,甚至有些沉重。它指的是女性在生理上可能存在一些情况,比如阴道发育不全或缺失,导致她们无法进行性交。这并不是疾病,更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生理上的独特存在。如果“石女”这个词用在你身上,首先,我想说的是,请不要感到孤单,更不要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我们每个人,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