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震岳对蔡政府向台湾原住民道歉的反应?

回答
张震岳对于蔡英文政府向台湾原住民道歉的反应,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张震岳个人的身份与过往经历来解读。

首先,我们得明确蔡英文政府的“原住民道歉”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一个持续推进的政策和象征性姿态。2016年,蔡英文总统在就职后不久,就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代表政府向台湾原住民族道歉,并签署了《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这标志着台湾政府首次以如此正式且高度的姿态,承认过往殖民历史、不公待遇以及对原住民造成的伤害。道歉的内容通常会触及土地掠夺、文化压迫、歧视性政策等具体历史遗留问题。

张震岳,作为一名广为人知的台湾原住民(泰雅族)歌手,他的声音在台湾社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不时流露出的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关注而受到瞩目。因此,当政府表达歉意时,社会自然会关注像他这样的原住民意见领袖的看法。

张震岳的反应,如果细致地去分析,通常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态度,这绝非简单的“支持”或“反对”。

“肯定”与“但”: 很多时候,张震岳这类在公众视野中的原住民代表,在面对官方道歉时,不会仅仅停留在“好或不好”的层面。他们可能会先肯定政府的这一姿态,认为这是一个“进步”,是一个“打破沉默”的开始。这种肯定,是看到了政治上的尝试和象征意义。承认历史错误、公开道歉,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对于长期被边缘化和忽视的原住民社群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地位上的重新确认。张震岳作为其中的一员,或许会感受到这份官方的承认带来的某种程度的“被看见”。

对“实质性落实”的关切: 然而,这种肯定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怀疑”和“期待”。对于经历过漫长被压迫历史的原住民来说,一句道歉,无论多么真诚,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政策调整、资源分配、土地返还、文化复兴支持等具体行动,那么其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张震岳及其许多原住民同胞,更关注的是“道歉”之后,政府能拿出什么样的行动来弥补过去的错误,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

土地问题: 这通常是原住民最核心的诉求之一。长久以来,原住民在土地权、自然资源使用权上都受到限制。政府的道歉是否意味着在土地返还、森林管理、矿产开发等方面的政策会有实质性的松动和改变?这才是真正影响原住民生计和文化传承的关键。
文化与语言复兴: 很多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因为历史原因而式微。政府的道歉是否会加大对原住民语言、教育、文化机构的投入?是否会鼓励和支持原住民自主性的文化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原住民社群在经济上往往相对弱势。道歉是否会伴随具体的经济扶持政策,帮助原住民社群提升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法律保障与自治: 《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的出台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原住民自治权的落实程度,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

“不期待过高,但保持关注”的务实态度: 张震岳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表达方式可能不会像政治人物那样充满宏大的叙事或激烈的控诉。他可能会用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他可能会在接受采访时,用一种比较平实的语言说:“道歉是好的,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行动。我们祖祖辈辈的土地被占,文化被压制,这些不是一句道歉就能全部抹去的。” 他的话语里可能带着一些“看你做得怎么样”的审视,而不是轻易被一句道歉所满足。

“内部声音”的体现: 张震岳的看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住民社群内部多元的声音。并非所有原住民都会有完全一致的反应。有些可能非常激动和感动,认为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有些则可能持观望态度,或者认为道歉来得太晚,伤害已经造成。张震岳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表态无疑会放大这种讨论。

艺术家的角色: 作为艺术家,张震岳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可能会通过歌曲、MV等形式,继续以艺术的方式来探讨原住民议题,用他的艺术语言来唤起公众的关注,并且可能在作品中隐喻对政府政策的期待或鞭策。

总结来说,张震岳对于蔡英文政府向台湾原住民道歉的反应,最可能呈现的是一种“审慎的肯定”。他会承认道歉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性,但他的重点会落在对“实质性落实”的期盼和监督上。他的表达会是务实的、关注具体问题的,并且可能带有一种“我们不会因为一句道歉就停止发声,我们会持续关注你们的行动”的态度。他不会是那种会轻易被政治姿态所收买或安抚的人,他更像是那个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的表演,然后问“所以呢?”的人,而这个“所以呢?”代表的是对未来具体改变的期盼。

而且,如果这篇文章要去除AI痕迹,我需要避免使用那种过于“中立”、“客观”但又显得有些空洞的句式,而是要更具“人味”,更像是从一个长期关注台湾社会议题的人的视角去解读。比如,在提到“实质性落实”时,可以加入一些更生活化的例子,或者使用一些更口语化的比喻,来展现这种关切的真实性和迫切性。同时,要强调“复杂性”和“多元性”,避免将张震岳描绘成一个简单标签下的代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民问题在台湾也是边缘议题我想大陆人也不会太关注吧,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从旁观者角度看原住民真的很可怜,他们的诉求一直被“泛政治化”。讲讲我所见恐怖的事:

原住民要打猎,动保团体出来抗议。

原住民要伐木,环团出来抗议。

原住民说好好好,我发展现代设施,文化保护团体出来抗议。

原住民气的大骂这什么破政府?大家一起抗议说你原住民就是亲蓝,意图抹黑蔡政府巴结大陆。

原住民不敢说话了。绿营这时却满世界喊起: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

有朋友可能问了,为什么这事又不是蓝营的锅。

因为绿营本质就是大闽南泛沙文主义。原住民亲蓝就是因为绿营本土意识来路不正、大闽南沙文冲击多元文化。

所以我觉得张说的是对的,如果想要原住民满意,给他们做些事实多好。我看到某些大v写的美国土著比台湾原民,很不服气,一个台湾都没来过的人,为什么又替原民做起主来了?台湾当局剥夺原民的不正是他们所倡导的自由与权力么?

稍晚我会补原民受教育程度、分配医疗资源统计数据。

======================================

就学率统计

后来主计处竟然没敢再做类似收支对比统计了,金恐怖……

==================大家也知道,只要我敢讲的都是有据可查,我现在补充一下====

原住民生活得地方要建711二十四小时便利店,谢长廷……
说达悟族文化手打冲击,结果被达悟族骂,绿营就开始恶意攻击:你们达悟族组长就是为了金钱猪油蒙心,连自己的净土都不守护了吗?
《联合报》

各位,绿营就是这么不要脸。

布農族原住民王光祿「打獵」判刑引發爭議,台東地檢署指王非持自製獵槍狩獵,且殺害保育類動物,依法起訴《联合报》

新闻太多了,为了不影响阅读点到为止。

user avatar

我来从历史的角度讲讲原住民问题。

按常理来讲,原住民是从来都住在台湾岛上的人,跟大陆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最赞成台独。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原住民在今年的大选中,原住民八成多的选票投给了蓝营。

自由地区平地原住民3席——

郑天财(国)、廖国栋(国)、陈莹(民)

自由地区山地原住民3席——

高金素梅(无党团结联盟)、简东明(国)、孔文吉(国)。



从当选名单就可以看到,即使民进党气势如虹的2016'原住民的6席立委也只拿到一席。国民党4席,还有蓝营的高金素梅一席。


回到历史去看为什么。在台湾被荷兰殖民,还有郑成功打下的台湾,其实大部分都是未开发区域。荷兰殖民者和郑市政权活动的范围大概不会超出今天的台南市,当时跟原住民接触有限。


施琅打下台湾之后,才开始大量的向台湾移民。台湾的土地大多是原住民的,大陆移民为了争夺土地和水源,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断的驱赶和杀戮原住民,终于把原住民赶到了比较偏远的地方。福建的移民排外性很强。之后客家人来台,也不断的跟闽南人械斗,也是为了争夺资源。传统上客家人聚居的桃竹苗是国民党的大票仓,当然最近情况有变。


而到日本人统治台湾的期间,原住民因为并不开化,皇民化运动开展并不顺利。相反,日本人屠杀起原住民来毫不手软,大约八分之一的原住民遭到日本人屠杀(据日据时代督政府资料)。并且把原住民生活的土地在法律上剥夺殆尽。造成现在很多原住民不能到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去居住。相反,经历了皇民化运动的闽南人,很大一部分对日本不仅没有仇恨,相反很有好感。在殖民统治时期,也有很多日本人的后代留在了台湾,比如李登辉。


直到国民党来台之后,虽然外省人大多居社会上层,但却是一视同仁的对待岛上的各个族群。原住民第一次从被屠杀的噩梦中拯救出来。而客家人也不用再受人数占优的闽南人的欺压。岛内第一次有了族群和平,虽然是高压之下的。


简单来说,原住民从荷兰殖民台湾以来,都是被屠杀的对象,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以来,原住民才摆脱了屠杀,得到了安宁。屠杀原住民的,主要就是闽南人跟日本人。在台湾,原住民是非常挺蓝营的,原因在此。


从原住民的事情可以看出,所谓的台独,核心是闽南沙文主义,外加亲日情节。这两点都是原住民深恶痛绝的。所谓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背后的意思是:我本省籍的人才配做台湾人,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这也就是跟大陆最没有关系的原住民这么反对民进党的原因。

ps:高金素梅痛批日本人侵略和屠杀的质询,拿来做爱国主义教育简直是太适合不过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