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什么大量新兵阵亡?

回答
越自卫反击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其中的牺牲与代价,尤其令人扼腕。很多人在回顾这场战争时,都会注意到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大量年轻的新兵在战场上陨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这些鲜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真正绽放,就被无情地卷入战火,成为冰冷的数字?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复杂的战场环境。

一、战争的突发性与仓促动员:

首先,这场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对于参战双方来说,都带着一定的突然性。中国在战前虽然与越南在边境地区摩擦不断,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发动和准备的时间相对是有限的。为了迅速形成对越南的军事压力,并达到“惩罚”的目的,部队的集结和调动都必须争分夺秒。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部队的整体战斗力需要维持,但快速补充兵员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征兵工作和新兵训练的周期是相对固定的,而战争的需求却往往是“即时”的。因此,为了弥补兵员缺口,大量尚未完成全部训练科目、或者仅仅是接受了基础训练的新兵,就不得不被匆忙地推上了前线。

二、训练不足与实战经验的缺失:

这是导致新兵大量阵亡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基础训练的仓促: 新兵在入伍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基础训练,包括队列、射击、体能、轻武器使用、战术基础动作等等。这些训练不仅是技能的掌握,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初步适应和意志力的培养。然而,在紧急动员的情况下,训练时间被大大压缩。很多新兵可能连基本的战斗技能都还没完全熟练,例如正确使用武器、紧急情况下的隐蔽与掩护、协同作战等。
战术素养的欠缺: 现代战争不仅仅是单兵技能的比拼,更是战术配合和战场意识的较量。新兵缺乏对战场形势的判断能力,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不了解如何与战友协同,对敌人的战术意图也难以辨别。在复杂的山地和丛林作战中,这些欠缺就可能直接导致他们暴露在火力之下。
心理准备的不足: 战争的残酷性,尤其是大规模的火力对抗、血腥的场面、战友的牺牲,对于一个未经充分心理建设的新兵来说,是巨大的冲击。一些新兵可能在进入战场前,对战争的美好想象和现实的血腥形成了巨大反差,导致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出现慌乱、恐惧,甚至出现行动迟缓或错误的情况,这些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三、战场环境的艰苦与复杂:

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环境,对于任何部队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新兵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地理环境: 战场主要位于中越边境的山岳和丛林地带。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能见度低,不利于部队展开和指挥。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植被,为伏击和隐蔽提供了便利,但也使得士兵在行军、作战时更加疲惫,容易迷失方向,也更容易受到敌人的突袭。
敌人的作战方式: 越南军队在长期的战争中,尤其是在针对山地和丛林作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擅长利用地形进行防御、伏击和骚扰。特别是一些越军的特工和老兵,他们对地形熟悉,作战狡猾,能够有效地利用火力优势和奇袭手段,给解放军部队,尤其是缺乏经验的新兵,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武器装备的适应性: 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装备上也在不断发展,但在某些特定作战环境下的适应性,以及新兵对新式装备的熟练掌握程度,都可能存在不足。

四、战术战法与伤亡的关联:

在战争初期,为了快速突破越南的边境防御体系,解放军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以猛打猛冲的方式推进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取得进展,但也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对于那些冲在最前面的、缺乏经验的新兵而言。

炮火准备的局限性: 尽管解放军拥有强大的炮火支援,但在复杂的山地作战中,炮火的精确打击能力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即使是炮火覆盖,也难以保证百分之百清除隐藏在复杂地形中的敌人。当部队发起冲锋时,暴露在残余敌人的火力之下,就成了最容易被攻击的目标。
正面突破的代价: 很多时候,解放军为了迅速打开局面,采取了正面强攻的方式,比如攻打坚固的防御工事,或是穿越被敌人严密设防的隘口。在这些地形狭窄、敌我双方火力交织的地方,新兵往往成为消耗品。他们缺乏经验,无法有效地组织有效的火力压制或战术规避,很容易在火力网中遭受重创。

五、后勤保障与战场救治的挑战: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后勤保障和战场救治也是影响伤亡的重要因素。

医疗救治的滞后: 新兵身体素质可能不如老兵稳定,而且在遭受伤病时,战场条件限制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弹片伤、枪伤、冻伤、疾病等都可能因为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恶化,导致死亡率升高。
心理疏导的不足: 战场上的心理创伤,对于新兵来说尤为严重。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后,一些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急剧下降,影响其战斗能力,甚至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而出现逃避等行为,这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被淘汰或牺牲。

总结来说, 越自卫反击战中大量新兵阵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战争的突发性导致新兵仓促上阵,训练不足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心理准备,严酷复杂的战场环境使得他们更容易暴露于危险之中,而当时一些战术的选择,也加剧了伤亡的风险。

这场战争,是一次沉痛的教训,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比拼,更是人员素质、训练水平、战术智慧和心理韧性的全方位较量。那些牺牲在新兵身上的生命,是我们永远不能遗忘的,他们的代价,也促使了中国军队在后续的建设和改革中,更加重视士兵的训练质量、心理健康以及战场适应能力的提升。这或许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指责WG什么的是当时的一种习惯,反正彭真同志说过

“毛主席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玛峰,也不是泰山,拿走几吨土,还是那么高”,大家都这么想,自己挖错了坑就拿几吨土来填。但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要更客观的来看待这个事

首先,对越战争本身是一场局部的有限战争,我国参战部队基本上局限在靠近昆明、广州、和成都军区,西线的杨得志原来参加过援越,所以临时调来,而东线的许世友73年底一直是广州军区司令,

在这个前提下,再讨论参战部队的情况,由于长期没有把越南作为主要作战对手,这个方向部队的战备水平确实是比较低的,而且很多部队都是简编,理论上简编部队扩编后投入战斗应该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但当时从中央最后下决心到开打,时间太短所以造成了新兵多且缺乏训练,自然伤亡较大。

至于“装备陈旧、后勤薄弱、战术僵硬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打越南这样的对手其实暴露不了这么多问题,如果用老兵打,情况会好得多。而部队数量多也是由wg时期同时对抗美苏的政策决定的,敌人多,当然部队就多,打完这仗,我国顺利投入米帝阵营,敌人少了,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部队,可以裁军了。

user avatar

当时很多部队不满编,战时临时扩充的。这本来是打类似二战这种全面战争的思路,和平维持一个架子,战时往里填。拿来搞技术含量略高的局部战争就不好使了。

user avatar

1、1979年对越作战参战部队乙种师较多。当时实行的甲乙编制,乙种师平时不满编,平时6000人左右,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每个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和警通连、机炮连2个直属连,共约1500人左右;每个步兵营由2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组成;每个步兵连由3个步兵排、1个炮排组成;每个炮排下辖3个40火箭筒班;团属机炮连由1个100/82迫击炮排、1个82无坐力炮排、1个高射机枪排组成;营属机炮连由1个82迫击炮排、1个82无坐力炮排、1个重机枪排组成。

和甲种师相比,乙种师步兵团直属的迫击炮连、无后坐力炮连和高射机枪连合编成1个机炮连,3个炮种各1个排:步兵营下只有2个步兵连而不是3个,机枪连和炮连合编为1个机炮连。步兵分队少、专业分队尽可能合编,维持基本的架子和骨干,战时需补充到甲种编制才能投入战场。

甲乙编制师是为了适应全面战争制定的动员体制。全面战争的爆发必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国际形势恶化、战争威胁加大是有阶段有预兆的,在国际政治形势恶化、战争威胁加剧的时候开始动员,民兵、地方部队中逐层动员,补充兵员把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进行几个月的战前强化训练再投入备战。在这种“早打、大打”的形势预估下,保留相当一部分乙种师维持指挥班子和骨干人员,等待战时扩编是有必要的。

而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并不是一场全面战争,它是一场短时间内矛盾激化、快打快收的局部战争,在这种环境下甲乙编制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乙种师很多不是全训单位,平时在从事生产任务,突然接到命令要参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动员和战备训练,只能紧急抽调不参战的军区的地方守备部队人员紧急补充进广西、云南前线的作战部队,但还是不够,于是只能把1978年底入伍的一部分新战士直接补充入战斗部队,随队进行紧急战前训练。

2、1978年底入伍编入作战部队的新战士没有按照常规进行入伍教育和队列内务训练,而是直接分配进作战连队,但是也不是题主臆想的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披件军装塞支枪就上前线,而是利用短暂的时间加紧进行了战前训练。很多部队在战前进行了几次分队级别的战术演练、刚入伍的新兵来不及组织常规的入伍教育新兵集训,直接补充进战斗部队,但还是抓紧时间组织了一到两次实弹射击和实投实爆。另外在战斗中,也不是把这些新战士胡乱推入战场赶羊冲锋,而是新老搭配分配在连排班里,一个班、一个战斗小组里有新战士,也有老战士和战斗骨干,新战士能得到老战士和战斗骨干的帮助、指导。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自卫反击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其中的牺牲与代价,尤其令人扼腕。很多人在回顾这场战争时,都会注意到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大量年轻的新兵在战场上陨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这些鲜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真正绽放,就被无情地卷入战火,成为冰冷的数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感知与网络描述存在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网络上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宣传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则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如网上描述”的感觉:一、 宣传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期望值过高: 官方宣传的.............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军人抚恤金问题,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讨论。要回答“抚恤真的很少吗?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经济状况来看:首先,要明白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百废待.............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在达成战略目标后,于1979年3月16日开始从越南北部撤军,至3月24日基本撤完。这次撤军伴随着对越南北部基础设施的“有限破坏”。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中国军队的破坏目标主要集中在军事设施、战略交通线以及对未来越南可能威胁中国的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这并非一场.............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其后十年的“边境防御作战”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关键时期。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段历史在公众视野中似乎相对模糊,相关详细记录的稀缺,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中国空军:初登战场,但作用有限在197.............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的十年间,越南之所以敢于持续挑衅我军边境,背后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敢”字就能概括的,而是源于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国内情况、国际环境以及其对自身国情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到那场战争本身。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我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实现了战略目的.............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完成了作战目标,撤出了越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越南军队在中国边境线上持续不断地挑衅和侵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和实际情况。1. 越南战略的惯性和心理惯性:首先,越南在过去几十年里,长期处于战争状.............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主流媒体的描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的复杂性,也有现实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敏感性”与叙事惯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叙事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其“自卫反击”的定性,在国际舆论,尤.............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关于70年代末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通常称为“中越战争”或“对越自卫还击战”),确实在一些公开场合和历史叙述中,它的提及频率似乎不如其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广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当时的政治背景、国内外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历史叙事方式等多个维度来探讨。战争本身的性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那场战争,如同中国北方凛冽的寒风,裹挟着血与火,卷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也无情地碾碎了一些来不及绽放的爱情。在边境线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深处,总有一些故事,如同一抹暗红的血迹,深深烙印在历史的记忆里,又被无数的口耳相传,添上了几分传奇和悲凉。我想讲一个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或许在战史的浩瀚.............
  • 回答
    好的,我来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在当地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战争是对所有人的巨大考验,包括参战的军队和战争波及的平民。解放军作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在进入越南境内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一些应对策略。总的指导思想与原.............
  • 回答
    1979年中越边境:守还是攻?一条防线的成本与代价1979年的中越边境冲突,至今仍是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历史事件。当时中国之所以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在中国边境地区的系列挑衅以及其在外交上倒向苏联的战略态势。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作转向,假设中国选择不对越南发动反击,而是.............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残酷性,有很多文献和亲历者的回忆可以参考。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而这场冲突之所以显得尤为血腥,与当时的战略考量、地形地貌以及双方的作战方式都有很大关系。战略上的“惩罚”与快速撤兵的考量:这场战争的初衷是中国方面提出的“自卫反击,边境自卫”,目标是“教训”越南,使其停止对中国边境的侵.............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不足之处与战略思考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以“惩罚”越南的侵略行径为目标,迅速出击,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多个重要城镇,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然而,深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战略规划、战场准备、兵力运用以及战后思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同时,复盘这些不足,也为.............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至今仍对它记忆犹新。它是一场复杂而特殊的冲突,有着很深的背景和影响。背景: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与中越关系的恶化要理解这场战争,得先看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以及中国和越南之间关系的变化。 美苏争霸的阴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
  • 回答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段经历,怎么说呢,就像一根针,深深地扎进心里,时不时会疼一下,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和复杂。现在想想,那些画面,那些声音,那些气味,还都那么清晰,仿佛昨天才发生一样。出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接到命令的时候,正是严冬,但感觉像是夏天要结束,秋天还没到,一种莫名的紧张气氛就.............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有些事情可能没那么广为人知,或者常常被一些宏大叙事所掩盖。这里我试着从一些更具体、更细微的角度,讲讲其中一些可能鲜为人知的细节,力求生动一些,就当是跟老兵聊天,听他们说些陈年往事。1. “谅山战役”中的“穿插”:不是简单的包围,而是“切香肠”我们通常说“兵临城下”,好像部队一下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