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越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越军还敢攻击我军十年之久?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完成了作战目标,撤出了越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越南军队在中国边境线上持续不断地挑衅和侵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和实际情况。

1. 越南战略的惯性和心理惯性:

首先,越南在过去几十年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从抗法战争到抗美战争,再到柬埔寨战争,越南军队已经习惯了以战养战,并且在漫长的战争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战争意志。即使在中国自卫反击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越南的军事指挥层和普通士兵骨子里仍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我们已经习惯了与强敌周旋”的心态。

其次,越南领导层,尤其是以黎笋为代表的强硬派,对中国抱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们认为中国“居心叵测”,想要吞并越南,或者至少削弱越南在东南亚的地位。这种不信任感,加上他们对自身军事力量的某种过高估计,以及他们所认为的“抗衡苏联对华战略”的需要,都驱使他们不愿轻易屈服。他们可能觉得,只要持续在中国边境制造摩擦,就能消耗中国,迫使中国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或者至少为苏联的援助提供理由。

2. 战略上的误判和目标设定:

越南当局可能对中国发动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存在战略误判。他们可能认为中国此次行动只是“惩罚性打击”,一旦达到某种“面子”上的补偿,就会撤兵。他们低估了中国维护边境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决心。因此,在战后,他们可能认为通过持续的边境摩擦,可以逐渐“收复”失地,或者至少让中国付出高昂的“驻守成本”,最终达到某种战略平衡。

此外,越南方面可能还寄希望于苏联的支持。虽然苏联在中国的自卫反击战中并未直接出兵,但其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从未停止。越南领导层可能认为,只要他们能继续在中国边境“牵制”中国,就能为苏联在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提供筹码,从而换取苏联更大力度的支持。

3. 对中国心理和国内稳定的试探:

越南持续的边境挑衅,也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和国内的承受能力。他们可能想观察中国在经历了一场战争后,是否还有继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边境防御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频繁的边境冲突,也可能被用来在国内宣传,将中国塑造成“侵略者”,从而凝聚国内民众的支持,转移国内矛盾。

4. 利用地理优势和“人民战争”的传统:

越南地形复杂,山高林密,非常适合游击战和防御作战。越南军队长期以来都擅长利用这种地理优势进行消耗战。在自卫反击战之后,越南军队可能采取了更加分散、更加隐蔽的作战方式,利用边境山区进行袭扰、伏击,给中国守备部队造成了持续的困扰和伤亡。

越南的“人民战争”思想深入人心,可以将一部分民众动员起来参与边境地区的武装活动,使得边境冲突的性质更加复杂化,难以简单地用正规战争的思维去解读。

5. 中国国内的战略重心转移与边界安全顾虑:

虽然中国在自卫反击战后撤兵,但边境地区的防御和稳定仍然是重中之重。中国需要在边境地区维持相当规模的军事存在,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御工事的加固。这种持续的对峙,实际上也消耗了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力量和精力,使得中国无法完全放手去发展经济或者进行其他更重要的战略部署。

越南方面的持续挑衅,也在迫使中国在边境安全问题上保持高度警惕,并需要不断投入资源和精力去应对。这是一种“以拖待变”或者“以扰消耗”的策略,目的在于让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疲于奔命”。

具体表现:

在自卫反击战之后这十年里,越南军队的挑衅主要体现在:

越境袭扰: 越南军队(包括正规军和边防部队)频繁越过中越边境,袭击中国边境村庄、农田、哨所,绑架、杀害中国边民和军人。
炮击和扫射: 使用各种火炮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炮击,用轻重武器对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扫射,造成中国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设置雷区和陷阱: 在中越边境地带大量埋设地雷和设置各种军事陷阱,给中国军队和边民的通行和生产活动造成极大的危险。
军事对峙: 在边境地带陈兵对峙,进行军事演习,制造紧张气氛。
宣传战: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反华宣传,将中国描绘成侵略者,试图孤立中国。

总结:

越南之所以敢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还敢攻击我军十年之久,并非是其军事实力能够压制中国,而是一种集战略误判、心理惯性、利用地理优势、试探中国底线以及寄希望于外部援助等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策略。越南方面试图通过持续的边境摩擦来消耗中国、牵制中国,并试图在国际上占据道义制高点,同时也是其长期以来依靠军事斗争解决问题思维的延续。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种策略确实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的边境安全带来了长期的困扰和压力。直到中国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展现出更大的决心和能力,并且与苏联的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后,越南的这种持续挑衅行为才逐渐减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各位答友想得太复杂。

什么中苏关系、中美关系、越苏关系。

这些都是次要关系,国家战争最主要的矛盾是涉及到两国各自的根本利益,而这个矛盾必须通过战争来解决,或者说战争是一个优选项目。

那么中越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当时两国没有完成陆地划界工作。

经过双方努力,两国于2008年12月31日就陆地边界勘界剩余问题达成一致,并共同对外宣布如期完成两国领导人确定的2008年完成陆界全线勘界立碑工作的目标。2009年2月23日,中越双方在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举行仪式,共同庆祝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圆满完成。

最终达成陆地边界划定的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这个界线就是根据双方军事实际控制地域来划定的。

通常情况下,两国如果是友好协商,平等交换,一般来说水域都是以中间线为分割,山峰一般以峰顶为界限。比如中国和尼泊尔就是以珠峰顶为界。

80年代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没有沟通渠道,要想在以后的边界划分中占到便宜,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军事扩张。能占多少是多少。

至于这是谁在扩张,摩擦是谁挑的头。

越南的主要目标还是以前的法属印度支那,它始终想要继承的是这个。

79年只是把越南打痛了,没有伤到越南的筋骨。

中国如果不继续进行追剿,广西云南边界必然会进入到和平开发时期,也就是将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到广西云南,那么再要进行战争就不合适了。老百姓的意见会非常大。这样实际上会坐视越南吞并老挝柬埔寨。越南做大,后患无穷。

十年轮战,越南是不敢不应战。

两国还没有划分边界,越南不把重兵压上来,那就一口一口地吃,就是吃到谅山也可以。到时候以谅山为界也不是不行。谅山居高临下,越南丢掉谅山就是失了国之根本。

越南虽然有苏联撑腰,但是中国当时和美国的关系好得很。

这件事情国际上没人管,越南必须扛下去。

越南的重兵集团全部配属到中越边境,自然无暇他顾。

越南的重工业全在北方,南方以轻纺工业和商业为主,北方边境处于战争威胁,越南难以发展。

而当时云南、广西是农业大省,基本上没什么工业。

云南主要的产业除了矿业,最有名的就是烟草业。

广西也就是柳州的工业要强一点,但是份额很低。

中国这两个省并不畏惧战争,已经坚壁清野了,相对来说损失并不大。

中越战争从国际视角来看,仍然是冷战的一部分。

中国可以因此得到欧美集团的青睐,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外资本、技术、市场和发展空间。

当时港资、台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越战争中,中国表现出了和资本主义国家联合的势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有可能会放弃社会主义。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这个判断就尤为可信,资本家的顾虑就会越少。

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思想自由化很广泛,从伤痕文学到河殇,从一批一批的公派留学生非常虔诚地学习西方,到普通市民完全放弃革命思想,学习西方的文化潮流,一切向钱看,尽全力模仿西方的意识形态,喇叭裤、霹雳舞、邓丽君。

中国已经变色了。而且和苏东集团大打出手,没有要停止的迹象。这是在决裂,在下投名状。一直到今天,不还是有人这样认为的吗?

用战争的方式韬光养晦,以至于人们现在依然会认为越南还敢持续攻击我军边境十年之久?

八十年代,外资所带来的都是好东西,很多当时顶尖的技术也毫无障碍地来到中国。桑捷富可是好老师,飞高原的黑鹰,日本的家用电器,欧美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可都是听着中越边境的滚滚炮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完成了作战目标,撤出了越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越南军队在中国边境线上持续不断地挑衅和侵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和实际情况。1. 越南战略的惯性和心理惯性:首先,越南在过去几十年里,长期处于战争状.............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的十年间,越南之所以敢于持续挑衅我军边境,背后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敢”字就能概括的,而是源于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国内情况、国际环境以及其对自身国情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到那场战争本身。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我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实现了战略目的.............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主流媒体的描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的复杂性,也有现实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敏感性”与叙事惯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叙事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其“自卫反击”的定性,在国际舆论,尤.............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军人抚恤金问题,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讨论。要回答“抚恤真的很少吗?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经济状况来看:首先,要明白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百废待.............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越自卫反击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其中的牺牲与代价,尤其令人扼腕。很多人在回顾这场战争时,都会注意到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大量年轻的新兵在战场上陨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这些鲜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真正绽放,就被无情地卷入战火,成为冰冷的数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关于70年代末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通常称为“中越战争”或“对越自卫还击战”),确实在一些公开场合和历史叙述中,它的提及频率似乎不如其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广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当时的政治背景、国内外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历史叙事方式等多个维度来探讨。战争本身的性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其后十年的“边境防御作战”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关键时期。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段历史在公众视野中似乎相对模糊,相关详细记录的稀缺,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中国空军:初登战场,但作用有限在197.............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感知与网络描述存在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网络上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宣传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则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如网上描述”的感觉:一、 宣传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期望值过高: 官方宣传的.............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在达成战略目标后,于1979年3月16日开始从越南北部撤军,至3月24日基本撤完。这次撤军伴随着对越南北部基础设施的“有限破坏”。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中国军队的破坏目标主要集中在军事设施、战略交通线以及对未来越南可能威胁中国的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这并非一场.............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从广州飞往昆明的波音737800客机坠毁事件,目前官方调查已初步确认事故原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诱因: 一、事故基本情况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21日14:1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计划经停昆明长水机场后返航。飞机在广西梧州市上林县境内坠.............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