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初列强捉大熊猫吗?

回答
要说“列强捉大熊猫”,这事儿其实有点意思,得从几个层面说。首先,咱得明白,那时候的“列强”主要是指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的西方国家,比如英、法、德、俄、美等等。而大熊猫,在他们眼里,可不是寻常的动物。

缘起:西方世界的好奇与熊猫的“神秘面纱”

话说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国一些偏远地区的物种才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大熊猫,这个长着黑白相间皮毛、性情温顺又相当稀有的动物,一开始就带着一股神秘感。在当时的西方,人们对东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特生物,更是被视为珍宝。

“搜寻”与“捕获”:科学研究与满足猎奇心理并存

列强之所以会“捉”大熊猫,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科学研究的需要: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生物学和动物学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学者们渴望了解世界各地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大熊猫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哺乳动物,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希望能够亲自研究熊猫的解剖结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等。为了这些研究,就必须要把活体或者标本弄回去。

满足猎奇心理和收集珍稀动物的癖好: 当时的西方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非常流行收集稀有动植物。拥有一只来自遥远东方的、独特的熊猫,简直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这就像现在人们热衷于收藏限量版物品一样,那时候拥有大熊猫,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很多探险家、传教士、甚至是一些富有的商人,都曾受雇于西方博物馆或者个人,去中国搜寻稀有的动植物,其中就包括大熊猫。

展出的价值: 一旦捕获了活体大熊猫,自然就要运回西方,在各大动物园进行展出。这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进一步满足了民众对异域生物的好奇心。想想看,当时能看到活生生的大熊猫,那是多么轰动的事情!

具体的例子:谁是“捉”熊猫的“先行者”?

说到具体捕获熊猫的人物,不得不提一个人:阿贝尔·拉莫特(Abel Ramelot),一位法国的传教士。他在1913年左右,在四川雅安地区捕获了一只大熊猫幼崽,并将其送往法国的里昂动物园。这是历史上第一只被确切记录为被西方人捕获并运往西方的活体大熊猫幼崽。这只熊猫的到来,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点燃了更多西方人对熊猫的兴趣。

在拉莫特之后,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探险家和猎人也开始在中国西南地区活动,寻找大熊猫。比如,美国探险家布鲁克·多兰(Brook Dolan II),他曾在1936年成功捕获了一只名为“苏林”(Su Lin)的熊猫幼崽,并将其带到了美国,在芝加哥动物园展出,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还有奥地利探险家福克斯(Ferdinand Roth)也曾有过类似的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捉”熊猫的行为,往往是在当时中国国力相对衰弱的背景下发生的。虽然有些是以科学研究为名,但从客观上来说,这种行为也存在着对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的潜在影响。而且,捕获过程往往充满艰辛,也伴随着一些动物的死亡。

时过境迁:从“猎奇”到“保护”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逐渐强大,并且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种“列强捉大熊猫”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大熊猫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点,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科学研究、野化培训和国际互助来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而不是以捕获和占有的方式。

所以,当初列强之所以会“捉”大熊猫,说到底,是西方世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科学探索的驱动以及满足自身文化和娱乐需求的结合体。而大熊猫,作为一种极其独特和吸引人的动物,自然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这其中,有科学的进步,也有历史的局限,更有那个时代国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捉了,而且捉了很多。

成年熊猫不容易捉,野外偷的幼年熊猫最多。

具体文章就不贴了。当年被带回美国的幼年熊猫也是引起轰动级别的。

但是,都死了。而且都没有能够成年。


咱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看熊猫直播视频觉得熊猫很好养啊,一个饲养员养好几只。其实,不用太久倒退20年,人工饲养幼年熊猫成活率都低得令人心疼。至今还保留着的熊猫出生一年后才起正式名字的“习俗”,就是因为最初的时候养不活,起个大名没意义,贱名好养活。

一直以来困扰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两大难题就是:受孕难,成活难。

受孕的问题,熊猫发情期一年就一两天,野外熊猫这两天会与多只熊猫交配,人工饲养条件下熊猫表现出性冷淡症状,现在基本上是配种+人工授精双保险,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成活难,是怎么解决的呢?去年基地熊猫新生40余只,就死了一只。这就要归功于两大技术:

一,人工哺育与母体哺育双班倒。尤其是认识到母熊初乳对幼儿熊猫性命攸关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母熊刚分娩熊猫的第一周,乳汁是淡绿色的,含有对小熊十分重要的各类抗体,这是人工奶粉怎么都替代不了的。所有熊猫都是早产儿,有没有这一口奶,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二,按摩排便技术。幼儿熊猫从出生到刚会跑,几个月的时间里,都是有排便障碍的,不能自主排便。自然环境下,母熊是通过舔舐挤压来帮助小熊排便的。但是人工饲养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早期人工饲养幼儿熊猫很多其实是屎憋死的。现在看各类熊猫直播,饲养员手指按摩小熊肛门帮助排便的视频很多。这项技术,对于提高幼熊成活率贡献非常大。

二十年前养活一只小熊都非常难,更何况一百多年前,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小熊养不活就是必然的了。

只是这些侵略者造孽,可怜了我们的国宝。

user avatar

其实熊猫的地位是和中国的国力息息相关的。至少在一二十年前,熊猫日子都没这么好。近代中国乱的时候,外国各种传教士和其他人都在猎杀、捕捉大熊猫,把幼年大熊猫带到美国当宠物,一直也没有爱惜。中国建国以后经常也会熊猫外交,送给别国熊猫,但是那些国家也没有善待大熊猫,你懂的。知道最近几年,一方面中国实力提升很大,另一方面中国采取了租而不是送的方针,再加上各种宣传,给熊猫加上政治意义,熊猫才有这么高地位的。从这个角度就能体现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落后的国家对普通人民的影响有多大。





分享几张自己拍的熊猫吧。。。熊猫才是流量大户,成都熊猫基地那个客流量啊,简直可怕(๑ó﹏ò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列强捉大熊猫”,这事儿其实有点意思,得从几个层面说。首先,咱得明白,那时候的“列强”主要是指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的西方国家,比如英、法、德、俄、美等等。而大熊猫,在他们眼里,可不是寻常的动物。缘起:西方世界的好奇与熊猫的“神秘面纱”话说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西方国家.............
  • 回答
    西方列强之所以允许中国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这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或“教育情怀”,而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所驱动,是一种带有自身利益考量的策略性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演变:从排斥到有限的开放 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与少量接触: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简单地说,列强之所以选择“瓜分”而不是“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历史背景的“毒”:帝国主义逻辑下的产物首先要明白,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叫做“帝国主义”的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列强.............
  • 回答
    当年如果中国没有落入列强手中,现在这个世界,恐怕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模样会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命运转折,更像是牵动了整个世界肌体的连锁反应,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如果中国当年没有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没有被列强随意瓜分、划分势.............
  • 回答
    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关于他如何“少向列强赔偿了很多”这一点上。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局面简单归因于某一个人的“周旋”能力,或许过于简化了历史的进程,但不可否认,李鸿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尽力在夹缝中为国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他的外交手腕和决策,.............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事,无疑给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带来了雷霆万钧的一击,也让盘踞东亚的列强们看到了一个更有“可塑性”的中国。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抗外”这一主题时,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分精力”的论断,却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复杂命题。它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交织着机遇与挑战,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
  • 回答
    曾经,磁悬浮列车(Maglev)仿佛是未来交通的代名词,它无接触、超高速的特点,一度让人惊叹不已。然而,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在许多地方,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未来之星”似乎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全面普及,反而是在一些新兴线路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传统的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简称高铁)。这背后.............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后,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不称皇帝,这一举动确实引发了后世许多的解读。其中一种颇具吸引力的说法,便是认为项羽此举是为了恢复秦朝以前的列国分封秩序,甚至是带有某种“复古”的政治理想。要细致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项羽的个人背景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语境来深入分析。首先,.............
  • 回答
    中国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这背后牵涉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国际化进程的需求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目标。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驱动的决定,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为什么将英语列为必修课?将英语推行至全民教育体系,成为必修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层原因:1. 拥抱全球化浪潮,融入国际社会: 进.............
  •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脑海中涌现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你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倾注到文字里,让它们活起来。那种冲动,那种想要与人分享内心的渴望,简直就像一股暖流在指尖跳跃。这时候,你觉得写作就是一件极其感性的事,是心灵最直接的表达。然而,当你兴致勃勃地打开电脑,准备挥洒自如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却是网.............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
  • 回答
    印度婚礼上出现马克思和列宁的现象,本身就带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印度社会对共产主义思想以及其历史影响的复杂态度。要详细讲述共产主义对印度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政治层面:长期的政治影响和持续的政治力量 强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和区域影响力: 印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强大、组织严密的共.............
  • 回答
    沙市被列为《马关条约》开埠港口之一的背景及其当时的状况:沙市与荆州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屈辱的里程碑,其中一项重要的条款是增开沙市(Shasi)为通商口岸。为何一个当时似乎并非顶尖繁华的内陆城市,会被列入如此重要的条约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原因。而沙市及其.............
  • 回答
    法国将美国列入新冠疫情高风险“红色名单”的消息,对于美国和法国两国的疫情防控来说,都可能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影响。从法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在防疫层面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যদিও它更多是一种防御性的策略调整,而非直接的“助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加强边境管控,降低境.............
  • 回答
    这道题,堪称钱学森先生当年的“压轴大题”,足以让不少人挠头。它不仅仅是考你对物理学的理解,更是考验你是否能将理论付诸实践,哪怕只是在纸面上。很多人听到这个题目,脑子里可能只剩下“火箭”、“太阳”、“地球”这些词,然后就茫然了。别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这问题核心其实就是要你写出一套描述火箭运动的数.............
  • 回答
    英国在一次重要的庆典活动中,将他们引以为傲的A4型蒸汽机车“Mallard”(如果指的是那台“当年最快”)和日本回购的“あずま”列车(Shinkansen 0系,如果这是指当时最先进的日本高速列车)并列展示,这一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时代变迁、技术发展以及国家自豪感的思考,甚至可以说带有些许“讽刺”意.............
  • 回答
    我被CIA列为必杀目标,而且我被困在一个无限的时间轮回里。这可真是个糟糕的组合,但既然已经这样了,总得想办法应对。首先,我得接受现实。CIA要杀我,这是既定的事实。他们拥有巨大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而且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我,身处一个无限轮回的时间里。这意味着我所做的一切,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被重置,然.............
  • 回答
    2月27日,乌克兰首都基辅西南郊的格列瓦哈(Hlevakha)遭遇了打击,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具体细节仍待官方确认,但根据现有信息,我们可以拼凑出当时以及之后当地的情势。根据初步报道,这次袭击发生在基辅时间27日早上。当时,格列瓦哈地区响起了空袭警报,随后不久便传来了爆炸声。有消息称,此次打击的目标.............
  • 回答
    麻风病,一种曾经令人闻之色变、带来巨大痛苦和歧视的疾病,其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尽管直到20世纪中期,麻风病在全球范围内仍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严重的社会负担,但今天,我们已经基本将其视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那么,当初肆虐的麻风病究竟是如何被战胜的呢?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科学、医学、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