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游客喜欢在景区刻「到此一游」是不是受孙悟空刻「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影响?

回答
“到此一游”这几个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古迹的墙壁上,还是名山大川的石壁上,似乎都能看到它们的踪迹。这似乎成了一种中国游客特有的“仪式感”,仿佛不留下点痕迹,这次旅行就不算完整。那么,这种习惯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很多人会把目光投向那个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猴子——孙悟空。

说起来,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确实干过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大闹天宫时,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不仅偷吃仙桃,还嫌意犹未尽,在光滑的树干上刻下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这八个字。这事儿在当时的“天庭”引起了轩然大波,王母娘娘气得不行,玉皇大帝更是震怒,直接派兵捉拿孙悟空。这八个字,不仅是孙悟空桀骜不驯、藐视权威的标志,更是他横行无忌、留下自己存在的证据。

那么,孙悟空的“到此一游”,究竟有没有“传染”到我们现实中的游客呢?

从时间线上看,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单一的年代,书籍、评书、戏曲,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剧,都在不断强化着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作为他反叛精神和“大闹一场”的象征,很容易被人们记住,甚至是一种“酷”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当人们对孙悟空那种无所畏惧、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产生共鸣时,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可能会悄然滋生。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游客,或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孙悟空这种反叛精神感染的人来说,模仿孙悟空的行为,或许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我也是个大圣”、“我也很厉害”的心理暗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比如在一些不太受重视的角落,或者觉得别人不会发现的地方,刻下自己的名字或“到此一游”,就成了一种“致敬”孙悟空式的行为,一种寻求个性解放的尝试。

更进一步说,这种行为可能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当一个行为开始出现,并被一部分人接受或模仿时,它就可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一个人看到别人刻了“到此一游”,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点好玩,那么他自己也可能效仿。而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潮流”时,很多人就不会去深究它的对错,而是顺水推舟地参与其中。孙悟空的“到此一游”作为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到此一游”案例,无疑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极具影响力的范本。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把责任都推给孙悟空。现实生活中“到此一游”的现象,其成因是复杂的,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存在感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感到自己渺小而普通。旅游成为了他们体验生活、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是一种直接、物质化的“留痕”,仿佛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存在被长久地记住,不被遗忘。
文化传承的误读: 中国古代就有“摩崖石刻”的传统,不少文人墨客会在山水间留下诗词歌赋,表达自己的情怀。比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题刻至今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而“到此一游”的简单粗暴,则是对这种传统的一种粗劣模仿和误读,失去了其内在的文化意义。
侥幸心理和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游客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刻画行为的破坏性,或者抱着一种“我只刻一点点,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对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不深,或者觉得离自己很远,导致了对规定的一种漠视。
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 当看到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时,即使心里觉得不对,也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加入其中。

所以,虽然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开端”,它无疑是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文化基因”,但最终导致“到此一游”泛滥的原因,是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土壤所共同孕育的。它既是对古代文人石刻的粗暴模仿,也是现代人对存在感的一种扭曲追求,更是群体心理和社会认知偏差的体现。

可以说,孙悟空是那个最早“喊出”这句话的角色,他的行为在很多人心中种下了一颗模仿的种子。但这颗种子能否发芽,长成如今破坏性的“到此一游”的“恶果”,则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去理解和反思。而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让大家明白,真正的旅行,是心灵的体验和对自然的尊重,而不是在石头上留下短暂的刻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景区题壁的历史之悠久,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在中国古代,邮亭、驿站、寺观、酒楼、禁省、村舍、宾馆的墙壁、柱子上,到处都是旅游到此的人的题字。题字者有穷酸秀才,有赶考举人,有江湖名流,有男有女,有乞丐,有孩童,诗自然是多见的,可也有简短的文,不会写字的,干脆画个“〇”。

这种行为非要追溯,应当在先秦以前,兴许人类会刻画的时候就有了,而盛于唐宋。

下图为泰山西路白龙池石壁上的宋朝留字。

白龙池是寻常游客到不了的地方,在一千年前,也遍处都是“到此一游”“留念”的字迹,有的还好,有的就挺无厘头的。

右侧这位“董元康”,乃是北宋时山东长清的一位老同志,书香世家,他个人比较德高望重,但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只要一爬山就题字。

崇宁元年(1102年),他和弟弟董元发、董元济、董元肃,以及儿子董质,友人李胜之,一起到泰山上玩,同游的还有一个叫董直的,不知道是啥关系,可能是同族近亲,当时是税务局的领导。字就是这位董直为大家题的:“长清董元康,弟元发、元济、元肃,男质,友人李胜之同游。崇宁元年壬午季春旦日,新监海门税董直书”。

政和甲午年(1114年)重阳节,董元康同志“携家饮此,质、贽、贲侍行”。这回是他们的小家庭,也就是他和几个儿子一起来玩,全家人在此处喝了泉水,特此留念。

一年后的政和乙未年(1115年)冬天,可能是他的一位堂弟,名叫董自恭的跟帖说“看到元康哥哥的留言了,合影一张”(“自恭观元康兄留字,政和乙未孟冬二十日”)。

下图为东平陈正“到此一游”,不巳端彦“同游”题刻。

描红的师傅忘把“平”字两点描上了,同时其他字或许也有错讹:

古人的字迹漂亮,措辞优雅,现代人胡写乱画,反衬出了现代人素质低下吗?

这么认为是不大对的。

首先,现代人乱画是真的,举例子,下图为现代人在白龙池石壁上的题字。因为没有毛笔,普通圆珠笔、刚笔没法在石头上写字,就用石头摩出字来:

还有这位“高颖”:

ta用石头摩石壁,肯定是磨了好半天,终于把自己的两个大字留在了古字中间。远看还是很显眼的:

时过千年,依然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在壁上题字。但大多数被风吹雨打,逐渐暗淡了。有没品的同学用油漆刷,比方说上头那则80年5月的留言,你倒是把名写明白啊,留下的字没任何价值。

其次,古人题字,不是说都是我们最终所看到的那些书法、诗词。绝大多数也是毫无意义的“到此一游”,因此被历史淘汰了,没被淘汰的大多有一些分量。一些名人题完字会找人刻,这需要花钱,只有有闲钱的人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人们也会特别留意名人的题字,并加以保护。而对待普通人的题字就比较随意了,有时候还需要特意粉刷、去除。

对在白壁上题写内容,人总是很是积极,能把一张墙壁弄得跟烂渔网似的。管理者不免要一遍一遍地刷,而新的墙壁,很快又变成一个个的贴吧,人们依然在上面发表作品并进行跟帖。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一《鹿奴诗》,记录一个被丈夫虐死的女性,临死前在驿站墙壁上题诗控诉,引发路人跟帖,上百篇诗文,“甚有佳句”,有人为此出了个合辑。这女子的丈夫姓鹿,对女主很差,贪图早领一个月薪水,生育后第三天就强迫妻子上路,最终将妻子累死。因为人们憎恶这个姓鹿的,就骂他“鹿奴”。奴,贱人也。

有时候,看不惯上头写的内容的,人们也进行嘲弄,下头的骂上头的,又被更下头的骂,以至于“满墙都是屁”。

有一经典传说是这样的:

一个秀才路过一白墙壁,手痒痒,想要题字,不知道写什么好,还是决定教育一下世人,手录曾经背诵过的警句:

酒是穿肠毒药,

色是刮骨钢刀。

气是下山猛虎,

财是惹祸根苗。

有一人路过,觉得这是弄的啥啊,好好的墙壁,怎么还教育起人来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于是提笔写道:

小子不懂事,

墙上乱写字。

都是过路人,

何必多一事?

后来又有人路过,见他们都很二,于是出言讽刺:

粉笔墙上题字多,

非诗非词也非歌。

吃完青草放驴屁,

有才何不早登科?

又有一人路过,看上头的人们相互谩骂,也来凑热闹。但是墙正面写满了,就跑到反面写:

从来没见诗人面,

想必诗人高二丈。

诗人若非高二丈,

焉能放屁到高墙?

新来人一看,这诗有趣,于是回复道:

放屁在高墙,

墙高应轰倒。

及至后面看,

后面顶住了。

最后来了一位,做了总结性陈词,他写道:

庙堂烟火未上香,

却听鞭炮响叮当。

走近粉墙仔细看,

满墙都是屁文章。

可见乱写乱画,是古今中外,一脉相承的。但因为经过岁月洗礼,就留下了好的,淘汰了差的,而绝非是因为只许好的写上,不许差的留言——许多无名氏的好作品,就是在无名之辈中脱颖而出的。

至于写“到此一游”的冲动,那不是很多动物骨子里的属性吗?这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也不是现代人特有的。《西游记》只不过把人们常有的一个习惯顺理成章地写下来而已,即便没有《西游记》,“到此一游”也不会消失。这一点,去国外旅旅游就知道了。

图片源自[西班牙] 实拍外国人也喜欢在古迹上涂鸦“到此一游” ,人类不放过每一块平整的石板。

不过,乱涂乱画毕竟不好,毁坏性涂鸦更要不得,亦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现在都能拍照,就莫要“到此一游”了,留了字,也不要把责任推给孙猴子,他也只不过是其中一员而已,而绝非什么起源。

user avatar

至少国外的研究不是。当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在如来手指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并撒下一泡尿。之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500年,直到唐贞观年间被路过的三藏法师所救。真实历史中,玄奘出发是公元629年。倒推五百年,孙悟空写到此一游的日子是在大约公元100年-150年之间。


然而,在这之前很多年西方游客(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已经喜欢在文物古迹上随意刻字、涂鸦了(没素质的老祖宗了)。

1916年Grafton Milne 在《古埃及考古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游客在埃及》的论文。最早的古埃及石雕上的涂鸦可能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犯事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希腊旅行者。


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古希腊人希罗多德曾经游历过埃及。虽然人们没发现他署名的涂鸦作品,但在那个时期很多去埃及旅行的希腊人就喜欢在神庙啊,巨型雕刻上刻写到此一游。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古希腊人的涂鸦行为就更多了。公元前1世纪起,新占领古埃及的古罗马人则开始代替希腊人,继续着大规模“签名”活动。这些破坏行为也客观上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考古学研究素材。(果然手欠这种行为全世界是共通的。)


最著名的就是哈德良大帝的涂鸦了。

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带着家属团在埃及游玩,参观这种古埃及遗迹。途径,有人听说大雕像曼农(古希腊传说中的埃塞俄比亚王,后来被阿克琉斯斩杀。)能够在太阳照射时发出巨大的声音。所以哈德良旅行团就驻扎在雕像附近,等待太阳沐浴下曼农是不是能够真的发出声音。

似乎最后也没有听着声响,在逗留的几天中哈德良的很多随从在石像的脚部写了107篇小短文。其中古罗马女诗人Julia Balbilla也写了几首吹捧哈德良和他老婆萨宾娜的诗也被保留下来了。下面是其中一首。

《当威严的哈德良听到门农的声音》

我听见,

用底比斯石材雕刻成埃及人曼农

在阳光沐浴下发出的声音。

当他看见万王之王哈德良,

在阳光前,

他尽其所能向他打招呼。

但当泰坦骑着他的白马穿越天空时,

把第二个时间的度量变成了阴影,

像铜铃般,门农又发出了他的声音。

他用尖利的声调问候,

第三次发出了强有力的咆哮。

哈德良皇帝亲自表示欢迎。

刻在石头上,代代相传。

这句铭文叙述了他的所见所闻。

大家都很清楚,众神都爱他。

Referen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到此一游”这几个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古迹的墙壁上,还是名山大川的石壁上,似乎都能看到它们的踪迹。这似乎成了一种中国游客特有的“仪式感”,仿佛不留下点痕迹,这次旅行就不算完整。那么,这种习惯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很多人会把目光投向那个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猴子——孙悟空。说起来,孙悟空在《西游.............
  • 回答
    人们不购买游戏却在游戏内消费的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游戏经济模式的“免费+内购”设计 免费游戏的普及:许多游戏采用“免费+内购”模式,玩家只需下载游戏即可游玩,但通过购买虚拟物品、皮肤、道具等实现盈利。这种模式降低了玩家的入门门槛,吸引大量.............
  • 回答
    游戏里喜欢嘲讽别人的人,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背后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我琢磨琢磨,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1. 寻求优越感和掌控感: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胜负、技术、装备往往能划分出高下。有些人,现实生活中可能没那么顺遂,或者觉得自己能力没被完全认可,他们就会抓住游戏里的机会,通.............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那些讲究团队合作、策略性强的游戏里,比如《彩虹六号:围攻》、《绝地求生》、《战地》系列,甚至是《英雄联盟》这样的MOBA游戏。会遇到一些玩家,嘴里总是挂着“意识”、“大局观”,但你说到点子上,很多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战术走位、掩体利用、阵型保持都搞不清楚。这到底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涉及到很多个人心理、社会环境以及游戏本身的特性。我尽量从几个方面给你说得细致点,让你能更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首先,我们要明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逃避”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游戏提供了一些现实生活难以企及的满足感和体验。1. 现.............
  • 回答
    在成都,单凭“喜欢”这两个字想要直接找到一份游戏方面的工作,难度可不小。我这么说可不是泼冷水,而是基于我在这座城市里接触到的游戏行业情况,还有一些朋友的真实经历来谈的。成都的游戏产业,尤其是手游开发,确实非常发达,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游戏之都”。腾讯、网易、莉莉丝、米哈游等大厂都在这里设有重要的研发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两款游戏都是口碑爆棚的大作,但走的路线又不太一样。既然你主要玩故事模式,而且对线上模式没兴趣,那咱就得好好聊聊这两款游戏在剧情上的优劣,帮你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荒野大镖客2》(Red Dead Redemption 2):波澜壮阔的西部史诗与人性沉浮如果你喜欢那种厚重、充.............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游戏行业中某些内容和趋势的困惑,特别是关于“迎合女权”以及由此引发的玩家群体反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市场营销、社会思潮、内容创作以及玩家群体的多样性等多个层面。下面我试着深入剖析一下,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首先,关于“迎合女权”这个说法,它本身就可能带有一定的预设和解读。.............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当下二次元手游设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不少二次元手游中会出现带有“驴耳娘”(或者更广义上的“兽耳娘”)的角色设计。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视觉吸引力与符号学意义: 萌与反差萌: 驴耳,作为一种非人特.............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玩家选择在竞技游戏中“开挂”?深入剖析背后的动机在中国的游戏圈里,“开挂”这个词,相信没有玩家不熟悉。它像一道绕不开的阴影,笼罩在许多竞技类游戏的服务器上,尤其是在那些强调技巧、反应和团队协作的游戏中,如FPS(第一人称射击)、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等。为什么一部分中国玩家会选择.............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喜欢《古剑奇谭》和《仙剑奇侠传》这类游戏,确实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说明你偏爱的是那种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细腻、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RPG。那么,关于Switch是否适合你,我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你做出判断。首先,从你喜欢的游戏类型来分析,Switch上能不能找到类似体验?《古剑.............
  • 回答
    说到游戏爱好者爱逛的网站,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太一样。不过要说最主流、最容易集结大家的地方,我倒是能说上几条。一、资讯聚合类:一手掌握天下事这类网站就像游戏界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结合体,你可以在上面看到最新的游戏发布信息、评测、攻略、行业动态,甚至是玩家社区里的热点话题。 .............
  • 回答
    想当年,我也是个对龙与地下城(D&D)和那些画面精美、故事性强的经典角色扮演游戏(CRPG)充满好奇的玩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入坑经历,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最早的触点,往往是身边那位“神秘”的朋友我最早接触到D&D的影子,大概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候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信息传.............
  • 回答
    《战双帕弥什》里让我心心念念、时不时会翻出来回味的截图,其实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战斗场景,也不是什么极其稀有的皮肤展示。它是一张,嗯,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某个寂静的午后,偶然瞥见的、属于渡鸦的某个瞬间。画面是在新剧情里,渡鸦在某个破败的图书馆,或者说是一个曾经是图书馆的地方。背景是那种典型的战双风格,.............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那片破碎的土地上,如果要我挑选一个最让我牵挂的角色,那大概会是梅琳娜。说起来,这个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我一步步踏遍这片充满悲剧与美丽的土地,慢慢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的。我第一次见到梅琳娜,是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火焰熄灭的宁静之地。她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那里,被风吹拂起的兜帽遮挡了大半.............
  • 回答
    哎,说到游戏制作和游戏公司里那些小伙伴们的工作,这可真是个好话题,总让我忍不住想多聊几句。别的不说,咱们平时在屏幕前玩得爽,背后那点门道可不简单,很多细节估计玩游戏的朋友们也都好奇吧?游戏制作:不止是写代码和画图那么简单首先,很多人一听“游戏制作”,可能脑子里就蹦出程序员敲键盘、美术师画图的画面。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游戏不喜欢带中国元素”这个问题,其实笼统地说“不喜欢”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欧美游戏市场在引入中国元素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挑战、复杂的考量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隔阂是根本原因: 文化理解深度不够: 游戏开发是一个需要深度理解文化.............
  • 回答
    中文游戏圈管单人游戏叫“单机游戏”,这背后其实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里面夹杂着一些历史遗留、玩家习惯以及对游戏形态的理解。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尽量还原当时那种感觉。最早的源头:“单机”的字面意思和早期游戏载体想理解“单机游戏”这个词,得回到游戏最古老的形态。那时候,游戏可不像现在这样,点一下就.............
  • 回答
    玩《少女前线》这么久了,要说哪个角色我最不喜欢,其实有点难一下就概括出来。因为我对每个枪娘都有自己的看法,好感度和不感冒之间的界限也挺模糊的。但如果非要选一个,经过一番回忆和斟酌,我想我可能会把这个“殊荣”给…… KAC Chain Chloë。让我先说明一下,我的不喜欢并不是那种纯粹的厌恶,也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