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主富农为什么是敌对分子?就因为有钱才这样划分的吗?为什么地主可耻,贫农光荣?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主”和“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拥有财富,而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划分和由此产生的“地主可耻,贫农光荣”的观念,是当时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潮的产物。

为什么会有“地主”和“富农”的划分?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导致了:

土地占有不均: 大量农民(贫农、雇农)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承担高额的地租。
阶级分化: 农村社会自然形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以及依靠租种土地或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贫农”、“中农”、“富农”等不同阶层。

“地主”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不同政策下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普遍指的是占有大量土地、主要依靠剥削他人劳动(收取地租)为生的人。

“富农”则通常指占有土地,但同时也自己积极参与生产经营,雇佣少量劳动力,或者自己经营作坊、手工业,其收入一部分来自劳动,一部分来自剥削(雇佣少量雇工、收取少量高额利息等)。

为什么地主、富农被划为“敌对分子”?

这种划分并非单纯的财富标签,而是源于当时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根本对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旧势力被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力量。革命的目标就是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而推翻旧制度的直接对立面,自然就是代表旧制度的阶级。

2. 土地改革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明确革命的打击对象。地主阶级因为拥有最多的土地,是土地改革中被剥夺的对象,自然成为革命的直接敌人。富农虽然也占有一定土地,但其经济成分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地主,因此在革命初期和不同阶段,对富农的政策会有所调整,有时是联合对象,有时也是打击对象。

3. 革命的动员和宣传: 为了动员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参与革命,树立革命的“敌人”,必须将地主、富农描绘成剥削者、压迫者。通过宣传“打倒地主阶级”,能够有效地激发贫苦农民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热情,形成强大的革命群众基础。

为什么地主可耻,贫农光荣?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革命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进行的重塑:

1. 道德评判的颠倒: 在传统的观念中,拥有财富、土地,生活富裕,往往被视为勤劳、能干、成功的标志,是一种光荣。但革命意识形态则对这种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颠倒。它认为,财富和地位的获取,如果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的基础上,就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

2. “剥削”与“劳动”的对立: 革命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世界”,而地主“不劳而获”,通过收取地租剥削贫农的血汗。在这样的逻辑下,通过劳动获得自己应得的财富是“光荣”的,而通过剥削他人致富则是“可耻”的。贫农虽然贫穷,但他们是靠自己的劳动(尽管是被剥削的劳动)生存,被视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因此是“光荣”的。

3. 阶级出身与革命立场: 在革命时期,个人被划分为哪个阶级,其“出身”成为了评价一个人政治属性的重要依据。地主、富农出身的个人,即使表现积极,其“历史包袱”也难以完全消除,会被认为可能带有剥削阶级的思想残余。而贫农出身,则被认为是“根正苗红”,天然地站在革命一边,是革命最坚定的依靠力量,因此是“光荣”的。

4. 社会改造的逻辑: 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社会阶层体系必须被打破。将地主、富农视为“敌人”,并赋予“可耻”的道德评判,是为了瓦解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扫清障碍。

总结来说:

地主、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被贴上“可耻”的标签,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有钱,而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拥有土地,剥削劳动)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被定义为阻碍革命、压迫人民的力量。而贫农则因为其被压迫的地位和被视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在革命的逻辑下获得了“光荣”的身份,成为革命的依靠和旗帜。这种划分和观念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的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地主和富农不是一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相关政策原则是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把富农划入到地主一边是农业集体化到“反右”后逐步演变的过程。


第二,地主并不是敌对分子,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长期以来国家政策是除了罪大恶极之人外,只消灭阶级不杀人,主张人可以被改造。

不管是前地主还是前资本家及其后人,在反右甚至文革前都是可以上学当官的。反右后政策逐步发生变化,在血统上开始识别敌视。


第三,阶级划分变动很大,多少亩地就是地主富农中农是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国。富农是中农和地主的过渡阶段,而中农也有富裕中农等过渡阶段。地主还好说,最后为了方便土改,农民阶层划分就是人为划一条线。

之所以消灭地主是因为封建地租经济阻碍工业化提取劳动剩余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中间商最大化赚取差价。另一方面也是以农民革命起家对当时八成国民的革命承诺,这是建国契约。


第四,贫富矛盾和阶级矛盾不一样,就像地主不一定可耻,贫农也不一定光荣。可耻的是地主阶级,光荣的是农民阶级。

因为劳动最光荣,好逸恶劳可耻,劳动致富是国家鼓励的事。所以建国初期是保护富农和资本家,甚至在土改时也只分地主土地而保留浮财。

user avatar

因为你对革命有误解。

革命不是道德审判,是阶级斗争。谁是革命的敌人,不由道德决定,由阶级决定。谁可耻谁光荣并不重要,阶级属性才是根本。

这道理很简单的,为什么你不明白呢?教员都说了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运动,他并没有说革命是净化道德风气的运动啊。

user avatar

自己不能创造财富,希望把别人的财富“公平”过来,总要找个理由的是吧。

user avatar

这样说是政治需要。要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user avatar

难道不应该是坏人可耻,好人光荣吗!

怎么可能所有地主都是坏人?怎么可能所有贫农都是好人?

而且好坏只在一呼吸之间,坏人可以变好,好人可以变坏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