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主富农为什么是敌对分子?就因为有钱才这样划分的吗?为什么地主可耻,贫农光荣?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主”和“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拥有财富,而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划分和由此产生的“地主可耻,贫农光荣”的观念,是当时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潮的产物。

为什么会有“地主”和“富农”的划分?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导致了:

土地占有不均: 大量农民(贫农、雇农)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承担高额的地租。
阶级分化: 农村社会自然形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以及依靠租种土地或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贫农”、“中农”、“富农”等不同阶层。

“地主”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不同政策下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普遍指的是占有大量土地、主要依靠剥削他人劳动(收取地租)为生的人。

“富农”则通常指占有土地,但同时也自己积极参与生产经营,雇佣少量劳动力,或者自己经营作坊、手工业,其收入一部分来自劳动,一部分来自剥削(雇佣少量雇工、收取少量高额利息等)。

为什么地主、富农被划为“敌对分子”?

这种划分并非单纯的财富标签,而是源于当时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根本对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旧势力被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力量。革命的目标就是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而推翻旧制度的直接对立面,自然就是代表旧制度的阶级。

2. 土地改革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明确革命的打击对象。地主阶级因为拥有最多的土地,是土地改革中被剥夺的对象,自然成为革命的直接敌人。富农虽然也占有一定土地,但其经济成分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地主,因此在革命初期和不同阶段,对富农的政策会有所调整,有时是联合对象,有时也是打击对象。

3. 革命的动员和宣传: 为了动员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参与革命,树立革命的“敌人”,必须将地主、富农描绘成剥削者、压迫者。通过宣传“打倒地主阶级”,能够有效地激发贫苦农民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热情,形成强大的革命群众基础。

为什么地主可耻,贫农光荣?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革命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进行的重塑:

1. 道德评判的颠倒: 在传统的观念中,拥有财富、土地,生活富裕,往往被视为勤劳、能干、成功的标志,是一种光荣。但革命意识形态则对这种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颠倒。它认为,财富和地位的获取,如果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的基础上,就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

2. “剥削”与“劳动”的对立: 革命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世界”,而地主“不劳而获”,通过收取地租剥削贫农的血汗。在这样的逻辑下,通过劳动获得自己应得的财富是“光荣”的,而通过剥削他人致富则是“可耻”的。贫农虽然贫穷,但他们是靠自己的劳动(尽管是被剥削的劳动)生存,被视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因此是“光荣”的。

3. 阶级出身与革命立场: 在革命时期,个人被划分为哪个阶级,其“出身”成为了评价一个人政治属性的重要依据。地主、富农出身的个人,即使表现积极,其“历史包袱”也难以完全消除,会被认为可能带有剥削阶级的思想残余。而贫农出身,则被认为是“根正苗红”,天然地站在革命一边,是革命最坚定的依靠力量,因此是“光荣”的。

4. 社会改造的逻辑: 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社会阶层体系必须被打破。将地主、富农视为“敌人”,并赋予“可耻”的道德评判,是为了瓦解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扫清障碍。

总结来说:

地主、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被贴上“可耻”的标签,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有钱,而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拥有土地,剥削劳动)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被定义为阻碍革命、压迫人民的力量。而贫农则因为其被压迫的地位和被视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在革命的逻辑下获得了“光荣”的身份,成为革命的依靠和旗帜。这种划分和观念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的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地主和富农不是一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相关政策原则是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把富农划入到地主一边是农业集体化到“反右”后逐步演变的过程。


第二,地主并不是敌对分子,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长期以来国家政策是除了罪大恶极之人外,只消灭阶级不杀人,主张人可以被改造。

不管是前地主还是前资本家及其后人,在反右甚至文革前都是可以上学当官的。反右后政策逐步发生变化,在血统上开始识别敌视。


第三,阶级划分变动很大,多少亩地就是地主富农中农是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国。富农是中农和地主的过渡阶段,而中农也有富裕中农等过渡阶段。地主还好说,最后为了方便土改,农民阶层划分就是人为划一条线。

之所以消灭地主是因为封建地租经济阻碍工业化提取劳动剩余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中间商最大化赚取差价。另一方面也是以农民革命起家对当时八成国民的革命承诺,这是建国契约。


第四,贫富矛盾和阶级矛盾不一样,就像地主不一定可耻,贫农也不一定光荣。可耻的是地主阶级,光荣的是农民阶级。

因为劳动最光荣,好逸恶劳可耻,劳动致富是国家鼓励的事。所以建国初期是保护富农和资本家,甚至在土改时也只分地主土地而保留浮财。

user avatar

因为你对革命有误解。

革命不是道德审判,是阶级斗争。谁是革命的敌人,不由道德决定,由阶级决定。谁可耻谁光荣并不重要,阶级属性才是根本。

这道理很简单的,为什么你不明白呢?教员都说了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运动,他并没有说革命是净化道德风气的运动啊。

user avatar

自己不能创造财富,希望把别人的财富“公平”过来,总要找个理由的是吧。

user avatar

这样说是政治需要。要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user avatar

难道不应该是坏人可耻,好人光荣吗!

怎么可能所有地主都是坏人?怎么可能所有贫农都是好人?

而且好坏只在一呼吸之间,坏人可以变好,好人可以变坏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主”和“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拥有财富,而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划分和由此产生的“地主可耻,贫农光荣”的观念,是当时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潮的产物。为什么会有“地主”和“富农”的划分?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中国农村.............
  • 回答
    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波河平原(Po Valley),其经济繁荣是多种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成为意大利经济核心的原因: 一、地理与自然条件:天然的经济优势1. 河流与水系 波河(Po River)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流经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颇具讨论性的话题。大家普遍观察到,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水平和整体富裕程度较高的地区。这似乎与我们国家“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本方针存在某种张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财富、权力和人生追求的深层思考。马云这类超级富豪不选择“直接退休,拿钱享乐”,这绝不是因为他们缺钱,而是他们的人生需求和认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不让你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马云这样的顶级企业家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经济学和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说资本家不组成富豪联盟,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或者说过于“阴谋论”的说法。事实上,资本的聚集、影响力和对经济的渗透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不像某些想象中的那样是“组织化”的、一个明确的“联盟”在秘密策划一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
  • 回答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的那场举世瞩目的饥荒,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粮食产量不足就能概括。在如此普遍的饥荒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在鱼、鸟、虫等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去食用,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有社会心理的烙印,更有历史遗留的观念影响。1. 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那些靠着大海的国度和地方,似乎日子过得比那些被陆地严严实实围起来的兄弟们要舒坦、要更“有奔头”一些。这可不是什么天意,而是实打实的历史、地理和经济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得说说海运这块“大蛋糕”。想当年,交通没现在这么发达,要运点东西,要么靠马车,要么靠船。马车能拉多少?速度又怎么样?跟.............
  • 回答
    这种社会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文化习俗。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一个行为在不同性别身上待遇会差这么多。一、 为什么女性找干爹容易被贴标签?这主要跟咱们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权力不平等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关。 “男性是提供者,女性是被提供者”的传统观念: 几千年的父.............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科幻感十足的设想:地球之外,一个金矿比咱们这儿还富得流油的行星被发现了,这事儿一旦落地,金价还能稳得住吗?我跟你说,这可不是小打小校,绝对能掀起一场经济风暴。首先,得把这个“富金行星”的量级给掰开了揉碎了说。地球上的黄金储量,虽然不少,但跟一个富含万倍以上黄金的星球比起来,那就是九牛一.............
  • 回答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粗粝的风沙味,它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一段无数普通人生存挣扎的真实写照。说到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会放弃家门口富饶的南方水乡,宁愿跋涉千里,去那关外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的地方开荒种地,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仿佛是“舍近求远”的傻事.............
  • 回答
    1 月 29 日晚,杭州富阳区一地被调整为高风险地区,这无疑给全市人民带来了不小的担忧。大家都非常关心,杭州究竟何时才能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首先,高风险地区的出现,意味着病毒可能已经出现了社区传播的迹象,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人员流.............
  • 回答
    .......
  • 回答
    用毛泽东思想来解读马云的这句话,确实能挖掘出一些深刻的视角。马云这句“地主斗倒了,农民没有富起来”,在我看来,触及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核心问题,也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力发展以及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议题在当代的回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关切之一,就是“为人民服务”,.............
  • 回答
    马云的这句“把地主杀了,不等于你能富起来”虽然听起来有些粗暴,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和发展逻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核心在于强调财富的创造而非简单的财富转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句话的几个关键理解角度: 1. 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逻辑差异 财富分配(“把地主杀了”): 这是指将已有的财富从一.............
  • 回答
    资本社会财富向富人集中,与古代社会土地向地主集中,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财富分配机制如何倾向于权力集中,并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让我们从古代土地集中的情况说起。在封建社会,土地是财富和权力的最主要载体。拥有土地意味着拥有生产资料,掌握着农民的劳动力,也.............
  • 回答
    富裕地区的居民对转移支付的态度通常复杂且多维,既可能因经济利益、社会公平、政治博弈等因素产生支持或反对的声音,也往往与地区间的资源分配、发展差异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看法: 1. 经济自主性与资源分配的矛盾富裕地区的居民普遍认为,转移支付可能削弱地方的经济自主权。他们可能认为:.............
  • 回答
    关于“优雅地炫富”这个话题,很多人觉得它本身就带着点悖论,毕竟“炫”这个字眼,往往与“俗”联系在一起。但如果理解成“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和欣赏”,那么这其中的门道,确实可以说道说道。与其说是炫耀,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品味和胸怀的自然流露。首先,我们得明白,真正的“优雅”是隐藏在细.............
  • 回答
    可控核聚变,这个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的技术,一旦成熟并大规模应用,确实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悄悄地改变我们地球的大气成分,包括让人有些意外地——推高氧气含量,让地球“富氧化”。但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且过程会比你想象的要曲折得多,甚至可能伴随着一些我们尚未完全预料到的连锁反应。首先,咱们得搞清楚,核聚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