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资本家不组成富豪联盟,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经济学和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说资本家不组成富豪联盟,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或者说过于“阴谋论”的说法。事实上,资本的聚集、影响力和对经济的渗透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不像某些想象中的那样是“组织化”的、一个明确的“联盟”在秘密策划一切。

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接地气,就像朋友们聊天一样。

首先,别把资本家想得太“铁板一块”。

大家一听“资本家”就觉得是一群穿西装打领带、坐在高级会所里勾兑的大亨。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资本家内部的利益是高度分化的。

行业差异: 一个石油巨头和一个科技巨头,他们关心的市场、技术、政策导向可能完全不同。他们的投资方向、风险偏好也差很多。石油巨头可能想操纵油价,科技巨头可能想垄断某个平台或者技术标准。这就像你要让钢铁大王跟房地产大亨结盟,目标一致不?很难。
竞争关系: 即使是同一行业的资本家,也常常是你的死对头。你赚得盆满钵满,我就没赚那么多。大家拼的是谁更聪明、谁抓住机会更快、谁能把别人挤出去。这种激烈的竞争关系,本身就限制了他们“联盟”的可能性。你想让他们放下身段,一起瓜分蛋糕,而不是你死我活地去抢蛋糕,这太难了。
个人性格和目标: 有些资本家是纯粹逐利的,有些可能更有社会责任感(哪怕是做做样子),有些更看重权力,有些则想留下自己的“传奇”。这些不同的驱动力也会让他们在行动上产生分歧。

其次,经济的复杂性不是那么容易“操纵”的。

地区经济就像一个庞大的、极其精密的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集巨资操纵”,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

信息不对称但也不完全可控: 确实,大资本拥有更多信息和资源,但市场上的信息是海量的,而且是实时变化的。你想完全预测和控制所有因素,比如消费者行为的微妙变化、竞争对手的下一个动作、政府监管政策的微调,甚至是一些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就像疫情、战争),几乎不可能。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博弈: 市场本身有其内在的调节机制,就是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虽然不完美,但它确实会引导资源流动。而政府(“看得见的手”)也在通过政策、法律、监管来影响经济。你真要肆无忌惮地操纵,很容易就会触碰监管的红线,招来反垄断调查,这代价可就大了。
地方保护主义与全国性/国际性资本的矛盾: 如果是操纵一个“地区”经济,当地政府通常会优先考虑本地产业和就业,对外部资本的大举入侵会有警惕。而且,不同地区经济体之间也有联系,你操纵了一个地区,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地区,引发连锁反应,或者招致其他地区资本的竞争。

第三,虽然没有明确的“富豪联盟”,但“影响力”是存在的,只是方式更隐蔽和多样。

这就像问为什么大家不组建一个“统一的黑帮”来统治全球?因为那样太容易被瓦解了。资本的影响力更多是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游说与政策影响: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大资本会投入大量资金去影响立法者、政府官员,让他们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比如税收减免、行业补贴、降低环保标准、放宽准入限制等等。这不叫“联盟”,而是个体资本为了自身利益去影响规则制定。
行业协会与智库: 很多行业的巨头会加入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来协调立场,统一对外发声,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制定行业标准。他们也资助智库,让这些智库的研究报告为他们的利益站台。
资本的流动与并购: 资本最喜欢逐利,它会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一个地区如果投资环境好,政策优惠,自然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大资本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就能逐步控制市场,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或寡头垄断。这是一种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事先策划好的“联盟”行动。
媒体与舆论引导: 资本家可以通过拥有媒体、投资媒体或者资助媒体来影响公众认知,塑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为自己的商业行为辩护,或者攻击对手和批评者。
战略合作与联盟(有限的): 在某些特定项目或特定时期,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或抓住共同的机会,不同领域的资本确实会进行短期的、局部的战略合作。比如,几个大型科技公司联合申请某个专利,或者几个能源公司联合投资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但这通常是目标明确、有时间限制的,不像一个长期稳定的“联盟”。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

风险太高,收益不确定: 直接操纵,尤其是那种“搞垮这个,扶起那个”的粗暴方式,需要的资金是天文数字,而且一旦被发现,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是毁灭性的。与其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如通过更温和、更隐蔽的方式去影响和获利。
目标是“暴利”,但不是“操纵一切”: 资本家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他们通常是围绕“做什么”来获利,而不是“操纵市场”来获利。他们更倾向于在合法的框架内,利用信息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去创造价值(或者说看似创造价值),然后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直接操纵反而可能破坏了市场的基本秩序,长远来看不利于资本的积累。
“联盟”的稳定性问题: 就像前面说的,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性太强了。你让我放弃我的竞争优势,去和你分享另一个领域的利润,这需要极大的信任和极强的外部压力才能维持。一旦外部压力消失,或者出现更大的利益诱惑,这个联盟随时可能瓦解。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地区有房地产、零售和制造业。

房地产大亨可能希望政府出台政策,允许提高容积率,放宽限购,他就能卖更多房子,赚更多钱。
零售巨头可能希望政府降低消费税,或者支持引进更多国际品牌,他就能卖更多商品。
制造业老板可能希望政府提供补贴,或者降低原材料进口关税,他就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你看,这三个人虽然都是大资本家,但他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他们更有可能各自去游说政府,而不是坐在一起商量:“咱们仨合伙,把这个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炒上去,把零售业的利润都榨干,把制造业的成本压到最低,然后三家分了这笔钱。” 这样做不光很难协调,而且动静太大,很容易被盯上。

总结一下: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性,他们确实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去塑造有利的经济环境。但他们很少组成那种“秘密联盟,统一行动”的模式,原因在于:

1. 内部差异和竞争: 资本家不是同质化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是常态。
2. 经济的复杂性: 彻底操纵一个地区经济难度极大,风险也很高。
3. 影响力是分散和多样的: 他们更多是通过游说、行业协会、资本流动、舆论引导等方式来影响经济,而不是直接的“操纵”。
4. 目标是获利,不是统治: 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在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是非要扮演一个“操纵者”的角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就没有力量,或者说资本的某些行为就没有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力量的“渗透”和“塑造”,而不是那种赤裸裸的“联盟操纵”。他们更像是技艺高超的玩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或者是在试图修改规则的过程中,把游戏玩到极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里是结盟啦,就是近亲结婚繁殖啊,老百姓嘴上称兄道弟,许多看似好友为了几百元结婚礼钱都能翻脸, 既得利益者抱团结盟甚至结亲,而底层吊丝一盘散沙互相拆台是人类的通病。
中国其实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几个财阀集团已经隐约形成,湖畔大学,腾讯大学都是培养企业之星,中国比较高端的企业家协会有以下10大:
1、华夏同学会
2、泰山会
3、中国民企俱乐部
4、江南会
5、正和岛
6、阿拉善
7、接力中国
8、五大地方商帮
9、丽华俱乐部
10、海龟骑士团
马云就是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席,浙商企业家协会主席,江南会创始人,前段时间上海某位大佬被传调查,就是江南会几个大佬保出来的。
姚振华是广东潮联会名誉会长,当时和万科怼的时候,潮联协会很多企业家找姚振华放话,要多少钱都借,不然你以为他哪来这么大底气和钱?
恒大借壳回A股时候,苏宁入股融资几百亿,腾讯入股京东,海澜之家,步步高,永辉超市等线下实体大佬。
阿里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高鑫零售旗下有欧尚、大润发两大品牌,2016年的营收超过1000亿元,入股百货业(银泰)、3C家电连锁(苏宁)、各地超市便利店三江、百联,大润发、欧尚,阿里与长江实业合作,支付宝进军香港市场。
现在的滴滴,美团,ofo,摩拜,都有阿里,腾讯控股的影子,阿里,腾讯系几乎打通了中国线下实体店。
从垄断网上流量,到入股线下实体店,可以说,中国的几大商圈早就在事实和法律意义上结盟,复杂商业关系网完全阻隔了想新入的玩家。
可以说,不犯原则立场等非商业性的错误,这些大佬不可能倒的。你以为万达不行了?谁知道万达有难,京东,腾讯,苏宁,融创马上融资340亿,阿里向万达电影融资70几亿,老王瞬间满血复活,福布斯实时富豪榜身价暴涨50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地产,金融等几个巨头之间早就互相入股你我不分了,整个上流商界何止结盟啊,早就是近亲繁殖了。
没发现开行业大会,无论是互联网大会,IT大会,还是亚布力,达沃斯等,露脸出风头的就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吗?


如果发现政府系统的软件系统烂,开发商也是不出名的小公司,你不要骂人说有关部门吃回扣,其实那些大领导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的想法是这些业务不能全给大公司做,也要让小公司喝点汤的,当然被代理商吃了回扣导致质量打折扣那是体制问题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铁,长途车,公交车,能源,大型金融行业最好是国家操作,不然要是逐利的私企承包,过年时候高铁票价就涨3倍,末班车公交车6元一次老百姓只能骂娘了。下雪时候大米100元一斤你只能骂娘了。
为什么佛系青年多了,因为上不去,下不来,肉都被既得利益者分光了,普通人甭管再努力就喝汤的是大概率事件。没有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博弈,你注定就是喝汤的命。
清北去向最多的单位是哪个知道嘛?就是被知乎喷成一坨翔的华为,华为高层给华为定位是高层有使命感,基层有饥饿感,都饥饿感了,能让你吃饱吗,吃饱能干活吗?华为就是让95%基层员工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状态,大佬在天花板吊块肉,让你使劲跳就是够不着。

user avatar

你以为没有么?你觉得哪个地区的顶级“富豪”们没形成联盟?哪个国家的顶级“富豪”们没形成联盟?这个世界上的顶级“富豪”们没形成联盟么?

形成联盟,不一定需要什么仪式,拜个香堂,拜个把子,宰个大公鸡什么的,需要的时候打个电话互通声气,就足以形成联盟事实。

那些富豪们的宴会、慈善晚会、俱乐部…都是干嘛的?你以为是干嘛的?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颇有不共戴天之象,你猜他们各自的董事会成员们都认不认识、有没有交情?

顶级富豪们必然人脉宽广,那你认为他们的人脉,都是哪个阶层的人?

总有人觉得自己是顾客就是“YHWH”,那些“竞争对手”会为了自己这个YHWH打破头争相取悦自己。话说,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在那个位置上,你会选择与竞争对手暗通款曲保持默契一起割韭菜,还是跟竞争对手打个头破血流只为取悦于“就是YHWH的顾客”?哪个选择更可行?你把自己放那位置上自己选一下可好?


=================

话说评论区里若干戏精入戏还真是深。闹了半天原来是想到革人命分“人家的”家产上去了啊。我这答案、评论区里不过是在申明我所认知的“剥削”意涵,这就让你想到分“人家的”家产上去了?话说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现象,说是看人露手腕,就想到床上事情了。你倒是挺应这景啊。再一个,你倒是觉得你是够到“剥削”的层面了么?你觉得你跟我所表述的“剥削者”,是同一阵列的?你觉得他们也是跟你那般想的么?

拓展题目,请思考:

一、怎样就叫拥“有”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怎样就叫被某某“所有”?被他所有与不被他所有,有哪些界定标准?

二、一个人“有”一个企业,那么他应该有哪些于企业的权力?着重思考这两项权力:1)无论他于企业做什么,他都“有”单方面决定企业产出收益的分配规则的权力么?2)他应该“有”单方面“将企业”“给予”任意一个他自己想要的人的权力么?

三、“开创”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就叫“有”么?就应该“有”“任意处置”企业整体的权力么?就应该有父子相继的权力么?那么,若一个人“创立”一个国家,是不是也应该父子相继?

根本问题:在处理资本权力的应对方式上,政治权力资本与资本权力资本有什么不一样?

================

惶恐惶恐,也不知道是哪位提携,这都上千了,多谢多谢。

吐个槽。

剥削,是个宏观现象,是难以精确界定的现象。剥削,就是若干平等主体协作的产物分配时不公不平,有人所获远高于所付出,有人所获远逊于所付出,那么其中必有剥削现象。从最终分配结果上看,有人所获远高于其他,那么必然存在剥削。如果还有人想把这本为社会化生产的成果的分配结果固化到他“私人”范围,那就是必然的剥削。

另外,评论区里若干朋友,怕是有点过于入戏了。这世上真正的、确切的剥削,跟你们所举的例子真是天渊之隔,你们也要楞把自己往“剥削者”身上靠,还真是颇有“主管”、“中产阶级”的风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经济学和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说资本家不组成富豪联盟,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或者说过于“阴谋论”的说法。事实上,资本的聚集、影响力和对经济的渗透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不像某些想象中的那样是“组织化”的、一个明确的“联盟”在秘密策划一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劳动力管理等多个领域。要详细解答“为什么资本家不研究如何让工人像玩游戏一样工作成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核心原因:目标导向的根本差异与现实约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家和游戏设计者的目标和机制存在本质区别。 资本家的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根子上说起。资本家之所以“不感恩”打工人,并不是说他们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激,更多的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这种感激被系统性地弱化、甚至可以说是被异化了。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理解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它不是一个情感驱动的系统,而是一个利润驱动的系统。资本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你说“资本家不去控制(至少是染指)真正的力量”,这里面其实藏着几个值得深挖的点。首先,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直接掌握国家机器,比如军队、警察、司法系统,那确实,很多时候,资本家并不直接担任这些职位的最高决策者。他们不穿军装,也不坐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果马克思是对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无限招工?”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
  • 回答
    “资本家为什么不直接掠夺财富?”这个问题触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核心,也涉及到对“掠夺”一词的不同理解。简单来说,资本家虽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直接掠夺”并非其主要的、可持续的运作方式。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直接掠夺”的定义与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相悖: 直接掠夺的含义: 通常指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在社会讨论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个人价值选择等多个层面。为什么那些“仇恨资本家”的人不自己创业或回归田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对“资本家”的定义和仇恨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仇恨资本家”这个群体对“资本家”的定义以及他们仇恨的.............
  • 回答
    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博弈,以及不同实力群体在规则下的不同处境。一个社会里,总会有一些人,他们既是规则的参与者,又是规则的制定和影响者,而另一些人则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者。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一部分资本家自己可以不遵守劳动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次的原因。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一个核心的矛盾:资本的积累逻辑与劳动价值的分配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资本运作的本质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资本家“钱花不完”的真相:资本的自我增殖属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资本家拥有的“钱”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它更多地是以各种生产资料、金融资产、股权等形式存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提出的疑问。当一个人积累了远远超出个人消费需求的财富,甚至可以支撑他几辈子、几十辈子都不愁吃穿的时候,为什么还对“更多”的追求如此执着?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人性、社会结构、经济驱动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钱本身可能不是最终.............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现代企业运作中一系列复杂的考量,远不止是简单地将工资除以工时那么直接。虽然乍一看,用150万招一个人干活,似乎不如用75万招两个人干活划算,但资本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往往有他们更深层次的、更经济、更有效率的考量。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1. 核心人才的价值远超时薪:首先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一个天天觉得自己“养活了工人”的资本家,理论上应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开除工人”似乎是一种最直接能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方式。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让资本家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通常不会轻易地大规模开除工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活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身处职场的人们心中的一个结。国内的资本家之所以倾向于让员工996,而不是增加人手,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经济逻辑、管理模式、行业特点,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链条。首先,我们要理解资本家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经济和人性的核心。你提出的“包吃住不发工资”的想法,乍听之下似乎能简化交易,减少成本,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劳动关系和市场经济运行逻辑的简化。为什么资本家不能(或者说不愿意)这样做呢?咱们细细道来。一、 核心问题:劳动力的“商品化”与“价值”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市场经济体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核心。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明明是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创造了价值,为什么掌控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却显得更理直气壮,甚至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1. 价值创造的“谁”与“如何”: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关于资本主义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的核心争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关于“剩余价值剥削”的论调,但“资本家承担更多风险”的观点似乎不那么常见,或者说被很多人忽略了。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究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声音的大小和普及程度往往和理论的流行度、以及听众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下权益的核心差异。虽然在公有制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中,劳动者都可能无法直接获得企业产生的全部利润,但“被剥削”的含义和性质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等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核心概念辨析:什么是“剩余.............
  • 回答
    关于“厌恶资本家”这件事,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有时候,人们对资本家的厌恶,更多的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模式”的反感。想象一下,有的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却勉强维持生计,而另一些人似乎轻轻松松就坐拥巨额财富,甚至把钱当数字玩。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当财富积累的方式看起来并不那么“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996”是个什么玩意儿。它说的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干六天。这已经是够辛苦的了,很多职场人光是想想就头疼。那么,为什么不能再往上加一小时,变成“997”呢?听起来似乎是更投入、更拼命,能做更多事,但实际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