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人就算给公有制企业干,人家照样不把利润给你,为什么说给资本家干就是被剥削呢?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下权益的核心差异。虽然在公有制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中,劳动者都可能无法直接获得企业产生的全部利润,但“被剥削”的含义和性质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等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核心概念辨析:什么是“剩余价值”和“剥削”?

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批判。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他(她)所获得的工资。这个超出工资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剥削(Exploitation):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剥削是指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工人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支付的工资低于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价值。

二、 公有制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在剩余价值分配上的根本区别

尽管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也可能无法直接拿到所有利润,但其背后的逻辑和结果与资本主义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1. 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获得工资(劳动力价值)

生产资料所有权: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由资本家个人或集团占有。
劳动力的商品化: 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必须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
工资的确定: 工资的数额通常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且倾向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再生产的最低水平。这被认为是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占有: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其创造的价值(商品的总价值)大于其获得的工资(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无偿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
“剥削”的体现: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压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流向了资本家,而非劳动者本身。这种分配关系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权力不对等。

2. 公有制企业:利润(剩余价值)原则上归社会全体劳动者或国家所有,用于公共目的

生产资料所有权: 在名义上,公有制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或社会所有(通常表现为国家所有)。
利润的用途: 理论上,公有制企业产生的利润(剩余价值)不应该被某个个人或集团无偿占有,而是应该用于以下方面:
扩大再生产: 投入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升级。
社会公共事业: 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最终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国家财政: 用于国家运行、国防、公共服务等。
劳动者收入: 劳动者的收入通常是工资、奖金、福利等,这部分收入是在扣除企业运营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原材料等)和上缴利润后支付的。
“剥削”的性质差异:
理论上没有“剥削”: 如果公有制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利润的社会化和公共化分配,那么从理论上讲,就不存在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行为。劳动者虽然没有直接获得全部利润,但他们通过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以及国家发展等方式间接享受到这些利润的成果。
现实中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有制企业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者未能充分感受到利润分配的益处:
企业管理者截留或挥霍: 管理者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将企业利润用于个人享乐或非生产性支出,而非真正用于公共目的。
效率低下与亏损: 一些公有制企业可能存在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的问题,导致利润不高甚至亏损,自然也就无法获得额外的利益分配。
分配不公: 即使有利润,也可能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如少数管理层或特定群体获得过高的报酬,而普通劳动者所得有限。
国家宏观调控的偏差: 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利润进行集中管理时,如果宏观决策失误或分配方向不当,也可能导致利润未能有效惠及劳动者或社会。

三、 为什么说给资本家干就是被剥削(而给公有制企业干不完全是)?

给资本家干之所以被认为是“剥削”,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制度性的剩余价值占有链条:

所有权 vs. 劳动权: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有劳动能力。这种所有权上的根本差异,赋予了资本家支配和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权力。
利润的私有化: 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利润(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无论利润多少,都归属资本家。劳动者在工资之外,无法分享到其创造的超额价值。
劳动者地位的被动性: 劳动者是被雇佣者,在与资本家的关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对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利润的去向没有决定权。

而给公有制企业干(理想状态下)的劳动者,虽然同样不能直接拿走所有利润,但其性质不同:

“利润”的性质变化: 公有制企业产生的“利润”,在理论上不属于某个特定个体,而是属于社会全体。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理论上是这些利润的间接所有者。
分配渠道的不同: 利润不直接分配给劳动者个人,而是通过社会化、公共化的渠道进行再分配。劳动者通过享受公共服务、国家福利、社会进步等方式来体现其作为“所有者”的部分利益。
理论上的目标一致: 公有制的目标是为全体人民服务,利润的产生和使用也应服务于这个目标。虽然实践中可能存在偏差,但理论上的出发点与资本主义的利润私有化是根本不同的。

打个比方:

资本主义企业: 你辛苦采摘了一篮子苹果,这篮子属于老板。老板卖了钱,给了你一点工钱,但苹果的大部分价值都归了他。
公有制企业(理想状态): 你所在的合作社(或集体)拥有果园。你辛勤劳作,果园产出了很多苹果。这些苹果的销售所得,一部分用于支付你的工资和生活费,另一部分用于合作社的维修、发展(买新种子、化肥),再一部分用于社区建设(修路、办学校),最终都回归到社区成员身上。你可能没有直接拿到所有苹果的钱,但你和其他社员一起分享了果园的整体收益和发展成果。

总结:

关键在于生产资料的归属和剩余价值的最终流向。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剥削”的核心。劳动者拿到的工资是其劳动力的价值,而非其创造的全部价值。

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归社会或全体劳动者所有。企业产生的利润(剩余价值)理论上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社会公共事业,最终惠及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虽然劳动者不能直接占有全部利润,但这并非是基于私有财产制度下的无偿占有,而是社会化分配的一部分。如果公有制企业管理不善、利润分配不公,那也只是其实践中的问题,而非制度本身必然产生的“剥削”。

因此,您看到的“公有制企业也不把利润给你”的现象,更多可能是由于管理效率、分配机制或国家宏观调控等现实层面的问题,而并非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的“剥削”具有相同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公有制企业干是全国人民剥削工人,给资本家干是一个资本家剥削工人。

指望劳动者自己获得所有利润在目前的生产模式下是不可能的。相比于让工人的劳动成果全都被资本家收割,让包括工人在内的全体民众享用工人的剩余价值是目前阶段实现经济公平的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user avatar

公有制跟国有不是一个概念。

公有制不存在利润这个概念。

公有制不存在企业这个概念。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答好,国企也有剥削。为什么国企好呢?

这就要搞明白,国企剥削的利润去了哪里。

首先,说利润问题之前,我们要说。公有制企业不对,应该是国有企业。

公有制分两种:一种就是集体所有制,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为全体国民所有。

集体所有制一般在农村中,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但有局限性。当共产主义社会建成时,集体所有制会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在说国企剥削的利润去哪了?

我从小在东北一座小地级市长大,说是地级市,实际上可能都没有东南沿海一座县城大。

我这水平高中上的竟然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当地简称:局一中。

全称叫做“矿务局第一中学”。你猜他为什么叫矿务局第一中学?

你猜为什么东三省高中升学率这么高?你猜八一农垦大学为什么叫“八一农垦”?

这就是国企利润的去除,利润从人民中来,又为人民服务。用于教育、国防、民生等等。

而私企呢?

私企的剥削利润只是揣进了资本家的兜里。

变成了他的豪宅、跑车。

当你苦哈哈打工时,

资本家可能正用从你那剥削来的利润买名表、钻戒、跑车然后去睡你的老公或者老婆。


看来有的人为了为资本辩护,老婆都可以不要,生活上还是要过得去的吗,无论你经历了什么只是一时的,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我寻思,这篇回答只是解释了利润的去处,这怎么就苦哈哈赶紧辩护起来了,似乎个个都是亿万富豪,家里存款十几个亿的人间真实。但从道德上,我们确实不提倡。

user avatar

不是早就有人提醒过你们了么,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一定要讲事实吗?

user avatar

因为公有制企业的利润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一部分用于自身福利,上缴的那部分会变成社会福利。

一个很大的国有企业,其实际领导人往往只有几十万、一百多万年薪,这笔钱当然可以让他奔驰宝马换着开,但考虑到同一规模的私企老板往往几亿年收入、天天不是骄奢淫逸就是海外投资名画足球(俗称洗钱),这个国企领导可以说是用爱发电了。

user avatar

又有人念经把前三十年的国企公有制和后三十年的国企国有制给概念上剥离,根本上无视了当时的人就是把国有制当做公有制,国有就是消灭资本。但凡这样一分为二的人回到苏联或前三十年的中国去跟他们辩经,他们只会把你当傻子去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有人咬文嚼字国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就是国家所有制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

国营企业是国家经营的国有企业,是政企合一时代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共同管理。改开后学习欧洲政企分离让国企独立运营,自然就要恢复老名字国有企业。

认为国有是改开后才有的新词,是对新中国史的不了解。因为把国有制等于公有制,那个时代是真的认为国营拥有社会主义优越性,认为国营就是全民共享。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定息制度,就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准备了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和平过渡的办法来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私有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采取了逐步赎买的政策。

这里提到了国家资本主义,那个时代把国家资本主义当做私营向国营的过渡中间形态,也就是如今所谓混合所有制的公私合营。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按照这样的政策,工人阶级又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经济上的联盟,并且在这种联盟中实现了国营经济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导,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地经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国家实行利用政策和限制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种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在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什么呢?正如列宁所说的:“这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我们能够规定它的界限的一种资本主义。”我们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种过渡形式,使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有一个必要的时间来逐步地接受改造。
在工业方面,由于国家掌握了大部分工业原料,从一九五○年开始对于私营工业采取了供给原料、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的办法,从而初步地把私营工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在一九五四年,这种经销代销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已经大量地发展起来。
这种全行业公私合营,是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公有制确实是完美的,问题是国有制不完美,形式上消灭资本不代表运行逻辑不是资本的。一些人就是立场先行,无视现实把公有制的美名都扔到国有制身上,什么没有利润啥的。确实把利润换成盈余,把过剩换成浪费,把资本换成资金就行了。

同样是库存积压,西方就是过剩到破产,难道政府就不会破产?要不为啥要发行国库卷,不过是财政金融不分家就让人看不清了,这叫原教旨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及没有数学常识。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我们也要反对把由于盲目生产所造成的产品积压,当做国家的物资储备,因为这种做法,必然会造成国家资金的积压和浪费,也是对生产和建设不利的。
国家建设规模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我们可能积累多少资金和如何分配资金。

《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重工业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建设时间比较长,赢利比较慢,产品大部分不能直接供给人民的消费,因此在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期间,虽然轻工业和农业也将有相应的发展,人民还是不能不暂时忍受生活上的某些困难和不便。但是我们究竟是忍受某些暂时的困难和不便,换取长远的繁荣幸福好呢,还是因为贪图眼前的小利,结果永远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好呢?

工业方面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许多部门和企业不重视节约资金、不重视管理财务成本而形成的巨大的浪费。人民日报最近发表过太原热电站建设工程中的浪费情况,就是一个惊人的例子。这个工程因为盲目采购材料而积压资金一百四十四亿余元,因为没有及时向国家申请调拨物资损失二十五亿七千多万元,因为材料使用的浪费损失十八亿余元,因为劳动效率过低损失二十三亿五千多万元,因为工地临时建筑标准过高浪费二十三亿元,而因为工地物资散失和购置家具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还不在内。这种情形在目前的基本建设工程中还远不是少数。不少的基本建设工程还没有规定适当的建设标准,而不少城市、机关、学校、企业又常常进行一些不急需的或者过于豪华的建筑,任意耗费国家有限的资金。

财政工作中的迫切任务,是继续贯彻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人民以多余的资金存款、储蓄和购买公债,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节约国家的行政经费,加强财政监督和财政纪律,保证建设时期所必需的后备,总之,就是努力为国家工业化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并更合理地使用这些资金。

《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

三、原来属于中央各部管理现在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的企业,全部利润的百分之二十归地方所得,百分之八十归中央所得。(DNA动了)

企业的利润,由国家和企业实行全额分成。分成的基数根据各工业部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领取的四项费用(技术组织措施费用、新种类产品试制费用、劳动保护费用、零星购置费用),加上企业奖励基金,再加上百分之四十的超计划利润,把各部所领取的这三笔收入与工业部门在同一时期所实现的全部上缴利润,以部为单位,分别算出比例。
例如各工业部所领取的三笔收入共占各该工业部上缴利润的百分之几,就把这个比例分别作为各工业部的固定分成比例。以后年度预算中,国家不再拨付四项费用和企业奖励基金,所有这些费用,统由利润固定分成中解决。分成比例确定以后,三年不变。每年根据实现的利润,计算分成数额。
各工业部对于所属企业根据上述原则和具体情况,分别确定各个不同的分成比例,实现国家和企业在利润方面的分成。但是,各工业部可以在自己直属各企业的全部分成所得中集中一部分作为企业间调剂之用。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业管理部门也可以在它直属企业(包括中央下放企业)所得的利润分成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当地各企业间调剂之用

你能在现在看到的,当时都有,非要把国家剥削当做是不剥削,这叫自欺欺人。

但要清楚,这不是洗脑那么简单。同样是资本原始积累,让一代人当了牛马去干活,让全民去义务奉献,这种伟大精神是不容抹去和歪曲的。

当时的办法说易行难,就是全民的政治化动员,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当时的人们是真的相信这个国家属于自己,愿意为之无偿奉献,这是当代人无法理解的。

就是因为当代人无法理解,部分人就人为割裂前后和神化前三十年,用理想主义幻想那个年代,扭曲当时的人。这种非蠢即坏的做法恰恰是深受西化的影响,也是如今社会去政治化的结果,潜意识里把政府当成了恶。

但没有资本不代表没有资本逻辑,这种政企合一的模式就会培养官僚主义。当时的三大特权群体不就是厂矿子弟,大院子弟和知识分子家庭,《你好,李焕英》那种工人小资生活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感受过的?这几个群体内部相互通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中县干部》那种贵族式的家族力量,但凡去老国企呆过都会清楚。

当代人会痛骂“男的当牲口用,女的当男的用”,在当时是男女老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时代变了,我们只能走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