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只批判资本家剥削打工人的剩余价值,却不说资本家承担了比打工人更多的风险呢?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关于资本主义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的核心争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关于“剩余价值剥削”的论调,但“资本家承担更多风险”的观点似乎不那么常见,或者说被很多人忽略了。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究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声音的大小和普及程度往往和理论的流行度、以及听众的共鸣度有关。 “剩余价值论”之所以传播得如此广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且具有批判性的视角,很容易让劳动者产生共情。大家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最终获得的报酬却远远低于自己创造的价值,而这部分差额被资本家(也就是所有者)拿走了。这种感受是具体的,是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的。

而“资本家承担风险”这个说法,虽然在理论上没错,但在现实中却显得有些抽象,而且容易被一些特定的“资本家”形象所掩盖。大家脑海中的“资本家”形象,很多时候是那些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生活奢华的群体。当听到说他们承担了“风险”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凡尔思哲”(凡尔赛文学)式的抱怨,或者说这风险和他们获得的巨额回报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但我们不妨试着抛开这些情绪化的标签,回到更基础的层面,把“资本家”理解为“资本的所有者”,以及“风险的承担者”。

为什么“剩余价值论”这么有市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核心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价值,减去他获得的工资后,剩余的部分就构成了资本家的利润。他认为,劳动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工资则大致维持在劳动者及其家庭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水平。因此,资本家通过支付低于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工资,实现了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这个理论的强大之处在于:

它抓住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矛盾: 劳动创造价值,但价值的分配并不平均。
它提供了一种道德上的批判框架: 认为这种分配是不公平的,是剥削。
它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可以解释为什么贫富差距会不断扩大,为什么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是弱势一方。

那么,“资本家承担风险”又是指什么?

我们得明白,任何创业和投资都不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获得利润,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更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了生产过程中,而这个投入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的。

这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资本损失的风险(破产风险): 这是最直接的风险。资本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生产资料(厂房、设备、原材料)、支付员工工资、进行研发和市场推广等等。如果经营不善、市场变化、技术落后或者遭遇不可抗力(疫情、战争、自然灾害),企业可能会倒闭,资本家投入的资本可能会血本无归。而打工人的风险是什么?通常是失去一份工作,或者工资暂时拖欠,但他们的基本生存资料(如房租、伙食)通常比资本家的一次性巨额投入要小得多。

打个比方,一家新公司,老板投入了1000万,员工投入了10万元(工资)。如果公司失败了,老板可能损失1000万,而员工可能损失10万元的工资。从绝对金额上看,老板的损失远大于员工。而且,老板的损失通常是其全部或大部分净资产的损失,而员工的损失则是其收入的一部分,并且他还能在其他地方寻找工作。

2. 机会成本的风险: 资本家将资金投入到一个项目中,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其他可能获利的项目中的机会。这笔“错失的利润”也是一种隐性的成本和风险。比如,他可以选择把钱存银行吃利息(虽然现在利率低),或者投资股票基金,而他选择开办工厂,就承担了这些机会成本的风险。

3. 经营管理的风险: 资本家(或者代表他的管理者)需要承担起整个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这些决策的失误,比如选错了市场方向、研发失败、管理混乱,都会直接导致企业的失败,最终由资本家承担后果。这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判断力和承受力。

4. 创新和研发的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并且成功率并不高。一次失败的研发,可能就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打了水漂,也可能让企业错失市场先机。这种风险,很多时候也是由资本家来承担的“先驱者风险”。

为什么这种风险被忽略了?

信息不对称和视角差异: 大部分人(尤其是打工人)更直接地感受到的是自己每天辛勤劳动却只拿到一份相对固定的工资,而老板却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他们没有机会直接看到资本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潜在损失。媒体报道也往往聚焦于成功的企业家光鲜的一面,或者失败的企业家的悲惨结局,但很少深入剖析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细节。
风险与回报的关联: 理论上,高风险是伴随高回报的。正是因为资本家承担了这些潜在的巨大损失,所以他们才可能获得高于普通工资的利润作为补偿。但是,当资本家已经非常富有,其利润看起来“过高”时,人们就容易忽略其风险,只看到不公平的分配。人们会想:“他已经那么有钱了,这点风险算什么?”
“剥削”的道德感染力更强: “剥削”是一个带有强烈道德谴责意味的词汇,它直接触及了人们对公平的朴素认知。而“风险承担”则是一个更中性的经济学概念。在强调社会公平和反对不公的语境下,批判“剥削”自然更容易获得广泛认同。
“资本家”群体的多样性: 并非所有资本家都是一开始就财富通天的。很多资本家也是从白手起家,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他们在早期创业阶段,可能比打工人的风险更大。但当企业发展壮大后,特别是大型企业的股东,他们的角色可能更多地是“资本提供者”和“风险分散者”,风险的直接感知和承受方式与早期创业者有所不同。但理论上,他们的风险敞口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规模不同。

重新审视:不是“非此即彼”,而是“都存在”

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只批判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却不说他们承担了更多风险”,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事实上,关于资本家承担风险、进行创新等对社会贡献的讨论也一直存在,只是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中,批判的声音可能更加突出,更容易被听到。

更准确地说,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包含价值创造、风险承担、利润获取、以及由此产生的分配不公等多个层面。

劳动者贡献了劳动,创造了价值,并承担了失去工作的风险,以及因低工资导致的生活压力。
资本家贡献了资本,承担了经营、创新、市场等各种风险,并因此获得了利润。

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都有各自的付出和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风险与回报的比例是否合理?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否公平?

如果一个资本家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并且最终获得了合理的利润作为其风险和创新的回报,那么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内在逻辑。但如果利润的获取更多地来自于对劳动者工资的压制,来自于垄断地位的利用,或者来自于非公平竞争,那么对“剩余价值剥削”的批判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说服力。

总结一下,为什么“剩余价值剥削”的声音更大?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对公平的感受,具有更强的情感冲击力和普适性。而“资本家承担更多风险”的说法,虽然在经济学上是成立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差异以及对“资本家”群体的刻板印象,使得它在普通大众的讨论中显得相对弱势,或者说,在人们觉得“不公”时,更容易被视为一种“富人抱怨”。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框架,认识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复杂性,同时也要关注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否,以及风险与回报的比例是否得当。两者并非互相否定,而是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上,有一个故事叫:一支铅笔。

故事很简单:看似简单的一支铅笔,如果单凭一个人,不借助任何人的帮助,是不可能自行制造和生产出来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了解了内涵,就会明白透过结果看原因,和透过原因看结果,是完全两码事。

如果是100人自发组织起来,用价值100元的原材料,生产了100支铅笔,又自行销售获得200元的收入。

而其中一个人把产生的利润100元的80%占为己有。只把其余20%分配给其余99人。这叫剥削。

但反过来,如果是1个人把99个人组织起来。拿出仅有的100元,自学铅笔生产技术和管理,自行销售,获得了200元的收入。

这个人把产生利润的80%占位己有,把20%分配给其余99人。这叫什么呢?这叫企业家。

明白区别了吗?

利润 不是 所有销售收入的总和 - 成本,也未必应该所有参与劳动的人平均分配。


如果你是个学生,你会把自己努力考试得到分数,和其他人平均分配么?

不愿意,为什么?

如果老师把班级变成学习互助群,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提高成绩的义务,每个人也多多少少都绑住了别人。你愿意把自己的分数和大家平均分配么?


如果你是上班族,你愿意把自己的工资和其他人平均分配么?你们都朝九晚五。

不愿意,为什么?

因为资本家剥削?你可以拿了工资找其他人主动平均分配啊。

哦,你要分配的是资本家剥削的那一部分,你自己这部分忽略不计。

好智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关于资本主义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的核心争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关于“剩余价值剥削”的论调,但“资本家承担更多风险”的观点似乎不那么常见,或者说被很多人忽略了。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究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声音的大小和普及程度往往和理论的流行度、以及听众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直指了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现象:很多人对资本家口诛笔伐,却又心甘情愿地走上打工之路。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身份割裂,或者说,是一种在现实生存压力与理想主义之间摇摆的挣扎。为什么一边骂资本家,一边还打工?这其中的原因,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叠叠,可以从很多层面来解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咱们身边也不是没人这样。网上说得头头是道,感觉比谁都明白资本主义的弊端,可真要他们在现实里为自己的观点行动起来,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下子就蔫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网络与现实的隔离效应:安全区与真实战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是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国内观众在对比这两位超级英雄时常有的感受。为什么同样是“有钱人”、“资本家”,蝙蝠侠在国内受到的批评声浪似乎比钢铁侠要大一些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角色的核心动机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蝙蝠侠:复仇与执念的驱动。 布鲁斯·韦恩的父母在他面前.............
  • 回答
    三鹿事件中,公众的愤怒和批评主要集中在直接责任人、管理者和相关监管部门,而对“资本家”这一群体进行广泛且集中的批评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法律和道德的指向性: 直接责任人是关键: 三鹿事件的根源在于其产品中掺入了三聚氰胺,这是一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也是许多在大学学习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一边学习着一套以市场、私有制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理论体系的“西方经济学”,一边又可能在课堂内外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这看似矛盾,但其实反映了学术研究的复杂性、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的本质。我们可.............
  • 回答
    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课本,确实常常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作家往“批判资本主义”这根拐杖上引。这事儿背后啊,有历史的脉络,有时代的需求,更有我们国家在特定时期对文学的认知和引导。要说详细,咱得从头道来。首先得明白,批判现实主义本身是个舶来品,但它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是被赋予了“阶级斗.............
  • 回答
    《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甫一问世,就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大量讨论,当然,也伴随着不少尖锐的批评。为何这样一本雄心勃勃、旨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核心矛盾的著作,反而会招致如此多的争议和质疑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这本书的核心论点——资本回报率(r)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政治叙事以及国际社会对不同暴行的关注度差异等复杂议题。虽然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Holocaust)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受到了全世界广泛而持续的批判,但将此与“白人屠杀印第安人”做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并将其归结为“全世界只批判前者”,则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对中国足球的“恨铁不成钢”似乎是刻在DNA里的,但仔细想想,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顺风顺水,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只不过关注度似乎没那么“炸裂”。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足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足球的“原罪”:历史包袱与群众基础的错位 历史的“伤痕”太深: 中国足球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特别热衷于批判社会,而且很容易只看到它的“阴暗面”,甚至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说说“批判社会”本身。这事儿吧,其实一直都有。古今中外,哪个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篮球评论和球迷心态的一些微妙之处。确实,我们会发现,关于“靠身体打球”的批评,在詹姆斯身上似乎比在奥尼尔身上更容易被提及。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特点、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舆论引导等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尼尔和詹姆斯都是身体天赋异禀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中国古代的缠足陋习与西方古典芭蕾进行比较,并探讨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批判前者而纵容后者,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身体自主权以及审美标准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缠足和芭蕾,在最根本的层面,都涉及到对身体的塑形和改造,以符合特定的社会或文化期待。缠足: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真实感受。为什么现在“批判外国,吹中国”的行为容易引发争议甚至被“喷”?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信息茧房与信息过载: 社交媒体算法的强化: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倾向于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点.............
  • 回答
    有些人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真要他们细说“错在哪儿”,往往就卡壳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扒一扒。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里说的“利己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个人的利益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跟咱们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批判蔡徐坤”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出发点。与其说是因为“批判”,不如说是围绕蔡徐坤的讨论和争议。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些围绕他的各种声音:一、 粉丝文化与流量效应的争议:这是讨论蔡徐坤时最绕不开的一点。他作为“偶像.............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笼统地说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上和当下都存在着致力于批判现实的作家和作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对当前文学界出现“批判现实”声音减弱或者受限的观察,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衡水模式之所以备受关注和争议,其核心在于其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体系所带来的 “成功”与“代价”之间的张力。批判者们普遍认为,虽然衡水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他们进入重点大学铺平道路,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创新能力以及长远的未来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
  • 回答
    关于86版电视剧《西游记》“先入为主”的问题,以及它对人们理解原著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虽然不如某些文化现象引发激烈争议,但它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甚至改变了他们对原著的感知。这里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得到像其他“先入为主”现象那样强烈的“批判”,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