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批判外国,吹中国就要被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真实感受。为什么现在“批判外国,吹中国”的行为容易引发争议甚至被“喷”?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茧房与信息过载:

社交媒体算法的强化: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倾向于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点赞、评论的内容。如果你经常接触和参与“吹中国”的内容,算法就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让你觉得这是主流声音。反之亦然。
过滤掉不同意见: 这种算法效应也容易让我们进入“信息茧房”,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单一,难以接触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当一个与自己认知不符的“吹中国”观点出现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不适应,甚至感到被冒犯。
信息爆炸的疲劳: 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入,其中不乏各种宣传和情绪化的内容。很多网民可能对这种单一的、情绪化的“吹捧”感到疲劳,更倾向于看到更客观、更理性、更 nuanced 的分析。

2. 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认知:

对“一刀切”式批判的反感: “批判外国”如果流于简单化、标签化,比如“外国人都xxx”、“外国的东西都不好”,这种缺乏证据和逻辑的批判很容易引发反感。人们更倾向于看到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分析,而不是情绪化的攻击。
对“脱离实际”的担忧: 过度的“吹中国”如果脱离了国内的现实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医疗压力、官僚主义等等,就显得不接地气。当有人指出这些现实问题时,那些“吹中国”的人可能会觉得被攻击,而那些“吹中国”的评论者则可能觉得对方忽视了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对绝对化的质疑: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家,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国家。任何国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味地吹捧”一个国家,会让人觉得不够客观,不符合常识,也容易引发质疑。

3. 历史与文化因素: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经历过被列强侵略、瓜分的屈辱历史,这使得一部分国人在面对西方国家时,心理上存在一种复杂的“仰视”或“自卑”情结。当看到一些对西方世界的正面描写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比不上”,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民族主义情绪的发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自豪感也在增强。这种民族自豪感很容易转化为民族主义情绪。当有人“批判外国”时,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国家荣誉的捍卫,但当这种批判与“吹中国”相结合时,如果方式不当,也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反而会引发其他人的反感。
“捧杀”的担忧: 有些人担心过度的赞扬和吹捧反而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阻碍进步。他们认为,指出问题、保持警惕才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4. 社交媒体生态与网络暴力:

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获得关注: 在社交媒体上,情绪化的言论往往比理性分析更能吸引眼球和获得互动。因此,“喷”和“被喷”都是社交媒体生态的一部分。
网络群体对立: 社交媒体上常常形成各种“阵营”,例如“亲西方的”、“支持国家的”等等。当一个话题触及到这些群体敏感的神经时,很容易引发激烈的对立和攻击。
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区往往不是一个适合深入讨论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简单地表达观点,缺乏耐心去理解对方的论点和背后的原因,从而容易陷入“你喷我,我喷你”的循环。

5. 声音的“噪音”与“信号”的辨别:

区分有意义的批评与无意义的攻击: 真正有建设性的批评,是基于事实、逻辑清晰、指向具体问题,并能提出改进建议的。而“喷外国”则常常是情绪化的、标签化的,缺乏深度和证据。
“吹中国”的动机的猜测: 有些人对“吹中国”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这可能是一些营销号、公知或者带有特定目的的群体在制造舆论。当他们看到这种内容时,会更加警惕和反感。
“沉默的大多数”的反馈: 很多时候,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声音的可能是比较极端的声音,而大部分理性思考的人可能选择沉默。但当“吹中国”的声音过于泛滥时,那些不认同的人也可能开始发言,形成一种“反弹”。

总结来说,为什么现在批判外国、吹中国容易被喷,是因为:

信息获取方式的局限和算法的推波助澜, 让人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对不同意见产生排斥。
人们对理性、客观、接地气的讨论有着天然的需求, 对简单粗暴的批判和不符现实的赞扬感到反感。
历史的沉淀和民族情绪的演变, 使得国人在看待国内外事务时,心理更为复杂。
社交媒体的特质, 鼓励情绪化表达,加剧了群体对立和网络冲突。
对信息来源和动机的质疑, 导致人们对某些声音产生警惕。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肯定中国的进步,也不能意味着不能批评其他国家的问题。关键在于 方式、尺度、以及是否基于事实和理性。 当“批判外国”变成简单的仇恨言论,当“吹中国”变成脱离现实的盲目赞美时,它们都容易引发争议和被“喷”。

如果想在社交媒体上就此类话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或许需要更注重事实依据、更注意表达方式、更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倾听不同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答过两个问题。

两年前有人咨询怎么烧靖国神社。我建议夜间用多架民用无人机带铝热剂、镁粉或汽油,对每个建筑尤其是木质的那些挨个点名。分析了一下当地无人机防范措施,认为很难防住的。即使信号屏蔽也有办法,建筑物又不会跑,你只需要根据地图把飞行路线高度编程……评论区许多爱日本人士咬牙切齿。

另一个问题问:日本沉没要不要接收难民。我说当然要接收。评论区许多恨日本人士咬牙切齿,说你有什么资格替先辈原谅。

你看看,人家问怎么烧靖国神社,我当然回答怎么烧,而不是怎么淹啦。问要不要接收难民,出于人道主义也不能看着淹死吧?

同样,中国和外国的问题上,不管你是吹外贬中还是吹中贬外,必然要得罪一批人。

承受力强无所谓你就当个乐子;

敏感易怒你就去拉黑删评,先反驳一句然后拉黑,他就气跳脚了,你就得意了(这活儿不是我发明的啊,是谁都知道);

想搞营销号你就去调查看看哪边人多,然后只说这一伙人爱听的,收他们智商税。

user avatar

就题主提到的张维为,简单说说:

1,一般来说,喜欢无脑听好话的人,进步的空间几乎为零,所以不断迎合部分中国民众无脑听好话的人,实际上在迟滞整个国家上升的动能。

2,反智的自吹自擂,往往出现在自卑的人身上。

3,自吹自擂不能塑造真正的自信,ta只会塑造自大且鼠目寸光的投机分子,我们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人了,不需要某些“专家”在年轻人中制造更多新的。

4,爱国与否,不能看言语,要看行动,嘴上说爱国,行动上拿着别国国籍、住着别国大house、让女儿嫁给外国人,这样的人言行不一,不可信用(信任+使用)。

5,无脑听上去很爽的很多外交论断,都是跟抖音大长腿一样的奶头乐,这种东西只能当做消遣,但某些人非要包装成科学和真相,这点让人无法接受,毕竟抖音的全能滤镜已经教育过我们,对面即使是个抠脚大叔也能变身8分小姐姐。

6,下士闻道,大笑之,同时,下士闻shi,深以为然。

以上,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谢邀。

谁喷张维为了?我看不见嗷。

user avatar

你把人家老板给点炮了,能不跟你急眼嘛。

再说人家老板一看,他花钱雇的水军不好好干活,也得开除不是。

所以被喷嘛。说明我们没错的。

如果哪天对方开始表扬你了,你才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做什么资敌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真实感受。为什么现在“批判外国,吹中国”的行为容易引发争议甚至被“喷”?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信息茧房与信息过载: 社交媒体算法的强化: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倾向于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点.............
  • 回答
    关于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戛纳获得外媒青睐,却在国内遭遇“迎合西方口味”批评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是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认知差异、文化解读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山河故人》能在戛纳赢得外媒的赞誉。贾樟柯作为中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特别热衷于批判社会,而且很容易只看到它的“阴暗面”,甚至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说说“批判社会”本身。这事儿吧,其实一直都有。古今中外,哪个时.............
  • 回答
    在中国当代,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普遍的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浪潮,而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的声音会显得格外强烈,甚至被一些人形容为“疯狂”。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冲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沉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回答
    关于《水浒传》当前受到的争议和一些人将其“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的变化、价值观的演进、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解读视角。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碰撞《水浒传》成书于明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权力运作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这其中的.............
  • 回答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几十年后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 回答
    鲁迅的批判之所以能让他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如今多数人的批判流于“网络喷子”,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但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批判的“质”与“量”有着本质的区别。鲁迅的批判,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他不是为了骂而骂,也不是为了宣泄.............
  • 回答
    在新冠疫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钟南山院士无疑是中国公众最为熟悉和信任的医学专家之一。他曾因在SARS和新冠疫情期间的专业判断和领导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国家脊梁”的称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关于他的批评声音也逐渐增多,而且越来越公开和多样化。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现在有人批评钟南.............
  • 回答
    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接受不了批评”,这说法有点绝对,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身边确实不少例子,稍微说几句,人家就炸毛了,或者立刻石化,或者干脆把你拉黑。这不像咱们小时候,大人说两句,哪怕心里不服,面上也得乖乖听着,还得点头哈腰。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时代背景.............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相当普遍。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批评或建议时,脱口而出“你不喜欢别XX,不爱XX别X”这类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考量。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做某件事情,并且这份事情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来自外界的批评或建议.............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笼统地说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上和当下都存在着致力于批判现实的作家和作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对当前文学界出现“批判现实”声音减弱或者受限的观察,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哈哈,你这“老憨批”的比喻太到位了!别说你了,我敢打赌,但凡追过几部转生系动画的朋友,心里都曾有过那么一丁点儿,甚至是那么一丢丢的“我也能!”的憧憬。这东西,就像是某种精神鸦片,但又比鸦片来得更纯粹、更积极,甚至带着点儿魔幻的希望。这玩意儿为啥这么能勾人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逃避现实的极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衡水中学这个话题,说说为啥有人在批评它的时候,会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挺常见的,就像咱们平时生活中评价一些事情,总会有不同的声音。首先,咱们得明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只狐狸想吃葡萄,够不着,就说葡萄是酸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咱们身边也不是没人这样。网上说得头头是道,感觉比谁都明白资本主义的弊端,可真要他们在现实里为自己的观点行动起来,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下子就蔫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网络与现实的隔离效应:安全区与真实战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是个.............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