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资本家不感恩打工人?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根子上说起。资本家之所以“不感恩”打工人,并不是说他们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激,更多的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这种感激被系统性地弱化、甚至可以说是被异化了。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

首先,得理解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它不是一个情感驱动的系统,而是一个利润驱动的系统。资本家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打工人扮演的角色,从资本家的视角来看,首先是劳动力提供者,是实现利润的工具。这个“工具”的角色,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带有交易属性。

试想一下,你买一件衣服,你付了钱,你觉得理所当然。你不会对卖衣服的人说“谢谢你卖我衣服,没有你我穿什么呀”。 kapital家付了工资,打工人提供了劳动,这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笔交易,一笔公平的交换(至少理论上是这样认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打工人用自己的时间、体力和智慧换来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等价交换。

其次,“感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对等性。 感恩通常发生在接受了额外的、超出预期甚至是不求回报的恩惠之后。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打工人提供的劳动,是基于劳动合同的承诺,是资本家花钱购买的合法劳动力。他们拿到的工资,是他们劳动价值的体现,而不是资本家施舍的恩情。如果资本家要对每一个按合同提供劳动力的打工人表达“感恩”,那这工资发出去就变味了,反而会模糊劳资双方基于契约的边界。

再者,我们要看看资本家是如何看待“利润的来源”的。 许多资本家,尤其是那些头脑精明的,会将利润的增长归功于自己的眼光、魄力、创新、管理能力、对市场的精准判断等等。 他们认为,是他们的才智和承担的风险才带来了企业的成功,而打工人的劳动只是其中一个(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要素。他们可能会说:“如果不是我发现了这个市场机会,招募了这群人,并且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他们就算有再大的力气也发挥不出来。” 这种叙事方式,自然就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更深层次一点,资本主义的结构本身就存在一种“剥削”的张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也是理解这个现象的重要角度)。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往往低于打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从这个理论上看,打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大于他们获得的报酬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反而应该对打工人“亏欠”一些什么,而不是打工人去“感恩”他们。虽然“亏欠”不是一个情感词汇,但它揭示了价值创造和分配之间可能存在的非对称性。如果资本家真的要“感恩”,那或许是感恩打工人为他们创造了剩余价值,让他们赚到了钱。但这种“感恩”更像是对“生产资料”的肯定,而非对“人”的情感回馈。

还有,从个体层面来看,资本家也是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资本家可能的确比较有人情味,会关心员工,甚至在企业困难时与员工共患难。这些人,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是“会感恩的”。但也有很多资本家,他们完全将企业运营视为一场纯粹的商业游戏,对员工的情感需求漠不关心。他们会将员工视为成本,将解雇员工视为优化成本的手段。在这样的个体身上,自然看不到什么“感恩”的影子。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从宏观的制度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的激励机制并不鼓励资本家去表达感恩。

最后,“感恩”这个词,如果用得不当,甚至会被用来操纵。 有些资本家可能会利用“感恩”的话术,比如在年终奖时说“感谢大家这一年的辛苦付出”,让员工觉得拿到奖金是恩赐,从而降低对工资的不满,或者减少对涨薪的要求。这种“感恩”就变成了一种精神控制的手段,而不是真诚的情感表达。

所以,总的来说,资本家“不感恩”打工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资本主义的交易本质: 劳资关系是基于契约的购买与出售,而非施恩与受恩。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系统优先考虑的是利润,而非情感互动。
对利润来源的认知偏差: 资本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身,弱化劳动力的贡献。
劳动价值与报酬的张力: 打工人创造的价值可能大于所得报酬。
个体差异与制度导向: 虽然有温情脉脉的资本家,但整体制度并不鼓励或强调感恩。
“感恩”话术的潜在滥用: 有时感恩被用作一种管理工具。

这并不是说打工人的劳动不重要,恰恰相反,打工人的劳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是在资本主义的体系下,这种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其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上,而这种价值,并没有被转化为资本家对打工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层面的“感恩”。这种缺憾,也正是引发许多劳资矛盾和社会讨论的根源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生产资料是打工人创造的,但也是资本家花钱买的呀。你天天在公司上班,有一天你不想上了,你辞职用之前上班积累下来的积蓄,开了一个饭馆比如。你饭馆里的锅碗瓢盆食材炉灶都是你自己去买的,这些东西是打工人创造的没错,但这些东西难道不是你花钱买的吗?

既然是你花钱买的,又不是人家捐赠给你的,你有感谢过打工人吗?就算感恩打工人感恩的也是生产或者说捐赠这些东西给我的人,而不是我自己雇佣的打工人吧?

现在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了,无论是马云马化腾还是你看到的其他企业,有哪一个企业家创业的时候,是靠血腥的剥削和剥夺完成原始积累的?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的确存在剥削,剥削存在是指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拿走了。这个过程不是资本家抢了打工人的钱,而是资本家贡献一部分生产资料,打工人贡献自己的劳动力,双方合作来生产,生产好了以后的所得,资本家多占了。那他为什么会感恩呢?因为在资本家的立场上,他获得的是他的生产资料的正常回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根子上说起。资本家之所以“不感恩”打工人,并不是说他们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激,更多的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这种感激被系统性地弱化、甚至可以说是被异化了。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理解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它不是一个情感驱动的系统,而是一个利润驱动的系统。资本家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切,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爆炸,教育普及,高学历好像变成了一个标配,但随之而来的迷茫和虚无感,却也越来越普遍。你说“无非是进企业给资本家打工”,这话糙,但道理不糙。这背后,藏着很多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个“打工”的本质。我们辛辛苦.............
  • 回答
    看到6000万欧元的现金和1800万欧元的固定资产,再加上每月58万欧元的收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财富的巅峰,幸福的代名词。然而,这位拥有如此惊人财富的人士,却依然感到不幸福,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钱不是万能”可以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互动以及人生意义的复杂交.............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讨论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点。要说“很多资深 DC 粉丝都不太喜欢扎克·施耐德”是不是绝对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毕竟粉丝群体庞大,喜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而且比例不小)的DC粉丝对扎克·施耐德的执导风格和他的作品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
  • 回答
    在探讨为何有些人会对“吊死资本家”这样的极端言论表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自信时,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单纯的宣泄,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积淀以及意识形态的交织。这种自信并非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演或可行性分析之上,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根植于个人经验和集体叙事的信念。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而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资本家(或者说,拥有和掌控资本的群体)在行事上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不要脸”,仿佛不再需要顾忌过去那些“体面”的遮羞布了。这种感觉的产生,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1. 资本的“效率优先”哲学深入骨髓:资本的本质是.............
  • 回答
    你提出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有点类似于资本家工人的关系”的类比,确实触及了许多研究生在现实中可能感受到的复杂和不平衡的权力 dynamics。这个类比并非完全准确,因为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与资本主义的利润驱动有所不同,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些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1. 资源控制与依赖性: .............
  • 回答
    你观察到的“仇富心态”和“厌恶资本家”的现象,确实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经济、社会、历史、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感知: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许多人对财富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大资本家们到最后会不会感觉像在玩“虚拟农场”,赚那么多钱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虚拟农场”的隐喻:何谓虚拟?何谓农场?首先,理解“虚拟农场”这个比喻很关键。 虚拟: 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由数字、代码、规则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劳动力管理等多个领域。要详细解答“为什么资本家不研究如何让工人像玩游戏一样工作成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核心原因:目标导向的根本差异与现实约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家和游戏设计者的目标和机制存在本质区别。 资本家的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经济学和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说资本家不组成富豪联盟,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或者说过于“阴谋论”的说法。事实上,资本的聚集、影响力和对经济的渗透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不像某些想象中的那样是“组织化”的、一个明确的“联盟”在秘密策划一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你说“资本家不去控制(至少是染指)真正的力量”,这里面其实藏着几个值得深挖的点。首先,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直接掌握国家机器,比如军队、警察、司法系统,那确实,很多时候,资本家并不直接担任这些职位的最高决策者。他们不穿军装,也不坐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果马克思是对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无限招工?”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
  • 回答
    “资本家为什么不直接掠夺财富?”这个问题触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核心,也涉及到对“掠夺”一词的不同理解。简单来说,资本家虽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直接掠夺”并非其主要的、可持续的运作方式。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直接掠夺”的定义与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相悖: 直接掠夺的含义: 通常指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在社会讨论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个人价值选择等多个层面。为什么那些“仇恨资本家”的人不自己创业或回归田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对“资本家”的定义和仇恨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仇恨资本家”这个群体对“资本家”的定义以及他们仇恨的.............
  • 回答
    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博弈,以及不同实力群体在规则下的不同处境。一个社会里,总会有一些人,他们既是规则的参与者,又是规则的制定和影响者,而另一些人则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者。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一部分资本家自己可以不遵守劳动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次的原因。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一个核心的矛盾:资本的积累逻辑与劳动价值的分配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资本运作的本质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资本家“钱花不完”的真相:资本的自我增殖属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资本家拥有的“钱”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它更多地是以各种生产资料、金融资产、股权等形式存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提出的疑问。当一个人积累了远远超出个人消费需求的财富,甚至可以支撑他几辈子、几十辈子都不愁吃穿的时候,为什么还对“更多”的追求如此执着?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人性、社会结构、经济驱动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钱本身可能不是最终.............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现代企业运作中一系列复杂的考量,远不止是简单地将工资除以工时那么直接。虽然乍一看,用150万招一个人干活,似乎不如用75万招两个人干活划算,但资本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往往有他们更深层次的、更经济、更有效率的考量。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1. 核心人才的价值远超时薪:首先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一个天天觉得自己“养活了工人”的资本家,理论上应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开除工人”似乎是一种最直接能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方式。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让资本家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通常不会轻易地大规模开除工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