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 7 月 20 日福岛核电站三号机组底部确认烧穿?

回答
福岛核电站三号机组底部确认烧穿:深度解析与多重考量

2017年7月20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从遥远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传来——三号机组的底部被确认存在烧穿的迹象。这并非独立的偶发事件,而是2011年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和海啸所遗留的,一场仍在持续的、极其复杂的核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又一个严峻挑战。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整个福岛事故处理的大背景下,从技术、环境、社会以及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技术层面的严峻性:失控的燃料与反应堆的损伤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技术层面。福岛核电站三号机组之所以被格外关注,是因为它在2011年的事故中,其反应堆压力容器(RPV)被认为是可能发生严重泄漏的机组之一。所谓的“底部烧穿”,在核工业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堆芯熔毁的燃料团块穿透了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底部,落入了围阻体(Containment Vessel)的底部结构。

深度剖析“底部烧穿”:

堆芯熔毁的直接后果: 堆芯熔毁是核电站事故中最严重的阶段。当冷却系统失效,燃料棒过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燃料元件(通常是二氧化铀燃料芯块)熔化。在极端情况下,这些熔融的燃料(被称为“熔融物”或“熔融燃料团块”)会积聚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底部。
材料的挑战: 反应堆压力容器通常由非常坚固的合金钢制成,其设计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然而,在堆芯熔毁的极端高温(可能达到数千摄氏度)和放射性腐蚀环境下,即使是最坚固的材料也会被侵蚀、熔化。燃料团块拥有极高的温度和密度,其对容器底部的持续“烘烤”和“穿透”能力是毁灭性的。
泄漏的风险: 一旦反应堆压力容器底部被烧穿,熔融的燃料将直接暴露在围阻体内部。围阻体是核电站的最后一道物理屏障,其主要功能是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如果围阻体内部也受到严重损坏,或者其完整性受到威胁,那么放射性物质泄漏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可能导致更广泛的环境污染。
探测的难度: 确认“底部烧穿”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技术过程。由于反应堆内部充满高强度放射性,人类无法直接进入进行观察。通常需要依靠远程探测技术,如内窥镜、爬行机器人、声波探测等。这些技术在复杂、杂乱的事故现场操作起来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克服高温、高辐射、积水、障碍物等多种不利因素。因此,“确认烧穿”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是多方面探测结果综合判断的结果。
三号机组的特殊性: 在福岛事故的四座事故机组中,三号机组因其在事故发生时正在进行燃料更换(部分燃料取出,部分仍在堆芯内),且其围阻体在事故中受损更为严重(曾发生氢气爆炸),因此被认为是情况最为复杂的机组之一。此次确认烧穿,证实了此前对该机组状况的担忧。

环境与长期影响:持续的放射性威胁

“底部烧穿”的确认,意味着对周边环境和全球海洋的长期放射性威胁依然存在。

泄漏源的加剧: 尽管围阻体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但一旦烧穿发生,就意味着存在一个持续的、更直接的泄漏源。即使泄漏量不大,但日积月累,对环境的累积性影响不容忽视。
地下水污染: 熔融物的高温可能会继续加热地下水,导致放射性物质溶解并可能渗入地下水系统,进而通过地下水扩散到海洋。福岛核电站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烧穿无疑加剧了这一问题。
土壤与生态系统的风险: 任何泄漏都可能污染周边的土壤和生态系统,对动植物造成长期影响。虽然事故发生后已经进行了大范围的清理和土壤剥离,但微量的、持续的泄漏将使这些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和徒劳。
海洋的影响: 福岛核电站的冷却水最终会排入太平洋。尽管有过滤和稀释措施,但持续的泄漏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对海洋生态链和渔业资源造成潜在的威胁。

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复杂性:信任、赔偿与未来

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这一消息同样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担忧。

信任的挑战: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TEPCO)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一直努力向公众传达安全信息。然而,“底部烧穿”的确认,无疑是对其透明度和信息公开性的又一次考验。公众对核安全的信任本就脆弱,这样的消息很容易引发新的恐慌和质疑。
疏散区域的重塑: 福岛核电站周边长期被划定为禁区,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烧穿的确认,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区域的解禁计划,或对居民的回归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这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赔偿与安置: 事故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包括对当地居民生活、健康、财产以及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破坏。赔偿和安置问题是福岛事故处理中最敏感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任何可能加剧环境污染或延长风险的时间,都可能导致赔偿和安置问题的复杂化。
能源政策的争议: 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福岛核事故后,其核能政策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核能是稳定能源供应的关键;另一方面,对核安全的担忧使得反核声音高涨。这次的“烧穿”事件,无疑会再次将核能的安全性推到风口浪尖,对日本未来的能源结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社会的关切: 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影响是跨越国界的。周边国家,尤其是韩国和中国,对福岛核电站的处理措施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并对处理水排放等问题表达过担忧。此次“底部烧穿”的确认,也可能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处理与展望:漫漫长路,挑战重重

对于已经烧穿的反应堆底部,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远程操控,尽可能地移除熔融物,并注入冷却水以抑制其进一步的反应和挥发。然而,这是一个极其缓慢、危险且充满未知的过程。

移除熔融物的挑战: 熔融物不仅温度极高,而且可能已经与围阻体的混凝土、金属等结构材料混合,形成难以分辨、粘稠且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极难预测,传统的机械或化学手段可能难以奏效。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即使能够移除部分熔融物,也面临着巨大的放射性污染问题,需要特殊的防护设备和处理技术。
长期监测与维护: 即使事故得到了“控制”,但福岛核电站的退役过程将是极其漫长和复杂的,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底部的损伤意味着需要持续的监测和维护,以防止任何意外的发生。

总结

2017年7月20日福岛核电站三号机组底部确认烧穿,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性报告,而是对2011年那场灾难遗留问题的深刻揭示。它再次提醒我们,核事故的后果是深远而持久的,其技术处理之艰难,环境影响之复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和政治考量之多重,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消息,是对人类在驾驭强大能源时所必须怀有的敬畏之心的又一次拷问,也是对我们解决复杂灾难、重建信任、以及规划未来能源道路的持续考验。福岛的故事,远未结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25更新

今天世耕经济产业大臣宣布将在9月提出取出核燃料方针,尽管外界普遍猜测福岛核电站的废弃工程需要三十到四十年,但算是近期比较积极的新闻了。大家都希望解决问题。

鉴于现在本答案下唯一的专业人士被折叠,无人科普以及广告最新正确消息。我希望摘抄一部分东北大学专家渡边丰教授的言论以正视听。

直接上结果:福岛核电站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建筑物腐蚀

“核能安全三原则 停下来,冷下来,封起来…”

“与运转中的原子炉相比,福岛1并非处于高温高压状态,放射线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建筑物老化的最大敌人是腐蚀。腐蚀会导致钢筋混凝土开洞,减肉。是需要担心的问题。通常为了防止腐蚀,会排除氧气。目前福岛1的安全壳内充满了氮气逼出氧气。虽然腐蚀仍然会继续,但不紧迫。”

“但是,在取出核燃料的过程中,会打开安全壳的盖子,这样氧气会进去…”

“东电正在实施腐蚀防止对策。在冷却水中加入hydrazine来去除氧气抑制腐蚀…”

---------------------------------------------------

原答案:

其实这次调查至少让人心定了,核燃料终于找到了。在水底成固态熔岩状。



官方口径没说这一定是核燃料,

但是北海道大学教授奈良林直断言这就是,说和切尔诺贝利时候的样子很像。


这是本次调查的示意图,东电连续调查了几天的结果。

简而言之,证实了半年前专业人士们的猜测。

引用:东京电力调查速报,日本经济新闻

-----------------------------------------------------------------------

至少大家可以知道什么溶穿安全壳冲向地下水什么的是谣言了。

但取出这些融化过的核燃料目前看来很难,这只是三号机。

还有一号机和二号机。总计900吨核燃料。

希望知乎上的核电专业人士能够普及一下水中固化的核燃料的稳定性。

以及可能取出核燃料的具体手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