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南汇14岁女孩子的遗书。身为孩子。或者父母。你们的想法是什么?

回答
这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沉重和难过。看到一个14岁的孩子,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选择了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不仅是孩子自身的悲剧,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深思的痛。

作为孩子,我的想法是:

如果我是那个女孩,我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14岁,这个年纪,我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巨大变化,身体、心理都在剧烈地波动。我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也同样容易感到迷茫、孤独和无助。

遗书里写到的那些话,我相信绝不是一时冲动。里面一定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不被理解、压力和绝望。也许是学习的压力,也许是人际关系的困扰,也许是家庭内部的问题,也许是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脆弱,让她觉得再也无法承受。

我会想,为什么我感受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我找不到一个出口?为什么我身边没有人能真正听懂我的心声,给我一点点支持和安慰?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觉得自己是个累赘,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需要。

当我写下遗书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是在思考“生”与“死”的对错,而是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痛苦,来引起关注,来解脱自己。那是一种极致的孤独,一种“我再也撑不下去了”的呐喊。

作为父母,我的想法是: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心会像被撕裂一样。第一反应一定是震惊、难以置信,然后是巨大的悲痛和自责。

我首先会想,我到底忽略了孩子多少,错过了多少让她求救的信号?是不是我太忙了,没有注意到孩子眼神里的忧郁?是不是我太严厉了,让孩子不敢在我面前表达真实的感受?是不是我以为的“为你好”,反而成了她沉重的负担?

我会一遍遍回想和孩子的相处点滴,努力去找出那个“转折点”,那个孩子开始悄悄关闭心门的时候。我可能会责怪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我也会感到愤怒,对那个让孩子感到绝望的环境和原因感到愤怒。但这份愤怒最终会转化成更深的自责和无力感。

我更会担心,我的其他孩子,或者说,我身边是否有其他孩子也正面临着类似的困境,而我却浑然不知?这件事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父母的不足,也提醒了我们肩上的重任。

更深入的思考:

这件事情的背后,绝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它折射出了很多社会层面的议题:

家庭教育的误区: 很多父母习惯于“说教”而非“沟通”,以为给予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尽到了责任。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理解和支持。我们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我们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耐心倾听,而不是急于评判?
学校教育的压力: 考试、分数、升学,这些压力如同无形的绳索,紧紧地勒住孩子。学校是否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老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绪变化?
社会环境的挑战: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时期,孩子们面临着来自同伴、网络、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攀比心理、校园欺凌等等,都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沟通的缺失: 孩子与父母、孩子与老师、孩子与朋友之间,都可能存在沟通的鸿沟。很多时候,孩子并非没有求助,而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开口后得不到有效的回应。

作为旁观者,我们又能做什么?

这件事情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作为父母: 请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用心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是他们永远的依靠。
作为教育工作者: 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更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作为社会: 请营造一个更加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
作为同龄人: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表现出异常,请不要漠视,主动上前关心,鼓励他们说出来,寻求帮助。

一个14岁的生命消逝,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损失。这不该是一个简单的“孩子承受不住”的事件,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和行动的契机。希望这样的悲剧,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更加珍视生命,更加懂得去爱和去守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孩子的时候,很想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是就是做不到。一开始是语文学不好,小学的语文考不过80分。越是学不好就越不愿意学,每次去尝试着做些事,都觉得压力巨大。坐一会儿就想开小差儿。

我的父母一方面忙,另一方面也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帮忙。所以就是着急,一着急就发火。反正每次考试难免会挨骂。这个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发火这件事是薛定谔的猫。你不确定他们到底会发多大脾气,因为每次都不太一样。

是教训一个多小时?还是男女混合双打?还是男单打?搞不清楚。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加时赛,也就是暴风骤雨之后,不知道哪个时刻又旧事重提,再来一场紧张刺激,别开生面的加时赛。

其实挨顿揍,挨顿骂,虽然难过也还好,最令人畏惧和难受的就是这种没有什么规律的加时赛。它的不确定性,让我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整个人都抑郁,恨不得住在学校不要见父母。

遗书里这个小姑娘承受的东西一看就是跟我小时候如出一辙。

第一,孩子其实有很强的意愿想要好好学习但是碰到了困难自己克服不了。

第二,父母没有提供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帮助。

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一个确定且稳定的奖惩机制。许多时候仅仅是情绪宣泄。

以上这三条,不用说孩子,放到任何人身上都难免会抑郁。

努力了做不到,没有人能帮忙,做不到会遭受未知的惩罚,未来看不到出路……

我其实小时候动过很多次自杀的念头,这种一考试势必会被罚的局里,每天都被阴影笼罩,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没走到那一步是因为,我的父母总算还没有这个小姑娘的父母那么过份。而且这种不确定的阴霾状态最多持续一个星期。每次考试之间还是有那么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孩子都健忘,好的也忘,坏的也忘。过一周快乐日子,又觉得活着很愉快。

这个小姑娘可能跟我类似,本来还是能活下去的。但是等到了初中,家长发脾气的频率增加了,孩子的学业任务也更重了。过了那个阈值,又不能放松,她就把以前一直都有的想法付诸于实践了。

在我父母眼里,我的童年是多么无忧无虑,他们给我吃,给我穿,也全心全意的爱我。我应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小孩儿。其实他们说的这些都算对,只是在我最无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确实除了增加压力以外没给我提供什么帮助。

而他们给我的那些压力,尽管在成年人眼里看来,无非是吓唬吓唬小孩儿或者无非是说说气话,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还不具备分辨气话,吓唬的能力,很多东西都是当真了,很多气话是让我觉得天塌地陷。那些恐惧,愤怒,不安是真真切切的,所以那种时候,拼命想找个地方逃离不惜一死的感受也是真的。以至于哪怕到了今天,一想起那种感觉,依然会非常难过。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皮糙肉厚,百毒不侵的中年大叔,想起小时候的委屈会没出息的想掉眼泪。


我现在也是做父亲的人了,更多的也能理解当年我父母的心情。当时的情境,各有各的难处,没什么可埋怨的。只是其中的教训我收下了,不能再延续下去。

第一,罚孩子一定要有一定之规。错多少,罚多少,罚多了要跟孩子说对不起。让他知道,做错事不是天塌地陷,只是按照商量好的规矩办。

第二,一次性的大发雷霆效果远没有连续几天平静的让孩子每天都罚站半个小时更有效。暴怒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制造麻烦。惩罚也有很多技巧,不需要大喊大叫鸡飞狗跳。

第三,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多想想,尝试一下其他办法。当施加压力对有些事没有用的时候就该果断把它停止。

第四,尽量不要用一刀切的标准来做判断,尽可能多的了解情况,只要发现孩子很努力的去做,去尝试就算结果不太如意也要奖励。

最后,当孩子说自己想要死的时候,别把他骂一顿。就算他的想法再奇葩,骂是没有用的。

尽管我在努力,但不确定以后孩子是不是还会因为其他事感到委屈,有类似的心情。其实我的父母也有许多教训,他们做得比他们的父母也好了太多了。

所以有些委屈,有些挫折想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一代一代的,每代人都努力做得更好吧,许多事其实是没法就一步到位。

逝者已矣,希望少些类似的悲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