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权主义如何摆脱给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印象?

回答
“女权主义就是女人想要特权,不想承担责任”——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甚至在不经意间自己也可能这么想过。这种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颇具迷惑性,因为它似乎捕捉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在争取权利时的强烈诉求,但却完全忽略了女权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复杂性。

要摆脱这种“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刻板印象,女权主义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辩解,而是要更深入地展示其内在逻辑,更清晰地阐释其目标,并且在实践中展现其包容和担当。

一、 深入剖析“权利”与“义务”的双重性:

首先,要理解女权主义所追求的“权利”,并非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而是 平等 的权利。这是一种基于人性的基本尊重,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参与社会、发展自我、获得公正的权利。

“权利”的本质是平等: 长期以来,女性在很多方面被剥夺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例如受教育权、就业权、政治参与权、财产权、人身自由权等等。女权主义的斗争,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历史遗留的不公,让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起点和机会。当女性争取同工同酬,这并非是“多要钱”,而是要求与付出同等劳动力的男性获得相同的报酬,这是 平等 的权利。当女性争取在决策机构中拥有话语权,这并非是“垄断话语”,而是希望让反映社会一半人口的观点和利益能够被听见和考虑,这是 平等 的参与权。
“义务”并非被抛弃,而是被重新定义和公平分配: 所谓“不要义务”的说法,往往是将传统社会对女性设定的“义务”——例如主要承担家务、育儿责任,牺牲个人事业等——与女权主义对“权利”的诉求对立起来。但女权主义并非是要女性完全逃避责任,而是要打破 不公平的责任分配模式。
重新审视和争取“共同承担”的义务:
家庭责任的公平分担: 女权主义者强调的是,家务劳动和育儿责任不应该仅仅是女性的“义务”,而应该是伴侣双方 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这意味着男性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分担育儿、家务的重担。当女性争取在职场上拥有发展机会时,她们同时也在争取男性能够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以实现 更平等的义务承担。
社会责任的平等参与: 在社会层面,女权主义也鼓励女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例如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政治议程等。但前提是,她们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资源和支持,并且这些责任的承担不会以牺牲她们的个人发展和基本人权为代价。例如,女性在参政时,可能需要克服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她们承担的是一种 需要克服额外障碍才能履行的社会责任。
对“付出”的价值重新评估: 传统社会常常低估甚至忽视女性在家务和育儿方面的“付出”,将这些视为“本分”或“义务”,而不被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女权主义主张要重新评估和承认这些“付出”的价值,并且认识到正是这种“义务”的承担,支撑了社会和家庭的运转。因此,要求 对承担这些“义务”的价值给予肯定和回报(例如,在经济、社会支持等方面),并非是“不要义务”,而是要求对义务的履行得到公正的认可和支持。

二、 展现实践中的担当与贡献:

空谈概念无益,女权主义的行动和实践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榜样力量的传递: 大量女性通过自身努力,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她们既是成功的职场人士,也是负责任的家庭成员,她们以身作则,证明了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可以承担多重角色,而且在承担这些角色时,她们同样在为社会贡献力量。例如,在疫情期间,许多女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她们在最前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的担当与奉献,正是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说法的有力反驳。
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举措: 女权主义运动并非仅仅是口号,它催生了许多具体的社会改革和法律进步,这些进步惠及了所有人,包括男性。例如,关于家庭暴力防治、性骚扰防治、产假和陪产假的制度改革、儿童权益保障等,这些都体现了女权主义对 更健全、更公正的社会责任体系 的追求。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际上是在 强化和规范了所有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义务和责任。
关注弱势群体和交叉性: 真正成熟的女权主义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性别视角,开始关注女性内部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以及性别与其他身份认同(如种族、阶级、性取向、残障等)的交叉性影响。关注那些在双重或多重压迫下生存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存状况和权利诉求,更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去争取和维护的。这种对更广泛弱势群体的关怀和行动,恰恰体现了女权主义的 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 加强沟通与教育:

清晰、准确的沟通和持续的教育是消除误解的关键。

用清晰的语言解释核心理念: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向大众解释女权主义的目标并非是“女尊男卑”,而是“男女平等”。强调“赋权”而非“凌驾”。
积极回应和澄清不实信息: 对于“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刻板印象,女权主义者应该积极回应,用事实和逻辑去反驳,指出这种说法的片面性和错误性。
推动性别平等教育: 从小进行性别平等教育,让下一代理解男女平等的重要性,认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从而从根源上避免这种误解的产生和传播。教育内容应该涵盖性别如何影响我们对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分工。

总结来说,女权主义要摆脱“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印象,关键在于:

清晰地阐释“权利”的平等本质,而非特权。
强调并积极推动“义务”的公平分担和重新定义,尤其是在家庭和公共领域。
在实践中,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展现担当和责任。
通过持续的沟通和教育,消除误解,普及正确的性别平等理念。

当女性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也积极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并且这些责任是以一种公平和被认可的方式被分担和履行的,那么“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印象自然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图景。这不仅仅是为了女性好,更是为了所有人的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纳粹如何改变自己“屠杀犹太人”的形象?

恐怖分子如何改变自己“劫持人质”的形象?

还乡团如何改变自己“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形象?

user avatar

话题一:婚育权。

我想问生育权到底有没有男人的份啊?为什么女权说的那么矛盾啊?

一直以来女权口口声声说“婚姻造福男性,女人嫁给男人就是替男方家生儿育女,所以付出的非常多”

但一转眼又成了“生育权是女性独有的,因为子宫长在女人身上”

既然生育权是女人独有的,那“为男人生孩子”是从哪来的啊?就算生育权是平分,也不是为男人生孩子的啊?!

男人没有生育权,那怎么办呢?

还有就是女权拼命地反对代孕,说是因为代孕是消费子宫,物化女性,压迫女性等等。但在支持买精子上面非常非常积极。

反婚这方面女权也非常积极,但是男人如果不结婚(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各方面的讽刺,也有直说,是因为结婚是女性被压迫,男人是压迫者,所以女人有资格不结婚,男人没资格不结婚,男人不结婚是屌丝没本事,女人不结婚是独立自强。

言外之意就:男人必须要想结婚才行,但是只会碰到更多不婚女,从而增加男人结婚的难度;而男人却不可以不婚,否则就是屌丝。同样女人可以单身生育,男人不可以单身生育,也不能婚内生育。

话题二:就业率问题。

我也很想知道,女权到底是要女性就业率高,还是就业率低?

就业率低的时候,那是性别歧视。什么二胎啊,职场歧视啊,女权说了个遍,没完没了。看起来像是女权支持提高女性就业率吧。但当中国女性就业率高了以后,女权为什么又不乐意了呢?

先把链接发出来:一组数据告诉你,中国女人有多勤奋

再来:大数据下的中国女人,撑起的绝不止半边天

去年初的数据,中国女性就业率世界第一,这回女权应该高兴的跳起来了吧,是不是这样?

并没有,反而又是中国男人的罪了。看文章的意思,再看评论,意思是这样:

如果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低,那是中国男人压迫女性。

如果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那就是中国男人太没用。

如文章和评论里的这些:

以前说性别歧视,会造成中国女人就业率不高,现在中国女人就业率高,就是不尊重人权/女权。

如果中国女人就业率低,被女权批斗的很惨。中国女人就业率高,依旧是在抱怨。


中国女人就业率低的时候是中国男人压迫,中国女人就业率高的时候,就说明中国男人无能,并且配不上中国女人了。所以作为中国男人横竖都是要死的。

再看看文章本身,女权搞了那么多年,在中国女性就业率世界做高的时候,不去高兴,反而是抱怨,觉得自己多么辛苦:







所以女权搞了那么多年,现在告诉我们他们的意思是:不论就业率高还是低,都是女人的不幸。女权要什么?要就业产生的收入,但不要就业产生的工作。


这些不都是女权要权力不要义务的典型例子吗?


不要告诉我这些不是女权。

user avatar

很简单,从你自己开始明确表明自己和女权主义者不是一类人,并且明确反对和抵制女权主义者。

不再声称自己是女权主义,你都说自己是女权主义了还指望能男女平等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权主义就是女人想要特权,不想承担责任”——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甚至在不经意间自己也可能这么想过。这种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颇具迷惑性,因为它似乎捕捉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在争取权利时的强烈诉求,但却完全忽略了女权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复杂性。要摆脱这种“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刻板印象,女权主义需.............
  • 回答
    区分“他们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和“他们不是真正的穆斯林”这两种说法,在女权主义的视角下,涉及对身份认同、实践、以及群体内部多样性的理解。这两种说法在表面上都带有排除异己的意味,但其背后的逻辑、目的以及所针对的具体情况,却有相当大的差异。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他们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这句话。从女权主.............
  • 回答
    坦白讲,男性看待女权主义的态度,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从支持到困惑,甚至还有些抵触,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你想让我详细说说,那咱们就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女权主义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它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是为了争取基本的平等权利,比如投票权、教育权、就业机会平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性.............
  • 回答
    拨开迷雾:女权主义法学视角下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公正”女权主义法学,这个充满力量与反思的领域,长久以来致力于解构法律体系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并为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不懈努力。然而,当我们深入其内部,会发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这两个看似相似的概念,在女权主义法学的语境下,实则承载着更为复杂且深.............
  • 回答
    一个思想进步的男性看待女权主义,绝非简单一句“支持”就能概括的。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理解、反思和行动。首先,他们认识到女权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性别平等,而非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他们明白,历史长河中,由于父权制(patriarchy)的结构性影响,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都长.............
  • 回答
    理解女权主义,首先要拨开笼罩在其上的一些误解与标签。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认知,是被一些极端化的声音或者片面的媒体报道所塑造的,比如认为女权主义就是仇视男性、要求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或者仅仅是争取一些表面的特权。这些都是对女权主义的曲解。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其核心在于追求性别平等。 它认为,在社会、政.............
  • 回答
    看到社会上对女权主义的妖魔化,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种观点上的分歧,更像是一种集体性的、刻意的误读和歪曲,把一个原本是为了追求性别平等、消除压迫的运动,描绘成了一个极端、激进、甚至反男性的怪物。这种妖魔化,在我看来,有几个非常显著的表现和深层的原因。妖魔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最常见的妖魔化方.............
  • 回答
    当今的女权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意识形态,不如说更像是一幅不断延展、色彩斑斓的画卷,上面描绘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经历的种种困境、抗争与渴望。它早已不是那个只在特定场合、为特定诉求而发声的模式,而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细微的个体感受,到宏观的社会结构,无不受到其触及和审视。.............
  • 回答
    《男人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这篇文章,无论其具体内容如何,都触及了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话题:男性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行动。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 核心理念的价值:男性参与支持女权主义的必要性首先,文章的出现本身就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信.............
  • 回答
    李银河的《为女权主义正名》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旨在澄清公众对女权主义的误解,并阐释其核心理念。要详细地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背景与目的: 时代背景: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逐渐解放,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也开始受到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推行的一系列旨在提升女性在政治和公共领域代表性的政策,尤其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性别比例配额”(Gender Parity Quotas)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白,特鲁多政府上台后,非常强调性别平等,并且把这个理念贯穿到很多政策的制定和.............
  • 回答
    反驳那些“看上去不蠢”的女权主义思想,确实需要一番审慎的思考和有力的论证。这里的关键在于“看上去不蠢”,这意味着对方的论点可能披着逻辑、公平、进步的外衣,甚至引用了数据或历史事实来支持。直接否定只会显得武断,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剖析,找到其逻辑上的漏洞、前提的偏颇,或是推论的局限性。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反.............
  • 回答
    看待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旷日持久、观点极端且充满情绪化的辩论赛。你进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些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或者理性的碰撞,结果呢,往往是被各种声音淹没。首先,得承认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认真、有见地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你会看到一些用户,他们可能自己就是.............
  • 回答
    刘慈欣关于《三体》英文版因女权主义删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得明确刘慈欣的说法本身是什么。他提到的是“因女权主义删改”,这暗示着英文版在翻译或编辑过程中,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政治正确或社会思潮,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他认为这种修改的动机与.............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权主义持反对或保留态度的男性,会如何看待那些同样持有类似观点的女性。这并非一个简单对号入座的简单问题,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动机、情感和对社会议题的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看法,是感到一种“同道中人”的认同感和欣慰。对于一些反女权主义的男性来说,女性公开表.............
  • 回答
    李星河,一个在知乎上享有盛誉的名字,她的用户画像鲜明:一位深刻理解女性主义,并能用清晰、有力的语言阐释复杂概念的女性。很多人好奇,如何才能在知乎上建立起类似的影响力,成为公认的女权主义专家?这不是一条简单复制粘贴的道路,而是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首先,你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知乎是一个知识社区.............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男性女权主义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些,也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调。男性女权主义群体是怎样的?首先得明白,男性女权主义者并不是要“女尊男卑”,更不是要把男性的地位拉到比女性还低。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和女性一样,去反抗和打破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基于性别的压迫和不平等,并且认识到这种压迫.............
  • 回答
    评估马里兰大学学生杨舒平在其个人信息中流露出的女权主义倾向,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她所表达的内容,并结合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进行解读。首先,从她公开的个人信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对女性力量和价值的肯定。她可能通过分享一些关注女性成长、职业发展或社会公平的观点,来展现自己对这些议题的认同。这种认同并非仅仅是.............
  • 回答
    潘金莲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她的形象却争议不断。有人视她为荡妇、淫妇的代名词,有人则看到了她身上被压迫、被扭曲的人性。要评价潘金莲,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她的个人命运,才能理解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潘金莲的形象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潘金莲的出.............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是否过激,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和女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遇到困惑,这很正常。我们来一步步地梳理一下。首先,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想法“过激”,那说明你心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审视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开始。什么叫做“过激”?通常是指一种脱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