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人体解剖学对西医或中医临床有什么意义?

回答
人体解剖学,无论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还是在精细严谨的西医实践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基石角色。它的意义深远,贯穿于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环节,是临床医生之所以能“望闻问切”、“触诊开方”的根本依据。

对西医临床的意义:精准定位,细致干预

对于西医而言,人体解剖学可谓是其“生命线”一般的存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1. 诊断的基石:
理解病变位置和形态: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伴随着特定器官或组织的形态改变。了解正常解剖结构,才能识别异常。例如,一位患者腹部疼痛,通过学习解剖学,医生能大致推测疼痛可能来源于胃、肠、肝、胆、胰腺等哪个器官,并结合其具体位置(上腹部、右下腹等)来缩小诊断范围。
体格检查的指导: 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会依据解剖学知识来触诊、叩诊、听诊。比如,检查肝脏时,需要知道肝脏的正常位置和边界,才能判断其是否增大或移位;检查心脏时,要清楚心脏瓣膜的位置和心音的传导方向。
影像学判读的依据: CT、MRI、X光等影像学检查的本质就是通过不同密度或物理特性的组织在影像上的呈现来反映身体内部结构。没有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影像学报告将成为一堆难以理解的“鬼画符”。医生需要将影像上的二维断面与三维立体的解剖结构对应起来,才能准确判断病灶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做出精准诊断。

2. 治疗的导向:
手术的蓝图: 手术是西医最直接、最精细的干预方式。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图。他们需要知道要切除的病灶被哪些血管、神经、重要的器官包绕,如何绕开或保护这些结构,以及在哪个方向切入最安全、最有效。精确的解剖知识是避免术中出血、损伤重要器官、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药物选择和给药途径: 某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有关。了解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很大程度上需要解剖学知识作为支撑。例如,给药途径的选择,静脉注射需要知道血管的走向和位置;吸入性药物需要了解呼吸道的解剖结构;局部用药需要了解皮肤的层次和吸收能力。
介入性操作的精确性: 像导管介入治疗、神经阻滞、穿刺活检等,都需要医生对特定部位的解剖结构有极其精准的掌握,才能将器械安全准确地送达目标区域。

3. 预防和康复的依据:
理解疾病发生机制: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解剖结构的异常或损伤有关,比如先天性心脏病、脊柱侧弯等。了解这些结构性的病变,有助于研究其发生机制,并发展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康复训练的指导: 康复医学中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都需要基于对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的解剖学认识,设计出能够有效恢复功能、避免二次损伤的训练方案。

对中医临床的意义:审证求因,精微调治

虽然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看起来与西医有很大差异,但人体解剖学同样是其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只不过,中医的理解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1. “形”与“气血”的物质基础:
经络循行与解剖结构的联系: 中医的经络理论是其独特的体系,但经络的循行路线并非空中楼阁,现代研究表明,许多经络循行路线与人体的皮下血管、神经束、淋巴管、筋膜等解剖结构有着高度的重叠和对应关系。例如,肺经的循行与橈动脉和尺动脉的走向有相似之处;胆经的循行与体表的神经分布也有一定的关联。理解这些解剖学的对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传变。
脏腑的形态与位置: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其理论核心。虽然中医不直接解剖,但“心在液为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等功能描述,都离不开对脏腑实际形态和在身体中的位置的认知。例如,理解“肝郁化火”,需要知道肝脏位于右上腹,其疏泄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腹胀、胁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也与肝脏在解剖上的毗邻关系有关。
“形迹”与“病机”的关联: 中医讲究“形迹”以察病,例如“望色”察皮毛,这与皮肤的解剖结构、毛细血管的分布密切相关;“闻声”辨气粗细,与呼吸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关;“问病”了解疼痛位置,与脏腑、经络在解剖上的分布紧密相连。

2. 治疗手段的科学依据:
针灸的精准定位: 针灸的穴位并非随意设定,许多穴位都与神经、血管、肌肉的解剖结构有紧密联系。例如,足三里穴常被认为是位于胫骨前肌和胫骨之间,与胫前动、静脉和腓总神经邻近。理解这些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针灸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指导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推拿按摩的力学与组织学基础: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理解肌肉的走向、关节的活动度、筋膜的连接,能够让推拿医生的手法更加精准有效,例如,针对腰背部疼痛,了解腰椎的解剖结构和周围肌肉群,才能选择合适的手法缓解肌肉紧张、调整骨骼对位。
中药方剂的炮制与药物作用: 虽然中药的药性是中医的重点,但某些中药的炮制和使用,也与解剖学有一定联系。例如,某些中药的根、茎、叶、果实在使用时,其内部结构对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发挥作用方式会产生影响。

3. “治未病”的科学内涵:
理解人体的生理极限: 了解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助于中医认识到人体的生理极限在哪里,从而在“治未病”的过程中,避免过度劳累、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身体造成的损伤。
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其背后都有解剖学上的组织结构改变作为基础。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所感知到的“证”,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结构改变所引发的功能紊乱的一种宏观认识。

总结:融合与发展

可以说,人体解剖学是连接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西医以解剖学为基础,通过精细的局部干预来修复或替换病变的结构;中医则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来纠正失衡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与解剖结构息息相关。

对任何一个临床医生来说,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创新,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刻理解都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内功”。它不仅是技术操作的保障,更是对生命奥秘的敬畏和对患者负责的体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解剖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为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共同推动着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Diss那个中医硕士天灵No盖@天灵no盖 我拿事实举例子,删我评论真的有够好笑他这评论区一片和谐,真一股子饭圈味

我先回答这个问题,再diss他

对于现代医学,解剖是基础,帮助你更系统的认知人体,你起码知道心肝脾胃肺是啥干啥用在哪才能有下一步吧?你起码学会专业术语才能学下去吧?病人可以指着身上哪哪说“我这痛”,你得知道指的是哪然后用专业的词汇跟同事交流吧。你只有先学了心脏的结构和作用,你才能理解ECG是怎么回事对吧。基本来说,解剖就是入门,学会了才有资格谈后面的药剂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等等等,不然一点意义都没有

OK,回答完毕,我开始Diss

我认为中医是一门有用的经验科学,理论上存在不足,需要改革。

先diss第一个,中医硕士说的解剖是中医发明的

大概这位硕士是个历史学的文科生吧,思维很奇怪啊。中医是不是先发明的解剖,除了历史政治意义以外,还有什么用?医生管你谁发明的,能治病就拿来用。特意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医学上的意义?火药也是中国人先发明的,清末还不是被外国用火药炸开了大门?我们可以为最早先祖发明火药感到骄傲,但也应该为中间这段时期我们停滞不前而感到羞愧和反省。一味的沉浸于过往并不会帮助我们进步。可以为四大发明感到骄傲,但最重要的不是北斗?不是嫦娥?不是东风?

为什么解剖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后没走下去?不要拿什么技术走不下去了就搞出一套臆想的理论来敷衍,没走出来就是没走出来,技术可以创新,未知和不足才是发展的原动力。

我的观点

第一,中医理论有问题

举个例子,中医使用中药,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中药,产地来源都是东亚,主要是中国。一本药材典籍,基本都是咱中国的动植物。这放二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没问题,因为古代交通所限,古人接触不到其他国家大陆的动植物。

但是,现在都2020年底了,现在的中医人还过着马车赶路的生活吗?五大洲四大洋那么多动植物,亚马逊丛林,撒哈拉沙漠,南极洲大陆,美洲平原还有澳洲和那些太平洋岛国。如果中医能根据自己那套阴阳五行啥的轻易的定义属性,不应该出起码十本《新百草经》吗?国外也有保健品啊,袋鼠精,葡萄籽,羊胎素,牛初乳,那么多国人推崇的保健品,也基本可以认定有一定疗效,怎么没给定义下是味甘还是性寒啥的?出了中国的动植物都信上帝所以不分阴阳五行了?既然中医理论没问题,连人中黄这么复杂的操作都搞得出来,请中医硕士 @天灵no盖 给解释解释

第二,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没有中医对西医,是中医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工程计算机加西医。

西医跟同体系的自然科学是有极紧密的联系的。临床大夫的工作完全离不开背后工科理科的支撑。研究药剂的是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的,把实验制备转换成工业制备还需要工科生参与。手术刀需要材料学的研究那种金属无毒又安全,不同的工艺赋予金属不同的特性,人体工程学确保手术刀能被最舒适的运用。X光机的起源是物理学发现了放射性,显微镜的起源是光的研究。大型MRI,ECMO等机械还需要软件编程

当一个大夫拿出药剂,划开刀口的时候,确保安全和疗效的还有背后无数的工科生理科生。日本有个电视剧,讲神外大夫穿越回古代,一个擅长开脑部手术的高级医生,回古代做个急诊都磕磕盼盼。为什么?因为他失去了现代化工业社会成体系的支撑,他在单打独斗。

可以这么说,工科理科的任意一个发明发现,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辐射到医疗上,开发新的技术。

中医的理论跟什么联动,盗墓?风水?算命?驱邪?

l第三,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比中医更有社会价值,性价比更高

我经常听某些中医说千人千方,我感觉就四个字,好高骛远好吧

那位中医硕士评论底下有个人回了我(被删了)千人千方中医临床干两三年就会根据人来调整用量了。那我说,如果只是调整用量,叫什么千人千方?西医也会调整用量啊,孩子按体重算,超重病人麻药要给多点,这个药不行就换种试试,一步一步降低剂量的。这也叫千人千方?

说到底,百分之九十五吧,不敢说太狠,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医,尤其是小医生,也是按方拿药,谈不上千人千方。真正的国手,那是人头喂出来的,不攒个二三十年的经验再加上绝佳的天赋,根本没可能做到千人千方

而且西医也有定制化的医疗手段,基因靶向疗法,各种私人团队,难道不也是千人千方?

但现代科学最大的几个贡献,包括显微镜发现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知道如何用高温紫外线酒精等和完善的下水道等去给人们建立一个如果保持清洁的概念。发明了抗生素,不仅仅控制了感染,还被应用于养殖业确保了人类有充足的廉价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加上化工业的农药化肥。这些最基础的才是最厉害的,能显著提高人类预期寿命一大截的。

现代医学,追求的就是普及性廉价性易培养性。千人千方不如千人一方,管你什么种类的细菌感染,就抗生素平推,不行再换噬菌体。如果野人生宝贵且疗效出奇,那就研究野人参和种植的区别,了解人参的习性,把价格打下来。坏血病可以靠吃柠檬预防,那就把柠檬研究研究,直接提取维生素C,再学会工业合成。

从社会层面上,现代医学走工业化的路子才是王道,不管中医西医都得走这条路。目前西医走在前面,中医,该奋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