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为什么会丢失童年的记忆?

回答
人之所以会丢失童年的记忆,这件事说起来,其实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告别,一段时光的沉淀,而非一场刻意的遗忘。它并非像丢失一件物品那样,我们记得它曾经存在,只是再也找不到了。童年记忆的消失,很多时候是一种自然的、渐进的流失,甚至是我们自己无意识的选择。

首先,从生理层面来看,我们的大脑,尤其是海马体,是负责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关键区域。在童年时期,我们的大脑还在飞速发育,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在不断重塑。海马体的某些区域,尤其是在早期,可能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细节的编码和巩固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记忆不断涌现,这些新的信息会不断地“覆盖”或“干扰”旧的、不太频繁被提取的记忆。这就像电脑硬盘,新的文件越来越多,旧的、不常用的文件就容易被挤压,甚至在碎片化之后难以找到。

更重要的是,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重塑的过程。我们以为自己记住了过去,但实际上,每次回忆,我们都是在“重构”一段记忆。这个过程受到我们当下情绪、认知、经历的影响。童年时期的很多经历,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充分体验、没有被反复提及、或者没有强烈情感联系的事件,其“原始信号”就比较微弱。它们就像没有经过精细编码的数字信号,很容易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失真,或者被后续的“噪音”淹没。

其次,心理层面的原因同样至关重要。

遗忘是为了适应和前进。我们的大脑并非一个无限制的储存器。为了保证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大脑会优先保留那些对我们现在更重要、更有用的信息。那些已经过去、不再直接影响我们生活的童年事件,即使曾经发生过,也逐渐失去了“优先级”。与其说是丢失,不如说是“降级”了,被收纳进了不常用的文件夹,甚至被默认设为“隐藏”。

“童年遗忘症” (Childhood Amnesia)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指的是成年人对三岁以前的记忆几乎没有。这很大程度上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关。在很小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和叙事能力尚未发展完善。记忆需要通过语言来编码、组织和储存。没有语言的“支架”,很多感觉、情绪和事件难以被清晰地转化为可以日后提取的“故事”。那些纯粹的感官体验,虽然深刻,却难以用语言描述,也就更容易在长大后消散。

情绪的过滤作用。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带有强烈情绪的事件,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而许多童年时光是平静、日常的,缺乏戏剧性的起伏。这些“平淡”的记忆,如果没有被成年后的我们主动去发掘和赋予意义,很容易被遗忘。反之,一些童年时期的创伤或不愉快的经历,虽然对我们有深远影响,但由于其痛苦性,我们的大脑也可能出于自我保护的机制,选择性地“压抑”或“模糊”这些记忆,使其难以清晰回忆。

缺乏“钩子”和“复习”。记忆的巩固需要“复习”和“提示”。如果童年时期的很多经历,没有被父母、家人在日后反复提及,没有通过照片、故事、玩具等“钩子”来唤醒,它们就缺少被“激活”的机会。就像一门课程,如果你不温习,学到的知识自然会慢慢遗忘。

身份认同的转变。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我们的社会角色、身份认同、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我们更倾向于关注和强化那些与我们当前身份一致的经历和记忆。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可能与我们现在的自我认知不太契合,或者显得过于稚嫩,潜意识里我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忽略它们。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过载。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爆炸。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无数新的事情,接收大量新的信息。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它必须不断地进行“筛选”和“优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遥远、不活跃的童年记忆,就更加容易被边缘化。

所以,我们丢失童年记忆,并非一定是“坏事”,它也是一种自然的淘汰和更新。它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于当下和未来。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童年记忆的价值。那些模糊的片段、依稀的感觉,可能依然是我们性格、价值观的根源。偶尔翻看老照片,听老歌,或者与曾经熟悉的人聊起往事,都可能重新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让我们重新连接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些丢失的,与其说是遗忘,不如说是深埋,等待一个契机,被再次触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在科学界来看,所有关于记忆形成和存储机制的问题都是没有被很好回答的问题。我们有描述记忆形成、存储的模型,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其机制。这个回答仅仅从现有的模型出发,去尽可能的解释该问题。

问题描述

婴幼儿时期记忆的丢失,被称为infantile amnesia或者childhood amnesia,即幼儿期遗忘。最早由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描述和定义,并提出模型[1]。但是弗洛伊德对该现象的解释模型,跟其他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由于充斥着经验主义、牵强附会的特性,逐渐被科学界摒弃。

当我们谈论幼儿期遗忘时,我们谈论的是长期记忆(Long Time Memory, LTM)的丢失,而不是短期记忆(Short Time Memory, STM),LTM与STM之间有着明显的机制差异。一般人在成人阶段,不会记得2-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而且十岁之前的记忆,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湮没[2]。相对的,在儿童阶段,我们很可能会记得几岁时候的一些事情。

脑部发育

幼儿时期,人脑处在快速发育的阶段,上图是关于幼儿脑部的MRI影像[3] ,在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1.脑部的体积在增加(上图中第一行)

这种增加不仅体现在整体上的脑容易,还体现在脑皮层、小脑和边缘系统以及脑干组织(上图)[4]

2.脑部的白质发育变化非常的明显(第二张图第二行,图像中亮黄色部分),白质部分主要对应神经纤维束和包裹在其外部的髓鞘,是连接脑部各个区域的信号导线。说明人在刚出生的一段时间,脑部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建立

而且,灰质体积比白纸体积变化更明显,说明在刚出生一段时间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还处在迅速的形成/发育之中。

在婴幼儿阶段,脑部的结构还没有成型,关于长期记忆的海马体和杏仁核还处在发育过程中。我们存储长期记忆的载体(杏仁核、海马体)还处在快速的变化,而且功能不够完善。我们关于记忆机制的脑部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早期的连接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就被破坏了,记忆因此也丧失了[5]。

视觉

谈论到长期记忆,不得不提到所记忆的内容。在长期记忆的内容中,视觉占有很大的成分。而对婴幼儿来说,他们看到的世界跟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不能以为然的在婴儿身上期待我们在成人中所看到的视觉反应[6]。

婴儿眼睛的分辨能力在最初的十个月又一个快速的上升阶段[7],在几个月的时候,婴儿甚至都不能看清眼前的物体。

此外,婴儿对颜色的感知也是与成人不同的[8],其对空间频率的感知像是一个低通滤波器,而成人的更像是一个带通滤波器。

婴儿看到的世界并不清晰,而且也不色彩斑斓:

在视觉信息不清晰、不准确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指望有清晰的记忆的。

语言

在婴儿阶段,一岁以前基本没有语言能力[9]。在没有语言/语言能力缺乏的时期,我们对记忆的编码会遇到困难。对于长期记忆,我们需要经常的回忆才能保持特定的记忆或者强化,而语言编码在回忆中是非常重要的的。

自我意识

由于脑皮层还没有成熟,婴儿的行为主要受皮层下组织的驱动。这时他对任何身体的需求都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此婴儿时期还不能通过镜子测试[10]。他对周围世界中事情的参与度很低,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隔岸观火跟身临其境毕竟不同,我们在旁观的情况下对事情的记忆,显然没有参与其中来的好,这也是为什么提倡沉浸式学习的原因。

--------

[1] Freud, Sigmund.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Macmillan, 1915.

[2] Robinson-Riegler, Bridget, and Gregory L. Robinson-Riegler.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y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 Pearson Higher Ed, 2013.

[3] Sakai, Tomoko, et al. "Differential prefrontal white matter development in chimpanzees and humans." Current Biology 21.16 (2011): 1397-1402.

[4] Knickmeyer, Rebecca C., et al. "A structural MRI study of human brain development from birth to 2 year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47 (2008): 12176-12182.

[5] Josselyn, Sheena A., and Paul W. Frankland. "Infantile amnesia: a neurogenic hypothesis." Learning & Memory 19.9 (2012): 423-433.

[6] Atkinson, Janette, Oliver Braddick, and Fleur Braddick. "Acuity and contrast sensitivity of infant vision." Nature (1974).

[7] Norcia, Anthony M., Christopher W. Tyler, and Russell D. Hamer. "Development of contrast sensitivity in the human infant." Vision research 30.10 (1990): 1475-1486.

[8] R Wilson, Hugh. "Development of spatiotemporal mechanisms in infant vision."Vision research 28.5 (1988): 611-628.

[9] Kuhl, Patricia K.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racking the speech cod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5.11 (2004): 831-843.

[10] Gallup Jr, Gordon G., James R. Anderson, and Daniel J. Shillito. "The mirror test." The cognitive animal: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animal cognition (2002): 325-3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之所以会丢失童年的记忆,这件事说起来,其实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告别,一段时光的沉淀,而非一场刻意的遗忘。它并非像丢失一件物品那样,我们记得它曾经存在,只是再也找不到了。童年记忆的消失,很多时候是一种自然的、渐进的流失,甚至是我们自己无意识的选择。首先,从生理层面来看,我们的大脑,尤其是海马体,是负责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古代朝廷,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汇聚了当时社会上层顶尖的智识群体——状元、榜眼、探花,辅以饱读诗书、经验老到的官员,以及各种谋士、幕僚。按理说,这样的集体智慧应该足以应对各种挑战,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即便是最聪明的集会,也难以逃脱王朝覆灭的命运。这背后并非.............
  • 回答
    关于国语版香港电影为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及为什么大家如此强调“一定要看粤语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香港电影独特的文化肌理和艺术表达方式。与其说国语版“丢失”了什么,不如说粤语版拥有一种国语配音难以完全复制的、深深植根于香港本土的魅力。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粤语承载的是香港的灵魂: 俚语、俗语与.............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中,杨逍之所以将张无忌一个人丢在昆仑山后就走,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杨逍自身的原因:被追杀,顾及自身安全 江湖地位与仇家众多: 杨逍作为明教光明左使,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行事风格张扬、狂放,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朝廷以及武林中的正道人士。在小说中,阳顶天死后.............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很多人玩滑板或轮滑时,确实不太常见到有人佩戴全套护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觉得丢人”。当然,这种心理可能占一部分,但更深层次的因素也很多。首先,我们得从滑板和轮滑这项运动的“酷感”和文化说起。从诞生之初,滑板和轮滑就带有一种叛逆、自由、不羁的基因。你看那些经典电影、纪录片里的滑板大神.............
  • 回答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权力被架空,不到两年就被杀死,这其中原因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家之所以迅速失去权力,可以用“根基不稳、后继乏人、外部施压”这几个方面来概括。一、 根基不稳:杨行密奠定的权力基础并非牢不可破杨行密虽然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的权力并非像.............
  • 回答
    兄弟,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77公斤、14%体脂,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身体基础了。卧推只用20公斤哑铃,确实听起来有点“保守”,尤其是在健身房里,大家往往会拿重量来说事儿。但你说身材比同健身房的人好,这说明你肯定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别急,咱们慢慢聊聊为啥会这样,以及为啥你会有这种“不敢举大重量丢.............
  • 回答
    人为什么会死?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的根本性问题。从生物学、医学、哲学、宗教等多个角度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解释。下面我将从科学的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人为什么会死亡。核心原因:衰老与细胞损伤的累积从根本上说,人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并非永恒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各个.............
  • 回答
    人随年龄增长而变得“保守”,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生理和认知衰退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cline) 大脑可塑性下降 (Decreased B.............
  • 回答
    一个人为什么会中风?这就像城市交通突然出现大面积拥堵一样,是身体内部血管系统出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 脑血管的堵塞(缺血性中风)或者 脑血管的破裂(出血性中风)。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其繁忙的城市,它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来运送氧气和营养,维持正常的运转。这些血液是通过像道路一样的血管输送的。缺血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又有点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你有没有在超市里看到过,有的人会忍不住把手伸进那些大大的透明米箱或者豆箱里,抓起一把米或者豆子,在指缝间感受它们的质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生理原因,而且跟我们与食物的原始连接息息相关。首先,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知和检验方式。在现代超市里,食.............
  •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褪去毛发,转而依赖衣物来保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学演化过程,涉及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保暖”这一个因素。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进化与环境的适应: 早期人类与全身毛发: 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拥有全身浓密的毛发。这些毛发在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隔绝外界寒冷,维持体温。这.............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突然选择自杀?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最痛苦、也最令人费解的角落。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网,其中牵扯着个体的情感、思维、经历,以及更宏观的社会环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突然”往往是表面现象,背后是长期累积的痛苦和绝望。 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你倒一滴水,它不.............
  • 回答
    人会过敏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免疫系统、遗传因素、环境暴露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过敏:核心原因:免疫系统的“误判”过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原本无害的物质(过敏原)误认为是危险的入侵者,并启动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的启动,导致了一系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生物本能和情感需求,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接吻这事儿,说简单点,就是两个人的嘴唇和舌头亲密接触,但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从生理上讲。人的嘴唇和舌头,那可是全身最敏感的部位之一。上面布满了无数的神经末梢,每一点细微的触碰都能传递丰富的信息。当我们靠.............
  • 回答
    人之所以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通常是由于多种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的交织作用。这种模式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一、 安全感和被重视感的缺失 (Insecurity and Lack of Validation)这.............
  • 回答
    人之所以会诉说自己的苦难,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太复杂的情感和需求,绝非一句两句能概括。它是一种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呼唤,也是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寻求连接、理解与超越的本能。首先,诉说是一种释放和宣泄。当苦难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窒息感和无力感会如影随形。一个人默默承受,就像把所有的重担都扛在自己瘦弱的肩膀上.............
  • 回答
    人为什么会想表白?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段人类情感最复杂、也最动人的篇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钮,按下就触发一个行为,而是一系列心路历程、社会文化影响以及个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试着回想一下,当你在人群中看见某个特别的人时,那种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又或是思绪万千的感觉。那是一种强烈的吸引,是荷尔蒙在.............
  • 回答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跟我们身体里一个叫做“胰岛素”的管家息息相关。这个管家负责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尤其是那些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糖果)变成身体能用的能量。打个比方,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我们身体细胞的大门,让血液里的葡萄糖(就是食物消化后的糖分)顺利进入细胞里,然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