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回答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跟我们身体里一个叫做“胰岛素”的管家息息相关。这个管家负责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尤其是那些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糖果)变成身体能用的能量。

打个比方,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我们身体细胞的大门,让血液里的葡萄糖(就是食物消化后的糖分)顺利进入细胞里,然后就被当成燃料燃烧,给我们提供活动的力量。

糖尿病,简单来说,就是这把“钥匙”出了问题,要么是身体产生的胰岛素不够用了,要么是就算胰岛素出来了,细胞也不怎么听话,不肯开门让葡萄糖进去。

想象一下,血液里就像一条送货的公路,上面载满了葡萄糖。原本这些葡萄糖应该通过胰岛素这辆“货车”被送到各个“工厂”(也就是我们的细胞)里去使用。但是,如果“货车”不够多(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工厂”的大门坏了,关得死死的(胰岛素抵抗),那么公路上的“货物”就会越积越多,也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就升高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血糖”。

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这把“钥匙”失灵呢?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里有一种叫“胰岛B细胞”的工厂,它们专门负责生产胰岛素。如果这些工厂因为某些原因受损或者功能衰退,生产出来的胰岛素就会变少。
胰岛素抵抗:这是更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中。这时候,身体其实还在生产胰岛素,但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迟钝了,就像是司机(胰岛素)拼命按门铃,里面的住户(细胞)却听不见一样。久而久之,身体为了弥补,会拼命加大胰岛素的生产,但最终还是会力不从心。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下面这些人确实更容易“青睐”上糖尿病:

1. 有家族史的人:
就像有些人天生就容易近视,有些人也天生就更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你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你患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这说明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被遗传,只是说你的身体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更小心呵护。

2. 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
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肚腩”)的人,是2型糖尿病的重灾区。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会释放一些“坏信号”,让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也就是胰岛素抵抗加剧。就好比身体里堆积了太多不需要的东西,反而影响了正常的“交通运输”。

3.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者:
高糖饮食:经常吃甜食、喝含糖饮料,会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升高,迫使胰岛素不断地大量分泌。长期这样下去,胰岛素分泌的“工厂”会过度劳累,最终可能“罢工”,或者细胞对这种频繁的“催促”感到麻木。
高油高脂饮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不仅会增加体重,还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不规律饮食:饥一顿饱一顿,或者暴饮暴食,也会打乱身体正常的代谢节奏,给胰腺带来不小的压力。

4.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人:
运动对身体的好处简直数不清,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的时候,我们的肌肉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这也能帮助降低血糖。如果你长时间坐着不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身体的“消耗”就会变少,而且肌肉的“学习能力”(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下降。

5. 年龄增长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会自然衰退,包括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和细胞的敏感性都可能有所下降。所以,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更高一些。

6.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
有些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这是一种暂时的状况。但研究表明,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在未来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7.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
比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女性,这类疾病本身就常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还有一些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人,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8. 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
这几种情况常常会“组团出现”,形成所谓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增加了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而言之,糖尿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遗传背景加上各种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易感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糖尿病。记住,改变生活方式,尤其是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是远离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估计很多知友都可能都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离自己很远。


其实……近得可怕:

  • 10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人;
  • 2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而且糖尿病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100 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你可能会疑惑: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得糖尿病了呢?


这事得从血糖说起:


细胞跟人一样,爱吃一口甜的,是它们力量的源泉:


而我们的肠胃,就像加工厂,把吃到肚子里的各种原材料,都变成葡萄糖。


葡萄糖进入血管,变成血糖,开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与此同时,60 万亿嗷嗷待哺的细胞,闻到食物的味道,开始疯狂点餐:


一群外卖小哥,呼之而来,上门送餐:


这些外卖小哥就是,胰岛素:


没有它们,细胞们都得饿肚子:


多余的血糖呢,就会被胰岛素送到里面,暂时起来:


肝脏没地方的时候,血糖就会被肝细胞,胖揍一顿,变成脂肪,踢出门:

胰岛素非常努力,从不超时,从不丢单。


送外卖虽然辛苦,但它觉得小日子还不错,挺充实的。


可是很多人,总是在身体承受力的边缘疯狂试探,没日没夜,胡吃海喝:


从来不问问自己,这么多血糖,我的细胞吃不吃得下


这么多血糖,我的胰岛素送不送得完


直到某一天,外卖员胰岛素,一如既往,送餐上门:


但是……没有人回答


胰岛素被拒之门外,就是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了。


配送失败的胰岛素,只好又带着血糖,来到了肝脏……


此时此刻,它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What?!


脂肪在肝内堆积,加重了血糖代谢的负担


胰岛素很头痛,外卖送不出去,存不起来,无处安放的血糖,便充满了血液:

这时,胰岛素总部-胰岛,拉响了警报,进入一级作战状态:


胰岛素,全员出动,拼命救场。

糖尿病前期,会有胰岛素分泌过多的症状。


虽然胰岛素们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战斗力。挨家挨户敲门,配送血糖。


但是……血糖依然,蹭蹭蹭蹭往上涨:


胰岛素很绝望,它们想不明白,已经拼尽全力,为什么还会输...


因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因素,造成胰岛素抵抗。


血糖升高后,降不下来,这就是 2 型糖尿病的基本原理了。


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手段。也就是说:


「一旦得病,终身治疗」


所以,想要避免让小配送员们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崩溃,糖尿病重在预防。


重点来了!教你 6 个一点儿 ,血糖稳稳的:


1. 杂一点儿

减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替代一半,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混合饮食控血糖。


2. 粗一点儿

主食粗点好,千万不要细,选择全麦,不选白面,选择糙米,不选精米。


3. 瘦一点儿

肉不能少,但要选瘦弃肥 。吃鸡鸭鹅,不吃皮,鱼肉脂肪含量低,就很好


4. 懒一点儿

蔬菜能不切细就不切细,豆子能整粒吃就不煮烂,水果能吃整个就不榨汁,土豆整个比土豆泥好。


5. 淡一点儿

油盐都要一点,可以适当加点醋。


6.狠一点儿

不抽烟,不喝酒,不久坐,不要向基因和坏习惯低头。


告诉更多的人~一起远离糖尿病吧!


参考资料 :

[1] 内科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725-744.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责编:广立

本文科学性经由 湖北省妇幼 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祝婕 审核

user avatar

这个题很大,大到很多人连糖尿病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站在上帝的视角思考,人为什么会得?



什么是糖尿病?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


……

当然不是。


隔壁老王跟你讲你媳妇不错,你情绪一激动,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你的血糖搜的飙起来,这叫什么,这叫情感性血糖。人的血糖不只是受胰岛调节,还跟肝、肾、儿茶酚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性激素等等有关。

不然很多人打一支激素血糖就高,过两天激素劲儿一过,血糖自己降下来,你说是为什么?她有糖尿病吗?还是医生误诊?还是她的“血糖有病”?很明显不是,是咱理解不对。


咱得排除一些能引起血糖短期内升高的原因,再来考虑它是哪一种“慢性的”高血糖,而这种高血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何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咱得进一步评估。症状的表现大多时候很典型,“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抛开体征单仅拿血糖定义糖尿病有时候真的是耍流氓。


为什么我特意强调症状,因为前两天见了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酮症酸中毒」,血糖:HI;PH:6.96……来医院的时候已经昏迷不醒,问他爸这孩子之前有啥不舒服,怎么突然就这样了,他爸一脸愧疚道,“就知道大概有半个多月,孩子说自己口干,老是起夜上厕所,有点发烧,去了诊所,诊所说他是感冒,吃了点小柴胡”……

好家伙,这么典型的症状,也能误诊,到今天这娃还在ICU。



所以,若家人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这典型的“三多一少”,要高度警惕糖尿病,特别是要有什么烂苹果味,要及时上医院,别整个暴发型1型糖尿病出来,再给耽误些时日。酮症酸中毒有些好纠正,有些真的不好说。


那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出现「三多一少」?


众瓜皆该知,胰岛素是人体唯一一个降糖的激素,胰岛坐镇中央,四周个个不怀好意,都要跟它对着干,虽不是孤岛,却已置身旋涡中央,它,畏惧了吗?

没有,虽千万人,它一人往,因为它有必胜的信念。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想战胜糖尿病,从思想上要与胰岛素保持高度统一,不能被糖尿病吓到,这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要你说了算,你要健康,他就一定能健康。


我们先说胰岛素的作用,反着推就能推出三多一少是怎么来的。


胰岛素能减少血糖的来源(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加血糖的去路(促进糖原合成、外周组织氧化利用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等);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储存,抑制脂肪的分解与利用;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什么意思?

简言之,就是让你吃进去的营养不那么快消耗,把他们储存起来,让你需要干大事的时候有力可为,不那么YW。



胰岛上四大家族,A、B、D、PP,虽然掌控胰岛素的B家族以一己之力占岛70%的领土,但信奉胰高血糖素的A族携众时刻蠢蠢欲动,妄图颠覆B族。


B族一旦失势,会发生什么?


能量流失严重,你就总觉得自己需要补充能量,疲乏无力,就开始疯狂的吃吃吃;

血糖飙升,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多饮;

那些存不住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就会导致你体重减轻;

脂肪分解加强,脂肪酸的储存减少,大量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过多酮体,就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糖尿病。



所以,只有B族领导的胰岛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让小岛分崩离析、焦土千里,唯有坚持B族的领导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场关于守卫胰岛的战役,我们姑且称之为“守岛之战”。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一些天外来客,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岛裂山崩,如遗传因素、自身免疫,那就试着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改变自己的运动作息。


除了那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同伙,是人体健康最大的敌人。你不能让你的胰岛B细胞孤军奋战,你要帮助他维持中央稳态,掌控大局。


久远前,维生素B1是B族镇守一方的猛将,是B族震慑他族的定海神针,但随着粮食的精细化,B1被迫裁军,无人震慑的小岛开始暗流涌动,各种反动势力在黑夜中迸发,史称“胰岛素抵抗”,而肥胖就是这场动乱中最大的帮凶。


B族威信日渐式微,过去的胰岛素谈笑间血糖镇压,如今随着B族势弱,胰岛素信仰之力大减,相同单位的血糖如今需加倍剂量才能降下,降糖效果大大削弱,其因与遗传缺陷高度相关,这种缺陷相对于胰岛素位置的不同可有三个水平:

一是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失去对受体的正常生物作用,称之为“受体前缺陷”;二是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功能下降,或数量减少,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又称“受体缺陷”;三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信号向细胞内传导发生异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过程,包括信号传递、信号放大、蛋白质-蛋白质交联反应、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及酶促级联反应的异常,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称之“InsR后水平的缺陷”。



这场抵抗,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B族孤军奋战,陷入两军夹击之中,我们要极尽所能遏制肥胖,给B族赢得时间,打赢这场战争!


那我们要怎么做?


饮食上:控制总热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进食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同时可以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胰岛组织结构和功能得到适当恢复;并可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运动上:每周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久坐时每隔 30 分钟进行一次短暂的身体活动。长期、合理地运动可降低机体儿茶酚胺的分泌,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上调胰岛素受体数,提高骨骼肌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同时,可以上调外周组织的脂蛋白酶活性,提高肌肉利用脂肪酸能力,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脂水平,控制体重。


要通过自身的改变让胰岛B细胞感受到友军奋战的信念,让深陷黑暗中的B细胞重拾灵魂深处最坚毅的力量!!


蛟龙摆尾荡胰岛,扫八荒,定四海!

血糖何愁难靖平,控饮食,强己身。



以上。

user avatar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髙,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最重要的,病情严重时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代谢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1]

那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就要先分清I型糖尿病与I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II型糖尿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也存在年轻化趋势。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那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这个在医学上叫做“糖尿病的易感因素。


比如: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率会较高,这类人群在平时的生活和饮食方面要更加注意。像是II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因素,某些种族(尤其是美国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及亚洲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患病率较高可以证明这一点。[2]

还有,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肥胖。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的人(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虽然肥胖与某些遗传因素有关,但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也有影响。脂肪组织不能抑制脂类分解,会导致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增高,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升高则会导致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受损和肌肉中合成糖原的酶活性下降。因此更容易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发病。[3]

其他还有精神因素,像是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以及重大精神刺激容易刺激身体分泌大量的升糖激素,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饮食因素,长期高蛋白和高脂饮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人到中年以后,胰岛功能也有所减退,若不注意饮食和运动,合并以上其他因素,比较容易诱发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一、 要坚持糖尿病饮食。

由于I型糖尿病的疾病特性,通过生活方式去干预意义不大,而适合生活干预的,是II型糖尿病,因为大多数II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不需要依赖注射胰岛素降糖,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有人说,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因为他一没吃药,二没打针,血糖却还算正常,这其实不是好了,而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有效,而这个改善,就和饮食有很大关系。

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包括主食、肉、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很多种类。这一点在糖尿病饮食中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营养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其自然病程中任何阶 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4] 。细说一点,就是:

主食建议要定量,不可以吃太多也不可以吃太少。可以参照每顿一拳头的量(熟米饭),这里是有先例的,有些人不会科学对待医生的建议,听说主食少吃,就直接不吃,最后导致低血糖,平白增加风险。

粗细搭配,一般来说,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可以多吃粗粮,粗粮的血糖指数(GI值)低于细粮,多种食物混合优于单一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及矿物质,同时饱腹感也很强,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建议每天蔬菜和水果的种类至少达到4种,蔬菜的量到1斤/天。

当然,但对于很多新的糖尿病患者,对疾病不熟悉,不了解应该如何饮食的朋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一些营养食品或者保健品,选择有缓释配方,低GI的营养保健品在提供均衡营养的前提下,帮助平稳餐后血糖值。



很多保健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兼有以下优点,如:

(1)含独特能量缓释碳水化合物系统包含麦芽糊精、抗性淀粉 (改良麦芽糊精)等,摄食后消化吸收缓慢,不易有饥饿感。

(2)含有大豆纤维和低聚果糖。高纤维膳食可降低餐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由于纤维使膳食粘稠度增高在胃的排空速度减慢及缓慢的跨小肠黏膜静水层弥散使纤维在小肠的转运时间长,延缓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此外,可溶性膳食纤维在结肠内经细菌发酵后可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很容易被结肠黏膜吸收,成为不依 赖胰岛素而利用的能量[7]。

(3)低血糖生成指数(GI):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及“种类”都会影响血糖值, 有均衡的营养补充, 非常适合早期“想吃却不敢吃”的处境。

二、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患者应简要地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及其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自我监测及家庭护理等知识等等。

三、 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当遵医嘱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即使血糖检测正常了,还需要遵医嘱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需要遵医嘱调整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以免出现低血糖。



四、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运动非常重要,运动是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手段,对健康效果非常好,糖尿病患者运动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比如骑自行车游泳,快走慢跑道,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也可以多做一些散步、练瑜伽的,打太极拳的运动。

五、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低血糖,为调整饮食及用药方案提供依据,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分析原因,让医生适时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才能使糖尿病得到理想控制,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

[1]常青. 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行为改变的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年21卷15期, 2742-2744页, ISTIC CA, 2021.

[2]徐赫男. 对比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管理的国内外指南[J].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6(2):61-64.

[3]胡彩虹, 王文修, 张涛,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与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 026(009):1288-1290.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年2期, 73-88页, ISTIC PKU CSCD CA, 2015, 10(7):73-88.

[5] Vermeulen E , Stronks K , Visser M , et al. Dietary pattern derived by reduced rank reg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 the HELIUS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7.

[6]湛又菁,周先利,周立影.雅培益力佳SR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观察[J].激光杂志,2013,34(01):77.

[7]高秀林,蒋朱明,王秀荣,于康,王姮.糖尿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与血糖控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1(03):43-4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跟我们身体里一个叫做“胰岛素”的管家息息相关。这个管家负责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尤其是那些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糖果)变成身体能用的能量。打个比方,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我们身体细胞的大门,让血液里的葡萄糖(就是食物消化后的糖分)顺利进入细胞里,然后.............
  • 回答
    人为什么会得痔疮?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家人朋友提起过。要说清楚为什么会长痔疮,咱们得从这痔疮它本身是怎么回事说起。首先得明白,痔疮这东西,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肛门周围血管组织的一种正常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肛门里面,有一些小小的“血管团”,它们平常是帮助我们控制排便、防止漏便.............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癌症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谜团。普遍来说,心脏确实是极少发生癌症的。当然,“极少”不代表“完全没有”,在非常罕见的病例中,确实有在心脏上发现肿瘤,但这些大多是原发于其他部位转移过来的转移性肿瘤,或者极少数的原发性心脏肿瘤,而这些原发性肿瘤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在肺部、肝脏、乳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社会群体行为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既会惩罚“损人利己”的自私者,有时也会对“舍己为人”的奉献者产生负面反应,甚至加以惩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涉及到心理、社会结构、长远利益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类的群体行为并非总是基于最纯粹的.............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瑞克和莫蒂》这部动画片,绝对是那种看完之后,心里会莫名升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劲儿的。不是那种气得牙痒痒,也不是那种伤心得眼泪直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有点压抑,有点荒诞,又有点发人深省的别扭感。为啥会有这感觉?我觉得有好几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层层叠加的,一点一点把观众“拉”进那种情绪里。.............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土得掉渣”的三农短视频之所以吸引大量观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返璞归真,情感共鸣:在喧嚣都市中寻找精神寄托 “土”的天然魅力: 在当下充斥着精致、滤镜、快节奏的短视频环境中,“土”反而成为了一种稀缺的品质。它代表着未经雕琢的真实,.............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步入晚年时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有生理层面的原因,更有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复杂交织。与其说是“大多数人”如此,不如说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会经历这样的挑战。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生理与认知能力的自然变化:首先,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常常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嘀咕:“这两人怎么看都不像一路人?” 但仔细想想,感情这东西,还真不是全看脸。长得好看的人选择跟长相普通的人在一起,背后往往有比颜值更深层的原因在运作。首先,我们得承认,第一印象和吸引力里,长相肯定占了很大比重。但感情的建立和维系,却不是一场单纯.............
  • 回答
    吃饭吃得干干净净,这件事本身,你说是个小事也对,你说是个大事也未必不可。毕竟,这关系到个人习惯,也触及到一些传统的观念。所以,有些人对这种行为,会觉得有点好笑,甚至出言嘲弄,这背后其实是有几层意思在的。首先,咱们得从一些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去理解。在中国,或者说在很多亚洲文化里,“节俭”、“不浪费”.............
  • 回答
    .......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