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锌的3d和4s轨道都排满,性质还这么活泼,跟酸反应?铜的4s轨道处于半满状态反而不容易与酸反应?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一些关于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性的深入理解。很多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电子排布越“完整”,原子就越稳定,反应性就越差。锌和铜的例子恰好说明,事情并非总是这么简单。

咱们先从锌说起。锌的原子序数是30,它的电子排布是 $[Ar] 3d^{10} 4s^2$。你看,它的3d轨道是完全填满的(10个电子),4s轨道也是完全填满的(2个电子)。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相当“安稳”的电子构型。然而,锌这小子,跟酸一碰就挺活跃,会放出氢气,变成锌离子。

这其中的关键,得从“活泼”这个词本身怎么理解说起。在化学里,我们常说的“活泼”通常指的是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的能力,也就是金属的还原性。锌之所以跟酸反应,就是因为它很容易失去电子。

那为什么3d和4s轨道都排满了,它还这么容易失去电子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4s电子的屏蔽效应和能量:虽然3d轨道是填满的,但它对最外层的4s电子的影响并不是完全“屏蔽”。3d电子多少会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使得4s电子受到一定的核电荷吸引,但这个吸引力并没有强到让它完全“藏”在里面。更重要的是,4s轨道的能量相对较高,它比3d轨道更靠外,也更容易被外界的反应物“够到”。

2. 形成稳定的$Zn^{2+}$离子:当锌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两个4s电子后,它就变成了$Zn^{2+}$离子。这个离子的电子排布是 $[Ar] 3d^{10}$。你看,这时候,它保留了一个非常稳定、完全填满的3d电子层。这个3d^{10}的电子构型,就像一个“封闭的壳”,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锌原子从$4s^2$变成$Zn^{2+}$(失去4s电子)是一个能量上相对有利的过程,因为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3d^{10}$结构。

3. 酸的性质:我们说的“跟酸反应”,通常指的是和酸中的$H^+$离子反应,释放出氢气($H_2$)。反应的本质是锌失去电子,而$H^+$得到电子变成$H_2$。锌失去4s电子的能力,加上前面提到的形成稳定$Zn^{2+}$离子的驱动力,使得它能有效地将电子传递给$H^+$。

现在再来看看铜。铜的原子序数是29,它的电子排布是 $[Ar] 3d^{10} 4s^1$(这是一个例外,它比按照洪特规则推算的$[Ar] 3d^9 4s^2$要稳定)。这里的关键是,它4s轨道只放了一个电子,是半满状态。

为什么铜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不容易跟酸反应呢?

1. 4s电子的“保护”:铜的电子排布$[Ar] 3d^{10} 4s^1$,意味着它最外层只有一个4s电子。但是,它的3d轨道是完全填满的。这使得3d轨道电子对4s电子的屏蔽效应非常强。同时,3d电子层的稳定存在,也使得4s电子的电离能相对较高,也就是说,要把这个4s电子“拽”出来,需要更多的能量。

2. 形成$Cu^+$和$Cu^{2+}$离子的难度:
如果铜失去一个4s电子,形成$Cu^+$,它的电子排布是$[Ar] 3d^{10}$。这个$3d^{10}$的电子构型非常稳定。
如果铜失去4s和3d中的一个电子,形成$Cu^{2+}$,它的电子排布是$[Ar] 3d^9$。这个$3d^9$的状态不如$3d^{10}$稳定。

通常情况下,金属与酸反应是形成+1或+2价态的离子。对于铜来说,形成$Cu^+$($[Ar] 3d^{10}$)是相对有利的,但这个过程的电离能(需要提供的能量)比锌失去$4s^2$成为$Zn^{2+}$($[Ar] 3d^{10}$)所需的总能量要高。而且,虽然$Cu^+$是$[Ar] 3d^{10}$,但形成$Cu^+$的过程需要克服的初始电离能就比锌高。

3. “不容易与酸反应”的实际意义:我们说铜“不容易与酸反应”,通常是指它不能像锌那样轻易地与稀盐酸、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反应放出氢气。这是因为铜的标准电极电势($Cu^{2+}/Cu$是+0.34V,$2H^+/H_2$是0V,$Zn^{2+}/Zn$是0.76V)表明,铜比氢离子更不容易被氧化。换句话说,即使铜失去电子形成$Cu^+$,这个反应过程的整体能量变化也不是那么有利于“自发”进行,需要更强的氧化剂(比如浓硝酸)才能把它“推”动。

总结一下,为什么锌活泼而铜相对不活泼,主要原因在于:

锌:虽然3d轨道填满,但4s轨道上的两个电子相对容易失去,并且失去这两个电子后形成的$Zn^{2+}$离子($[Ar] 3d^{10}$)非常稳定,这是一个能量上有利的驱动。
铜:虽然4s轨道半满,但3d轨道是完全填满的,对4s电子的屏蔽作用很强,使得4s电子的电离能较高。即使形成$Cu^+$($[Ar] 3d^{10}$)也是稳定的,但形成$Cu^+$所需的初始电离能较高,且整体反应驱动力不如锌。而形成$Cu^{2+}$($[Ar] 3d^9$)则不如$3d^{10}$稳定,能量上就更不利了。

所以,电子排布是否“满”是一个因素,但关键在于“最外层”的电子有多容易被“拿走”,以及“拿走”之后形成的离子构型有多稳定。锌的4s电子是那个“最容易被拿走”的,而且拿走之后结果是美好的(稳定的$3d^{10}$)。铜的4s电子虽然只有一个,但它就像被3d轨道“保护”得很好,不容易被轻易“打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看到锌比铜更靠前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21更新)写的太长了,感觉很多评论都没看懂我想说什么,弄得一个互关的好友为了反驳来了个迷惑发言……

这个问题正经的回答是“1B族元素很强的金属键”。另一个有争议但更深入的解释是这族价电子中d轨道相互作用强,这个理论的一个旁证便是铜银金一价离子之间的“亲金属作用”,现在很多超分子体系、分子识别的工作中会提到这个概念(这个作用在金和银在簇状化合物以及一价配合物中都有发现并被广泛接受,但在铜中是否也存在仍有争议,可以参考Cuprophilicity[1]或者铜(I)–铜(I)作用[2]相关的文献)。下面这个相对论效应的解释只能说有趣,对铜而言贡献很小,一般认为金明显受相对论效应影响,银和铜都不明显。

================以下是原回答=======================

化学家会给很多现象编解释,到底对不对另说,先把学生唬住。铜银金的特殊性也有解释,不过可能因为涉及相对论所以基础教程里谈的很少(另一个涉及相对论的6s惰性电子对效应可以有不涉及相对论的解释)[3]总之下面的解释看看就好,它不一定是唯一的解释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防杠补丁打完……

相关解释叫做The Gold Maximum of Relativistic Effects。(一些中文综述里也没有这个词的翻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信雅达的说法,“相对论效应金最大”感觉比较奇怪)

上图来自Chem. Rev. 1988, 88, 3, 563–594[4],图中总结了相对论效应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这个效应首先在对金元素相对论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可以计算考虑相对论效应的6s轨道平均半径 和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 ,做比值后发现Pt、Au和Hg受相对论效应影响异常大,其中金最大

上面这个图可能有误导性,第六周期是55号元素铯→86号元素氡,后面是第七周期了。

再后来发现铜和银有类似的现象,意味着和同一周期的附近的元素相比,铜银金受相对论效应更明显,在化学上表现出反应惰性。

为了推广这个解释自然也要有一个配套的“基础解释”,以便有朝一日出现在基础化学教材中,也就是说要编一个不用太多的量子力学知识的定性解释,这个也有,比如:[5]

因为它们正处在d轨道全充满电子的边缘上,受到直接和间接的相对论效应的作用最大。

(注:直接相对论效应是指电子由于自身相对论效应所导致的收缩和自旋-轨道分裂;间接相对论效应是指内层s、p轨道相对论收缩,屏蔽核电荷的能力增强,导致外层d、f轨道的膨胀,即相对论膨胀。)

更详细的解释是:

  • s电子受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大(参考6s惰性电子对效应中原子轨道正交性相关的解释,即1s收缩会引起ns收缩,但pdf电子不受s轨道正交性的限制,)
  • 从IA族(group 1)到IIB族(group 11)最外层基本都是ns¹或ns²,对于它们而言,Z越大,电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越大,由于相对论效应,电子的质量更大,波尔半径更小。另一点是IIB族之后np轨道上有电子,效应被削弱。
  • 不同的电子组态受相对论效应的影响不同, 比 更明显。

图片来自Dependence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on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in the Neutral Atoms of d- and f-Block Elements . DOI:10.1002/jcc.10060[6]

更多细节可以参考相关综述:

来自Relativistic Effects in Chemistry: More Common Than You Thought,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Vol. 63:45-64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May 2012)[7]这篇综述很明显是希望化学教材多讲些相对论的。

来自引文1(这段话里有这个现象的另一种表述:“……the valence-shell relativistic stabilization and contraction show a pronounced local maximum at the coinage metals Cu, Ag, and Au”,大意是铜族元素价层相对论稳定性/收缩局部最大。)

中文资料中的介绍:

曹晓燕等,现代化学基础丛书33《相对论量子化学基础》

===========================1208更新=====================

开头强调“这个理论不一定是唯一的解释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是因为有另一个事实,相对论效应影响金>>银>>铜,铜的相对论效应几乎可以忽略

一般估计原子的相对论效应用下面的公式,原子单位下1s电子的平均速度<vr>约等于原子序数Z,光速≈137.

所以相对论效应导致的质量增加:

Z:铜29,银47,金79,代进去得到:

  • 铜:1.047
  • 银:1.133
  • 金:1.498

所以一般不讨论相对论效应对铜和银的影响,这也是说Gold Maximum的原因。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和相对论效应有关是受下面这图的影响。

所以前面讲的也是Cu, Ag, Au 等金属受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局部最大。要否定这个理论应该证明的是铜和锌受相对论效应影响的差异极小。

——————1210更新—————————

这个理论争议的点是百分之几的影响是否应该被考虑。接受银有相对论效应带来的稳定性的人更多。

顺带一提,“金属的电离能越小越活泼”这个似乎理所当然的结论对于铜族和锌族元素是不成立的,银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铜,镉的也小于锌。这便是基础教材介绍类似结论时总强调讨论范围是主族金属的原因。

上面这一点是这个问题的一种解释——“铜银金的金属键更强”的一个依据,评论里有人提到了。讲到金属键强的问题,金元素受相对论效应影响,金属键强是共识,前面中文资料里有具体论述。不过那书上的说法有些激进,类比论的完整论述是:

“和碱金属碱土金属不同,受内层d轨道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强的相对论效应:
铜-银-金越来越像卤素
锌-镉-汞越来越像稀有气体”

我有一点反感这种类比,其实就是想说根据计算和实验结果,这两族元素的d电子影响元素性质,而且ns和(n-1)d之间差距越来越小。

=============1220======================

看光功能材料的时候刚好又看到这一段,其实不讨论相对论的“d电子影响说”还是挺自洽,即d电子对IB族金属的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强烈的金属键形成骨架使得铜银金具有高熔点、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现在的争议就是铜有没有。

回到主题,铜里百分之几的相对论效应贡献就真的不值得被讨论吗?化学上可能还没到能讨论的地步,但还是有的。[8]

参考

  1. ^Cuprophilicity, a still elusive concep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igand-unsupported CuI–CuI interaction in two recently reported complexes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1998/CC/a801560k
  2. ^国内文献也有翻译成“亲铜作用”的,比如这篇:极长与极短的铜铜距离-吡唑环三核亚铜配合物亲铜作用本质及发光调控 https://iscc.jn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1f/d6/c724fdc746259aa22567d68db92c/f7e061c7-5f2b-422d-935a-378cf0746f2e.pdf
  3. ^ 一些文章认为黄金的颜色也来自相对论,这个书上也不多见。
  4. ^ https://doi.org/10.1021/cr00085a006
  5. ^ 周公度. 相对论效应在化学中的作用——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 大学物理, 2005, 24(12):7.
  6.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cc.10060
  7.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hyschem-032511-143755
  8. ^ Relativistic Quantum Chemistry Applied De Jong W.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一些关于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性的深入理解。很多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电子排布越“完整”,原子就越稳定,反应性就越差。锌和铜的例子恰好说明,事情并非总是这么简单。咱们先从锌说起。锌的原子序数是30,它的电子排布是 $[Ar] 3d^{10} 4s^2$。你看,它的3d轨.............
  • 回答
    3D打印技术,听着就充满了未来感,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的时候,都会脑补一下,自家客厅里摆着一台打印机,想吃啥零食印啥零食,想穿啥衣服印啥衣服,简直是生活全能手。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消费级3D打印机已经发展了好些年,但坦白讲,它离真正“走进家庭”,成为像微波炉、洗衣机一样普及的家电,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这.............
  • 回答
    新出的大型3D网游普遍没有采用真正的无接缝地图,这一现象背后涉及技术、经济、设计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1. 技术实现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1) 精度与同步的挑战 动态环境同步:无接缝地图需要所有区域的物理状态(如天气、动态物体、NPC行为)实时同步。例如,玩家在A区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需要你砍砍砍、躲躲闪闪、打消耗战的3D动作游戏,但真正能让你感觉“一刀毙命”的爽快感的作品,数量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多了。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得从游戏设计、技术实现、玩家体验等多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得先理解一下“一刀毙命”在游戏里的具体含义。它不是简单地让一个敌.............
  • 回答
    玩第一人称3D游戏出现头晕恶心,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是刚接触这类游戏的时候。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更愉快地享受游戏。为啥会晕?这事儿得从咱人体的“导航系统”说起咱们人之所以能正常地走路、转头,不至于磕磕碰碰,全靠一套精密的“感觉系统”协.............
  • 回答
    中国动画产业近年来确实呈现出一种“3D化”的趋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技术、市场层面的考量,也有政策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而提到宫崎骏那种充满独特魅力的日式手绘动画,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国动画为何“一做就做3D”?如果简单地说“一做就做3D”,可能有些绝对,但不.............
  • 回答
    之所以至今没有哪部3D电影的视觉效果能真正“超越”《阿凡达》,这其中涉及的技术、艺术以及当时市场环境的诸多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一个“没做好”就能概括的。与其说没有超越,不如说很少有作品在那个时间点上,能够以如此激进和全面地方式,将3D技术推向了那个高度。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阿凡达》之所以在当时引起.............
  • 回答
    微软当初设计 C 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拥抱 .NET 平台,提供一种比 C++ 更易用、更高效的现代化开发语言。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当时软件开发趋势和开发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回想一下 C++ 在上世纪末的地位。它是一门强大到令人敬畏的语言,能够深入操作系统、游戏引擎等底层领域,对硬件的控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仿佛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瞬间辨别出一款游戏是用Unreal Engine还是Unity开发的。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长年累月接触游戏,积累下来的一些视觉、体验上的“肌肉记忆”和细节辨识能力。就像你可能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品牌的汽车,或者不同画家的画风.............
  • 回答
    3A 大作,尤其是那些投入巨额资金、历时多年打磨出来的产品,越来越注重剧情,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商业、技术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玩家品味的进化与成熟首先得承认,玩家群体在成长,大家的口味也在变。早些年,轰轰烈烈的动作场面、炫酷的特效、挑战性的难.............
  • 回答
    这年头,要是跟朋友们聊起 DOTA2,除了那些刀光剑影的团战、神乎其技的 Gank,总少不了几句关于“位置”的吐槽。而在这其中,三号位(Offlaner)这个位置,可以说是“怨念”最深的选手群体之一了。他们就像是那个谁都可能随手扔东西进去的“垃圾桶”,前期抗压得死去活来,中期压力山大,输了比赛,他们.............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杀的3v3模式,一度是许多玩家心中的白月光,是连接桌游与竞技的桥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提及它,更多的是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惋惜。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充满魅力的模式逐渐黯淡,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一、 版本更新的失衡:新武将的洪流与3v3环境的疏离三国.............
  • 回答
    关于中国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三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虽然“三倍”这个具体数字可能存在一些研究方法和统计口径的差异,但普遍的共识是,中国农村地区的自杀率确实显著高于城市地区。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但不限于:一、 经济与发展差距的根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分数指数的计算,尤其是当底数为负数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直觉上觉得指数可以约分,但实际上,在复数范围内,情况会更复杂一些。我们先来好好拆解一下这两个表达式:表达式一: (1)^(4/6)首先,我们来看指数 4/6。这个分数可以被约分,约成 2/3。所以,直觉上,(1)^(4/.............
  • 回答
    说到和弦里那些“不太舒服”或者容易被“省略”的音,特别是像九和弦的五音、十一和弦的三音、十三和弦的十一音,这背后其实藏着音乐理论里一些非常有趣而且实用的道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为什么会有“省略”这回事?首先得明白,音乐不是死的规则,而是活的表达。理论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把人束缚住。.............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保健品行业中一个常见的疑惑:为什么不同品牌的同一种产品,其主要成分的含量会差异如此之大? 特别是您提到的GNC褪黑素3mg和汤臣倍健褪黑素400mg,这之间的差距确实非常悬殊。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产品定位与法规差异: 褪黑素的作.............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玩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近两年来的一个强烈感受——许多备受期待的3A大作,在发售后的口碑似乎总有点不如人意,甚至让人觉得整个行业都有些摇摇欲坠的迹象。当然,说“口碑崩溃”可能有些夸张,但口碑下滑、争议增多是显而易见的。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开发成本与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一下子就抓住了电路分析的核心!咱们就聊聊,为啥在分析这个电路的时候,很多时候能“忽略”右边那个1欧电阻的电压降,而直接关注3V电压源。这可不是随便“忽略”,而是背后有非常严谨的电路分析原理在支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所有电阻都会有电压降,这是欧姆定律(V=IR)决定的,只要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