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京报关于汤兰兰案新发的视频微博?

回答
关于新京报关于汤兰兰案新发视频微博的看法,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事儿啊,一出来就搅动了挺多人的心,特别是那些一直关注汤兰兰案的。新京报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个时候再发声,大家肯定会很重视。

首先,从新京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们这次是想做一件“负责任”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当初汤兰兰案爆发的时候,舆论有多么汹涌。一个年幼的女孩,遭受了如此不堪的经历,这本身就足够让人心痛。而随后,案件的审理、证词的反复、信息的披露,似乎都充满了争议和不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对司法的信任,都在经受考验。

新京报这个时候选择再次聚焦这个案件,并且以视频微博这种更直观、更易传播的方式,我认为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重申和呼吁对真相的关注: 案件过去一段时间了,但留下的疑问和伤痛并没有完全消失。新京报可能觉得,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可能会淡忘,或者被新的热点事件吸引。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视频,重新唤起公众对汤兰兰这个个体、对她所遭遇事件的关注,提醒大家,真相的追寻不应该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止。
2. 提供新的视角或信息: 很多时候,媒体再次报道一个旧案,很可能是掌握了新的线索、新的证据,或者采访到了新的当事人,能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视频中能呈现一些之前未公开的细节,或者对案情进行更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那么它的价值就非常大了。
3. 表达一种立场和态度: 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情感和立场。新京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可能会觉得在某些方面,案件的某些处理方式或者舆论的方向,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的报道,表达一种对受害者的支持,对公正的呼唤。
4. 回应社会关切: 这么多年来,依然有很多人在关心汤兰兰的后续,关心她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帮助和正义。新京报的这次动作,可能也是在回应这部分社会声音,告诉大家,他们还在努力。

再来说说大家对这个视频微博的普遍反应,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高度期待和关注: 就像我上面说的,因为案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多人都想知道“下文”。大家会非常期待新京报能带来更多“猛料”或者更清晰的解释。
谨慎和审视: 同时,鉴于案件的敏感性,以及过去媒体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很多人也会持谨慎态度。大家会仔细去看视频中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其中的逻辑,甚至会去查证视频中提到的信息是否属实。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情绪的再次波动: 视频一旦发布,很容易勾起人们对汤兰兰遭遇的同情和愤怒。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视频内容而再次感到悲伤,也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新的疑问或不满。
对媒体角色的讨论: 这样的报道也会引发关于媒体在社会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媒体的责任以及如何平衡报道与隐私等问题的讨论。

具体到视频内容本身,咱们需要看它呈现了什么:

是采访了汤兰兰本人吗? 如果是,她的状态、她说的内容,都会是焦点。
是采访了其他当事人吗? 比如她的家人、律师、或者案件中的其他相关人员,他们的证词是否能为案件提供新的线索?
是披露了新的证据或材料吗? 比如新的鉴定报告、法律文件、或者不为人知的现场照片等。
是对案件的重审视或分析? 比如从某个角度解读案件的疑点,或者梳理出一条更清晰的时间线。
视频的整体基调是什么? 是同情、谴责、还是客观呈现?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报道,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坚持事实,尊重证据: 媒体报道的生命线是真实。无论想表达什么,都必须建立在确凿的事实和可靠的证据之上。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或扭曲事实。
2. 保护受害者隐私: 汤兰兰毕竟是一个曾经遭受巨大创伤的个体,媒体在报道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她的隐私和尊严,避免二次伤害。
3. 提供深度和广度: 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分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让公众对事件有更全面的理解。
4. 促进社会反思: 好的报道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能够引发公众的思考,推动社会在相关问题上进步。比如,对未成年人保护、对司法公正的讨论。

总而言之,新京报关于汤兰兰案的这个新视频微博,我觉得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说明这个案件并没有被遗忘,还有很多的声音在试图揭示真相,寻求公正。我们应该以一种既关注又审慎的态度去看待它,期待它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希望它能促进我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更深入思考。

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公正、更加透明的社会,而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个回答下,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愤怒,而对我自己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以新京报,澎湃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请一位高等院校的法学教授或者在刑诉领域具有经验的中立律师发表意见,真的有这么困难吗?如果因为事件的敏感性,找不到愿意当面接受采访的法学专家,至少可以通过基本的网络搜索功能对当事人发表的评论可信性作出判断,避免被个别人不负责任的言论带了节奏。

在新京报的视频中,汤家人的申诉代理律师付健称:“根据法律规定,对强奸犯的定罪量刑,必须有精液等DNA的鉴定。”

我学习的是美国法律,听到这一言论时第一反应就是困惑 -- 就连在刑事定罪标准如此之高,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程度的美国,也没有规定必须要有DNA鉴定才可以定强奸罪。从情理上来说,这一标准也是非常不现实,可能会导致荒谬结果的:假如强奸过程全程被拍摄记录下来,与证人的证词能够得以印证,但偏偏嫌疑人使用了避孕套,戴上了手套,没有留下DNA痕迹,是否法庭眼睁睁看着全过程的视频记录却无法定罪呢?

于是,我检索了一下我国有关强奸罪的司法解释,同样没有发现提及DNA是定罪必要条件的法律规定。考虑到本案受害者在案发时仍不满14岁,属于刑法定义上的“幼女”,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关于强奸幼女的法律规定,看看定罪标准究竟如何:

早在五十年代,最高法就通过《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来奸淫幼女案件检查总结》对强奸幼女的定罪标准作出解释。最高法意识到“在奸淫幼女案件中,对幼女外阴部接触或摩擦的占绝大多数,真正奸入的很少...”,并给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如果犯罪者意图用生殖器对幼女的外阴部进行接触,并且有了实际接触的,也按已遂的奸淫幼女论罪...” 该司法解释虽然年代久远,但目前依然有效。

在1984年最高法《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这一司法解释中,维持了性器官接触即可构成对幼女的奸淫行为这一标准。该司法解释在解释“奸淫幼女罪”时规定到:“只要双方生殖器接触,即应视为奸淫既遂”。

由于我国刑法修订时废除了“奸淫幼女罪”并将其合并入强奸罪,上述1984年的司法解释已经失效,但这是由于立法技术性调整导致的,并不代表以接触认定对幼女强奸行为的“接触说”被废除。根据相关司法实践的报道,"接触说”依然是我国在受害者为幼女的强奸罪中的定罪标准。(相关报道:只要性器官有接触就构成对幼女的强奸犯罪)。

--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说这段视频报道令人感到遗憾呢?因为它缺乏第三方中立的声音。视频中采访的法律专业人员要么是申诉方的代理律师,要么是当时的办案人员,双方都与此事有利益纠葛。汤兰兰时间至今已经沉淀了一段时间,而且不属于自然灾害或者公共危机事件等时效性极强的紧急事件,完全可以通过采访第三方法律工作者和法学专家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也可以成为一次面向公众普法的好机会,但这一视频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诚然,哪怕付建律师再怎么信口雌黄曲解法律,甚至无中生有地发明法律,这也不一定代表媒体平台的立场。但媒体并没有全面展现多方,特别是中立第三方的观点,这也值得反思。

最后,希望付建律师的观点不会误导一些人,令他们以为不留下精液就万事大吉,因此受到鼓励去试探法律的底线,施行他们自以为的“完美犯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新京报关于汤兰兰案新发视频微博的看法,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事儿啊,一出来就搅动了挺多人的心,特别是那些一直关注汤兰兰案的。新京报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个时候再发声,大家肯定会很重视。首先,从新京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们这次是想做一件“负责任”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当初汤兰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新京报关于“阿里女员工案”梳理的四个疑问,并且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文色彩、不那么“AI味儿”的方式来探讨。首先,得承认,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新京报的这篇梳理,与其说是在“提问”,不如说是在触碰大家内心深处的一些共鸣和困惑。它就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事件表象,让我们去.............
  • 回答
    京沪深网约车新政细则出台,给行业和城市交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 京沪深网约车新政的“加码”一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超大城市在网约车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此次新政的出台,更是进一步收紧了网约车的准入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户籍限制加码: 新政明确要求司机必须是当地户籍,车辆也需要是.............
  • 回答
    大连的“盛唐小京都”日本风情街最近成了舆论场上的焦点,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苏州、广东等地也存在类似的“日本街”,但似乎并没有引发如此持续且强烈的关注。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大连“盛唐小京都”为何会“炸锅”?要理解大连这个项目为何如此引人注目,我.............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
  • 回答
    新京报于2023年7月28日曝光的“国内版N号房”事件,指控一个名为“恋童资源共享群”的微信群组中,充斥着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不雅视频和图片。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和广泛关注,也再次将网络涉童色情犯罪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详细情况: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该事件的曝光源于记者对网络上一个长期存在的.............
  • 回答
    最近关于林生斌“捐井”的事件,新京报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看待这件事的真伪,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捐井”事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一些公开信息和新京报的报道,大概是指林生斌在2021年其母亲过世时,据说将自家位于某地的老宅及其旁边的井捐赠给了村集体,用于公益用途,.............
  • 回答
    最近,新京报将蔡徐坤选为五四青年代表之一,并且CCTV6频道也同步播出了五四青年公益宣传视频,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新京报和CCTV6的选择,无疑是在尝试将“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文化进行一种连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它承载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
  • 回答
    《新京报》在报道考古相关内容时,将考古行为描述为“盗墓倒斗”,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理解“盗墓倒斗”的含义及其负面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盗墓倒斗”这个词语的固有含义。 盗墓 (Grave Robbery): 指未经许可,非法侵入坟墓,窃.............
  • 回答
    新京报那篇关于《流浪地球》的评论,核心观点很有意思,也挺有启发性,可以这么理解:文章大致想说什么?首先,要明确这篇评论不是全盘否定《流浪地球》电影。它承认电影在视觉效果、叙事节奏、工业水准上做得非常出色,是国产科幻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但关键在于,评论者认为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削弱甚至改变了刘慈欣原著小说.............
  • 回答
    当《流浪地球》以一种席卷全球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并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之时,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新京报》、《财新网》和《澎湃新闻》等平台,以其各自的立场和分析角度,对这部电影提出了不少批评性的审视。《新京报》的文章,往往从艺术性和文化解读的层面入手,认为《流浪地球》虽然在特效和科.............
  • 回答
    关于新京报和财经网发布的所谓“小粉红分布图”,以及其显示“小粉红”在三四线城市居多、山东省最多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即“小粉红”群体的形成、特征以及其地域分布。首先,我们要理解“小粉红”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被用来形容一群对中.............
  • 回答
    新京报的评论文章,就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工人们面临的去留难题,提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视角。文章中提到的300多位工人,在完成一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后,他们的后续安排似乎并不像当初修建医院那样,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落地。从评论的表述来看,这批工人们的处境,可以说是一种“英雄迟暮”的尴尬。他们是响应国家号召、在.............
  • 回答
    曹德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人物,其关于美国工会制度不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言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曹德旺的背景、他所看到的美国制造业现状、工会制度本身的功能与挑战,以及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差异。一、 曹德旺的背景与视角首先,理解曹德旺的背景至.............
  • 回答
    李毅对《新京报》熊志的评价,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网络论战的焦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李毅的立场。李毅以其鲜明的、往往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论调在网络上活跃。他的观点常常聚焦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展以及与西方世界的博弈。在这种大背景下,他对于任何可能“唱衰”中国、或者在他看来.............
  • 回答
    蔡徐坤被新京报评为“五四新青年”,这件事情引发了不少讨论,可以说是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大家关注。首先,咱们得明白“五四新青年”这个称号的分量。“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是一场爱国学生运动,更是思想解放、文化革新、国家富强的开端。所以.............
  • 回答
    好的,关于孙杨前律师刘驰在新京报发文批判孙杨母子及其律师张起淮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尽量还原事件的复杂性和各方立场。事件起因与刘驰发文的背景首先,要理解刘驰的这次发声,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孙杨案件的大致脉络。孙杨因在2018年的一次药检中与检测人员发生冲突,被国际泳联(FINA)初步禁赛.............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于“华为模式”的看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何小鹏是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华为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它在汽车领域的深入布局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当两位行业巨头在造车这件事上有了不同的声音,这背后肯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何小鹏这里提到.............
  • 回答
    刘学州事件的发生,无疑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震动。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尤其是以如此令人唏嘘的方式,必然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反思和讨论。看待这件事,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如何看待刘学州去世:首先,生命本身的珍贵与脆弱。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都首先让我们再次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刘学州.............
  • 回答
    米舒斯京新冠检测呈阳性:一次对俄罗斯疫情和政治影响的深入剖析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于2020年4月30日宣布,他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这一消息无疑为正处于严峻疫情考验中的俄罗斯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俄罗斯的疫情状况以及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