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伦敦马克思墓地半月遭两次毁坏?

回答
伦敦马克思墓地半月内两次遭破坏,这件事情确实触及到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事件本身是核心。马克思墓地位于伦敦北部的高门公墓(Highgate Cemetery),是世界范围内很多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历史研究的人的“朝圣地”。它不仅仅是一块墓碑,更是历史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半个月内两次遭到破坏,这本身就说明了事件的严重性,无论是蓄意为之还是偶然的破坏行为,其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次破坏发生在3月10日左右,据报道,墓碑上的马克思名字被涂抹上了红色油漆,并且还有一些损坏。第二次破坏发生在3月18日,更严重,据说有人试图用锤子等工具破坏墓碑的基座,导致一部分被损坏。这种行为明显是针对墓碑的,而且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有组织或者有预谋的。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破坏者的动机。这一点是最复杂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可能性有很多种: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表态: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猜测。马克思的思想在历史上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乏争议和负面评价,尤其是在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政权的动荡甚至崩溃。因此,一些人可能认为马克思是造成这些历史灾难的根源,通过破坏他的墓碑来表达对这种思想的否定和抗议。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政治宣泄。
极端右翼或新纳粹势力: 在一些西方国家,极端右翼势力往往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其主要对立面,他们可能会将破坏马克思墓视为一种“清理历史垃圾”或“反击共产主义幽灵”的行动。这种行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且可能伴随着仇恨言论。
无政府主义或反体制的破坏行为: 虽然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历史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极端无政府主义者将所有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都视为破坏对象的极端行为。他们可能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而是因为任何形式的“纪念”或“权威”象征都可能成为其破坏的目标。
恶作剧或寻求关注: 虽然两次破坏都比较严重,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少数人为了“好玩”或者希望引起媒体关注而进行的破坏。不过,考虑到破坏的程度和连续性,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
“历史清理”的尝试: 在一些历史观念比较激进的群体中,可能会出现一种想要“抹去”不喜欢的历史痕迹的冲动。他们可能认为马克思的某些思想或其追随者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试图通过物理手段来“修正”历史的叙事。

第三,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这件事。

象征意义与历史记忆的冲突: 马克思的墓地,就像很多历史名人墓地一样,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和象征意义。对于一些人来说,它是批判性思考和历史研究的起点;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代表着他们认为应被抛弃的意识形态。这次破坏事件,暴露了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符号的不同解读和情感反应。它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虽然有争议但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纪念物?是应该彻底清除,还是应该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去保存和学习?
言论自由与破坏行为的界限: 表达对某种思想的反对,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但通过物理破坏公共或私人(即使是历史墓地)的纪念物,则越过了言论自由的界限,进入了破坏和侵犯的范畴。这其中涉及的是如何平衡不同人群的表达权利与对历史遗迹的保护。
国际社会的反响: 英国是马克思度过晚年并进行理论创作的地方,也是他最终长眠之地。高门公墓作为一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地点,其墓地的破坏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左翼人士和学者对此表示强烈谴责,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和倒退。

第四,保护和应对。

高门公墓的管理方自然需要加强安保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这件事也促使人们思考,对于具有历史和象征意义的地点,我们应如何进行更好的保护,尤其是在面对可能存在的敌意行为时。这可能涉及安保升级、法律追责,甚至是对公众历史教育的加强。

总而言之,伦敦马克思墓地半月遭两次毁坏,绝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破坏事件。它触及了深刻的历史争议、复杂的政治情绪,以及当代社会如何处理历史遗产的难题。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理解的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以及历史记忆在现实中的鲜活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user avatar
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user avatar

真正憎恨马克思和列宁,就应该焚毁他们的著作,让世间再无马列主义。

但是他们做不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思想已经印在书中,存储在各种媒介中,传遍整个世界,被无数人了解、学习、继承。



“您在做什么啊先生?”


“当然是涂抹这块墓碑啦!”


“但是,这只是埋葬死人的地方,上面一块石头,地下一具遗骸罢了,而您是个活人呀!”


“这……你想说什么?”


“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死人,不会说,不会动,居然能对活着的人产生这样的影响,让活人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石碑上,多有趣!我听说有的人追随他,有的人反对他,你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是散布学说,把思想写成书才做到的。”


“没错,那你就不该用油漆。思想可以延续100年,上千年。油漆的生命太短暂了。日晒雨淋,暴晒、风雪,或者一点汽油,都能很快使它褪色、风化、剥落,如果你经常来涂抹,这件事反而成了苦役。”


“那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读书、学习、思考、著述,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有一天,人们认为你是对的,你就真正打败了他——思想比油漆更为强大。”


“读书,我只会把他们撕了卷大麻……不过你很有趣,你叫什么名字,大胡子?”


“一个徘徊在欧洲的幽灵。”

user avatar

从质的角度看,为了反对一种意识形态,而去毁一个已经死了一百五十年的人的墓,这只能彰显出英国反对这种意识形态的人们的蠢和怂。

从量的角度看,事情出现了不止一次,那就证明了这种蠢和怂不是孤立的案例,而是一个群体性的现象。

综上,从迪斯雷利到丘吉尔再到撒切尔夫人,估计都得被这群不长进的后辈气的踹飞棺材板……

user avatar

Make Capitalism Great Again!


说好的制度自信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伦敦马克思墓地半月内两次遭破坏,这件事情确实触及到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事件本身是核心。马克思墓地位于伦敦北部的高门公墓(Highgate Cemetery),是世界范围内很多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历史研究的人的“朝圣地”。它不仅仅是一.............
  • 回答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曾于2019年9月11日向伦敦交易所(伦交所)发出了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收购要约,提议以约296亿英镑(约合3170亿港元)的代价与伦交所合并。这无疑是当时金融界的一则重磅新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港交所的这一提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港交所的动机和战略考.............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疫情事件以及校领导被免职的情况,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网络上的部分报道和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和可能的经过: 一、事件背景202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曾因疫情防控问题引发关注。当时正值全国疫情反复阶段,部分高校因防疫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校园内出现疫情传播。吉林农.............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庭放水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对《西游记》原著情节的文学分析和现实意义的解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论点的合理性、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1. 原文情节的“放水”表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天庭的处理方式确实显得“轻描淡写”: 玉帝的应对: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被.............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割裂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割裂,需要我们从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主要割裂现象:一、城乡割裂:剪不断理还乱的二元结构这是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割裂之一,根植于历史遗留的户籍制.............
  • 回答
    “七成中国人认为自己愿意为国参战”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它触及了民族情感、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以及现实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七成”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是由哪个机构发布的?调研的方法、样本构成、问题.............
  • 回答
    中国正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普遍被解读为“十万亿级别”的投资潮。这一举措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以及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性战略。要深入理解这一轮投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是“十万亿投资”?背景与动因分析1. 稳增长的迫切需求: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当.............
  • 回答
    看待大学学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阐述。大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个人成长、探索、塑造自我、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大学学习的本质与目标:超越“分数”的维度传统观念中,学习往往与考试分数划上等号。然而,大学学习的本质远不止于此。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在高校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1. 高校招聘的逻辑与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考量逻辑。尽管学术能力和潜力是核心,但招聘单位(尤其是顶尖高校)也会有其现实的考虑: “出身”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机制: 211.............
  • 回答
    关于“最高院失卷事件”,我的理解是您在询问 2008年发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院)某次考试中出现的试卷丢失或泄露等情况。这类事件因为发生在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且涉及考试公平公正,因此备受关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事件的背景与具体情况(根据公开信息及媒体报道推.............
  • 回答
    如何看待婚姻中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的行为?婚姻中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信任危机、生育焦虑、家庭责任、法律权益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行为的关键在于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此的普遍看法。一、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的可能动机:1..............
  • 回答
    “马斯克正把人类幻想变现实,国内互联网巨头却抢小贩饭碗”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它反映了公众对科技发展方向、商业模式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情感和期待。要详细看待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马斯克的“人类幻想变现实”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马斯克旗下多家公司的项目都触.............
  • 回答
    现代中国民告官问题:一段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法律与社会互动现代中国“民告官”问题,顾名思义,是指公民个人或法人组织,以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其行为违法、撤销或变更该行为、赔偿损失等。这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是一个既具有里程碑意义,又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议题。要深入理解“民告.............
  • 回答
    您提到的“三个月女婴疑似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死亡案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公众对于育儿方式、育儿安全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刻反思。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在官方调查和科学证据明确之前,我们不能轻易断定因果关系,更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方。 然而,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群体之间都可能存在差异。就中国一线城市而言,普遍存在的“大龄剩女”现象和相对较少的“大龄剩男”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与影响: 传统婚恋观念的遗留与变化: 尽管现代社会进步.............
  • 回答
    《读者》杂志上张悦然的文章“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触及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与传统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在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背后,内心深处涌起的那份怀旧与失落。要详细地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回答
    关于《赘婿》主角杀光梁山好汉这一情节,确实是原著和电视剧改编中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讨论性的点。要详细地看待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原著与电视剧改编的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原著小说《赘婿》中并没有出现主角苏乞儿(宁毅)杀光梁山好汉的情节。 原著的故事主线是苏乞儿穿越到宋朝,成为赘婿,然后在.............
  • 回答
    巫师财经宣布成立“巫师tube”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内容创作、平台选择、商业模式以及知识付费等多个维度。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巫师财经的背景与定位首先,理解巫师财经的既有形象和目标受众是理解“巫师tube”成立的重要前提。 巫师财经是谁? 巫师财经.............
  • 回答
    “黑中医”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和负面色彩,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传统中医持否定、批判甚至攻击态度的人。要详细地看待这些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动机以及他们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黑中医”的来源和主要观点:“黑中医”的观点并非铁板一块,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