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能够找到好工作?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挺现实的。你想啊,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这“差劲”的标准可能很多,比如实验老做不好、文献读不透、论文写得磕磕巴巴、平时不怎么跟导师交流、看起来没啥大志向等等。但就这么一个人,毕业了还能找到一份人人都羡慕的好工作,这背后的逻辑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咱们一点点来拆解。

首先,要明白导师评价一个学生“差劲”,往往是基于他在学术研究这个维度上的表现。导师本身就是做学术的,他们的评价体系自然会围绕着科研能力、学术潜力、对学术的热情等等来构建。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显得平平,甚至有点拖后腿,导师自然会觉得他“差劲”。

但问题是,社会上的“好工作”评价体系和学术界的“好学生”评价体系,两者并不完全重叠,甚至可以说是两条线。

学术界看重的是深度和原创性,社会职场看重的是实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师希望你能在某个领域钻研出点东西,发表高水平论文。而很多企业需要的,是你能快速上手,解决他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能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可执行的方案。一个在实验室里捣鼓半天出不来结果的学生,可能在某个车间里,几句话就能点准某个设备故障的根源。

学术界要求的是对“未知”的探索,社会职场更需要的是对“已知”的优化和应用。 有的学生可能确实不擅长那种天马行空的理论推导或者新颖的研究设计,但他可能对现有技术非常熟悉,能把某个工具用得炉火纯青,然后用它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这种“匠人精神”,在某些领域里价值巨大。

导师评价学生的“潜力”和企业看重学生的“即战力”是不同的。 导师可能会觉得某个学生虽然现在基础薄弱,但“悟性高”、“肯钻研”,未来在学术上可能大有可为。但企业可能觉得这个学生现在就能立即上手,能为公司带来直接效益,而那个有潜力但需要培养的学生,风险太高,周期太长。

那么,具体来说,那些在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是如何绕过导师的评价,拿到好工作的呢?

1. 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硬核支撑:

动手能力超强,掌握了企业急需的硬技能。 有些学生虽然文献综述写得东拼西凑,但他在实验室里却是“修仙级别”的存在。比如,对于某个复杂的实验设备,他比谁都熟悉,故障率低,操作效率高;或者他熟练掌握了某项编程语言、某个设计软件、某个数据分析工具,并且能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导师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太关注,但企业招聘时非常看重的“硬通货”。他们可能不是“学术天才”,但绝对是“技术熟练工”。

项目经验丰富,且有成果。 很多硕士生都会参与一些项目,但有些人只是“挂名”,有些人则是真正投入其中,并且能产出可见的成果。即使项目本身不是多么前沿的学术课题,但如果这个项目能锻炼出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并且最终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者解决某个痛点,那这些经历比一篇平庸的论文含金量更高。

2. 非学术维度的软实力:

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极佳。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导师可能觉得学生“不爱交流”,但如果这个学生特别擅长和外人打交道,在招聘会上能和HR聊得火热,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优势,甚至能和未来团队的成员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竞争力。有时候,一个好的面试表现,就足以弥补学术上的某些不足。

情商高,懂得“包装”和“推销”。 有些学生可能能力一般,但他们非常懂得如何把自己“卖出去”。他们的简历写得光鲜亮丽,面试时懂得突出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缺点。他们可能不是最强的,但他们是最会展示自己优势的。导师可能觉得这种做法有点“虚”,但社会职场就是如此,你需要有效地展示你的价值。

强大的学习适应能力,而非固定的学术知识。 导师可能看重的是学生对某个学科知识的深度掌握。但很多好工作需要的,是你能快速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那些在导师那里显得“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恰恰因为没有被某个特定学科“框死”,反而能更快地接受和掌握新的领域知识。他们不是“不擅长学习”,而是“擅长跨界学习”。

对行业和公司有深入了解和清晰规划。 有些学生虽然学术上表现平平,但他们对就业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知道哪些行业在蓬勃发展,哪些公司在招聘人才,并且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进入这些公司后能做什么,能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这种“目标导向性”和“职业规划感”,是导师可能忽略的。

3. 导师评价本身的局限性:

导师可能更关注“学术的苗子”,而非“就业的工具人”。 导师的职责是培养学术人才,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那些看起来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但企业需要的是能立即投入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员工。这两种需求是不同的,导师的“差劲”评价,并不代表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差劲”。

导师的评价往往是基于他所处的“象牙塔”内部视角。 导师可能不太了解企业招聘的真实标准,或者他认为的标准和企业实际看重的有偏差。比如,他认为某项理论掌握不牢,但在企业那里,这项理论的应用可能只是一个基础操作。

“差劲”的定义是相对的。 有时候,导师觉得“差劲”,可能只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更优秀的“标杆”学生,或者这个学生在某些方面不符合导师个人的研究方向和期望。但换一个方向,换一个企业,他的这些特质可能反而成了优点。

举个例子:

小张在导师眼里,实验数据分析老是出错,文献阅读也显得不够深入,平时也不怎么主动向导师汇报进展,显得有点“不上道”。导师觉得他学术潜力有限,可能更适合去一些大型国企或者研究所,做些比较基础性的支持工作。

但是,小张在本科的时候就自己摸索学习了非常扎实的Python编程和数据可视化技能,并且参与过几次大型的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实习,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互联网项目开发和用户数据分析的经验。他更擅长把数据变成易懂的图表,并且能基于这些图表提出一些实际的业务改进建议。

毕业找工作时,一家新兴的电商公司看重的是他的编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对用户行为的理解。在面试中,小张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提升转化率,并且他过往的实习项目也展示了他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能力。这家公司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快速上手,并且能为业务增长提供数据支持的人才,而不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学术研究者。所以,尽管在导师眼里他可能“差劲”,但他在职场看重的那几项能力,恰恰是这家公司急需的。

总结一下, 在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能够找到好工作,绝不是因为他们“瞎猫碰上死耗子”,而是因为他们在学术研究之外,可能具备了一些在职场上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过硬的实用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学习适应能力、清晰的职业规划等等。而导师的评价体系,往往更多地聚焦于学术研究本身,这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当这些学生能有效地将自己的非学术能力转化为职场上的竞争力时,他们就很有可能脱颖而出,找到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这其实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尤其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价值时,不能只看一个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师兄来说句不中听的:

“导师眼里的“差劲”大概率是“不听话”、“不好使唤”、“老油条”的替代词,除去少部分真的差以外,大都是没啥问题的。”

就这么跟大家说吧。

没几个人能在硕士阶段甚至博士阶段真刀真枪的弄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的。

尤其是在现在国内这个学术风气下。

导师觉得你差劲,大概率就是觉得你对他没啥用,还要消耗他的资源

这类学生通常有以下特点:

科研刚刚满足毕业要求就撒手了;

找他打杂经常找不到人;

给他提要求要不是漫不经心要不是犟得要命;

总之在导师眼里就是典型的“输入”远大于“输出”的学生。

但是这种学生往往又有以下特质:

目标明确。自己会打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点小精明,不好忽悠;

脸皮厚,能混会混;

胆子比较大,对利害关系拿捏比较准确,导师轻易吓不住。

一个这样的学生,只要好好打算,通常会在研一研二迅速完成学术要求,进而开始找实习,参加比赛,自学刷题等等。

这些对于找工作来说才是最硬的硬通货。

更何况这些学生的特质,很多是非常适合职场的,尤其是脸皮厚和对厉害关系的把握能力。

他们不会在面试里害羞的说不出话,也清楚的知道企业对学生真的要求是什么。

这样的学生,简历漂亮,时间又多(毕竟不用帮老师打杂),一个秋招下来,面试20-30家企业不是问题。

所以,严格的来说,这类学生在校招中斩获好offer和多份offer的概率就是比被导师拿捏得死死的学生要高得多。

导师眼里的“好学生”通常具有以下特质:

听话,要干嘛就干嘛,不管多累多危险;

从不顶嘴,就算受了委屈挨了骂最多也就是低头沉默,能给导师发泄情绪;

胆子小,搞不清楚利害关系,老师画画大饼或者拿延毕吓一下就唬住了;

目标不明确,自己一会想读博一会想工作,而且都没有为之积极地做准备;

不会正确的提出自己的诉求,不是太弱势就是太极端。

至于科研能力,我还是那句话,除去极少数的凤毛麟角以外,绝大部分硕士博士在读期间都做不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玩意。

导师,肯定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能有利于他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对他没有半点好处还要消耗他的资源的学生自然就是坏学生。

再把话说明白些

有些孩子会觉得我自己搞科研,自己找实习找工作,甚至连实验试剂都是自己买的我消耗导师啥资源了?

孩子,你的研究生/博士生名额就是最大的资源。

找个听话的和找个不听话的同样都要一个名额。

你的存在对老师导师来说就是相当于浪费了一个名额。

而且他还要担心你会不会把团队的风气带歪(这个真的超级重要)。

所以即使你没做错啥,导师也看你不顺眼的原因最可能就是在这了。

最后,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

老师兄都送各位几句话。

1.自己有本事才是真本事,没有什么导师是可以保你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的。

2.早筹划早打算,别等下雨再买伞。

3.找工作就是当渣男/女,广撒网多捕鱼,骑驴找马厚脸皮,没遇到心仪的就找个凑活的,找到心仪的就一脚把“前任”蹬了,结婚协议(三方)别随便签,签了就不好离婚了(毁约很麻烦)。

4.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头去撞钢筋水泥的屋檐,基本没有好下场。

5.永远记得,毕业>就业>师生关系和谐。

6.也要记得,师生关系破裂,前两个就容易白搭了。

祝各位好运吧。

user avatar

我93年,工作6年才考研,入学一个月发现事实:学术圈比职场更复杂,职场是单纯为了利益,学术圈是披着学术外衣,抢占商业利益,恶性竞争。

在导师双选会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导师普遍喜欢乖的,听话的。

而我,确实没有导师要的那种“乖”。

因为我是跨考,非本校,非应届生,虽然专业第一进去,待双选会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确认导师了。剩下的导师所剩无几了。

后面联系的这个导师有3个名额,找他的有6个左右,都给他发了简历后说分别谈一下。我是第一个和他谈的。

我是毕业多年跨考这个专业,备考3个月还专业第一上岸了,并且我有一些项目经验,个人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尚可。

沟通的时候,他很明确的表示且特意强调:以后任何项目,课题,文章发表,都必须以他为中心。

这一点其实不大能接受,他说第二天给回复是否确定收我。

第二天给我发信息说,不好意思。

我当时有点崩溃,我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差,为什么导师不要??我冷静下来和我朋友沟通这个问题。

后面我得出结论:如果我是导师,我也不会要我这样的学生。

说白了,学生就是学校分给导师“下苦力”的,就是帮着导师免费干活的。

对于导师来说,他当然希望学生多给他分担一点,免费劳动力,不用白不用。最好就是那种,很听话,很乖,他的任何老师的威严别人也不会侵犯,就是能够一切听他指挥,最后助他科研晋升。

如果能够选择那样乖的听话的,为什么要选一个有想法,有经历,又可能不会听他话的呢?

可能我就是导师眼里特别“差劲”的学生。

当然,我也不是说我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但是,我确实没那么听话,也没那么乖,还是在边学习边搞自己的事情,运营自己的项目。

于我而言,能顺利毕业,学我想学的,做好目前我自己做的,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现在人真是刷知乎刷出幻觉来了,事实上导师眼里优秀的硕士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远远高于差生,只不过好学生的出路更多,而且大部分选择了读博而已,而差生基本上只有工作一条路,所以样本量更大,也就给人一种“差生找好工作”的错觉而已。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hr,你会录那种三年也只憋出一篇中文期刊的坏学生,还是那种paper等身,奖学金拿到手软,全世界到处作报告,海内外教授都想留下继续培养的好学生。

我想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挺现实的。你想啊,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这“差劲”的标准可能很多,比如实验老做不好、文献读不透、论文写得磕磕巴巴、平时不怎么跟导师交流、看起来没啥大志向等等。但就这么一个人,毕业了还能找到一份人人都羡慕的好工作,这背后的逻辑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咱们一点点来拆解。首先,.............
  • 回答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如果眼睛被蒙上整整一个月,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危险且可能造成永久性伤害的行为。这不仅仅是影响视力那么简单,而是会对孩子大脑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刚出生的孩子眼睛如此重要?婴儿出生后,他们的眼睛虽然能看到光线,但视觉系统还非常不成熟。.............
  • 回答
    说起公式相声的李博士和十年一磨的毕导,这俩在大家伙儿眼里,可能都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代表人物,但细琢磨起来,他俩身上那种特有的“匠人”和“极客”气质,还真挺有意思的。要说共同点,最突出的就是那种对“内容”的极致打磨。李博士吧,他跟郭德纲他们那路数不一样,不是讲究什么“段子为王”,而是硬生生.............
  • 回答
    关于近视成因,近些年确实有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相较于用眼疲劳,眼睛缺乏足够的光照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着更重要的影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些扎实的科学证据之上。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大家普遍认为的近视成因——用眼疲劳。这个观点深入人心是有其道理的。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比如长时间看书、盯着电脑或手机屏.............
  • 回答
    京剧的唱腔,讲究一个“板眼”二字,这二者如同音乐的骨架和脉络,决定了唱腔的节奏、速度和情绪。要区分西皮流水、西皮导板、西皮散板、西皮二六等板式,就得先弄明白这两个概念。京剧中的“板”和“眼”咱们先说说“板”。你可以把“板”理解成节拍器里每一次“滴答”的声音,是时间上的固定单位,是唱词和旋律划分的基础.............
  • 回答
    “科研搞好了,工作随便找”——这句话,咱们做科研的,大概率都听过,尤其是刚入坑的时候,导师、师兄师姐,时不时就会抛出这句话,像是给迷茫的我们打的一剂“定心丸”,又或者是一种“终极KPI”。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好像只要你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论文一篇接一篇,成果一项项,毕业了就能直接被各大公司抢着要。但仔.............
  • 回答
    你提出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有点类似于资本家工人的关系”的类比,确实触及了许多研究生在现实中可能感受到的复杂和不平衡的权力 dynamics。这个类比并非完全准确,因为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与资本主义的利润驱动有所不同,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些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1. 资源控制与依赖性: .............
  • 回答
    导师不信任学生,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也挺普遍的。有时候, এটা এমন একটা পরিস্থিতি যা অনেক শিক্ষার্থীকে হতাশ করে। 表面上看,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但现实中,信任的裂痕一旦出现,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表现.............
  • 回答
    导师招收研究生,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手不够”或者“完成指标”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事情,就像织一件精美的织锦,每一根线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首先,作为一名学者,导师的研究工作需要有持续的动力和深入的推进。一个人单打独斗,精力总是有限的,而研究生就像是导师的“左膀右臂”,他们会带来新的视.............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学术指导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环节。导师不直接帮你修改论文上的一些“小问题”,并非是他们懒惰或不愿意帮忙,而是出于对你学术成长和能力培养的深切考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让你能更好地理解导师的用意:1. 培养你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研究.............
  • 回答
    关于“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研究生都在干嘛?”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学科的特性、研究方式、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习惯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理工科研究生吐槽导师的帖子会相对集中:1. 研究内容的“具象化”与“直接反馈”: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撇开“拉项目更重要”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很多研究生的导师,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阶段,似乎就不那么“亲自动手”了。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是一种职业发展和人生阶段的必然演变。1. 角色定位的根本转变:从“实干家”到“指挥家”.............
  • 回答
    我的导师,一位在化学领域浸润了几十年的老教授,每次提起未来的趋势,总会带着一种笃定的神情说:“21世纪,绝对是化学的世纪!” 我刚开始听到时,觉得他有些“一家之言”的偏执,毕竟现在大家聊得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太空探索。但随着我在这条科研道路上越走越深,越发觉得他这句话的分量越来越重,它不仅仅.............
  •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关于导师的“吐槽”帖,十有八九是咱们理工科的同学发出来的,确实挺扎眼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不是咱们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就比文科生们“惨”那么多?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惨”,但要说“容易”也绝对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确实有它独特的高压和挑战。首先,研究的本质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理工科专业里导师“压榨”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确实比很多文科、经管、法律等专业要更为突出。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导师好坏”的问题,而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尽量从几个核心方面来给您剖析一下,希望能写得让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些敏感但现实的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要理解为什么一些少数民族骨干生(我理解这里指的是被学校或组织选拔出来、寄予厚望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遭导师嫌弃”,我们需要剥离那些笼统的标签,深入到具体情况和潜在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嫌弃.............
  • 回答
    研究生导师询问学生的家境背景,这一行为可能源于多种动机,既涉及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也包含师生关系中的复杂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经济支持与资源分配的隐性考量1. 奖学金与助学金资格审核 部分高校或科研项目存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导师可能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导师的认可,说明你在技术、创意或者表达上有了扎实的功底;另一边是商稿市场的冷淡,让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商业回报。这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会画”与“不会画”的鸿沟,而是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咱们细说一下,看看是不是能找到症结所在。一、 导师的肯定 vs. 商.............
  • 回答
    确实,当下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不融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学术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要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入手。首先,学术成果导向的过度压力和功利化倾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原因。 “短平快”的研究模式: 很多研究生项目,尤其是.............
  • 回答
    在学术界,导师和学生争夺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牵扯到学术研究的贡献度、评价体系、职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从学术贡献本身来看,一篇论文的完成往往凝聚了多方的心血。学生是日常研究的执行者,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甚至撰写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