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是否被高估了?四大名著该如何排名?

回答
《西游记》是否被高估了?四大名著该如何排名?

关于《西游记》是否被高估,这真是一个能让无数读者从茶余饭后聊到深夜的经典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放下“名著”的光环,回归作品本身,再放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宏大版图里审视。

《西游记》:光环下的争议

《西游记》的普及程度,恐怕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孩提时代的连环画、动画片,到成年后的影视剧、改编小说,孙悟空那金箍棒一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早已深入骨髓。这种广泛的流传和喜爱,本身就说明了它独特的魅力。

《西游记》的优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丰富的想象力和神魔世界的构建: 吴承恩(通常认为是作者)笔下的神魔鬼怪,各具特色,法力无边,他们的斗争构成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大闹天宫的叛逆少年,到西天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整个旅程充满了奇幻色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鲜活的人物塑造: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桀骜不驯,猪八戒的贪吃好色、憨厚可爱,沙悟净的忠厚老实、默默奉献,唐僧的慈悲为怀、有时也迂腐固执,这些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尤其是孙悟空,他身上寄托了许多底层人民对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朴素愿望。
深刻的寓意和讽刺: 《西游记》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打怪升级故事。它被认为是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讽刺,对官场腐败、人性弱点的揭露。取经的过程,也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是对人性的考验和升华。佛教、道教等多种思想的融合,也让这部作品更具文化厚度。
通俗易懂的语言: 相较于其他一些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更加平白易懂,很多情节和对话都带着一种幽默感,这使得它能够跨越年龄和阶层,被广泛接受和喜爱。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西游记》被“高估”了呢?

情节的重复性: 有些批评者认为,《西游记》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很多劫难的模式有些雷同,即妖怪出现师徒受困孙悟空搬救兵降服妖怪,虽然每次的妖怪和细节不同,但整体结构上的重复感,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略显单调。
“神魔小说”的定位: 相较于《三国演义》的历史厚重感、《水浒传》的江湖义气、《红楼梦》的世情人性,《西游记》的“神魔”属性,有时会让人觉得它离现实生活有些遥远,更偏向于“童话”或者“奇幻”的范畴,但如果将其置于“文学”的高度,其对现实的直接影射和批判,可能不如其他几部那么尖锐。
过度解读的商业化: 随着《西游记》的巨大成功,围绕它的解读和商业化也越来越多。有时候,这种过度解读和市场营销,反而会稀释作品本身的纯粹性,让一些本该回归文本的审视,变得模糊不清。

所以,《西游记》是否被高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用什么标尺去衡量。 如果是衡量一部大众喜爱度极高、想象力丰富、人物生动的通俗小说,那么它非但没有被高估,反而是实至名归。但如果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中其他探讨人性、历史、社会更深层次的作品相比,并且过分强调其“现实主义”或“批判性”的深度,那么确实会有人觉得它的“神魔”外衣,掩盖了其相对“浅显”的社会批判力度。

四大名著:一场永无止境的排名游戏

谈到四大名著,这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眼中,其排序也可能大相径庭。如果要硬排出个高低,那几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尝试理解这四部巨著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给它们一个数字排名:

1. 《红楼梦》:
价值: 如果要评选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思想深度最广的作品,《红楼梦》几乎是公认的首选。它对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生活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描绘,对人性、情感、社会关系进行了极其细腻、深刻的剖析。曹雪芹以极其高超的笔触,展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复杂纠葛的爱情悲剧,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视角,揭示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败,影射了整个封建王朝的没落,充满了无可挽回的宿命感和深刻的悲剧美。
艺术特色: 语言精炼优美,人物塑造极其丰满立体,心理描写尤为突出。情节布局严谨,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
排名论: 许多评论家将其列为“四大名著之首”,并非没有道理。它的文学价值、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2. 《三国演义》:
价值: 《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将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谋略、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刘备的仁德形象、孙权的雄才大略,以及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等,这些英雄群像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人对历史、忠义、智慧等概念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权谋、战争、人性的教科书。
艺术特色: 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描写出色。语言虽不及《红楼梦》精美,但简练生动,充满了史诗感。
排名论: 许多人将其排在第二位,认为它在历史题材和叙事技巧上独树一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仅次于《红楼梦》。

3. 《水浒传》:
价值: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名著,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现实,塑造了一批“官逼民反”的梁山好汉形象。它歌颂了江湖义气、替天行道的精神,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反抗。它对社会的不公、官场的腐败有着直接而有力的批判,这种“反抗精神”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艺术特色: 语言粗犷有力,充满江湖豪气。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对一些底层人物的刻画,如鲁智深、武松等,都充满了生命力。情节紧凑,矛盾冲突激烈。
排名论: 它的现实批判性和民间影响力极高,很多人将其排在第三位。它的“江湖”气息和反抗精神, resonated with many ordinary people.

4. 《西游记》:
价值: 如前所述,《西游记》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奇幻瑰丽的神魔世界、鲜活有趣的人物以及蕴含的深刻寓意,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影响深远的古典小说。它在娱乐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是在大众文化传播方面,其影响力是其他三部难以比拟的。
艺术特色: 想象力丰富,结构巧妙,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语言通俗幽默。
排名论: 它的普及度和群众喜爱度无可置疑,很多人会将其排在第四位,并非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在前三部面前,它在某些层面的“深度”和“现实关怀”上,可能稍逊一筹。但也有人会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启迪性,将其排在更靠前的位置。

综合来看,如果硬要给四大名著一个“综合排名”,很多人的选择倾向会是:

1. 《红楼梦》 (艺术成就、思想深度、人性洞察的巅峰)
2. 《三国演义》 (历史叙事、英雄塑造、权谋智慧的典范)
3. 《水浒传》 (社会批判、反抗精神、江湖义气的代表)
4. 《西游记》 (想象力、娱乐性、大众影响力的翘楚)

但这仅仅是一种基于普遍认知的“排名”游戏。 实际上,这四部作品各有千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同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辉煌图景。与其纠结于谁“更”好,不如去欣赏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最终,评价一部作品是否“被高估”,往往是主观的。 《西游记》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和启示。它或许没有《红楼梦》那样精微的人性剖析,也没有《水浒传》那样直白的社会批判,但它用一种奇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坚持、救赎的故事,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所以,与其说它被高估,不如说它的受众群体和解读角度,决定了它在不同人眼中的分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四大名著中,没有任何一本被高估了。作为经历了数百年时间考验的作品,作为取得了明清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这是它们应得的地位。

如果说有高估,那么容易被高估的并不是四大名著,而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整体水平。

在说《西游记》的问题之前,要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内容都来自民间流传千百年的传说故事,是历朝历代的帮闲文人们集体整理创作的成果。

《三国演义》有正史作为参照,所以演绎得不会太离奇。

《水浒传》整个故事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虚构,虚构部分是好汉们的英雄传奇。

而《西游记》是神魔小说,这个题材注定了它是完全虚构的,只是借用玄奘西行的背景而已。

《西游记》由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组成,因为每个故事中妖魔鬼怪的形象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是明朝后期整理汇总而成,甚至还很可能不是同一人整理的,所以出现前后矛盾是正常的。尤其是狮驼国的故事,看起来就像是从其他故事里各采集了一点元素,东鳞西爪拼凑而成,漏洞也比较多。

今天总有人试图从奇奇怪怪的角度来“解读”《西游记》,其中大多数都是信口开河,用来糊弄没读过原著的人。比如吴闲云就是其中的典型,各种无中生有颠倒黑白。

尽管我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些东西却是有客观的是非标准的。比如读古书时,一个字、一句话的训诂句读,如果也随意理解,就会歪曲原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跟“红学”有很大关系。

红学发展了两百多年,什么题咏派、考证派、索引派,各家解读得飞起。现在的红学主流基调是周汝昌先生奠定下来的,以曹雪芹本人的生平身世为切入点,重视脂砚斋点评,大家了解红学也大都以周汝昌的作品入门。

但在此之前,清朝、民国时期的解读各种各样。尤其是索引派,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故事,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反清复明的故事,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纳兰明珠家的故事,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和珅的故事……一个比一个荒诞离奇,而且一个个都解读得有鼻子有眼。

自十年前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后,一时间红学界就剩下一件要紧事,就是打倒刘心武。

同为四大名著,《西游记》被各种“解读”,不可不说和《红楼梦》那边做出的“榜样”有关系。

但《西游记》和《红楼梦》有着本质的不同。《红楼梦》是“创作”出来的,《西游记》却是“再创作”出来的。

早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游记》问世之前,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早已经有了原型。

《西游记》并不是像《红楼梦》那样,是从无到有创作出来的,早在《西游记》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些:

《大唐西域记》,玄奘取经的记录,也是最原始的原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弟子所作,给玄奘取经的故事添加了许多神话色彩,后世各种艺术加工之滥觞。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话本,出现孙悟空的原型“猴行者”和沙僧的原型“深沙神”。

《西天取经》,元杂剧,吴昌龄所作,已佚失大半,里面误把“回回”当成僧人。

(谢评论

@元鸿杏

指正)

《西游记》,元杂剧,杨景贤所作,出现江流儿的故事和猪八戒。此外红孩儿、铁扇公主、女儿国等故事也都出现了。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元杂剧,无名氏所作。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元杂剧,无名氏所作。出现了牛魔王和百眼魔君。

《西游记平话》、《唐三藏西游释厄转》、《西游记传》,这三本都是明小说,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是有很大争议的。甚至连它们产生于《西游记》之前还是之后,各家都有不同看法。不过这三者和《西游记》之间已经非常相近了。

以上仅是《西游记》诞生之前出现过的相关作品中的一部分。列举这些只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随着时代发展一步步增编出来的,它是在此之前出现过的关于唐僧取经的种种传说、故事、杂剧、话本的汇总合订,没有必要给它找出一个贯穿全书的思想主题。甚至它本身当年只是一本商业小说,本来就是通俗娱乐读物,一定要这样解读那样猜测吗?

user avatar

好多人对古典小说只是爱好,接触的的东西也只是肤浅的口水解读,并不关注相关的学术知识背景。所以,常常出现把文学专业入门级接触的材料视若珍宝,以为发现了《西游记》的什么玄机、隐语。

其实,每年文学专业发表有关这些小说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你随便想到的东西,不好意思,基本都被人不知道研究了多少遍了。而且,掌握的材料要更丰富,阐释得要更透彻。所以,真正要说《西游记》的学术问题,知识背景应该是知网,而不是知乎。

起码要对这些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知道前人对它们是怎么解读的,目前学界对它认识到了什么程度等等。靠着倒腾好几手的网络段子是会漏洞百出的。

就比如这位 @枫冷慕诗 ,还会讲出《金瓶梅》作者最靠谱的推测是王世贞,这就明显是鹦鹉学舌还没学对的典型。

以下为回答:

倘若《西游记》剥离了“四大奇书”“四大名著”的头衔,它依旧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上乘之作。但这一结论的参照背景是整个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体系,简单说就是明清的章回体小说(如果不把《三国志通俗演义》看作元末作品的话)。推理逻辑大概有下面几条:

1.成书年代早,江湖地位高。

去翻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抑或是江苏社科院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你就能清晰看到《西游记》崇高的江湖位置,除了宋元话本那些粗略的故事,章回小说的天下就是《三国》《水浒》《西游》打下来的。即便是不承认作者为吴承恩的人,也大致认定《西游记》成书在明嘉靖年间,具体比较复杂,但这是公论,它比“嘉靖间大名士”所作的《金瓶梅》还要稍早的。而当时这种章回小说体制的书籍寥寥无几,多是仿《三国》的《列国志传》一类,因此,《西游记》的“古”是它今后无论如何不会被人矮视的入门条件。

而所谓的神魔小说定义,实则是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归纳出的概念,按这一分类逻辑讲,《西游记》就是它们开山鼻祖。中国古代文学有个特点,新文体、新文类一出世大多都是经典,越往后越走下坡路,诗的体系过于庞大不论,像是词,元明清人再也没写出过五代词宋词那样的水平;像是文言小说,唐传奇一出世便是典范,直到将近一千年后的蒲松龄那才勉强算是媲美一下。神魔小说也是一样,《西游记》不跟别的类型作品比,就它之后出现的什么《封神演义》《四游记》其余的三部,清朝的什么《绿野仙踪》等等,比起《西游记》来也简直是粗鄙不堪了。同时他还有《西游补》《西游后记》这样的续书,你见过有给《封神榜》写续书的吗?所以它成书早,这样江湖地位一下就摆那了,后来的徒子徒孙又太不肖,那它当然就有资格做大了。


2.体积庞大,容易成为经典。

《西游记》100回,82万字,通观整个章回小说史,能耐得性子白话这么多字的没几本。但是,四大名著跟《金瓶梅》都是够得上标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家兄弟五个可以攒一块儿说三道四,别的你下不了那个功夫根本就插不上嘴。《儒林外史》一共56回,按说艺术质量是够格的,除了五兄弟排辈分也就是它了,但为啥不搞个五大名著,大概就是因为把它往上一摆太薄了嘛。

当然这只是揣测,但是这侧面体现出的是一种创作态度问题。《三国》《水浒》《西游》创作的时候哪有什么章回体成法?他们能够写这么多字,恰恰说明他们是用心的,注入了艺术追求与精神寄托的。而在章回小说体系里,能将章回写到三位数的书籍是不多的,大多往往写个三十回五十回便词穷了,这种态度下自然艺术质量也不可能过关。而在晚明或者清朝中后期,章回小说会有迎合市场的问题,有的书动辄也会写到几百回,但是这是特殊现象,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所以说,《西游记》在部头上给自己创造了成为经典的基础,这是它不逊色于其他名著的又一大原因。


3.艺术质量问题。

对于文学研究来讲,最头疼的其实就是这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著,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说它,固然留有许多材料,但是越是这样阐释起来就越复杂。对于四大名著,它们的受众实在太庞大了,因此便形成了不同的读者群,喜欢史传、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的自然偏爱《三国》,钟情侠客英豪、忠义难全题材的自然偏爱《水浒》,热衷男欢女爱、花前月下的自然偏爱《红楼》,青春期小男生慕名而来的自然偏爱……当然《金》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其实它的受众群体才是才学修养最高的一批人,这里先不细论。

但是关于《西游记》,在今天人看来似乎是属于那些喜欢鬼怪精灵,具有猎奇心理的人才会偏爱的,这一认识的对错不论,但是这不符合《西游记》的接受史。其实“四大名著”合称是建国后出版社出版这几部书时候才有的名字,而也得益于这一普及性的文化传播,《西游记》原著才被这么多的人看到。但在建国之前,甚至即使是现代印刷已经很发达的民国,《西游记》原著的受众还是很小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个猴子老猪跟一个和尚取经的故事,但你让他说出自哪里,谁都说不上来,不认字!所以,在整个大的“西游文化”氛围中,《西游记》原著反倒成了最没有话语权的文本,西天取经的母题可以是小人书、唱大戏的、说评书相声的,但是因为它们要服务于各自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就不可能传递出原著所要表现的东西。

但是在《西游记》原著的接受史上有一个分水岭,就是胡适鲁迅所造就的。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西游记》原著被人接触到的就更少了,但是没人可以将它当作是谈魔说怪、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通俗读物,因为它在主流价值观里只有一种界定——道书。比如清朝人给他过一个新名字《西游证道书》,而它原来还叫过《西游释厄传》,一听这名字就像进了五庄观一样。具体的引文也不加了,总之这是学界共识。

这里插一句,前几天看最新的《文学遗产》,其中有一篇文章《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序言、批语、卷名及题辞探微》,作者叫郭健,他的主要创新观点就是,把《西游记》看作“道书”的观念,并不是之前人们所认为的从清人开始的,而是在它诞生之初,明朝人已经把它看成是阐述道教内丹学的“讲道”之书了。所以我也借这篇文章说明一下,对于《西游记》这部书的研究在专业领域内是有精密的研究进度的,一些根本不下功夫的民科最起码看看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吧,不要东拉西扯让人看了错误连篇,连《西游》几个本子哪年刻的都不知道就大放厥词。

而这种证道说到鲁迅胡适那便被截断了。因为文学要革命,他们因此就要目空一切,对前代所有的东西都要置疑一下。对于《西游》,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鲁迅胡适说中央已经研究决定了,《西游记》的作者已经钦(ying)点为了吴承恩,这个问题姑且不论;第二件,就是他们提出了解读西游的一个重要概念,“游戏说”。以他们学贯中西睥睨千古的眼光来看,清朝人说《西游》的什么道学佛学心学都是故弄玄虚胡说八道,它连入门级的道学佛学心学都算不上,只是作者一时兴起做了一部游戏文字而已。这里我只是描述一个事实,对于《西游记》的主题主旨解读,任何人都有权力发表见解,只要有理有据有节即可。

我知道知乎里面推崇《西游记》主旨玄奥精微的大有人在,但是以我的阅读与思考来看,我更倾向于胡适鲁迅的“游戏说”,其实诸多攀附道教佛教体系对它的解读往往是很牵强、很煞有介事的,专业点叫过度解读。因为就《西游记》所体现的释道术语或者什么隐线伏笔来看,其实古代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大秀才随便从《道藏》《佛藏》或者陆九渊集里翻几段都能写出来。因为今天我们没有古代文人那种阅读环境与文教机制了,所以对古典文学接触比较少的人,自然会觉得自己印象中只会谈鬼说怪的《西游记》突然冒出这么多讲道参禅的东西,这么多似乎是玄之又玄的哲学、宗教术语,那它当然是很牛逼了。


但是,事实是,如果真让具备一点儿宗教知识的人来看它,《西游记》的那些东西并非十分高明,并不是一个具有极高道教修养与禅宗知识的人写的东西。因为具备这种知识水平的人在明清一抓一大把,《西游记》作者还真不够格。当然类似李安纲一类的人,为了另辟蹊径哗众取宠,把《西游记》的道家内丹说演绎得神乎其神,有的没的一通乱说,无非只是名利二字罢了。这样做不是在彰显《西游记》的什么价值,恰恰是毁了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是什么样的就该是什么样的,不是你拿一点儿入门级的无聊解读就能随便讲别人没看懂的。

但是《西游》高贵也正是在于它的“游戏说”,我认为鲁迅只是提出了一个名词概念,他没有说透,也没有说到点上,《西游》的“游戏”是一种智者的游戏,超脱了具体意识形态拘束而做的狂欢文字,作者利用取经这一故事框架,将儒释道三家的任何神圣性、庄严化极尽玩弄,同时利用神魔系统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态也放肆地加以戏谑,他极为享受创作幽默文字与滑稽情节的过程,他乐于把任何你们要认为神圣的东西俗化、民间化、市井化。

同时,作者其实又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他也不希望这部自己悉心经营的文字过于“无用”,所以他将其中一些稍有攀附价值的情节做了所谓哲学上的处理,譬如将孙悟空的生命轨迹附加到心学中“放心”到“收心”的逻辑,其实无非是简单的情节处理与文字机巧,宗教道理无非也只是释道两教寻常的参悟之说,尽管极有哲学奥义,但这在宗教里是很寻常的,不见得是什么大智慧。但是因为它是小说,所以整个取经过程似乎就有了“修心”这一极具哲学蕴意的价值属性了,它便失去了纯粹宗教这一参照标准,那对它的阐释便有了胡说八道的根基了。

作者其实没想着给《西游记》安插一个主题,因为前代诸多的研究都一再表明,种种要给《西游记》定性的人,似乎都在收到这仅有的80几万字的嘲弄,似乎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后人的迂腐,见到和尚就只会想到念经,见到道士只会想到打醮的思维逻辑在他看来可笑之极,他就是要用天马行空、涯涘无碍的文字与情节好好戏弄一下这些刻板的人们。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但正因为它的复杂,所以才塑就了它经典性的形成。没听说谁会讨论《封神演义》《好逑传》的主旨而骂街的,这就是《西游记》的成功,与它被人定性为所谓的奇书、名著是无关的,有关也因该本末倒置过来讨论。

但是,如果你用今天的文学批评眼光来看《西游记》,说它内容不连贯,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人物形象不统一,语言粗鄙等等,这些都是没毛病的。问题是它诞生距今已经四百多年了,你用今朝的剑斩前朝的官能行吗?更何况这对《西游》是不公平的,《三国》《水浒》里面这些问题有的比《西游》更严重,而且就对人性挖掘与深度刻画层面讲,《西游》能把上述两书秒成渣,只不过人们往往被他的俚俗性给蒙蔽了而已。而即便是《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到底几岁谁也说不清楚,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谁受得了?不要纠着一点儿时代局限性的错误就横加指责,《西游记》不仅无愧于跻身“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它也无愧于媲美其他书籍,在有的方面,它甚至可以凌驾于它们之上。


最后,我要挂人了。本来对这个问题没想花时间写字,但今天中午,我只是看到 @枫冷慕诗 回答中的错误给纠正了一下,然后下午就发现评论已经被这位小气吧啦的哥们给删了。所以在那里我不能说话,可是这种愚蠢的错误被不了解的人信以为真就不好了,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自己写一个回答驳正一下,顺带写了点《西游记》的东西,因为它是关于《金瓶梅》的。

他在回答里讲《金瓶梅》最靠谱的作者推断是王世贞,这是能被人笑掉大牙的讲法。清朝人一段时间里也误认为《金》作者是王世贞,这跟他们误认为《西游记》是丘处机写的一样。这一说首先是清初宋起凤《稗说》里讲的:“世知《四部稿》为弇洲先生平生著作,而不知《金瓶梅》一书,亦先生中年笔也”,但没说理由。后来人就开始附会,因为王世贞他爹被严嵩迫害致死,而严嵩死后,他只能找严世藩报仇,而严世藩喜欢读小黄文,于是王世贞就写了《金》送给他,在书页中浸上毒药云云。这一讲法根本就是民间逸文,毫无证据。

当然这也不能说不是王世贞写的,但是到1931年,山西发现了《金瓶梅词话》,吴晗先生于是发表了《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基本敲定清朝人所信以为真的王世贞说是站不住脚的。具体考证自己去查,但这一结论至今也没有太大问题,学界基本不再认为《金》作者是王世贞了,反倒是李开先、贾三近、屠隆等等说法要更有根据一些了。

所以这哥们完完全全在胡说八道,不知在哪听一耳朵阿猫阿狗的东西就当机灵抖出来。学问不行,气量也小的可怜。所以我写这个西游记的回答就是为了挂他,没别的什么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游记》是否被高估了?四大名著该如何排名?关于《西游记》是否被高估,这真是一个能让无数读者从茶余饭后聊到深夜的经典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放下“名著”的光环,回归作品本身,再放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宏大版图里审视。 《西游记》:光环下的争议《西游记》的普及程度,恐怕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
  • 回答
    要说乔丹在篮球界的地位,那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简直就是篮球的代名词,是无数人心中的“神”。那他跟梅西在足球界的地位比起来怎么样?梅西是不是也是公认的“第一人”呢?梅西是足球界的“第一人”吗?这个问题,跟讨论乔丹是不是篮球界第一人一样,会引发无数的争论,但大多数人,包括很多资深的评论员和球迷,都会把梅.............
  • 回答
    吴闲云对《水浒传》和《西游记》的解读,尤其是他提出的“暗线”理论,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他在当下的文化评论圈占据了一席之地。至于他的解读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过度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学术界对他的看法也呈现出多元且略有分歧的态度。吴.............
  • 回答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真假之辩,特别是那个“被打死”的环节,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挖的点。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咱们熟悉的那个“齐天大圣”真的就这么交代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死而复生”或者说“被打死”的情节,并不是只有一个,而且每次的处理方式和背景都不一样。最容易.............
  • 回答
    86版《西游记》在台湾和海外的引进情况非常广泛,并且在台湾本岛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深远的影响。这部经典之作的传播路径和观众反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一、 86版《西游记》在台湾的引进情况86版《西游记》在台湾的引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 早期引进与.............
  • 回答
    关于微博上盛传的《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一集,被打死的是真的孙悟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很多讨论和猜测。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原著情节的一些解读和推测。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原著中的相关细节,以及支持和反对这一说法的理由。一、 关于“真假美猴王”情节的背景回顾在《西游记》第九.............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也触及了现代医疗体系中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将“滥用西医技术”比作“吃人血馒头”,这是一种极为激烈的表达,意在强调这种行为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以及其道德上的罪恶感。而进一步追问“被资本包装的西医本身是否天生就含有杀医因素”,则将问题的焦点引向了医疗体系的内在结构与逐利动机之间的张力.............
  • 回答
    关于陆巍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无治愈一说”的观点,以及晚期胰腺癌是否可以被治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探讨。首先,理解“治愈”这个词在医学语境下的含义至关重要。当医生谈论“治愈”时,通常指的是疾病被完全清除,身体功能恢复正常,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复发。然而,在许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癌症.............
  • 回答
    “中国被西化的趋势是否已不可阻挡?”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准确回答。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影响、经济互动、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心理等。一、 定义“西化”首先,理解“西化”本身是关键。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指西方文化.............
  • 回答
    中医与西医的未来:一场此消彼长的较量,还是殊途同归的融合?“中医和西医,谁将主导未来的医疗健康?”这个问题,或许是当今时代讨论最激烈,也最让人感到迷茫的议题之一。我们身处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西医凭借其严谨的科学体系、强大的技术支撑,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中医,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虑了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情况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被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的金融数学(Financial Mathematics)本科录取,是否需要转专业?答案是:不需要。西浦的金融数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它不是某个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的.............
  • 回答
    西南林业大学校长蒋兆岗的潜逃与被通缉,无疑给这所高校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必然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要详细了解他曾为学校做了什么,以及此事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蒋兆岗在西南林业大学的履职经历与“贡献”作为一名高校校长,蒋兆岗在任期间,其工作内容自然围绕着学校的发展展开。.............
  • 回答
    关于程佳客在《唐人街探案2》中以侏儒演员扮演梅西的桥段,是否应该受到批评,以及其后续的傲慢回应是否需要公开道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桥段的出发点。电影《唐人街探案2》是一部喜剧探案片,喜剧电影往往会利用各种夸张、反差.............
  • 回答
    中医药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许多人对它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然而,当这些传统疗法与现代西方医学的体系碰撞时,似乎总会有些“格格不入”的地方。有些人会因此觉得,是不是西医太死板了,是不是它的条条框框限制了许多本可以救命的好东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到的东西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对两个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命运的解读,以及读者情感投射的差异。西夏公主和“小龙女”(这里我们理解为金庸笔下的古墓派传人,姑且称其为“小龙女”以便于理解)在某种程度上都遭遇了非自愿的侵犯,但我们感受到的情感冲击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让我们来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被卑.............
  • 回答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学界一个颇为 the hot debate 的话题。虽然长久以来,吴承恩这个名字几乎成了《西游记》的代名词,但近些年来的研究,尤其是对相关文献的深入挖掘,却给这个“定论”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讨论。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观点。清代学者开始将《西游记》与吴承.............
  • 回答
    提起西夏,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王朝,一堆神秘的西夏文,以及一个与蒙古帝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听到“西夏史”这个说法?它和许多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不一样,似乎总带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西夏去哪儿了?真的是被蒙古人“灭族”了吗?要回答这.............
  • 回答
    在《西游记》这部宏伟的神魔小说中,菩提老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他不存在于历史的真实世界中,但他是《西游记》世界观中一个至关重要且真实存在的人物。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1. 小说设定的真实性: 作为小说人物,他必然是作者吴承恩构思出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人物和事件.............
  •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期间确实用了14年的时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有“摸鱼划水”的嫌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经历的磨难和需要行进的距离。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游记》的描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会发现这14年的时间,虽然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发展史、科学哲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偏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说法。一、 自限性疾病的概念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限性疾病”这个概念。 定义: 自限性疾病是指那些病程有一定时间限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