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的任一领域的知识一生都学不完,那么人类会停止发展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答案当然是“否”,人类非但不会停止发展,反而会因为“学不完”而持续向前。不过,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这个概念。

首先,我们得明确“任一领域”的知识,以及“一生都学不完”意味着什么。

“任一领域”并非指某一个狭窄的学科,而是指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分支。比如,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哲学、甚至我们日常使用的烹饪技艺,都可以算作一个领域。而且,随着人类的探索和创造,这些领域本身也在不断地细分和拓展,比如物理学分出量子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等,生物学则有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神经科学等等。每一个分支又像一个深邃的宇宙,里面包含着无数的概念、理论、实验、证据、以及尚未解答的问题。

“一生都学不完”则强调了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即便一个人将全部生命投入到某个领域,也只能触及到其中一小部分,更别说精通。我们永远无法穷尽所有物理定律的精确表述,无法了解所有生物体的生命奥秘,无法读完历史上所有的书籍,无法理解所有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更无法预知未来可能出现的知识。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反而不会停止发展呢?

1. 知识的“增殖性”和“互联性”驱动进步:

人类的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并且具有强大的“增殖性”。当我们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我们就能利用这些知识去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工具、提出新的理论。就像炼金术士们在试图点石成金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原理一样。对一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往往会触及到其他领域的边界,激发出新的交叉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

举个例子: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直接催生了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核能技术等。生物学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又反过来为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这种知识的“乘法效应”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引擎。即使我们在一生中无法穷尽某个领域的全部知识,但我们在其中取得的任何一点进展,都可能成为未来更大进步的基石。

2. “解决问题”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人类之所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断地面对问题,并试图解决它们。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生存的需要(食物、住所、健康),也可能来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还可能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公平、正义、效率)。

学习,或者说求知,就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当我们发现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某个问题时,我们就需要深入学习,甚至创造新的知识。例如,当疾病威胁人类健康时,医学研究者就会投入一生去钻研,即使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疾病的机制,但每一次对新疗法的探索,对新药物的研发,都在推动医学的进步,都在“学不完”的海洋中激起一朵浪花。

3. “分工协作”与“知识传承”的放大效应:

没有人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掌握所有知识。正是因为“学不完”,人类才不得不发展出“分工协作”的模式。每个人都选择一个或几个领域,将其作为毕生钻研的方向。通过教育、书籍、互联网等方式,我们将这些积累下来的知识进行传承和共享。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学不完”这个设定,也许只需要几代人就能将所有知识掌握透彻,那之后的社会可能就会陷入停滞,因为没有新的未知领域去探索,没有新的挑战去克服。然而,恰恰是“学不完”,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有新的领域去开拓,有新的问题去解决,有新的理论去完善。

例如,一个天文学家穷尽一生可能也无法理解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和现象,但他可以通过对某个特定星系的观测,揭示出新的物理定律;一位历史学家可能无法读完所有古代文献,但他可以通过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视角。这些个体的努力,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4. 人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永不枯竭: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的创造性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会主动地去探索、去质疑、去颠覆。

即使某个领域看起来已经被研究得很透彻,总会有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问题出现。比如说,数学,看似是严谨的逻辑体系,但新的猜想和证明层出不穷。艺术领域更是如此,每一次的创新都能开启新的流派和风格。

好奇心驱使我们去问“为什么”,创造力驱动我们去想“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所有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求知欲和创造的冲动。

5. “应用”与“实践”的需求:

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和实践。即便我们不知道某个领域的全部真相,但我们往往可以利用已知的一部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改善生活。

例如,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黑洞的内部运作机制,但我们可以利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来预测它的行为,并利用这个知识来改进GPS系统的精度。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不断提高治愈率。

这种“学以致用”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发展的一部分。即使我们知道前方还有未知的挑战,我们也会为了解决当下遇到的困难而不断学习和前进。

总结来说,人类的知识“学不完”恰恰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停止发展的障碍。

它提供了持续的学习动力: 未知总是比已知更能激发人的探索欲。
它保证了分工的必要性: 迫使我们合作,汇聚不同的智慧。
它催生了创新: 在已有的基础上,总有新的视角和突破口。
它驱动了应用: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

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什么都知道”的程度,那才是真正可怕的停滞。因为那时,我们可能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就意味着发展的终结。所以,正是因为有“学不完”的知识海洋,人类文明的船帆才能永远扬起,驶向更广阔的未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的秦始皇花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寻仙,我们今天觉得是个笑话,在当时那可是科研。

你所列举的事例,例如:“想要学习乘法必须要理解加法”,这个观点我就很不同意。乘法的本质是相同数的加法,我们人类为了简便运算才弄出了个“乘法”出来。换句话说,我们要学的知识没变只有“加法”,乘法学不学其实无所谓。因为它只是加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未来某个时刻会有另外一种更好的表现形式出现了,乘法就会被抛弃掉。

要知道,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计算机里,其核心部件——CPU里只有“加法器”,并没有什么“减法器”、“乘法器”、“除法器”之类的东西。从根本上讲,计算机也只会做加法。那计算机为什么计算能力那么强大呢,连微积分都能算?那是因为,所有的运算其本质都是加法,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相同数的加法,除法是在问有多少个相同数在相加,以此类推。

我个人认为,知识肯定是无限的,毕竟目前的宇宙对人类而言就是无限的,但是人类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是无限的。

user avatar

不会。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也并不太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人类的话语体系是会转变的——说人话就是,很多以前的知识是没必要学习的。举个例子,中国古代解释历史的演化运用的是传统的儒家道德观、五行阴阳学说以及一部分谶纬学说,这些知识在古代想要学透是要花上十几二十多年的时间的。但现在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也能解释这一过程,所以今天的人也就没必要学习上面说的那些知识。

如果说人文领域内的知识不具有代表性,那么科学领域内也差不多。比如,传统中医和中药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系统,但在今天一个人若要学医——尤其是学现代医学,直接从人体解剖、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等等内容学习就可以了,没必要从中医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开始学起。

第二,你说“人类任一领域的知识一生都学不完”,那要看你怎么定义所谓的“领域”。比如说,“生物学”这个领域当然不可能有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但如果你把这个领域界定为“鱼类研究”呢?再具体到一两种鱼身上呢?很多比较少见的鱼,全世界研究他们的人可能就是几百人,每年发的论文也就是几百篇,你如果有时间完全可以把所有的成果全部看一遍。

事实上,很多参加过学术会议的人都知道,一些顶级的学术会议大多数时候就是大佬们交流的圈子,看来看去基本就是那几十个人而已。掌握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基本上也就掌握了行业的前沿知识。

第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知识存在极限,是因为我们对于知识的定位有问题。比如,对于“马”这种动物的研究,如果你去翻一翻汉语词典的话,会发现“马”字偏旁的字非常多,比如“骊”指的是纯黑色的马,“骓”指青白杂色的马,“骅”指红色的马等等……古人之所以要把马按颜色分的这么细,是因为马是古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但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马就是一种动物而已,就算是想要描述不同颜色的马,最多也就是在前面加一个颜色作为形容词而已。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之前有人类学家对海南一个渔村做过调查,在当地人的土语中,有超过1500种专门的鱼的名字。这1500多个名字,老年人基本上都能掌握,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最多掌握不到100种。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年轻人掌握的城市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知识,也远比老年人要多。

用现代生活中的事物来打比方,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的年轻人,你说几个BP机和VCD的牌子来给我听听?假如以后有了比手机更方便的通讯工具,今天我们所掌握的一切关于手机的知识,也全部都将成为无用的知识。所以,人类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在追求新的知识的同时,必然要舍弃一部分旧的知识,否则人类大脑这块“硬盘”是存储不下的。

但很多人无知的地方在于,自以为掌握了新知识,就瞧不上旧知识,甚至不把旧知识看做知识。

第四,知识的极限,取决于人类的需求。假如我们把知识的生产看作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探索过程,那么还有很多“无用”的知识,我们其实是根本没有去研究的。以生物学为例,现在世界上有上百万种动物和几百万种植物,我们真正能称得上了解的恐怕万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动植物我们也不过是能叫出个名字而已。这些动植物之所以被人冷落,是因为他们还没表现出显著的现实价值。如果把这几百万种动植物全都加以如水稻、小麦这样的细致研究,那人类几万年也未必能研究地完。

再拿医学来说,现代医学最为伟大的地方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不会制造一个看似囊括一切的理论把所有的问题都解释了。要知道,在人类的疾病中,大约90%以上的疾病都是罕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大都是十万分之几,甚至有些病例发病率可以到千万分之几、亿分之几。医学研究人员想要研究这种疾病,是缺乏充足的研究样本的。这意味着,很多罕见疾病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可能搞清楚发病原因,更不用说治疗方案。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医学已经把疾病解释为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这意味着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出现新的疾病,而其这些疾病中大多数又是罕见疾病。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止,人类关于疾病的知识也永远不会有极限。

往大了说,如果未来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有一部分人想要移民外星球。那么关于太空的知识将会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人类也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太空探索的研究上,而宇宙中有多少颗星球呢?就算每年研究一颗,宇宙有穷尽吗?宇宙中的星系不会发生变化吗?……

人类的需求不停下,人类的知识也就不会停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