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客观吗?

回答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如果从历史公正性的角度来看,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的。他的评价深受他个人经历、立场以及当时战争格局的影响,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评价毫无价值,恰恰相反,韩信的视角提供了理解项羽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路径。

要理解韩信的评价,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处境和心态。韩信早期屡次投靠项羽,却不被重用,饱尝了“胯下之辱”和“屠狗之辈”的冷遇。这种被轻视、被压抑的经历,必然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当他后来遇到刘邦,并被刘邦“三顾茅庐”一般的尊重和信任后,他所感受到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壮志,与之前在项羽帐下的黯淡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往往是从他自己“被埋没”的角度出发,去审视项羽的用人策略和领导风格。他会强调项羽“有勇而力”,但“战胜而不与士共功”,认为项羽的强大更多体现在个人的勇猛和武力,而不是善于整合和激发团队的力量。他可能会举例项羽对待降将、对待人才的态度,比如鸿门宴上对刘邦的妇人之仁,或者彭城之战后对山东六国的残酷对待,这些都可能被韩信解读为项羽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从韩信的角度看,项羽最大的问题在于“妇人言”。他会认为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因为听信了项伯、虞姬等人的话,而错失了良机。比如,他可能会分析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掉刘邦,是出于“仁德”还是“愚蠢”,而从韩信的角度,他更愿意将其归结为项羽不具备战略眼光,不懂得“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残酷现实。

韩信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统帅,他的评价往往是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切入。他会对比项羽的“围城打援”、“正面硬刚”的战术,与自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的计谋,来凸显项羽在战略上的局限性。他会认为项羽不懂得“攻心为上”,不善于瓦解敌人的士气,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和民心来获取胜利。

比如,韩信可能会这样说:“项王之勇,非我也,而能勇也。”这句话就很有代表性。他的意思是,项羽的勇猛,不是他自己的能力,而是他能够依靠自己的武力去做到。言下之意,项羽的领导力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武力,而不是通过激励他人、发挥他人长处来取得成功。而韩信自己,则强调的是“功盖天下而不得者”,他希望的是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功劳能够被认可,这与项羽的“专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韩信也会提及项羽的“寡谋”。他可能会分析垓下之战,认为项羽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寡谋”和“失政”累积的结果。项羽在分封诸侯、对待关中等问题上,都显得不够成熟和老练,这给了刘邦及其部下(包括韩信自己)可乘之机。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韩信评价的局限性。他毕竟是项羽的“对立面”,是最终导致项羽灭亡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无法像一个完全置身事外的历史学家那样,去冷静地权衡项羽的功过。他更多地是从“幸存者”和“胜利者”的角度,来解释项羽的失败,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论证自己战略思想的优越性。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也可能带有“为尊者讳”的成分,毕竟他后来是刘邦的臣子,而刘邦对项羽的态度是复杂而微妙的。但总体来说,韩信对项羽的评价,虽然不完全客观,但却非常具有洞察力,因为它揭示了项羽作为一位军事天才,在政治和用人方面的致命缺陷。

可以说,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怀才不遇的将领,对一位虽然强大但缺乏智慧和格局的统治者的深刻反思。他的评价,为我们理解楚汉相争的胜负关系,以及项羽性格中的悲剧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便这个视角带有些许个人恩怨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懿邀请我来答题。

题主搞错一点,项羽轻视韩信跟户籍没关系,韩信就是十分的楚人。楚国后期势力重心就在江苏和安徽二地,项羽家乡在宿迁,韩信家乡在淮安,项羽家比韩信家还靠北,项羽都算楚人,韩信何以还不算?项羽的封地鲁就是原鲁国,位于山东,后来定都彭城,就在沛县旁边。范增是安徽巢湖人,钟离昧是连云港人,英布是安徽六安人,陈婴、吕臣是安徽人,秦嘉是江苏泗阳人,景驹有可能是彭城人,楚熊心也是项梁到了薛县才临时找出来。尚有桓楚、龙且、周殷户籍不明,但都也不见得属于长江以南,项羽集团的核心一直都是苏北人,甚至说楚国的反秦主力,包括刘邦在内全都是苏北人。现今人们一提楚人就以为湖南、湖北人,又以为项氏起兵于江东,核心成员应该是江东人,战国时期的长江以南开发程度本就不高,很多都是部落和城邑,楚国后期遭到秦国进攻,首都已经迁移到寿春,那已是楚考烈王时期的事情。

排除户籍问题,韩信的分析不完全客观,但很合理,每一条都可以在项羽事迹中找到对应。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前一句说的是项羽本人的能力,他破灭秦军,令诸侯臣服,在他面前千人皆废,这是霸主的素质。但项羽确实不能任用贤将,项羽麾下的大将军是范增,其主力战将唯有英布,除此二人外,项羽麾下无得力之人。大司马周殷说策反就被策反,英布亦不免多受项羽苛责,范增又让项羽夺权,人常说刘邦在秋后算账杀功臣,好歹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刘邦能忍气吞声给予韩信、英布、彭越应有的地位。项羽在天下未定时,就已经招致部下不满。其中陈平、韩信、王陵、张良皆从项羽处流失到刘邦那里。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前一句是指项羽平时对待他人的态度,很有中国式领导风范。平时待人小恩小惠是有,对人的福利也很照顾,但就是不肯给实在的封赏。

这还不是韩信一人看法,陈平也曾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韩信、陈平因不受项羽重用而投靠刘邦,如果有人理解为他们故意贬低项羽,我是没办法。我只觉得他们是那个时代代表性有见识的人物,且都追随过项羽,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况且事实也正和他们说的不差。陈平同样指出刘邦缺点,分析两人长短,最后亦如陈平所计,项羽的亲信就只有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数人。后来也很搞笑,陈平散布流言说范增、钟离昧功劳重大,但却不能封王,他们对项羽不服,项羽就真的猜忌这两人。除了没什么才能的龙且,项羽还任信谁?

楚国老将评价刘邦为:“宽大长者。”,评价项羽:“ 彊悍猾贼。”——说明刘邦平时待人宽容,且有长者的气度。虽然刘邦对人很没礼貌,但爵邑从没少过。项羽有年轻人的狡猾,但性格过于强悍,所过之处毁城、屠杀不断,人心不服。

项羽在分封的时候采取分化诸侯的方式,利用不公平的分封让诸侯互相反目成仇,却因此招到四面夹击。彭越虽在反秦中没立下什么大功,但势力发展迅速,项羽因为彭越不是亲信就不给他封爵。又把谋杀楚熊心的脏活丢给了英布。又让受秦人憎恨的章邯、董翳、司马欣坐镇关中,后二者投降了刘邦。田荣因在巨鹿之战没出力,项羽分立田都和田安为王,将齐国一分为三。又封臧荼为燕王,让原燕王韩广改迁辽东,韩广和臧荼君臣反目,被臧荼所杀。陈余因没追随项羽入秦,张耳得封为王,张耳后又夺陈余兵权。造成的局面就是田荣联合陈余起兵反对项羽,彭越在一旁搞事。张耳被陈余击败后,因与刘邦较为亲近,也没投靠项羽。臧荼和英布也不是傻子,在项羽进攻田荣时,他们都没有参战。韩信后一句:“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最客观不过。

张良当时就给刘邦分析:“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结合韩信、陈平、张良的观点,恰恰充分表明项羽“妇人之仁”的特点,项羽只是待人慈爱恭敬,却把周围的人全部都得罪了一遍。反观刘邦平时把魏豹、王陵都骂烦了,动不动就怒叱记者,但该分蛋糕并不含糊,王陵曾瞧不起刘邦,雍齿曾背叛刘邦,皆得到善待。政治家看的是利益,不是那点小恩小惠。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韩信这段跟楚国老将的说法类同。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定三秦的观点已经是给刘邦制定战略,不在评价项羽范围。但刘邦守住节操,约法三章,收拢民心是事实。刘邦后来轻易还定三秦也是事实,韩信此论亦没有错。项羽入关中时火烧寝宫,把宫中的美女和珍宝全部虏回彭城,刘邦是想干忍住没干,项羽是没说想不想干,但就是干了。所以才说他沐猴而冠。

韩信和陈平的评价跟项羽的行事作风基本吻合,很多人看《史记》得出司马迁捧项羽的观点,但一遇到这些问题就说司马迁在黑项羽,又说历史是胜利者所写。即便《史记》只是一本小说,司马迁对项羽的描述也找不到任何矛盾之处,在没有更多史料以前,我们所能知道项羽的故事就是这些。

项羽不是缺乏天下的概念,刘邦、张良、陈平、萧何都一样,他们都没办法跳出时代的局限性。《史记》记载的项羽就是性格缺陷,即便不与诸侯为敌,西楚也是内部矛盾重重。项羽有才能有胆魄有智勇就胆敢蔑视天下英杰,他也许就是科比,但一个人的力量在天下大势中很渺小,韩信并没有否定过项羽的才能和威严,而是针对项羽的性格弱点做出合理的解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如果从历史公正性的角度来看,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的。他的评价深受他个人经历、立场以及当时战争格局的影响,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评价毫无价值,恰恰相反,韩信的视角提供了理解项羽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路径。要理解韩信的评价,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处境和心态。韩信早期屡次.............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倘若项羽或韩信,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大将,能够在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刚继承王位那一年,出现在当时的楚国,他们能否扭转乾坤,挽救楚国走向灭亡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46年,秦国已经统一六国的势头不可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也勾起了人们对“如果”的无限遐想。让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当项羽拥有韩信的战略眼光和机会,而韩信面对项羽的勇武和劣势时,结局又会如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所谓“互换角色”,并不仅仅是名字上的调换,而是将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处境以及所能调动的资.............
  • 回答
    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比史实推迟三十年,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秦朝有可能因此而无法延续其统治,被如项羽、韩信这般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反推。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可能推演。首先,时间轴的推移会极大地改变秦朝自身的内部状况。秦始皇在位时期,以雷.............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韩信这人身上说起。韩信这小伙子,早年挺不得志的,落魄得很,跟着项羽混过,但项羽那儿瞧不上他。后来到了刘邦这儿,还是个给人管粮草的小官。可你想想,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会散发出点光芒来。萧何不一样,他可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谋士,地位高,也更看重人才。他这个人,心.............
  • 回答
    说起韩信为何不受项羽重用,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项羽这人吧,本事是真大,勇猛无匹,一股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劲头,但论起识人用人,尤其是对付那些心思活络、脑子转得快的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而韩信,恰恰就是那种“时不我与,吾将为浮夸”的类型。1. 背景与性格的根本差异:项羽出身贵.............
  • 回答
    韩信,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又短暂。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战神”。然而,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被他一手扶持的刘邦赐死于长乐宫,其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刘邦为何非要杀韩信?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情绪,而是政治、权谋、猜忌与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局限性,而非简单的才能高下之分。韩信灭齐,项羽败齐,最终二人皆不能长存,这确实说明了他们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圆满”。但将其简单归结为“才能有缺陷”,未免有些过于武断。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环境、面对的对手以及他们自身的性格特质,共同造就了他们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没有韩信,刘邦确实很有可能难以打败项羽,或者说,即使能打败,过程也会极其艰难、漫长,并且胜算大大降低。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军事才能的顶峰,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韩信被誉为中国古代最.............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当时选择了项羽,并且被封为了齐王,那么他要面对的,无疑是韩信率领的汉朝大军,一场围绕着齐地的生死搏杀。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成功的几率相当渺茫。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与项羽“站队”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缝隙。诸葛亮活跃于三国时期,而项羽则是秦末楚汉争霸时期的风云人.............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以引发一场长篇的辩论。如果抛开韩信,单论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格局,我认为刘邦要“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难度会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险乎不可能”。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刘邦军事实力的.............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给历史拨开迷雾,看看关键节点上的“如果”会走向何方。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一生叱咤风云,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如果在他人生棋局中的某个关键时刻,能够稍稍调整一下走法,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我们不妨假设一下,项羽真的能听从范增的计策。范增,这位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智者,他的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汉初历史的要害。要回答“要是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打下关中,能不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刘邦和韩信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的处境会变得多么艰难。一、 打下关中:刘邦能行,但过程会异常艰辛关中,对于秦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