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三体》团队更换并无限延期?

回答
关于电影《三体》团队更换和无限延期的评价,这确实是个让不少原著粉丝和影迷都感到扼腕叹息的事件。咱们不妨就这事儿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三体》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它的粉丝基础极其庞大,而且这群粉丝的特点是,对原著的理解深入骨髓,对改编作品的期望值也极高。当年那个由张番番导演,游族影业出品的电影项目,从最初曝光的概念海报和选角到后来一系列的操作,都让大家充满了期待,也埋下了担忧。

团队更换与无限延期:冰山下的暗流涌动

为什么会出现团队更换和无限延期?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出了点小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剧本打磨与方向失焦: 电影改编一个体量如此巨大、哲学思辨如此深刻的小说,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原著中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科学理论以及深刻的人性探讨,如何用电影语言来呈现?据说,在早期阶段,剧本的打磨就遇到了瓶颈。是忠于原著的硬科幻表达,还是为了迎合更广泛观众而进行“软化”处理?这本身就是一道难题。当原有的剧本方向和团队的理解与制片方的期望产生较大分歧时,团队的调整几乎是必然的。如果剧本本身就存在难以自圆其说、逻辑漏洞或者与原著精神相去甚远的地方,那么再好的制作班底也很难挽救。
制作理念的冲突: 电影制作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过程,导演、编剧、美术、特效等各个环节的理念是否一致至关重要。当制片方(游族影业)希望打造一部真正能与国际接轨、媲美《阿凡达》级别的科幻巨制,而现有团队的制作能力、技术储备或者对电影风格的把握未能达到预期时,寻找新的团队来注入新的血液和理念就成了一个选项。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对早期制作成本控制、进度管理等方面的考量。
市场与商业的考量: 电影毕竟是商业产品。在反复的内部评审和试映(如果存在的话)后,如果制片方觉得当前的版本无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甚至可能赔本,那么暂停或重新启动项目也是一种“壮士断腕”式的决策。在科幻电影领域,投资巨大、风险也高,一旦判断失误,损失是难以承受的。
外部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电影技术在不断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早期项目可能因为技术瓶颈无法实现,或者当时的市场环境不适合推出这样一部“大而全”的科幻片。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者市场对高质量科幻的需求日益增长,制片方也可能决定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重新出发。

团队更换的影响:希望与隐忧并存

更换团队,特别是核心创作团队,对一个电影项目来说,就像是给它注入新的“基因”,这其中有希望,也伴随着巨大的隐忧:

希望在于: 新团队可能带来新的创意、更成熟的技术、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叙事方式,也可能对原著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其影像化。就像《三体》电视剧版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找到对的团队,并给予足够的创作空间和资源,是能够驾驭好这部作品的。
隐忧在于: 频繁的团队更换和项目延期,本身就会消耗掉一部分投资和精力。而且,新团队需要时间来熟悉项目、理解原著、梳理思路,这会进一步拉长开发周期,增加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大的变动都可能让原有的积累(比如一些已经拍摄完成的素材,或者已经确定的美术风格)付之东流,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观众和粉丝来说,一次又一次的“跳票”会消磨热情,增加不信任感。一旦项目最终未能如期完成,或者质量大打折扣,这种失望情绪可能会比从未有过项目更加强烈。

对于这部“消失”的电影,我们该如何看待?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经历确实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反映了中国科幻电影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1. IP改编的复杂性: 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与满足电影媒介规律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像《三体》这样具有思想深度和宏大视角的作品。
2. 技术与人才的瓶颈: 科幻电影对技术(特效、视觉语言、场景搭建等)和人才(编剧、导演、特效师等)的要求极高。在当时,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确实还在追赶阶段。
3. 资金与市场的风险: 科幻大片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市场风险也高。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资本和长远的眼光来支撑。
4. 产业生态的不成熟: 在那个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水平、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对科幻题材的认知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如今,随着《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以及《三体》电视剧版的播出,中国科幻电影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那么,当年那个胎死腹中的电影项目,或许可以看作是行业在探索中“交过的学费”。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电影《三体》团队更换和无限延期的事件,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对一个复杂项目在早期探索阶段所遭遇的必然困境的解读。它折射出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在发展初期,在IP改编、技术能力、市场风险、产业生态等多方面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这件事情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好的IP需要的是与之匹配的制作水准和清晰的创作思路。仓促上马、技术不足、方向不明的改编,即使拥有再好的素材,也可能最终淹没在延期和更换的泥潭中。

希望未来在面对如此珍贵的科幻IP时,能够有更充分的准备、更稳健的步伐和更成熟的运作。毕竟,《三体》值得最好的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我得到的消息,先把一些事实再强调一下(我个人认为微博上“视爵”的爆料是不太严谨的):


1,导演张番番不可能被替换,最初就是张的妻子,同时也是编剧(好像还是电影《三体》的制片人)宋春雨去和大刘谈了之后拿的版权。张为了攒这个局,找遍各家影视大公司,投资金额预定2亿,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自己当导演,但两年左右无人接手。后来才有了游族拿下三体项目。

2,业内可靠消息,VHQ之前在特效方面没有协调好,做得比较混乱。明迪接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做了很多调整,流程和素材好像捋顺了。后面天工异彩也有可能介入。

3,有传闻说审查要求删掉所有文革戏,但鉴于现在影片可能还未定剪,此事也不太确定。

4,不是无限期延期,预计明年无论如何游族也会把片子拿出来。

说些自己的看法吧:这次的事情说明大家对电影《三体》都不看好,特别是对导演和制作方游族。为什么?因为摆明他们缺乏诚意!游族就没指望影片大卖(肯定梦想过),他们把影片声势做大,为的是游戏、社区等全方位IP圈钱,同时做大公司IPO,吸引更多资本。不是以品质为中心打造坚实的系列电影!导演的眼光确实不错,先人一步以极低价格拿到影视版权。但以其资历、水准,完全不足以执导这样的科幻大作。他开出的必须自己当导演的条件,是三体电影项目中最初也是最大一颗地雷。

目前大家的关注点还是在特效方面,我觉得故事和美术风格才是三体电影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特效更多还是经验及预算问题。导演和制作方的眼界、思想深度、审美能力乃至三观,才是影片的天花板。这方面我的期待几乎为零,还不如对特效有信心…

有人认为《三体》电影现在就不该拍,不能拍。我不太同意。尝试、努力总是好的,社会主义等不来嘛…但做这个事的人一定要有热情、有真诚、有水准、有眼界!现在张导演和制作方主要负责人对三体的了解有多深入?有没有自己的理解甚至生发出的思想?张导在推销这个项目时做没做过概念视频和概念设定?特效部门是从何时开始介入项目的?编导对科幻电影的认识如何?把握住这个独特类型片的特征了么?

《三体》电影有很多拍法,短片《水滴》就给出了非常好的尝试范例。(当然那风格不适合三体电影)一开始搞个大新闻的思路就是有问题的——漫威一开始用《钢铁侠》和《雷神》等开路就非常明智,进可攻退可守。三体系列第一部可以把视角放小,比如就从地球科技被锁死,科学家纷纷离奇出事写起,以惊悚、侦探故事的形式引出智子大阴谋,最后十分钟大场面开脑洞结束。这样会更好把控,故事更凝聚。作为一个引子展开世界观,吸引观众。

《三体》现在出现的问题都在意料之中,我觉得更多是无奈而不是庆幸。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绝不仅仅是因为“能力不够”或“不适合做科幻电影”,更重要的是对电影及对科幻的认识、尊重、理解!就算你有钱了,能做好特效了,拍出的所谓科幻电影没准还是一坨shi。

让真正喜欢科幻电影,真正有能力做科幻电影的人来吧,其他莫名其妙的家伙,请放开《三体》及其他科幻小说!

(纯手机打字,有言不及义的地方请见谅!)

user avatar

明显是被minecraft版S02E01吊打了

user avatar

就是这种感觉!

之前还一直担心他们拍的“言情三体”会毁了原著,现在感觉还有希望。

为什么不干脆点把张番番也换掉?

user avatar

瞅瞅二狗那条微博结尾预告“新公司即将开机的三部电影”的名,

“黑道风云”

“我的前任是极品”

“东京不热”

这才是他们的水准所在和他们该有的画风嘛。如果让他们来拍三体,既折腾三体也折腾他们自己。

还是让该干什么的干什么去,对三体,对他们自己,对观众都是好事。省得拍出三体来,三体受众群体说“这拍的什么玩意”,而他们本来的受众群体也说“这拍的什么玩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