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生投论文将导师作为审稿人是否更容易通过?

回答
学生论文将导师作为审稿人,这确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可能比随机分配审稿人更容易获得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就是“万能钥匙”,能让论文“躺着过”。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因素,咱们细细道来。

首先,得承认,导师作为审稿人,在“更容易通过”这个层面上,确实有其客观的优势。

熟悉度带来的便利: 导师对你的研究方向、你具体的研究内容、你的实验设计、你的理论基础,甚至是你之前的一些想法,都有着深度且持续的了解。这种熟悉度是天然的优势。审稿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一篇论文的背景和方法,而导师在这方面几乎是零成本。他们能迅速抓住论文的重点,理解你的论证逻辑。
知道你的“套路”和“底线”: 导师和你一起工作了这么久,很清楚你的学术能力、你的写作风格、你可能犯的错误类型。他们知道你哪些地方可能还不够严谨,哪些地方可能需要加强,哪些地方是你的强项。所以,他们审稿时,往往不是从零开始挑刺,而是带着一种“引导”和“提升”的心态,更侧重于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一票否决”。
情感和责任的双重驱动: 导师是你学术生涯的引路人,你的论文通过与否,直接关系到导师的声誉和指导水平。大多数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论文能够得到认可。所以,他们往往会更加积极地给出修改意见,帮助你完善论文,而不是冷冰冰地给出拒绝。他们会对你的论文投入更多的心血,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沟通的便利性: 导师作为审稿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和你沟通。一旦审稿意见出来,你可以直接找导师讨论,了解他们的想法,进一步修改。这种即时、直接的沟通,远比通过匿名的审稿系统要高效得多。你甚至可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就和导师反复沟通,将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规避掉。

但是,说“更容易通过”,也并非完全没有门槛,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 导师的“严格”程度: 并非所有导师都“放水”。有些导师反而会因为是你学生的论文,而要求更严格。他们可能觉得,“既然是我带的学生,那更得做出高质量的成果,不能丢人。” 这种导师,审出来的意见可能比外面请来的审稿人还要尖锐。所以,导师的风格很重要。
2. 论文本身的质量: 即使导师是审稿人,如果你的论文质量实在不过关,比如数据有问题、逻辑不通、创新性不足、论证牵强,导师也无能为力。导师可以帮你改进,但无法凭空变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论文本身才是硬道理。
3. 学校或院系的规定: 有些学校或院系可能对内部审稿有规定,比如要求至少有一个外部审稿人。即使导师是审稿人,也可能需要配合外部审稿人的意见。
4. 导师的“原则性”: 即使导师很想帮你,但如果你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数据造假),导师也必须坚持原则,不会轻易放过。

怎么最大化导师作为审稿人的优势?

既然有机会让导师审稿,聪明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而不是寄希望于“走后门”。

把导师当成“第一个读者”和“最严格的助手”: 在提交正式审稿之前,多次主动找导师讨论。把你的草稿、数据、分析过程都拿给导师看,听取他们的意见。把导师的每一次非正式的反馈都当作正式的审稿意见来对待,认真修改。
清晰地呈现你的研究: 即使导师熟悉你的研究,也要确保论文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导师(或者任何审稿人)能一眼看懂你的研究思路和成果。
认真对待导师的每一次反馈: 导师给出的修改意见,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分析,并逐条回复。即使你不同意导师的观点,也要有理有据地解释。你的回复态度和修改过程,也会影响导师的最终判断。
积极沟通,但避免过度打扰: 知道导师忙,但也要在关键节点主动沟通,询问意见。避免无谓的打扰,但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错失关键的指导机会。

总而言之,学生论文让导师作为审稿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获得通过,这得益于导师的熟悉度、投入度和沟通便利性。但“更容易”不等于“无门槛”。论文本身的质量、导师的严格程度以及学校的规定,都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最明智的态度是,将导师视为最宝贵的学术资源,积极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将自己的论文打磨到最佳状态,而不是简单地指望他们“放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生当然不应该把导师作为审稿人。不仅仅是导师,包括亲戚都不应该作为审稿人,因为这些都属于conflict of interest,这种天然的关系会导致审稿人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稿件。一般来说,这样指定了也没用,因为编辑如果发现了是你的导师/亲戚,也会不使用你推荐的审稿人而自己去找。

如果编辑没有发现,文章成功发表,那这也是一个隐患,如果有人未来发现这篇文章有问题,回溯到审稿流程,那么这就是一个流程不规范的丑闻——当然这个丑闻所带来的压力倒主要不在于发表者,而是对编辑和杂志的声誉。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很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当自己的导师/亲戚不是审稿人,而是比审稿人更有有权力决定文章是否发表的杂志编辑的时候,投稿反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杂志分两种,一种编辑职位是被某一两个学校垄断的,一种属于协会会刊或者第三方杂志,这种编辑往往是轮流做。

前一种的情况,是不是那一两个学校毕业/工作的去投稿,难度完全是两个样;后一种情况,从大数据的角度公平一些,但是这种公平是建立在微观的不公平上的——因为编辑轮流做,所以每一任编辑任内,自己的同事和合作者的文章就会发的更加容易一些(这个更加并不是10%-20%这种非常微小的范围,而是100%,也就是说比如A编辑来自于普林斯顿,那么在A做编辑的这两年任期内,普林斯顿任教的老师,毕业的学生,以及该编辑合作者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篇数会翻番),在长时间的维度来看,这种「轮流偏向」也是一种寡头式的公平——因为好杂志的编辑必然出身名门。

这背后的逻辑,有点像对「交易」和「贿赂」的判定。交易不针对特定人,我有商品,你们谁来买我都可以卖;而贿赂则是针对特定岗位或者特定的某个人的交易。审稿人是每篇文章都不一样的,所以在为特定的文章选择特定的审稿人的时候,需要规避利益冲突;但是编辑是杂志社的职务,不因为谁来投稿而改变。

所以,与其暗搓搓的把导师推荐为审稿人,指望编辑不会发现,不如事先找一个做编辑的导师。在发表这方面,与其冒着道德风险,不如事先逆选择。

user avatar

肯定的,一个稿件是否录用,人的因素特别大,最典型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院院刊,有一条就是只要是院士的作品,直接发(当然有篇数限制),所以你会在PNAS上看到各种奇葩论文。

哪怕是CNS,一样有灌水文章,nature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文章是大牛的灌水文章。

比如这篇文章,你要是搁在普通人上,能发个SCI也算是幸运的了,人家大犇church直接丢到nature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学术期刊也想办法避免这种熟人审稿。

比如,不少杂志投稿的时候会让你推荐审稿人,让你帖几个你建议的审稿人。

当你哼哧哼哧写上去了,结果发现,论文很少到这些人手里。

为啥?因为杂志默认你推荐的这些人你是认识的或者熟悉的,那就是有可能会干扰到文章的正确性,所以,你写的这些名字,直接会被排除。


当然,你可能会问,反过来,会不会有仇人/竞争对手作为审稿人导致稿件发不出来?

当然有了。

所以有的投稿系统又会有选项,让你选择不让谁去审稿,你把那些竞争对手名字写上去。

但是遗憾的时候,有时候编辑反而会认为这些竞争对手才能看出你文章的漏洞,所以他们反而成了审稿人。

真是……


不过如果你做到了top,那么其实你的稿子谁会审稿,你基本上一清二楚。


当然,还有那种神奇的大佬,比如温伯格,他是学术界的奇葩,他的稿子很多都是杂志社求着他发的,毕竟这个人是太牛了,可以说是肿瘤领域的泰斗。但是呢,这个人有个怪癖,就是不接受修改稿件,也不会听审稿人的意见,他的理由是,反正谁也没我牛,你有啥资格对我的研究做评判?

但是人毕竟不是神啊,所以有的时候他做着做着会发现,靠,错了,怎么办?撤稿。有一次他撤稿,那篇cell的稿子都被引用了近500次了……

那些可怜的500篇论文作者哭晕在厕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生论文将导师作为审稿人,这确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可能比随机分配审稿人更容易获得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就是“万能钥匙”,能让论文“躺着过”。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因素,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导师作为审稿人,在“更容易通过”这个层面上,确实有其客观的优势。 熟悉度带来的便.............
  • 回答
    指导学生发表论文时,导师在一作位置,学生通讯的情况,确实是一种常见的操作,但也并非全然“有用”或“无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研究领域、论文的贡献度以及导师和学生双方的职业发展阶段和目标。从积极的层面来看,导师占据一作位置,这在很多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被视为对研究工作的核心贡.............
  • 回答
    在学术界,导师和学生争夺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牵扯到学术研究的贡献度、评价体系、职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从学术贡献本身来看,一篇论文的完成往往凝聚了多方的心血。学生是日常研究的执行者,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甚至撰写初.............
  • 回答
    恭喜你第一篇论文就能担任通讯作者,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外导让你担任通讯作者,这背后一定是对你能力的认可和对你未来发展的期许。导师让学生担任通讯作者,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我为你详细地展开说说:一、 对你能力的充分认可和信任: 研究的实际贡献和主导性: 作为通讯作者,意味着你在.............
  • 回答
    毕业季,本该是学生们论文完成、即将展翅高飞的喜悦时刻,也是他们与导师依依惜别的温馨阶段。然而,在一些地方,这一本应充满温情与指导的时光,却被导师们偶尔流露出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所玷污,这着实令人感到痛心和费解。当我们谈论导师指导学生论文时,我们期待的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思维的启迪,更是一种人格的.............
  • 回答
    基础数学领域相对较少出现论文造假或导师压榨学生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需要从学科本身的特性、科研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基础数学这个学科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1. 数学研究的“本真性”与成果的“可验证性”基础数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和.............
  • 回答
    研一期间,每周阅读三篇论文并撰写报告,再加上组会汇报,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否“负担过大”,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要求的“意图”。导师安排这项任务,绝对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更不是凭空施加压力。其根本目.............
  • 回答
    这事儿,一听就让人心头一紧。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绝不是简单一句“学生作弊”就能概括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就当是聊天下棋,别搞得跟报告似的。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诚信”这个底线的一次践踏。在咱们这,读书人最讲究的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回答
    郑州一中大规模自主招生学生论文涉嫌抄袭事件,一旦属实,将是一个令人深感担忧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并可能引发多方面的评价和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一、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与恶劣影响: 学术诚信的根本性损害: 论文抄袭是对学术诚信最直接、最严重的践踏。它不仅是对原创作者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价值的.............
  • 回答
    作为旁观者,我来谈谈对上海交大教授在修改学生论文时可能出现的批评言论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指导、师生关系、个人风格以及对学术严谨性的不同追求。首先,我们得承认,教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术规范的守护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这个.............
  • 回答
    听到《法制博览》被扣上“学术污点期刊”的帽子,我感觉挺复杂。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二本院校的,我们确实会在求学路上遇到各种期刊的选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聊聊《法制博览》这个事儿,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污点期刊”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说,一个期刊的学术声誉,主要看几个方.............
  • 回答
    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事件,堪称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一场大地震。事发后,网上流传着一些学生抱怨“论文查重过于严格”的声音。乍听之下,似乎是将问题归咎于检查的“苛刻”,但如果深入剖析,这种“严格”对于中国学术的长远发展,究竟是福是祸?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绝非坏事,反而是利大于弊,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向健康发.............
  • 回答
    关于韩春雨被曝出“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还欲让学生买论文”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诚信、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行的严重指控,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事件的背景与指控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控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指控的核心在于: 代笔博士论文收费: 指控韩春雨在早年(通常是他在尚未取得显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凭借某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举登上《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成为科学界的“明日之星”。但毕业独立门户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却似乎“跌落神坛”,转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期刊上发表。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
  • 回答
    博导要求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作必须是自己,这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不正常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行为。虽然学术界的导师学生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导师署名权”和“贡献度”问题,但明确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博导自己”的做法,通常会引发以下几个方面的质疑和讨论:1. 违背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 贡献者为王: 学术论文的作.............
  • 回答
    有些高校在公开学位论文这件事上显得颇为谨慎,甚至有些“不愿为之”,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而您提到的“担心学生造假和抄袭”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担忧和挑战。咱们就来细致地掰扯掰扯,为什么一些高校会对公开学位论文这事儿“拿捏”得这么紧,以及“学生造假抄.............
  • 回答
    “熟蛋返生孵雏鸡”事件,自从论文作者(我们姑且称其为“王教授”)及其团队发声后,整个事件的发酵程度和讨论热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王教授的回应,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学生们有特殊能力”、“原理是时光倒流”,以及他本人“面对辱骂和不解表示很伤感”,这些信息如同一枚枚重磅炸弹,在科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大众中激.............
  • 回答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其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无疑是经济学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对经济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需要注意的是,“必读书籍”的定义会因具体的研究方向、课程设.............
  • 回答
    河南某高校校长发表“熟蛋返生孵雏鸡”论文,声称能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来实现,这一事件一经披露,便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关于这篇论文为何能够发表,以及它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论文为何能发表?——“学术发表”的迷雾重重要理解一篇在常识看来荒谬的论文为何能“发表”,我们.............
  • 回答
    这件事情曝光后,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科研领域的人来说。韩春雨,这位曾经凭借“基因剪刀”技术引发轰动的科学家,如今却被爆出早年的一些惊人操作,这无疑给他的公众形象和科研声誉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首先,关于他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取七千元的说法,如果属实,这本身就触及了学术诚信的底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