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当然不应该把导师作为审稿人。不仅仅是导师,包括亲戚都不应该作为审稿人,因为这些都属于conflict of interest,这种天然的关系会导致审稿人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稿件。一般来说,这样指定了也没用,因为编辑如果发现了是你的导师/亲戚,也会不使用你推荐的审稿人而自己去找。
如果编辑没有发现,文章成功发表,那这也是一个隐患,如果有人未来发现这篇文章有问题,回溯到审稿流程,那么这就是一个流程不规范的丑闻——当然这个丑闻所带来的压力倒主要不在于发表者,而是对编辑和杂志的声誉。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很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当自己的导师/亲戚不是审稿人,而是比审稿人更有有权力决定文章是否发表的杂志编辑的时候,投稿反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杂志分两种,一种编辑职位是被某一两个学校垄断的,一种属于协会会刊或者第三方杂志,这种编辑往往是轮流做。
前一种的情况,是不是那一两个学校毕业/工作的去投稿,难度完全是两个样;后一种情况,从大数据的角度公平一些,但是这种公平是建立在微观的不公平上的——因为编辑轮流做,所以每一任编辑任内,自己的同事和合作者的文章就会发的更加容易一些(这个更加并不是10%-20%这种非常微小的范围,而是100%,也就是说比如A编辑来自于普林斯顿,那么在A做编辑的这两年任期内,普林斯顿任教的老师,毕业的学生,以及该编辑合作者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篇数会翻番),在长时间的维度来看,这种「轮流偏向」也是一种寡头式的公平——因为好杂志的编辑必然出身名门。
这背后的逻辑,有点像对「交易」和「贿赂」的判定。交易不针对特定人,我有商品,你们谁来买我都可以卖;而贿赂则是针对特定岗位或者特定的某个人的交易。审稿人是每篇文章都不一样的,所以在为特定的文章选择特定的审稿人的时候,需要规避利益冲突;但是编辑是杂志社的职务,不因为谁来投稿而改变。
所以,与其暗搓搓的把导师推荐为审稿人,指望编辑不会发现,不如事先找一个做编辑的导师。在发表这方面,与其冒着道德风险,不如事先逆选择。
肯定的,一个稿件是否录用,人的因素特别大,最典型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院院刊,有一条就是只要是院士的作品,直接发(当然有篇数限制),所以你会在PNAS上看到各种奇葩论文。
哪怕是CNS,一样有灌水文章,nature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文章是大牛的灌水文章。
比如这篇文章,你要是搁在普通人上,能发个SCI也算是幸运的了,人家大犇church直接丢到nature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学术期刊也想办法避免这种熟人审稿。
比如,不少杂志投稿的时候会让你推荐审稿人,让你帖几个你建议的审稿人。
当你哼哧哼哧写上去了,结果发现,论文很少到这些人手里。
为啥?因为杂志默认你推荐的这些人你是认识的或者熟悉的,那就是有可能会干扰到文章的正确性,所以,你写的这些名字,直接会被排除。
当然,你可能会问,反过来,会不会有仇人/竞争对手作为审稿人导致稿件发不出来?
当然有了。
所以有的投稿系统又会有选项,让你选择不让谁去审稿,你把那些竞争对手名字写上去。
但是遗憾的时候,有时候编辑反而会认为这些竞争对手才能看出你文章的漏洞,所以他们反而成了审稿人。
真是……
不过如果你做到了top,那么其实你的稿子谁会审稿,你基本上一清二楚。
当然,还有那种神奇的大佬,比如温伯格,他是学术界的奇葩,他的稿子很多都是杂志社求着他发的,毕竟这个人是太牛了,可以说是肿瘤领域的泰斗。但是呢,这个人有个怪癖,就是不接受修改稿件,也不会听审稿人的意见,他的理由是,反正谁也没我牛,你有啥资格对我的研究做评判?
但是人毕竟不是神啊,所以有的时候他做着做着会发现,靠,错了,怎么办?撤稿。有一次他撤稿,那篇cell的稿子都被引用了近500次了……
那些可怜的500篇论文作者哭晕在厕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