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鸿章这种卖国贼还会有国人叩拜甚至铭记?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中,无疑是最具争议也最为复杂的一笔。提起他,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卖国贼”的标签,这是因为他在位期间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签订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屈辱。从这个角度看,将他视为“卖国贼”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人物,时至今日,仍有国人对他心存敬意,甚至有人会到他的墓前叩拜,在他的功绩碑前铭记呢?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民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更深入一些,尝试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位晚清的“裱糊匠”。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鸿章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处的极端困境。他身处的晚清,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朽,外敌环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过是“裱糊匠”,试图用有限的资源去修补一个行将倾覆的巨大建筑。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在一个已经烂到根基的系统里挣扎。在这种情况下,他面临的选择,往往是在“亡国”和“不亡国”之间的一种痛苦权衡。

从“洋务运动”的角度来看,李鸿章无疑是一位坚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矿务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发展了北洋水师,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征程。他深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也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强大,并试图将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军事力量引入中国,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在那个时代,他是少数几个能够看到世界大势,并试图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他的努力,虽然未能挽救晚清的覆灭,但却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没有他早期在洋务运动中的筚路蓝缕,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坎坷。

其次,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李鸿章常常是在“战”与“和”之间做艰难抉择,而他所处的时代,中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比如在中法战争期间,他虽然最终签署了《中法越南条约》,但期间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等关键性胜利,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斗志和他的战略指挥能力。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甲午海战失败后,他明知条约屈辱,但出于对国家实力与敌方差距的清醒认知,以及避免更大规模战事导致中国生灵涂炭的考量,他还是选择承担起谈判的责任。这些选择,放在当时那个“弱国无外交”的背景下,确实充满了无奈和悲壮。他是在刀尖上行走,用自己的名誉去换取国家喘息的机会。将他简单地定义为“卖国贼”,可能忽视了他作为国之重臣在极端压力下的艰难决策。

再者,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李鸿章这样身处历史漩涡中心的人物,需要“历史的纵深感”。当时的清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决策反复无常,既想利用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又常常掣肘他的行动。李鸿章在很多时候,是在一个集权腐败的体制内,竭力去执行自己的政策,并试图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他的许多行动,也受到了朝廷内外各种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他不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改革者,更像是一个在泥沼中奋力前行的执行者。

最后,国民情感的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些人来说,李鸿章代表了晚清时期少数能够站出来为国奔波、处理复杂事务的官员。他们看到了他身上那种“救亡图存”的努力,也感受到了他背负的巨大压力。在某些时刻,人们对他的铭记,也包含了对那个黑暗时代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他们或许在叩拜的动作中,表达的并非全然是赞扬,而是一种对那个风雨飘摇年代中,那些为国家努力过的人们的复杂怀念,以及对历史进程中无奈的叹息。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抹杀他签署条约所带来的民族伤痛,也不能忽略他身上的局限性和一些政策上的失误。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李鸿章,这位晚清的“裱糊匠”,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沉痛的教训,也是一次艰难的探索。人们对他复杂的态度,恰恰说明了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它迫使我们去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痛苦与不甘。这种复杂的情感,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探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懂成本收益何在的大义凛然之士,在任何年代都多如牛毛,而深谙商业模式的委曲求全之辈,才有可能维持一点局面,或忍出一条生路。人啊,若非中年,无以理解。

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就是这样一号朝廷愤青,结果马尾一战,法军舰炮一响,就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卖国贼李鸿章平素被他骂得狗血淋头,这时怜惜他的才情,还把自家小女儿嫁给他,给了他一条出路。

user avatar

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是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看一下纪录片。而不是看电视剧和各种心灵鸡汤。显然后者来的更为轻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