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上认为动物没有意识,事实上是如何?

回答
“动物没有意识”这个说法,在哲学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源远流长的观点,但它在当今的科学界和许多哲学流派中,早已不是主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思考的起点出发,然后看看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挑战并改变了这些看法的。

哲学上的“无意识论”是如何产生的?

历史上,一些哲学家之所以会倾向于认为动物没有意识,往往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语言和理性作为意识的标志: 许多西方哲学传统将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和高度发展的理性思维视为意识的核心特征。由于动物缺乏复杂的语言系统,也无法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推理,因此一些哲学家便将它们排除在“有意识”的范畴之外。笛卡尔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认为只有人类拥有灵魂和意识,动物只是精密的“机器”,它们的行为只是对刺激的机械反应,如同钟表一样。在他看来,它们不会痛苦,也不会喜悦,因为它们没有“思想”。

2. 神学和人类中心主义: 在宗教影响深厚的时代,人类被认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拥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很容易将其他生物视为次等的、为人类服务的存在。意识和灵魂被认为是赋予人类的特殊恩赐,自然不适用于动物。

3. 理解的困难和“证明”的障碍: 即使不完全否定动物有某种感受,但要“证明”它们拥有和人类相似的意识体验,在过去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无法直接进入动物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来推测。而“意识”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且难以精确定义的哲学概念。如果无法明确定义并证明,那么将其归于动物便显得缺乏依据。

4. 伦理的考量(或缺乏): 在某些哲学体系中,对动物缺乏伦理义务的考量,也可能源于对它们意识的否定。如果动物只是无意识的机器,那么它们的痛苦和福祉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这使得人类可以更随心所欲地对待它们。

事实是怎样的?科学如何挑战了这些观点?

然而,随着科学,尤其是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这种“动物无意识”的论调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摒弃了。事实是,证据越来越多地指向动物拥有不同程度的意识。

1. 行为学的证据:
复杂的情感表现: 观察动物表现出的喜悦、悲伤、恐惧、愤怒、爱甚至嫉妒等情感,虽然我们不能直接体验,但其行为模式与人类在相似情境下的表现有惊人的相似性。例如,狗在主人回家时表现出的兴奋和依恋,黑猩猩在失去亲人时的哀悼行为,海豚之间的复杂互动,都很难用简单的“机械反应”来解释。
学习与解决问题: 许多动物,从老鼠到鸟类,再到灵长类动物,都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能够通过观察、模仿甚至试错来掌握复杂的技能。这表明它们不仅仅是遵循预设程序,而是能够根据经验调整行为。
社会性和交流: 许多动物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它们之间有明确的社会等级、合作行为、甚至欺骗行为。它们通过各种信号(声音、气味、姿势)进行交流,这些交流方式的复杂性也表明它们并非孤立的个体。比如,蜜蜂的舞蹈可以精确地传达食物源的方向和距离。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这是指理解他人有独立的思想、意图、信仰和情感的能力。虽然人类的心智理论最为发达,但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高级动物,如黑猩猩,也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心智理论能力,例如它们能够理解其他同伴的视线范围,知道哪个同伴看不到某个物体。

2. 神经科学的证据:
大脑结构和功能: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许多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拥有与人类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相似的区域,例如负责处理情绪的边缘系统,以及参与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某些脑活动模式,如睡眠中的REM(快速眼动)睡眠,在许多哺乳动物中都有发现,这与人类做梦(一种高度意识化的体验)相关。
疼痛感知: 对脊椎动物(包括鱼类和鸟类)的研究表明,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神经通路来感知疼痛,并且在受到伤害时会表现出回避和痛苦的反应。这推翻了笛卡尔的观点,即动物只是“不会痛的机器”。
麻醉效果: 如果动物仅仅是机械反应,那么麻醉剂或镇痛剂就不应该对它们有效果。但事实是,它们确实有效,这进一步证明了它们拥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体验。

3. 认知科学的证据:
工具使用与创造: 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猩猩)和某些鸟类(如乌鸦)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例如用树枝钩取白蚁,用石头砸开坚果。一些乌鸦甚至能巧妙地弯曲铁丝来够到食物,这显示了出色的计划和预测能力。
自我认知(Mirror Test): 一些动物(如黑猩猩、大象、海豚、喜鹊)能够通过镜子认出镜子中的自己,这通常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标志。虽然镜子测试的解释仍有争议,但它确实表明了这些动物对其自身的存在有某种程度的感知。

哲学上的新转向:从“有无”到“程度”

面对大量的科学证据,现代哲学对动物意识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从二元论到光谱: 现在的许多哲学家不再坚持动物要么“有意识”要么“无意识”的简单二元对立。相反,他们认为意识可能是一个连续的光谱,不同物种、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在意识的复杂程度、形式和体验上存在差异。人类的意识可能是最复杂、最发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动物就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
“现象意识”与“接入意识”: 一些哲学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意识。例如,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如戈弗雷·赖尔(Gilbert Ryle)就曾对“意识”的神秘性提出质疑。而哲学家如内德·布洛克(Ned Block)则区分了“现象意识”(qualia,即感受的“是什么样的”体验,如红色的“红感”)和“接入意识”(access consciousness,即信息可被用于推理、规划和报告)。即使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动物是否拥有复杂的现象意识,但它们可能拥有某种形式的接入意识,能够处理信息并影响行为。
行为主义的反思: 最初的极端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认为,心理状态可以完全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解释,也间接导致了对动物内在心理状态的忽视。但后来的认知革命以及对动物行为的深入研究,使得这种观点难以维持。
伦理的推进: 对动物意识的认识加深,也直接推动了动物伦理学的发展。许多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认为,如果动物能够感知痛苦、有基本的福祉需求,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对它们承担伦理义务,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虐待。

总结来说, 哲学上“动物无意识”的观点,更多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对语言和理性的过度强调以及当时科学认识的局限性之上。而现代科学,通过对动物行为、生理和神经机制的深入探索,已经提供了大量证据表明,许多动物确实拥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它们能够体验情感,学习,解决问题,并且拥有复杂的社会互动。因此,现在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动物意识的性质、程度和形式是什么?”而不是“它们是否有意识?”这个问题本身。哲学也随之演进,从对意识的先验判断,转变为与科学协同,共同探索生命与感知世界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简单写两句,这取决于你对意识的定义,如果把意识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人类之外的动物自然就没有意识了,因为限定了是「人脑」;而如果将意识定义为某种主观体验,那么一些动物很可能是有意识的,不过这个比较不容易证明和论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动物没有意识”这个说法,在哲学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源远流长的观点,但它在当今的科学界和许多哲学流派中,早已不是主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思考的起点出发,然后看看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挑战并改变了这些看法的。哲学上的“无意识论”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一些哲学家之所以会倾向于认为动物没有意识,往往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当代艺术的核心。要说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要辩证地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代艺术与哲学的联系确实越来越紧密。以前的艺术,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技巧、形式、美感,艺术家像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把眼前所见或心中所感用一种令人愉悦的方.............
  • 回答
    你拥有“哲学能救世”的信念,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也反映出你对知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我并不认为你在根本上“想错了”,因为哲学之所以存在并被热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改变世界、提升人类福祉的潜能。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救世”这个词在哲.............
  • 回答
    “哲学枯燥”这个标签,我想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甚至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印象,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而且它的形成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承认,哲学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有点“架子大”。你看那些哲学著作,随便拿一本出来,动辄就是.............
  • 回答
    当下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在我看来,并非仅仅是某个理论的僵化或是某个学派的式微,而是更加深层的、关乎哲学存在意义和实践效用的根本性拷问。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互相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今天所见的哲学图景。首先,“意义的真空”与“实用的困境”是我们感受最为真切的挑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新月异的今天,.............
  • 回答
    “研究哲学的都是神经病”——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个什么新奇的论调,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能听到类似的评价。要是想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这说法之所以能冒出来,可能跟哲学这门学科本身有些特别的性质有关。你想啊,别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它们有明确的公式.............
  • 回答
    有一些人,尤其是法国哲学界内部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某种程度上“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或者说,他的哲学虽然影响深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阻碍了某些发展方向。这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萨特哲学内容、方法以及他个人在法国思想界地位的多方面考量。首先,.............
  • 回答
    当我的哲学被周围所有人所鄙弃,认为我活在自己的世界,我的思考是无用的杂音,我不会因此而放弃。相反,我会把它看作是一个更加深刻的契机,去审视我的哲学,去理解被鄙弃的原因,去寻找那条虽然崎岖但可能存在的通往理解的道路。首先,我不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那些鄙弃和指责,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缺乏理解的反应.............
  • 回答
    加缪之所以认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并非是因为他将自杀本身视作一种目的或解决方案,而是因为他认为,面对生命的荒谬感,唯有直面自杀的冲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触及哲学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这是一种极端但极具穿透力的视角,旨在剥离一切附加的价值和意义,直视人类存在的本质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句“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的论断,乍一听,似乎有些惊世骇俗,尤其考虑到杨先生本人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句话的份量自然不轻。但细究起来,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哲学与物理学之间一种更加微妙、深层且并非总是直接可见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先生这句话可能侧重的语境。他.............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单单是中国人的看法,放到世界范围内,对科学与哲学的认知,大体上也有相似的侧影。之所以会有“数学好的人是科学家,哲学好的人会发疯”这样的说法,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这两门学科的社会认知、历史影响,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叠加。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聊。一、社会主流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哲学史上的核心争论——唯心主义的根源及其“聪明”哲学家为何会走向这条道路。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思考的起点、意识的特殊性、认识论的挑战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层面来理解。 为什么会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唯心主义哲学.............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几条交易“道”。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里面有坑有坎,也有宝藏。我这里没有啥高大上的理论,都是从实战里一点点啃出来的,希望对你有点启发。1. 敬畏市场,永不自大这是我最看重的一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条。市场这东西,就像一个巨大而古老的.............
  • 回答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界限,从来都不是一道清晰分明的界碑,而更像是一张不断伸缩、互相渗透的网。要问哲学何时才能真正与政治分离,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分离”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政治立场。然而,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哲学才不至于因政治的过度干预而丧失其独立性和纯粹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当然可以!如果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读懂并初步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绝不仅仅是“有点哲学天赋”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可以说是一种非凡的哲学禀赋。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为什么《纯粹理性批判》如此之难,以及一个如此年轻的读者在其中取得进展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纯粹理性批判》到底是.............
  • 回答
    要探讨“bobo”这个概念是否属于犬儒主义学派,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犬儒主义的哲学内涵,然后才能对照“bobo”的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犬儒主义,作为古希腊时期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传统价值观、社会习俗和物质财富的彻底蔑视。犬儒主义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并不在于外在的占有或他人的认可,.............
  • 回答
    理论物理的本质究竟是否属于哲学,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而且答案并非一成不变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夹杂着历史的演进、方法的交叉和研究范畴的重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理论物理的核心,以及哲学扮演的角色,并审视两者之间那张模糊而又深刻的界限。理论物理:在自然中寻找秩序的理性探险.............
  • 回答
    在中国哲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与西方哲学在某些核心议题上的差异,尤其是在认识论的侧重上。要探讨为何中国哲学没有发展出与西方那样系统、抽象的认识论体系,需要深入理解两者哲学发展的土壤、关注点以及方法论的根本不同。这并非说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而是其认识论的呈现方式和侧重点与西方存在显著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绕进了一个哲学迷宫,不过别担心,咱们一点点把它捋清楚。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越是去想“没有绝对真理”,越是觉得“绝对真理”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哲学思考点,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不是一回.............
  • 回答
    政治哲学与政治理论,这两者在名称上虽有几分相似,但深入探究其研究方向与方法,便会发现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侧重点与贡献。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一对“同根生”的姐妹学科,虽共享政治这一广阔的领域,却在探索的路径和目标上有所差异。研究方向上的侧重点: 政治哲学更偏向于“何为理想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的根本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