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求助!为什么我对于「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最后会推出结果: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绕进了一个哲学迷宫,不过别担心,咱们一点点把它捋清楚。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越是去想“没有绝对真理”,越是觉得“绝对真理”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哲学思考点,我来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不是一回事。通常来说,它们俩指的差不多,就是那种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无论在哪个角落、无论谁来看,它都保持着它本身的意义和判断,而且是唯一正确的。比如“2+2=4”,或者“存在即合理”(虽然这个有点争议)。

你之所以会从“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推导出“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很可能是因为你陷入了一种自我指涉的悖论,或者说是一种反证法的失效。

咱们来一步步拆解:

第一步:你提出的命题——“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断言,它否定了所有可能存在的永恒真理。从逻辑上讲,如果这个命题本身是真的,那么它就必然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二步:对这个命题的反思(关键来了!)

现在,让我们来审视一下你提出的这个“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命题本身。

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 那么它就必须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本身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但这样一来,它就和它自身所断言的内容“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产生了矛盾。它自己否定了自己。这就像你对自己说:“我说的关于‘我不能说真话’这件事是真的。”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真话,但它又说你不能说真话,所以这句话就自身矛盾了。

如果这个命题是假的: 那么它的反面就必然是真的。它的反面是什么?就是“世界上存在至少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

你看,无论你把“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个命题看作是真的还是假的,最终都会导向一个结论:“世界上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或者你说的“绝对真理”)。

这背后的哲学逻辑叫做“说谎者悖论”的变种。 最经典的“说谎者悖论”是“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就应该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就是真的。

你的情况是这样的:

你陈述了一个关于“真理不存在”的陈述。
而你之所以觉得它最后推导出“存在绝对真理”,是因为你意识到:
1. 如果你的“不存在真理”的说法是对的,那它自己就成了一个“绝对真理”,这就有问题了。
2. 如果你的“不存在真理”的说法是错的,那它的反面就是“存在绝对真理”,这也没毛病,而且直接肯定了绝对真理。

所以,无论你怎么走,似乎都会撞到“绝对真理”的门槛上。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1. 认识论的困境: 我们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通过经验、推理、感官来认识世界。很多我们认为是“真理”的东西,随着科学的进步或者视角的改变,可能就被修正或者推翻了。比如,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这在他们那个时代可能是一种“真理”,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错的。这种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我们以为的“真理”是会变的,所以我们容易得出“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的结论。

2. 逻辑的强大: 但另一方面,人类又依赖逻辑来构建思想和交流。逻辑系统本身,比如“非此即彼”的排中律(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就是一套我们几乎不可动摇的“真理”框架。我们在思考和辩论时,默认了这些逻辑规则是可靠的、不变的。

3. 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的工具,但语言本身也会产生歧义和困境。当你用语言去描述“真理”的属性时,很容易被语言的结构所限制,从而陷入悖论。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个人戴着一副眼镜,这副眼镜能过滤掉所有的红色。这个人看到的世界里,就没有红色了。他可能会说:“世界上不存在红色。”

但他如果真的这么说,并且他说的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那他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不存在红色”的绝对真理。但这句话又描述了一个“不存在红色”的世界,这本身就与他这句话的“绝对正确性”产生了冲突。如果他不能说绝对正确的话,那他说“世界上不存在红色”也就不那么可靠了。

所以,你感受到的“推导出绝对真理”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必然性,而不是你亲身发现了某个绝对真理。你通过逻辑推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那么这种否定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绝对真理,从而导致了矛盾;而如果承认存在绝对真理,则符合了逻辑的某些基本原则。

更深层一点思考:

怀疑主义与实在论的张力: 你的思考触及了怀疑主义(怀疑我们能否认识绝对真理)和实在论(相信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的实在)之间的哲学张力。否定绝对真理,有点像走在怀疑主义的路上,但你又被逻辑“拉”回了对某种形式的真理的承认。

元认知的问题: 你正在思考的是关于“真理”本身的性质,这是一个“元认知”的层面,也就是“关于认识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认知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和自洽性要求。

总而言之,你之所以会从“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推导出“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是因为:

1. 你对“不存在永恒真理”的断言,如果本身为真,就构成了自身的矛盾(它自己成了永恒真理)。
2. 如果这个断言为假,那么它的反面——“存在永恒真理”——就必然为真。

这就像一个循环论证,无论你怎么绕,似乎都会发现“存在绝对真理”是逻辑上难以回避的产物,即使你本来想否定它。这正是哲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它总能挖掘出我们思考中的深层结构和潜在矛盾。你不是发现了真理本身,而是发现了关于“真理”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说,你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我当初也同样有这样一种疑惑,事实上现在也有。

很多答主提及罗素悖论。这里涉及到“真理”的定义问题。如果我们的定义把这个命题本身排除在“真理”之外,它就不是悖论(就好像ZF公理对朴素集合论的限制一样)。按照类似罗素的类型论的某种思路,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本身并非真理,它不是关于事实的陈述,而是一个关于真理的陈述 - 关于对事实陈述的陈述,例如称之为“元真理(meta-truth)”?这种东东,必然是一种独断论式的命题。

然而“真理”的定义并非易事。

没有答主从truthmaking 理论来说这件事,我很好奇从这个角度有何观点。truthmaker理论认为,一个陈述为真意味着这种陈述与某种事实相对应。例如,“旺财是黑白色的”这个陈述,对应着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宇宙中,有这么一种四条腿的、汪汪叫的、哺乳犬科动物,其中有一只的名字叫做旺财,而它的毛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这个事实就是上述陈述的truthmaker。这个看起来很符合直觉。

但是对一个普遍命题,它的truthmaker是什么,或者说它的truthmaker应该有何性质,truthmaker与陈述之间有应该有何关系?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更加富有争议的,是否定性陈述。因为否定性的事实如何能够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麻烦。我们说一个事实存在的时候,说的是这个事实的肯定性(positive),而不是说它否定性(negative)。有文章记载,说罗素最早在哈佛大学首先提到否定性事实的时候,当堂几乎引起了一阵暴动(riot)

Once, when lecturing at Havard, Russell argued that there were negative facts, and, “It nearly produced a riot,” he said, “the class would not hear of there being negative facts at all.”【1】

那我们现在看这个陈述,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

它是一个否定性的普遍陈述。这个陈述是否有truthmeaker,甚或说这句话有没有资格成为真理,都是一个很有问题的问题。

关于theory of truth,我所知甚少。抛砖引玉,期待有大佬谈论。

【1】OWEN W. DUKELOW,The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 7, No. 1 (WINTER, 1976), pp. 7-1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绕进了一个哲学迷宫,不过别担心,咱们一点点把它捋清楚。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越是去想“没有绝对真理”,越是觉得“绝对真理”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哲学思考点,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不是一回.............
  • 回答
    各位同行,大家好!最近在和一些师弟师妹交流时,他们常问我一个问题:学习哲学对我们做科研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咱们科研人时间宝贵,得精打细算,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我这几年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也算有点体会,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各位提供点参考。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
  • 回答
    哲学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哲学专业就没有挑战或困难,而是其困难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共同塑造了这种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哲学专业的性质与挑战: 抽象性与思辨性:.............
  • 回答
    当然不能这么说。哲学和辩论,那可是天生一对,密不可分。你有没有想过,哲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不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吗?而辩论,不就是一种探寻真理的有力工具吗?你想想看,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是通过冥想吗?当然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与人交流,通过质疑和反驳,通过层.............
  • 回答
    哲学与科学,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就互相影响、彼此塑造。要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得从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追求说起,然后看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最终又如何重新汇合。首先,咱们得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追问,.............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是的,哲学里的大多哲学概念确实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这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一再被提及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的性质、数学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本身的性质: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哲学追求的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问.............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 回答
    哲学能否复活?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智慧、思想以及它们在世间生命力的根本看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探寻一股潜藏的河流,是否还有重新涌动、滋养沃土的力量。要探讨“复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死亡”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死亡”时,通常并非指那些埋葬在历史坟墓里的哲学家或他们的.............
  • 回答
    哲学是否有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多层次、需要细细品味的探讨。哲学“有用”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定义。如果“有用”仅仅指代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技能操作或解决眼前具体技术难题,那么哲学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些职业技能那样“直接有用.............
  • 回答
    哲学能力强,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空头支票,用对了地方,是实打实的赚钱利器。别以为哲学只能让你对着星空沉思,或者在象牙塔里吟诗作对,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应着许多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商业领域。咱们这么说,哲学,本质上是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追问。它培养的是一种思辨能力、逻辑分析.............
  • 回答
    哲学能否改变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哲学改变一个人的方式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并非直接给予答案或提供即时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甚至行为模式。让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探讨哲学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重塑.............
  • 回答
    哲学是否只适合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像“是”或“否”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其门槛和特点: 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核心在于对概念、原理、意义、价值、知识、心灵、语言、存在等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抽象思考.............
  • 回答
    哲学史上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拉锯战。而唯心主义,这个将“心”或“意识”视为根本实在的学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吸引了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奉为圭臬的伟大头脑,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唯心主义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经验的本质,那些我们最为直接、最不容置疑的感受和认知。 试想一下,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哲学和神学这对既像亲姐妹又像远房表亲的关系。它们俩啊,都试图探究一些最根本、最深远的问题,但走的路子和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要说它们有啥区别和联系,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区别,这就像是两个不同户口本上的孩子,各自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哲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
  • 回答
    想踏入哲学这个迷人的世界?太棒了!这绝对是一趟既烧脑又充满启发的旅程。不过,哲学不像学一门手艺,有个现成的“从零开始”手册。它更像是在一片浩瀚的星空中辨认星座,你需要一些好的指南和工具,慢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理解。要我说,哲学入门,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就掉进故纸堆,被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给吓退。所以,我的建.............
  • 回答
    “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如同深邃的宇宙,引人入胜,又令人难以捉摸。关于它们是否有答案,我想说,这个问题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这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有人都接受的“标准答案”。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
  • 回答
    哲学能否预言未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以及我们对“预言”这个词的理解。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那些看似精巧却空洞的AI痕迹,回归到哲学本身所承载的、对真理和世界的探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哲学不是占星术,也不是算命先生手中的水晶球。它不提供具体.............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自身存在和世界观的核心。关于哲学的意义是否被夸大,我的看法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哲学”及其“意义”,以及我们衡量“夸大”的标准。如果我们将哲学仅仅理解为那些晦涩难懂、脱离现实的理论思辨,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是少数.............
  • 回答
    哲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气息,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它研究的,其实是那些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是那些我们从小到大,可能在某个深夜,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困惑时,会不自觉地冒出来的疑问。你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