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能取消儿科,让不同症状的孩子去其他不同科室看病?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医疗体系和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简单地说,如果取消儿科,让孩子直接去其他科室看病,会带来一系列非常棘手的问题。咱们一件件来掰扯掰扯。

1. 儿童的身体和成人是不同的,这可不是一点点区别。

首先,要明白,儿童不是小号的成人。他们的身体还在快速发育,器官功能也在不断成熟。举个例子:

代谢和药物反应不同: 同样剂量的药物,在孩子身上的代谢速度、吸收方式、以及对身体的影响可能和成人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肝脏、肾脏功能还没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处理能力也弱。儿童需要的是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剂量、剂型(比如糖浆、滴剂)和用药方案。如果让成人科室的医生去处理,他们可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很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甚至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生理指标差异大: 儿童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等,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波动范围比成人大得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都不一样。儿科医生需要对这些细微的差异非常熟悉,才能判断孩子是哪里出了问题。其他科室的医生,可能只会参考成人的正常值,这样一来,很多孩子早期、轻微的异常表现就可能被忽略。
疾病表现不典型: 有些疾病在成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孩子身上可能症状不典型,甚至完全不同。比如,一些成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在孩子身上可能只表现为哭闹、食欲不振等模糊的症状。儿科医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临床经验,能够“读懂”这些“孩子语言”背后的病情。让非儿科医生来面对这些不典型的表现,诊断难度会指数级增加。
生长发育的特殊性: 很多疾病不仅仅是影响当前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比如,一些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会造成永久性的身高、智力等影响。儿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还会关注孩子的生长曲线、发育节点等,这同样是其他科室医生不太会纳入考量的。

2. 不同科室的分工和侧重点不同。

医疗体系之所以设立不同的科室,就是因为疾病的复杂性和人体的不同系统。

专业性是关键: 各个科室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比如,心内科专注于心脏问题,呼吸科专注于呼吸系统,神经科专注于神经系统。但很多时候,孩子生病并不是一个器官或一个系统的问题,而是全身性的,或者说,由于儿童身体的特殊性,一个原本属于某个系统的疾病,在儿童身上可能表现出跨系统的症状。儿科医生是“全科医生”式的存在,他们就像一个总指挥,能够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判断是哪个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是不是需要转诊到某个专科。
缺乏整体观: 如果让孩子直接去其他科室,比如孩子发烧、咳嗽,就去了呼吸科。但如果这个发烧咳嗽只是一个更广泛的疾病(比如儿童特有的风湿病、败血症早期表现)的症状之一呢?非儿科医生可能只关注了呼吸系统,而忽略了更深层的原因。儿科医生会从儿童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咳嗽,他们也会考虑是不是有其他潜在的风险。
转诊的复杂性: 即使是专科,很多儿童疾病也需要儿科专科医生的介入。比如,儿童心脏病,肯定是要去小儿心内科,而不是成人心内科。如果取消儿科,孩子需要去找哪个“成人专科”?谁来判断孩子属于哪一类“成人专科”的范畴?这个过程本身就会非常混乱,而且儿童的转诊也需要专门的经验,比如如何安抚孩子,如何避免在转诊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

3. 对家长和社会的负担会大大增加。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身体不舒服,家长需要先判断孩子可能是什么问题,然后去挂哪个科室。

诊断困难且耗时: 家长并非医疗专业人士,很难准确判断孩子的症状属于哪个科室的范畴。这不仅会耽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还会让家长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孩子可能因为家长挂错科室而反复就诊,浪费时间和金钱。
医疗资源的浪费: 如果很多轻微的、或者是需要儿科综合判断的病情,都被送到不那么对口的成人科室,可能会挤占本该由成人患者使用的医疗资源。而儿科医生又缺少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处理他们的患者。
信任危机: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非儿科科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孩子的情况因为分科不当而加重,会对整个医疗体系产生不信任。

4. 儿科本身也需要分细化,但它是在儿科大框架下的。

当然,我们也承认,儿科内部也有细分,比如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小儿神经科、小儿心内科等等。但这些细分是基于儿科这个整体的,是在儿科医生对儿童生理病理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做是为了更精准地治疗,而不是否定儿科的存在。

总结一下,取消儿科,让不同症状的孩子去其他不同科室看病,就像取消了专门针对儿童的教育系统,让他们和成人一起学习一样。 虽然大家都在学习,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点都完全不同。

儿科的存在,是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特点的尊重和保障。它是一个专业的、集成的、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医疗体系。打破了这个体系,带来的只会是混乱、低效,以及对孩子健康更大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别的科的大夫可能看不好儿科的疾病。

儿科本身是一个包含很多亚专科的学科,很有自己的特点。不是简单的套用到大人的治疗就可以的,从诊断到治疗都有不同之处。

为什么说儿科的病别的科不好处理。

1.生理结构和大人不同,用药需要特殊计算。每个孩子根据年龄和体重都需要专门计算用药。使用的药物类型也不同,有些成人用药儿童不能使用。

2.疾病类型和大人不同,孩子的疾病谱和大人不一样。很多大人常见的疾病在孩子身上很少发生。反过来,孩子经常出现的疾病在成年人身上也很少发生。同样的症状,不同的年龄往往是不同的疾病引起的。

3.查体有儿童的特点。孩子不能配合查体,需要较熟练的技巧,体征上和成年人不同,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

4.病史询问考验技巧。孩子自己表达不清楚症状。需要和家长一起配合寻找孩子的病因,问诊更为繁琐。

5.儿科专有的一些特殊专科没有对应的成人科室。比如关于生长发育的儿童保健学;关于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学。

6.先天发育异常和畸形,较成年人更多。在外科和护理操作上,孩子体格小,器官小,血管细,难度更高。

在有的医院没有相应的亚专科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个科室的医生既看大人又看孩子的情况。但是科室划分的细致是为了让医生在专业上做得更好,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是反过来。

儿科是一个很有意思,特别有成就感的科室。虽然的确是干起活来又苦又累。但是宝宝出院时候的笑容,是我们工作得到最好的回馈。目前孩子看病这一块的确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让我们儿科医生可以更好地,更有尊严地为孩子们服务。

user avatar

我不是学医的,但是知道一个这样的真事,也可以说明问题吧。

我姐的小孩,当年3岁左右。

有一天,这孩子大声哭着对我姐说:妈妈,我把别针吃到肚子里去了,好痛哦。

当时就把我姐吓了个魂飞魄散,问他:你好久吃的别针?

孩子说:我昨天睡觉觉的时候把别针含在嘴里耍,就吃下去了;

人命关天,老老少少哭哭啼啼飞一般将孩子送到人民医院;

但是人民医院没有儿科,既然是误食金属物品,就只有送到消化内科检查;

考虑到孩子感觉到疼痛,那么有可能别针处于打开状态,如果不及时取出,有可能会刺破肠胃,危及生命,所以刻不容缓,马上进行X光等一系列检查,然而,诡异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现。

医生也不明所以了,就问他:你是不是真的吃了别针?

孩子回答:我吃了的,我没有撒谎,我真的把别针吞到肚子里了。

医生挠挠头,这个孩子说他吃了别针,那么怎么看不到呢?医院的设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孩子一般都是诚实的,这个人命关天的事情,不好放着不管,或许是自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吧,毕竟不是专业的儿科医生。于是对家长说:我们确实没有看到有异物,为了保险起见,你们还是把娃娃送到市儿童医院看一下。

老老少少满腹犹疑,不得不按照医生的要求,办了转院,为了防止异物发生进一步伤害,一家人坐着医院的急救车,又飞快地向市儿童医院出发。

一路上,一家人就开始互相埋怨,既焦急又害怕。这么乖巧的一个娃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哦。

姐夫说:可能问题不大哦,医生说没有看到的嘛;

婆婆说:你晓得个屁,娃儿这么聪明,吃没吃他还会乱说吗?

姐夫说:那不一定,说不定他记错了呢?

婆婆说:你平时又不带娃儿,这么大的事情,你倒轻松。本来就不该来这个人民医院,儿科都没有,可不是在害人啊,要是娃儿有个什么,那可怎么办啊?

婆婆抹了一把老泪,转头对姐姐说:你也是,把娃儿带成这样,这可是我家的单传,要是出了事,我和你没完。

姐姐又气又内疚,嘤嘤地说:我平时都很注意的,哪曾想到娃儿会在睡觉的时候含个别针玩?我的心都要碎了,要是娃儿出了事,我也不想活了。

姐夫说:都少说两句,到儿童医院检查了再说,我还是比较相信医生。

一路上大家忐忑不安,胡乱猜疑,救护车一路风驰电掣,稳稳地到了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接到这个病人,丝毫不敢怠慢,同样又做了一番检查,依然什么都没发现。

儿科大夫推了推眼镜,把手按到娃儿的胸腹部,问他:小朋友,这里痛不痛?

孩子回答道:不疼;

大夫拿了一个压舌板,说:小朋友,把嘴张开,阿姨看看;

小孩不干,说:痛痛,我张嘴就痛;

这似乎印证了医生的判断,轻言细语地说:乖乖,让阿姨看看,你这么勇敢,不怕啊,阿姨轻轻的,就看一小下。

孩子张开了嘴,医生检查完毕,对家长们说:孩子没有吞别针,他是扁桃体化脓,现在肿的厉害,我开几瓶输液水,炎症消下去就好了。

儿科医生就是这么棒。

还有儿科的护士,面对儿童以及婴儿们的小小静脉,推针向前,成功无人喝彩,失败则是山呼海啸。

有道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何须怕:前方迷雾化不开,我自一针向前。

致敬所有的儿科医生护士,你们当得起天使二字。


简单解释一下。

扁桃腺化脓确实引起了体温升高,这也是儿科医生做出判断的一个指标。但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误食别针,如果确实有这个问题,那是要命的。两权相较取其轻,自然所有人的注意力就放到了找出别针这个问题上。其他问题因为损坏程度相对较小,而被人为忽视了。消化内科的医生在没有找到别针的情况下,只有搓搓手,表示对于小鬼头无计可施。这也是儿科医生丰富的经验导致了对于儿科问题解决有着自己独到的途径和判断方法,并快速发现问题源头。

就好比一个从高处严重摔伤的病人,尽管这个人有着肉眼可见的骨折(不要命),但是医院肯定是要首先检查他的颅内和内脏是否损坏(要命),对于骨折可能第一时间都不会去处理。

至于那根别针,说实话,现在都是谜。他的小鸭衣服上确实曾经有一根别针,用于固定罩衣。后来发现这颗别针不见了。据娃儿说,他睡下后,因为还睡不着,就把别针取下来玩;然后坚持说他就是把别针放到了嘴里,好像是吞下去了吧。若干年后,这根别针就成了他最大的笑点,我们这些知道内幕的,只要想搞他一下,就会在他的面前,假装干呕一声,然后说:哎呀,我肚子里有根别针。他就会涨红脸,生气地说:有没有这么无聊,不许在我面前提别针。大家就会哈哈大笑。如果我姐在场,有时会幽幽地说:当时,你到底有没吃别针?我经常都会做梦看见别针把你的肚子戳了个洞洞。哭醒了后,马上跑到你的房间里去看,见你睡得香香的,才知道这是个噩梦。然后,屋子里就安静了下来。于是乎,我们只要有我姐在场,就不提这件事。但是,只要这小鬼头惹事,那一定是别针镇场。

小孩子很多时候搞不清想象和现实之间距离,玩具小坦克可以在他的想象里轰隆隆载着他去打败坏人,布偶娃娃经常会变成活生生的人,孩子们甚至于在白天和它们说话,小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那根魔幻般的别针,就像是被时空扭曲了,没有人知道它的下落。

再后来,他们家再无一根别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