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低端定焦镜头的光学素质是否优于「大三元」变焦?

回答
我们来聊聊这个相机圈里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永远聊不腻的话题:低端定焦镜头的光学素质,到底能不能和“大三元”变焦镜头一较高下?

首先,得明确一点,“低端”和“大三元”在这里不是绝对的绝对。摄影器材的世界很微妙,很多时候“一分钱一分货”并非铁律,但大部分情况下,它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而“大三元”,通常指的是那几支涵盖广角、标准、长焦黄金焦段,且光圈恒定(f/2.8)的专业级变焦镜头,它们的价格通常是普通玩家望尘莫及的。

那低端定焦呢?这里说的“低端”并非指那些做工粗糙、完全不能用的镜头,而是指那些价格相对亲民,焦段固定,并且通常光圈不会特别大的定焦镜头。比如一些副厂的50mm f/1.8,或者一些品牌入门级别的35mm f/2等。

光学素质,我们到底在聊什么?

光学素质,拆开来看,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锐度(Sharpness):这是最直观的感受。画面是不是够清晰,细节是不是足够扎实。
2. 色彩和反差(Color and Contrast):色彩是否准确、饱和,画面层次感如何,黑白过渡是否自然。
3. 畸变(Distortion):画面边缘的直线是否弯曲,比如桶形畸变(广角端常见)或枕形畸变(长焦端常见)。
4.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通常表现为高光边缘出现的紫边或绿边。
5. 眩光和鬼影(Flare and Ghosting):镜头在逆光或有强光源直射时,画面中出现的可见光斑或图像重叠。
6. 焦外成像(Bokeh):也就是背景虚化的效果,光斑是否圆润、奶油感如何,有没有“二线性”或者“洋葱圈”。
7. 暗角(Vignetting):画面边缘的亮度会比中心区域低,尤其在最大光圈下比较明显。

为什么定焦镜头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强?

从设计原理上讲,定焦镜头的设计目标更单纯。它只需要优化一个固定焦段的光学性能,而变焦镜头则需要解决多个焦段下,光线在镜头内部经过多组镜片时,如何保持高质量成像的问题。

镜片数量少,结构更简单:定焦镜头通常比变焦镜头使用更少的镜片,这样一来,光线通过的介质就少,更容易控制像差(Aberrations)。每一片镜片的设计和研磨都可以更“极致”,专注于某个特定的成像范围。
更容易实现大光圈:定焦镜头实现f/1.8、f/1.4甚至f/1.2这样的大光圈相对容易,而“大三元”虽然是恒定f/2.8,但在物理上,要让一个变焦系统在所有焦段都保持f/2.8的恒定大光圈,对镜片设计和加工的要求极高,成本也会指数级上升。大光圈本身也能带来更强的虚化能力和弱光拍摄优势。
理论上的锐度极限:在相同甚至更低的价位下,一支精心设计的定焦镜头,其中心区域的锐度往往能做到非常高,甚至超越“大三元”在某些焦段的表现。这是因为其光学路径更短、更优化。

“大三元”变焦的优势在哪里?

反过来,变焦镜头之所以能成为“大三元”,并被专业人士推崇,它的优势是定焦无法比拟的:

灵活性和效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镜头,通过变焦环就能在广角、标准、长焦之间切换,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尤其是在抓拍、活动跟拍、新闻报道等场景,省去了频繁更换镜头的麻烦。
恒定大光圈(f/2.8):虽然不如定焦的大光圈大,但f/2.8的恒定光圈在变焦镜头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它意味着在整个变焦范围内,你都能获得充足的进光量,并且能实现不错的背景虚化,同时保证了画面的亮度不随焦段变化而改变,这对曝光控制至关重要。
整体画质的平衡:虽然在某些极限测试中,变焦镜头可能在最锐利的点上不如顶级的定焦,但“大三元”的优势在于,它在所有焦段、所有光圈下的画质都非常“均衡”和“可靠”。它的锐度、色彩、畸变控制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并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内保持了这种高水准。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这种“稳定可靠”比某个单点的“极致”更重要。
优异的边缘画质:为了在变焦过程中保持画质,变焦镜头在边缘画质的控制上通常也做了很多优化,尤其是现代的“大三元”,在边缘的锐度和像差控制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回到“低端定焦”与“大三元”的对比

那么,低端定焦的光学素质,是否优于“大三元”变焦?

我的答案是:在某些方面,低端定焦可能在“极致锐度”上优于“大三元”,但整体来看,“大三元”在综合素质和实用性上远远胜出。

锐度:一支素质不错的50mm f/1.8定焦,在f/4或f/5.6光圈下,其中心锐度很可能比“大三元”在50mm端f/2.8下的锐度更高。这是设计上的优势。但是,如果你是用50mm f/1.8在f/1.8拍,而“大三元”在50mm端是f/2.8,那么“大三元”在弱光和虚化上就已经输了。
畸变和色差:低端定焦在畸变和色差控制上,往往不如“大三元”。因为“大三元”的设计目标就是要在所有焦段下最大程度地抑制这些像差。低端定焦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在这些方面有所妥协。
焦外成像:低端定焦,尤其是那些拥有大光圈的,在焦外虚化方面往往有其独特的魅力,光斑可能更圆润,背景的“奶油感”更强。而“大三元”的f/2.8虽然能虚化,但相比f/1.8或f/1.4,虚化程度还是有差距的。不过,很多“大三元”的焦外也设计得相当柔和,只是“层次感”可能不如一些专精于此的定焦。
眩光和鬼影:低端定焦的镀膜技术可能不如专业镜头,“大三元”通常有非常先进的镀膜,在抗眩光方面表现更出色。
边缘画质:低端定焦在边缘画质上,尤其是在最大光圈时,通常会比“大三元”差很多。而“大三元”的目标就是覆盖所有焦段和光圈下,都有一个相对均衡的画质表现。
通用性:这是最关键的。你用一支50mm f/1.8,只能拍50mm。而“大三元”可以覆盖24mm到70mm,中间无数个焦段,适应各种场景。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要拍一个演唱会。

用50mm f/1.8定焦:你可能需要站得很近,才能拍到歌手的面部细节,或者只能拍到全身。如果你想拍台下观众的反应,你可能也需要换镜头。而且,在昏暗的场馆里,f/1.8的光圈虽然大,但如果想要背景完全虚化,你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靠近,或者使用更高的ISO。
用2470mm f/2.8“大三元”:你可以轻松地在24mm拍下舞台全景,70mm拍到歌手的特写,中间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构图调整,而不用担心光圈变小影响曝光。f/2.8的光圈也足够你在大多数场合获得不错的曝光和一定的虚化。

总结一下:

如果你追求的是极致的中心锐度,或者最迷人的背景虚化,并且你愿意为此牺牲灵活性,那么一支素质不错的低端定焦,在某些特定的光圈下,在某些光学指标上,是有可能超越“大三元”的。

但如果你需要的是全面的拍摄能力,高效的工作流程,稳定可靠的画质,以及在各种光线和场景下的良好适应性,那么“大三元”变焦镜头,即使它在某些方面并非“最极致”,但其综合的、实用的光学素质,以及无与伦比的灵活性,是低端定焦无法企及的。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拍摄需求和预算。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对于初学者或者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良好画质的用户来说,一支入门级的定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专业摄影师或追求效率和全能性的爱好者来说,“大三元”才是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为摄影系出身的工作者,时常听到此类的问题。

但其实在圈内,器材的评估已经是有所标准的了。

看了几个回答,基本上都在说大三元的优点。当然大三元价格摆在那,卖那么贵是有原因的。

但是几乎没有人认认真真回答楼主的问题,即是“在定焦头面前,大三元是否在光学成像上暴露出了他的劣质,即是是700元的50/1.8?”的问题。

仔细看,楼主对于大三元的优点并没有否定,而是疑惑于,大三元单就成像是不是真的不如定焦?

今天就借用沙占祥老师对镜头评价的标准来给大家详细说一下镜头好坏究竟是在哪里。也抛砖引玉,希望有镜头工程师或者DIT工作的朋友提供更为详细的参数。

沙老师对于镜头的好坏有一七字真言,铭记在心。

即是:“象清亮匀准适小”。

接下来我一个一个简略地,尽量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说完具体都代表些什么。

然后按这几个标准对比题主提到的24-70跟50/1.8两个佳能镜头的优劣。

我再提出一些佳能另外的定焦头,变焦头的标准。

最后再稍微讲一些除了佳能头外一些我用过镜头品牌的感受。

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用这些标准获得简单衡量一个镜头好坏标准的技能。


——————————————————————————

一、象

“象”简单来说既是不失真。

在摄影中,“真”可以粗略地分为“颜色”与“线条”的真实还原。

用更浅的话来说就是“颜色不失真”以及“无畸变”。

比较两个镜头的颜色,从彩色贡献指数与分光透过率可以获得详细的指数。主要跟我们拍摄有用的是CC值偏差。

从硬件来说,玻璃的材质、镀膜工艺、镜头结构和光学元件数量都会影响镜头的色彩还原。

这是器材党最喜欢谈及的问题。但其实在颜色还原上,现在的镜头已经做得很好了,除了像我们去做测评或者做一些微小控制上,大家不用在颜色还原上费太多功夫。不一样的厂商观念不一样,蔡司偏冷,库克偏暖。

在颜色的还原上,50/1.8与24/70没有太多区别。

区别大的是在第二个,即“无畸变”。

从结论来说,变焦不愧为变焦,畸变不是一般的大。特别是广角的镜头(当然畸变也可以处理成特殊的造型手段,但我们在此不讨论由于镜头还原不好情况下的特殊创作手法)。


16-35mm f/2.8L II USM
16mm处可见一定的枕型畸变(2.9%),24mm处有很小的枕型畸变(0.25%),35mm处为轻微的枕型畸变(0.86%)
24-70mm f/2.8L II USM
24mm处有可察觉的桶型畸变,70mm处为可察觉的枕型畸变(1.7%),50mm处为很小的枕型畸变(0.4%)
AF 70-200mm f/2.8L IS USM
70mm处有可察觉的桶型畸变(1.28%),135mm处为很小的枕型畸变(0.4%),200mm处为轻微的枕型畸变(0.86%)




大家都知道从做工难度(钱的多少)来说,变焦比定焦难,标准镜头比非标准镜头(广角或定焦)容易,最大光孔大比小的难。从刚说的三个点里面,50/1.8,又是定焦又是标准焦段,光控又相对较小,所以在做工上完虐大三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记得我刚才说的是做工,也就是价格。

50/1.8要达到镜头标准,比大三元要容易太多。这是基本的理念。

现在我们回到畸变的问题。主观感受下(注意这不是对比 是感受畸变与没畸变的区别):

这是24-70在24端的表现,非常明显可以看到畸变。

这是50/1.8的畸变情况。


2470,50端的畸变为0.4%,肉眼已经看不出来了,可以接受,但其他焦段的畸变是非常大的,已经达到肉眼能明显觉察的程度。

按做工理念分享,标准焦段会比其他焦段好,同意焦段,定焦比变焦好。

2470各个焦段畸变的平均表现都是比较差的。

(运用刚才我讲的做工理念,其实佳能的50/1.4的畸变其实比50/1.8还大,光孔大还没半挡,在几何线条的还原就下降那么多,所以24-70的24端如此差劲是可以理解的)

24-70的24端如此的表现,大家可想16-35的表现如何了。

当然24-70的50端还是很优秀的,虽然还是比不上50/1.8。

从结论上看,在“象”上面,大三元的确被“廉价”的定焦头虐了。
我再次提醒大家,“廉价”代表做工容易,所以在一些硬性指标上,昂贵的镜头会被廉价的镜头虐是非常合理的。(请大家注意这个理念,这个理解了,对于两镜头的优劣便能有理性的判断)。

当然不是所有的广角头都会被“定焦,小光圈,标准焦段”虐。

蔡司UP头的8mmR,非常优秀。在这么广的焦段上,这么大的光圈(1.9)下,几乎没有畸变。

嗯?你问我价格,噢具体我也不清楚,大概10W上下吧。




——————————————————————————————————

二、清

我个人认为“清”这个标准是真正衡量一个镜头优劣的最核心标准。

“清”既是指“镜头清晰度高”、“层次丰富”以及“影调细腻”。

电影摄影师在评价镜头时,最关心的即是后两者,层次与影调,我们称之为“调子”。

镜头清晰度这个大家都清楚吧,在网络或者器材测评现场,你会看到一个板子,上门画很多的线,有横的有竖的,用同样的机器拍下后,看镜头捕捉到越多条线,镜头清晰度(镜头分辨率)就越高。

这个大家自己去了解就好了,网络资源非常多的。这个我在此不多讲,因为:



镜头清晰度这东西其实不是很重要。

很多厂商还有所谓的玩家都会用这个东西来压我们,说我们这镜头多好多好,你拿板子量量看,绝对清晰等等。特别是日本头,在这里的表现非常优秀。

但是,清晰度(分辨率)不代表锐度,也不代表画质优秀。

胶片的清晰度就远远地弱于数字(高端的)。但为什么大家都更加沉迷于胶片。

因为胶片的”层次“与‘影调’更好。

现在我们就谈谈镜头最核心的点:”层次“与”影调“


所谓层次,也就是在高光,暗部,中间调的层次丰富。影调细腻,也就是在颜色过度上,也具有层次丰富的特点。

层次的丰富,也就是影调的细腻。

层次丰富的镜头,一般在拍摄光比较大的物体时,也能保证高光不死白,暗部有细节

由于人眼的宽容度非常高,能够看见光比相差很大的细节,所以层次丰富的镜头一般更符合人眼所看见的结果

层次较差的镜头,拍摄光比较大的物体时可能只能顾及高光或者暗部的某一点,不能兼顾,导致拍摄效果和人眼观察相差极大,生硬而不真实.

据我所知,在层次与影调上没有特别的参数可以来衡量镜头在这方面上的优劣。

基本上我们还是靠直观感受判断镜头的层次与影调。

好的镜头在过度区,颜色可以有细腻的过渡,色彩与黑白的过度非常圆融,“有力”。

佳能的镜头其实在层次与影调上都很差。高光被吃得都毛了,肉呼呼的,暗部下落快,一团脏乎乎的。

我在网上找了一个24-70,50端与50/1.8的测评图。


(24-70,F2.8,50MM,iso400,1/160)

(50/1.8,F2.8,50MM,iso400,1/160))

光源与机位基本一致。

放大一下:





层次与细节一目了然吧。

看高光部位里面的暗部细节能不能保留,这是判断层次是否丰富的办法。

层次好的,能真实地还原细节,高中有低,低中有高,这是我们在学院中曝光的标准。

照片我不好评价,但对于我专业动态来说,这一点点的差距,在相对分辨率较低的视频来说,是非常明显的,要命的。

我们看所谓网络低成本微电影与电影的差别就在这里。

镜头一支1W与10W的差距也就在这里。

再主观感受一下刚两张没放大的刀刃,能感受到50mm的刀充满锐利感,看久了会觉得比上面的更为锐利。

当然对于24-70来说,2.8是最大光孔,50是已经收个两档多了,成像合理会好一些。

为什么我拿2.8的来比呢,

因为

我没找到小光控的大图....

但有F16局部的



放大到这个级别,大概就是影视的分辨率了(2K),也就是两百万像素。

从以上层次与影调方面来说,50/1.8再次胜利。

当然原因还是我之前所说的,标准镜头、小光孔和定焦的制作工艺难度小的原因。

依旧多说几句,在影调与层次上,佳能头是做得非常糟糕的,大家可参见5D2拍的视频(国内配大三元的特别多),可以看到高光一团糊,暗部一团脏。所以在电影镜头领域里面,佳能头在蔡司阿莱库克安琴的竞争下,是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当然在高分辨率的照片摄影领域,佳能头是一个非常优秀,方便且性价比高的镜头,这是无可厚非的。




——————————————————————————————————

三、亮

亮这个就好说了。

即是通光能力强,最大孔径大。

也就是所谓的最大光圈值大。

光圈大了能做什么事情我就不多讲了。控制景深,进光量大,控制画质等等是基础的光圈用法。

光圈的增大,对于摄影,特别是摄影入门来说,能大大地增加了其创作手段的种类。这是画质的提升无法带来的。

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当光圈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要再上去,制作工艺的难度会加上几倍,当然随之增加的会是价格。

佳能50MM,F1.8/F1.4/F1.2,价格分别约为几百元,两三千,一万多。

而电影领域,举蔡司的CP、UP、MP头为例, 每升一级,多的钱可以买一坨佳能头,但从成像质量来说,在稍微小光孔(F4,F5.6)的情况下,是差不了多少的,基本上多的钱都花在多出来的几挡光圈的成像保证上了。

在这上面,50/1.8完爆大三元。


————————————————————————————————

四、匀

即是场内成像质量一致。表现在无暗角,边缘分辨率是否与中心分辨率无太大差别(边缘是否稀烂。)

说起这个事情,我想起我自己的相机头,蔡司D25,被人称为色彩之王,但由于边缘的稀烂而被人们诟病。但我自己却非常喜欢他的稀烂,那种特殊而微妙的稀烂感,让整一个广角头带上了一种神奇的透视感,如同在雾中穿透般。

这就涉及到之前在谈论镜头畸变上说的,所谓的成像差不意味着你的创作差,这种特殊的“差”反而会给你的创作带来空间。

而暗角也是,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俄制镜头的狂热。LOMO。

再例如变型宽银幕镜头,在高光处会有蓝色(一般为蓝色)的高光横线溢出,这其实对于镜头来说,是做工的缺陷。但现在却被广泛地用于创作上,在警匪片中拿着手电筒的警察必备。

这就提到今天的第二个大理念,镜头的做工缺陷与创作是紧密结合的。镜头的缺陷即是创作的空间,所以提及镜头,要清楚每个镜头的做工不好在哪里,有的时候反而可以利用。


这里提到的匀,相对的“暗角”也是同样道理。

回到主题,我们先看下2470的暗角情况:


好吧,大家看到了吧。

2470在大光孔下,暗角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从数据上看下两支镜头的暗角情况:

上面这是50/1.8的暗角评估。

这个是2470的评估。

从数据可以看到2470的暗角要比50要大上一大堆。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一个2470,我想你已经是有所感受的了。

在匀上面,50继续完胜2470。

老样子,多说几句。如果你使用佳能的相机,并且拍摄RAW的照片的话,你可以在后期输入你的镜头型号,电脑会把镜头的暗角给你弄匀。摄影机上,佳能的C300C500可以直接在机器上输入EF头的信息,在拍摄时会直接把镜头的偏差矫正,拍摄下来的东西就直接是没有偏差的了欧耶。




————————————————————————————————————

五、准

指的是镜头标尺准确,活动部位定位准确。

就是对焦环那里,是不是顺,数值准不准。

在这里必须提醒用佳能头拍视频的朋友,因为佳能头的环是无极的,所以在转到极端时,为了避免初学者转过头,会有一些缓冲,而那一点点缓冲,是不会算在标尺里面的。

所以用佳能的镜头看标尺来对焦是极度不靠谱的。

对,佳能头在设计镜头时,压根就没想让你好好跟焦。这跟蔡司等的相机头(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对焦手感实在相差很多。

但反正拍照片也不会用手动(除非是实在不手动对焦就痒,或者手跟比机器快并且准的人),所以这个标准也无所谓。

回到比较的主题,“准”这一点,大三元完虐50一个长城长。

不解释。



——————————————————————————————————

六、适

指镜头阻尼力度是否一致,是否适合。

50的对焦又小又松,压根没法手对。


大三元继续完虐50一个长城。


多说几句,虽然大三元虐50个长城,但大三元也没好到哪里去。


——————————————————————————————————

七、小

这个特别好理解,重量轻,体积小。

16-35 635g

24-70 950g

70-200 1310g

50/1.8 130g

完虐。

前几天拍摄,用C300架小白,导演要求手持效果,一天北京寒风下来,关节隐隐作痛。

拍照片更是,要轻,不然很可能难得出去旅游,你却不想带机器出门。(我现在出门玩只会在我的胶片机跟宝丽来中挑..要我拿单反跟一堆头出门,不可能!)

——————————————————————————————————

好的~如果你能坚持看完以上内容,那么你就可以了解镜头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也能理解为什么50/1.8廉价定焦能在画质上干掉大三元的原因了。

如果我们只考虑方便性啊(多焦段),创作方法的多少啊,特殊创作手法啊(一些答案里面提到的焦外,其实我觉得大三元跟50的焦外都差不多 都很差唉),大三元还是相对来说非常有性价比的,特别对于照片拍摄来说。

对于视频创作来说,画质上的一些东西要比以上提到的更为重要。如果有选择余地,也有足够的时间与预算的话,我不会选择大三元,会全套定焦。(拍电影基本上都是定焦,而且焦段分得非常细致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回到最初最初的问题,在定焦头面前,大三元是否在光学成像上暴露出了他的劣质,即是是700元的50/1.8?

无须质疑,是的。

即使我柜子里也有大三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这个相机圈里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永远聊不腻的话题:低端定焦镜头的光学素质,到底能不能和“大三元”变焦镜头一较高下?首先,得明确一点,“低端”和“大三元”在这里不是绝对的绝对。摄影器材的世界很微妙,很多时候“一分钱一分货”并非铁律,但大部分情况下,它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而“大三元”,通常指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矛盾:高房价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对资本逐利行为的质疑。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房地产商不能“少赚点”,把房价降下来,让年轻人喘口气?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经济逻辑和现实情况在起作用,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一、 资本逐利的天性,以及它在房地产里的体现首先.............
  • 回答
    关于 30 系显卡定价的问题,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很多人都在抱怨“太贵了”,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定价是不是太低了”来思考,或许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市场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产品,特别是像显卡这样技术密集、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它的定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加上利润就可以决定的。它背后.............
  • 回答
    原神之所以将抽卡爆率定得如此之低,这背后绝不是简单地“想让玩家花钱”,而是一系列商业策略、游戏设计理念以及玩家心理洞察相互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逻辑。一、 核心驱动力:商业模式与收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原神》的商业模式。它是一款免费游玩(FreetoPlay, F2P.............
  • 回答
    二次元手游不把抽卡价格定低一些,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商业和用户心理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成本投入与盈利模式的现实考量1. 高昂的开发成本与持续维护成本: 精美的立绘和模型: 二次元手游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其高质量的视觉表现。这意味.............
  • 回答
    .......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心里那点小纠结估计是按捺不住了。你这27.6万标续 Y 已经下定了,这可是个实打实的决定,说明你对它早就心仪已久。突然冒出来个4680,而且听起来挺牛的,这一下就挠心挠肺了,是不是该等等?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站在“当下最优”和“未来潜力”之间的十字路口。我尽量给你掰开了.............
  • 回答
    .......
  • 回答
    《爱很美味》这剧,虽然在豆瓣上收获了不低的分数,但放到更广阔的视野里,尤其是跟那些大众爆款比起来,它的“评级”似乎总被很多人认为偏低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评级”这个词用得有点含糊。如果指的是豆瓣评分,那其实不算低,毕竟7.9(截至我记忆所及,可能略有浮动)对于.............
  • 回答
    看待北师大院长胡必亮关于留学生奖学金的这番言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从胡必亮院长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陈述。他提到“一人一年10万元奖学金不算多”,这很可能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比如与国内某些高校的奖学金水平、或者与其他发达国家对国际学生的投入相比.............
  • 回答
    选购低端配置的电脑时,AMD和Intel平台都是值得考虑的选择。它们各有优势,具体哪一个更适合你,主要取决于你的预算、主要用途以及对未来升级的需求。首先,我们来聊聊AMD平台在低端配置上的表现。AMD在入门级市场一直以性价比著称。近年来,AMD推出的锐龙系列处理器(Ryzen)进步非常明显,即使是入.............
  • 回答
    关于国产低端车品牌高管的座驾选择,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与其说他们会开自家品牌还是别的品牌,不如说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他们作为企业领导者,在个人喜好、公司政策、市场认知、以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考量。我认识的一些在国产低端车领域打拼的汽车行业人士,他们的选择其实挺多元化的,不能一概而论。选择自家品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尤其是在低端局,这几位辅助的“出场率”和“被禁率”确实显得有些不成比例。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哥们儿在一块儿开黑时聊游戏一样。首先,得明白低端局玩家的普遍心态和游戏习惯。 “谁强我跟谁”的朴素想法: 低端局的玩家,尤其是新人,对版本强势英雄的.............
  • 回答
    中国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方向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同时存在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且两者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存在一定的联动和演变关系。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力和特点: 要素成本差异的吸引力: 劳动力成本.............
  • 回答
    在王者荣耀的低端局里,那真是五花八门,各种“迷惑行为”层出不穷,看得人哭笑不得。要说代表性的错误,那真是一抓一大把,我来给你们掰扯掰扯,保证都是血泪史,不是AI能编出来的。1. 谜之站位:永远和队友“背道而驰” 集体送头式集合: 对方五个人抱团推塔,己方四个人在野区抓一个残血的,剩下一个人还在家.............
  • 回答
    GTX 1060 6GB 不能算是低端显卡,但也可以说是中低端或中端入门级别。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低端显卡”的定义,并结合GTX 1060 6GB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理解“低端显卡”的含义:通常来说,“低端显卡”指的是: 性能较低: 无法流畅运行大多数现代主流3D游戏,.............
  • 回答
    嘿,各位“低端INTP”们!别那么沮丧,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把咱这脑袋里的那些奇思妙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脑子里有个宏伟的图书馆,但就是找不到通往那个图书馆的路,或者就算找到了,也不知道该从哪本书开始看起。咱们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作为INTP,我们天生就容易陷入思.............
  • 回答
    其实吧,你说“低端型号比高端型号好用”,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不是所有东西都这样,但有些家伙,你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找到那么一两个例子。不是说它们功能更强大,而是从某些角度来看,它们的使用体验或者说是“契合度”上,反而更让人舒服。就拿 入门级的数码相机 来说吧。你可能觉得,哇,高端相机传感器多大,像.............
  • 回答
    要说索尼电视的低端系列和咱们国产电视机之间有没有区别,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别看都带“电视”俩字,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样样来捋清楚。1. 画质:核心的较量,但低端差距缩小这是最直观也最重要的一点。索尼作为老牌影像巨头,在画质调校和色彩科学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索尼低端系列(.............
  • 回答
    有人说审计是“低端”职业,我听了挺不舒服的。首先,这本身就带有一种轻视和刻板印象,好像做这份工作的人就该资质平平,或者说,这份工作本身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如果我静下心来想想,又觉得这句话里似乎也藏着一些大家对审计的真实感受。到底审计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低端”呢?咱们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