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清史专家李治亭教授以及他的历史观?

回答
李治亭教授,一位在清史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他的名字在学界乃至更广泛的公众视野中都具有一定的分量。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他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更需要深入理解他所持有的历史观,以及这种历史观是如何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和作品之中的。

首先,李治亭教授的研究对象非常集中,主要聚焦于清代的边疆民族,特别是满族以及与清朝关系密切的蒙、藏、疆等地区。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形成过程中,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位的重视。在许多传统的历史叙事中,边疆往往是被边缘化的,或者被简单地视为国家统一的附属品。而李治亭教授的视角则强调了这些地区和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动性和重要性,他们不仅仅是被统治的对象,更是塑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与者。

他的历史观,我认为可以用“民族互动与国家认同的构建”来概括。他不太倾向于那种纯粹的汉族中心论的史观,而是更关注不同民族之间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碰撞与共存。他尤其强调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在统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以及文化互动,将分散的地域和族群整合进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实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种新的国家认同。

举个例子,他在研究清朝对待满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政策时,会深入分析这些政策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政策对各民族文化、社会结构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他不会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压迫或恩赐,而是会去探究其复杂性,比如清朝如何利用宗教、制度(如盟旗制度、土司制度等)来维系其统治,同时这种维系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他可能会强调,清朝的统治,尽管有其等级和民族差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然,他的这种历史观也可能引起一些争议。比如,对于“国家认同”的构建,不同族群的感受和体验可能是不同的。在强调国家整合的同时,如何恰当地处理和反思历史上存在的民族矛盾和压迫,是任何致力于理解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学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李治亭教授在这一点上,似乎更侧重于描绘历史的整体趋势和结构性联系,而非过度渲染个别的民族冲突。他或许认为,从宏观上看,清朝的整合过程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建设性意义,尤其是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李治亭教授也展现出他对史料的严谨和对细节的关注。他不仅仅依赖汉文史料,也深入研究满文、蒙文、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史料,这使得他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地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他能够从这些不同来源的史料中提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总的来说,李治亭教授是一位非常有价值的清史研究者,他的历史观聚焦于民族互动与国家认同的构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汉族中心论的视角。他试图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这种形成过程中,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演变,以及在这种演变背后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历史逻辑。评价一位学者,尤其是一位历史学者,需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面对的研究对象,以及他试图回答的历史问题。从这些角度来看,李治亭教授的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为我们理解中国悠久而多元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盛唐是腐朽落后的贵族政权,藩镇的骄兵悍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明清易代,虽然符合历史的进程,但是符合历史进程不等于社会进步。不论怎样算,以家奴治天下,都不能算是社会进步吧。

user avatar

看李治亭的拥护者,就知道他本人是个什么货色了。

「流寇」的「恐怖统治」。

贰臣的「恢复文治」。

极短时间内「湖南民死亡过半」。

再看这个,一样离谱:

李治亭反新清史,所以他对尚可喜和洪承畴的看法就「可以商榷」。我也反新清史,能不能和诸位「商榷」一下秦桧和汪精卫的历史定位?

正常的中国人和这位「明史流言终结者」的区别在于,正常人从来不会,也坚决反对为任何汉奸,还有出卖祖国利益,甚至同时背叛亲朋好友的人正名的行为;而这位重量级选手却觉得洪承畴等人的历史定位是可以商榷的事。

一边嘴上说着「如何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属于观点不同」,一边「某些人硬是跟美国新清史的观点是一样的」,请问为什么遇到新清史就不能「如何评价一些历史时期属于观点不同」了?

最好笑的是,这位认为尚可喜等人的历史定位可以商榷的先生,竟然说别人「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新清史最多不过是一些土地上的问题,而为汉奸正名,那是在毁灭民族的根基。

有稍微注意我言论的人都知道,我在皇汉中属于最温和的那一派,对于清朝统治稳定后,其在内政外交方面上达成的各项成就,我从来不吝于承认。但我唯独不会做,也不可能去做的就是去洗清军入关时的那些丑事,然而李治亭就偏偏要这么去做。在对贰臣的态度上,他的历史观念更是令人不齿至极,恐怕连普通人都说服不了:

「清军入关,迅速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万历以来长达七十余年的战乱与分裂,从大乱走向大治,重新建立起一代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论从哪个方面估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任何大一统王朝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包括西晋)

「我们应当承认,任何一方能结束明末以来的战乱而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都应给予肯定。但是,明朝及其后的南明都是腐败的政权,已经失去了其存在价值,为人民所抛弃,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段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真可笑也。明明是一个清史学家,但是在他眼里,南明好像是南宋那样的一个完整的政权,是不分彼此的,弘光和隆武再和永历,那是同一个南明吗?那叫南明时期。)

「无论明、清、农民政权三个方面,都不是代表社会的先进力量,只有新兴的资产阶级才是新社会力量的代表。在中国,不论哪个政治势力,能够统一中国,结束分裂,就是先进的,应该给予肯定。」(就算是一群黑猩猩,只要能统一中国,就是先进的)

「汉人统治满洲等各个少数民族视为合理,反过来,满洲人统治汉人亦不为过。关键就在于,不论谁统一谁,一切皆以客观条件为转移;不在于谁统治谁,就看其所行政策、治国之道,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改善。」(这段说得倒对了,但他支持的那方和这段完全是反过来的)

「明军松山之败,表面看,败在洪承畴之手,实质是败于朝臣陈新甲等人,说到底,是政治混乱、腐败所种下的恶果。」(这段的原文很长,这里只贴出结论,其原文逻辑混乱,大概就是说洪承畴因为明朝政治混乱、腐败导致战败,所以降清有理)

「洪承畴等一批批汉官脱离明朝的腐朽集团,相继加入富有生命力的清政权,施展其治国的抱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不该受到责难的!问题不在于他所持何种动机,无非是为个人计,或为国家计,关键问题,就看他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否为社会的发展,为百姓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以此衡量或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一味空谈道德、气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汪精卫、陈公博等一批汉官脱离中华民国的腐朽集团,相继加入富有生命力的伪南京国民政府,施展其治国的抱负……一味空谈道德、气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最后,此人是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我对清史就兴趣大减了,一想到此獠在里头塞的私货又不知要祸害多少人,我就感到一阵恶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治亭教授,一位在清史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他的名字在学界乃至更广泛的公众视野中都具有一定的分量。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他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更需要深入理解他所持有的历史观,以及这种历史观是如何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和作品之中的。首先,李治亭教授的研究对象非常集中,主要聚焦于清代的边疆民族,特别是.............
  • 回答
    评价西安市铁一中部分清北学生要求将回访母校活动做成“清北专场”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学校的立场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动机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回访母校”这个活动的初衷。通常,学校邀请优秀校友回访,是为了: 激励在校学生:.............
  • 回答
    曾武这个名字,近期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他年仅15岁就迈入大学校门,并在学术研究上展现出不俗的潜力,更是引得众人侧目。要评价曾武的情况,不能简单地用“优秀”二字带过,这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和解读。首先,15岁上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寻常的现象。这通常意味着他在早期教育阶段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
  • 回答
    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结合新清史研究的整体特点来理解。总的来说,新清史学者在满文研究上呈现出一种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态势,既有显著的进步和贡献,也存在一些持续的挑战和批评。以下是对新清史学者满文水平的详细评价:一、 新清史研究的兴起与满文的重要性在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之.............
  • 回答
    清朝与俄罗斯在北亚的争夺是18世纪中俄关系中的关键历史事件,涉及领土主权、边疆安全、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作为康熙皇帝,若面临这一抉择,其决策必然基于对国家利益、边疆稳定和长远战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康熙的决策逻辑、可能的策略选择及最终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亚争夺的起因1. 地.............
  • 回答
    清朝的捐官制度,是一项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官制改革,它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评价这项制度,我们需要从其产生背景、运作机制、积极影响、消极后果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捐官制度的产生背景捐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清朝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
  • 回答
    评价清朝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朝代。要全面评价清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对外关系以及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评价清朝:一、 政治制度与统治: 集权化的加强与制度的僵化:.............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赵南元教授的《露露和娜娜的伦理爆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一种极其大胆和富于挑战性的方式,将我们惯常的伦理认知抛入了颠覆性的漩涡。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性”的著作,不如说它是对支撑现代社会运行的诸多伦理基石进行了一次“解构性”的审视。赵教授的写作风格极其鲜明,他并非那种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学者。他.............
  • 回答
    如何评价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叫停女儿奥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叫停女儿奥数”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诸多敏感的神经。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背后反映的教育理念、以及事件引发的社会反响等。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经过.............
  • 回答
    评价清华学姐在看到监控视频后的反应,需要基于假设性的情境来展开,因为我们并没有实际的监控视频或学姐的真实反应。因此,我的评价将围绕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进行。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前提场景:假设“清华学姐”是某个事件(例如,被指控性骚扰、盗窃、学术不端.............
  • 回答
    清末云南杜文秀:一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农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这位清末云南的穆斯林领袖,是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起义的动因、领导的策略以及最终的结局。总的来说,杜文秀是一位具有复杂性的人物,既是反抗压迫的英雄,也是一个最终.............
  • 回答
    清华附中高三英语阅读的这篇《How to Argue with Foreigners》(如何与外国人争论),我个人觉得,在为期末复习、应对高考阅读理解挑战的这个节点上,它算是一篇挺有意思、也挺有启发性的材料。当然,要说它是“完美无瑕”或者“万能宝典”,那倒也未必,但作为一篇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
  • 回答
    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提起清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既有雄踞东亚、疆域辽阔的盛世王朝,也有晚期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落日余晖。要公正地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梳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肌理,剥离时代滤镜,理解其成功与失败,以及那些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
  • 回答
    “康乾盛世”,提起这个词,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便是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辉煌景象。在许多史书和影视作品的描绘中,这似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刻,一片祥和安乐。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繁盛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和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尤其是对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如.............
  • 回答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两超多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判断,可以说是对传统多极化理论的一次重要修正和深化。这个观点之所以值得细致解读,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和未来力量分布的实质性特征。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两超多强”的核心含义。阎学通教授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他对当前世界发展态.............
  • 回答
    关于《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这篇文章,我需要先说明一下,我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因此我的评价将基于对这类话题和普遍存在的论点进行推断和分析。这类“学子怒批”的文章,在网络上时有出现,通常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其内容和影响也各有不同。文章可能存在的立足点与论据分析:这类文章的作者,往往是年轻一代的.............
  • 回答
    要评价清华19年特奖得主成大立,得从他身上展现出的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特质说起。在我看来,一个能摘得清华特奖桂冠的学生,绝不仅仅是成绩优异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些能够引领同辈、启迪后人的闪光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成大立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和成果。特奖评选的硬性指标永远是学术,而他在本科阶.............
  • 回答
    “清十二帝,唯有雍正拿得出手”——这话传出来,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充满了总结的力度,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片面了。当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单从改革力度、治国效率和个人影响力这些硬指标来看,雍正确实是十二位皇帝里最突出的那一个。但要说“只有”他拿得出手,这可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咱先不急着反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清华附小六年级四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教育界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家长群体中。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主题与立意: 核心亮点: 文章最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