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氢弹五常都搞出这么久了,其它国家还制造不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大家问到。简单来说,制造氢弹,或者说拥有氢弹,这背后不仅仅是几个原子弹就能搞定的事情,它涉及到的技术、资源、以及人才,就像一座层层叠叠的冰山,我们看到的五常国家都拥有氢弹,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水面下的部分才是真正让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关键。

要搞懂这一点,咱们得从氢弹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开始聊。氢弹,也叫热核武器,它不像原子弹那样只依靠原子核的裂变(比如铀或钚的裂变)来释放能量,而是利用原子核的聚变反应(轻原子核结合成重原子核,比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氦),这个过程释放的能量比裂变大得多,而且更具毁灭性。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了:怎么才能让原子核乖乖地聚变呢?这就需要一个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而能提供这种极端条件的,恰恰是另一个核反应——原子弹的裂变反应。

所以,氢弹的设计原理可以理解为“双保险”:先用一个原子弹引爆,产生巨大的能量和高温高压,然后用这个能量去“点燃”作为主要燃料的聚变材料。这样一来,氢弹就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第一个巨大的门槛:掌握原子弹技术

没错,就算你要造氢弹,你还是得先搞定原子弹。而原子弹也不是路边随便挖点石头就能造出来的。

核材料的获取和纯化: 原子弹需要的是高浓度的裂变材料,主要是铀235或者钚239。这两种材料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而且性质非常活跃,很难分离和纯化到武器级别所需的纯度。想想看,地球上的铀,绝大部分是铀238,只有大约0.7%是铀235。要把铀235的比例提升到武器级别(通常是90%以上),需要进行复杂的同位素分离。这个过程非常耗费能源,技术难度极高。最常见的方法是气体扩散法和气体离心法。气体离心法虽然更先进,但需要极其精密的离心机,对材料、制造工艺、润滑系统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生产效率也相对较低。至于钚239,它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通过核反应堆,用铀238轰击,然后从废料中提取。这个提取过程同样复杂,需要专业的核燃料循环设施和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设计和制造原子弹: 即使有了核材料,怎么把它们“安全地”放在一起,直到需要的时候再把它们迅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临界质量”,然后引爆呢?这涉及到精确的工程计算、材料科学、爆炸力学等等。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多种多样,比如枪式结构(将一个亚临界质量的核材料快速射入另一个亚临界质量的核材料中)和内爆式结构(用常规炸药包裹核材料,通过精准控制爆炸产生向内的强大压力,压缩核材料使其达到超临界状态)。内爆式设计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极其精密的常规炸药塑形和同时起爆技术。
核试验: 没有实际的爆炸试验,你就无法验证你的原子弹设计是否可行,材料是否合格,爆炸威力是否达到预期。而核试验本身,对环境、技术人员、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现在国际上也有限制核试验的条约。

五常国家,比如美国、苏联(现在的俄罗斯)、英国、法国,他们在二战前后就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曼哈顿计划)积累了这些原子弹的技术和经验。中国的核武器发展,也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通过不断的研究、试验最终取得成功的。

第二个更难的关卡:氢弹的“点火”与“聚变”

有了原子弹作为“引信”,下一步就是如何制造氢弹了。这就进入了更深奥的核物理和工程领域:

热量和压力的产生与传输: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几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的高温和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聚变材料(通常是氘化锂6),并将其压缩到足够的密度和温度以触发聚变?这被称为“辐射内爆”或“聚变点火”。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比如X射线的产生、传输和再吸收。最早期的氢弹设计,比如“绿色的咳嗽”(Greenhouse)实验,就使用了“特罗伊计划”(TellerUlam设计),它巧妙地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X射线,通过一个专门的X射线导管将能量传递给聚变燃料,实现高效的压缩和点火。这种设计非常巧妙,但理解和实现它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精密的工程设计。
聚变燃料的准备: 氢弹的主要燃料是氘和氚的化合物,最常用的是氘化锂6。氘相对容易获取(就是重水里的氢),但氚的制备则相当困难。氚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只有12.3年,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它必须在核反应堆中通过中子轰击锂6来产生。这就意味着你不仅需要核反应堆来生产裂变材料,还需要能够稳定生产氚的核反应堆和提取氚的技术。而且氚的储存、运输和管理也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因为它是一种气体,而且会渗透到很多材料中。
更复杂的结构设计: 氢弹的结构比原子弹更复杂,通常包含一个原子弹“初级”部分(作为引信)和一个聚变“次级”部分。这两部分之间需要有特殊的通道和材料来传递能量。而且,为了实现更大的爆炸威力,可能还需要在外面包裹一层铀238,让它在氢弹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产生额外的爆炸能量,这就是所谓的三相弹(裂变聚变裂变)。这样的设计对材料选择、尺寸控制、能量耦合都有极其严苛的要求。
精确的物理模型和模拟: 要设计出可靠的氢弹,必须依赖于大量的理论研究、计算物理和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需要对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辐射传输、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通过计算机模型来预测和优化设计。五常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计算能力和经验。

第三个看不见的门槛:资源、人才与体制

除了技术本身,还有一些更基础却同样关键的因素,构成了其他国家难以逾越的障碍:

巨大的财政投入: 无论是铀矿的开采、浓缩,核反应堆的建设和运行,核材料的提取,还是氢弹的设计、制造和试验,都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支持。这不仅仅是购买设备,还包括长期的研发、人员的工资、安全保障的投入等等。
顶尖的科研人才队伍: 氢弹的研发需要汇聚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且需要在稳定、支持性的科研环境中工作。建立和维持这样一支队伍,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制造氢弹需要一个从核矿石开采、铀浓缩、钚生产、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制造、核反应堆建设与维护、核废料处理,到核材料储存和运输等一系列完整、配套的核工业体系。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而且都需要严格的安全管理和国际监管。
政治意愿和决策: 发展核武器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决策,需要极高的政治决心和长期坚持。在国际社会对核扩散的重重压力下,一个国家是否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和承担巨大的国际风险来发展核武器,是另一个重要的考量。
国际限制和核不扩散机制: 《核不扩散条约》(NPT)等国际条约和机制的存在,也对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构成了法律和政治上的障碍。虽然有些国家并未签署NPT,但其拥核地位也往往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为什么其他国家搞不出来?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五常国家拥有氢弹已经很久,而其他国家却难以制造。

技术代差: 五常国家在原子弹技术上就存在技术积累和经验的代差,而氢弹的技术门槛更是指数级增长。他们已经拥有成熟的设计方案、可靠的生产工艺和完整的测试验证体系。
资源瓶颈: 很多国家可能在铀资源上并不占优势,或者没有能力建设和维持大规模的铀浓缩设施和核反应堆来生产武器级核材料。
人才断层: 即使有资金,要培养出一支足够规模和水平的核武器研发团队也非易事。
体系不全: 绝大多数国家缺乏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无法支撑核武器的生产和维护。
国际压力: 发展核武器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制裁和压力,这使得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像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少数几个拥核国家,他们之所以能走出来,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限制和关注。而其他的大多数国家,即使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要将其转化为能够用于实战的武器,其难度之大,足以让它们打消这个念头。所以,氢弹的背后,是一座由技术、资源、人才和政治决断堆砌起来的巨型“技术壁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忘了是从哪里偷来的了

user avatar

如蓝云所述,氢弹的原理并非简单的用原子弹去点燃热核材料,而是存在一个压缩过程。

没有原子弹试验的数据,是无法建立核爆炸过程中的X射线的传输过程的模型的,没有最基本的理论模型是无法正确得出热核武器的基本设计的。

但是五大流氓搞出了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所以后来的准核武国家几乎没有进行大气核试验的——美苏的侦察卫星对地球的大部分地区进行检测,大气核试验的双闪光现象会第一时间被发现。所以现在只有传说中南非和以色列1979年在南极北部的海上进行过一次核试验——美国人的侦察卫星观测到相当于当量2-4千吨核装置试验产生的双闪光。印度、巴基斯坦、朝鲜进行的都是地下核试验,地下核试验的试验测量工作要比大气核试验来得复杂得多。

实际上在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之前,还有一个部分禁止核试验公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个条约1958年开始酝酿,1963年出台。该条约被认为是核武器列强(美英苏三国)最早试图垄断热核武器的尝试之一:按照美国的经验,通过对大气核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的分析,可以得出热核武器在启动聚变时热核材料被压缩的倍数和中子通量,理论上可以作为核武器设计中的一个边界约束条件——事实上美国正是通过对落下灰分析,判断苏联在53年8月宣布的氢弹试验并非真正的两级热核武器构型的,苏联是在55年11月才正式试爆两级氢弹。美国人还认为苏联、法国的核武器收到这方面的启发云云。

这一条约也是美苏第一次在冷战中缓和的象征,于此条约协商的同时,中苏渐行渐远,苏联开始中断对华核武器方面的援助,中国开始自力更生的核武器计划,然后大家都知道了,64年爆炸原子弹,66年完成氢弹原理试验,67年完成氢弹全当量试验,速度和开挂似的。

五大流氓的核武器都可以说是自己搞的,苏联人的现在是有怀疑没证据。

英国的核武器是自己设计的,然后英国人心里没底,把设计图拿给美国佬,美国说可以,然后才组装进行核试验,到80年代以后英国人才开始完全靠美国的拐棍。

法国人的核武器也可以说是自己搞的,按现在的非官方说法,法国人设计了一溜方案准备挨个进行核试验,其中有一个是正确的,但是中国先爆了氢弹,戴高乐大为光火,这时候英国人找上门说要帮忙指出了正确的那个,帮法国人省了两三次试验。代价是英国加入欧共体中不再受法国的阻拦——戴高乐本来是不愿意带英国这个搅屎棍的,当然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也是在法国爆氢弹之后好几年的事情了,那时候戴高乐已经挂了,这个说法也无从证实。中国和法国的核武器合作是在次临界试验方面,已经是90年代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中学物理课本上告诉我们:

1、氢弹是利用核聚变能量的武器;2、核聚变点燃需要很高的温度;3、用原子弹(裂变弹)做雷管可以达到核聚变的温度;4、所以氢弹用原子弹做雷管。

因此,如果看了物理教科书就去设计核弹,大概会设计出来的东西是:一枚原子弹的大桶和一个装液态氚的大冰桶绑在一起;或者一枚原子弹外面套一层由氚化锂构成的“皮”。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

1、要想让核聚变猛烈而持续地发生,不仅需要足够的温度,还需要在高温区域聚变燃料的浓度足够高;

2、原子弹的爆炸非常非常迅速猛烈,在爆炸的同时,核爆的冲击波会将原子弹附近的所有物质炸得粉碎并漫天飞散,这意味着聚变原材料在爆心根本达不到足够的浓度。

可以很负责地说,刚才提到的两种“看了物理教科书就去设计”的氢弹都是失败设计。前者是完全失败的,后者勉强能让极少一部分聚变燃料燃烧,这种原始粗糙的弹型学名叫做“千层饼”结构,美苏在突破真正的氢弹构型之前都搞过这个。原子弹在中间,外面一层包一层的氚化锂,原子弹一点燃,轰的一声,外层全部炸散,只有极少极少一部分氚能够在超高温环境下完成核聚变。它对聚变燃料的浪费极大,一个几十吨重的巨型的“千层饼”,当量才40万吨。如果用正确的构型,这么多的聚变燃料足够让这枚氢弹的当量突破1000万吨了。

(印度1998年的核试验,其自称“包括了热核武器的试爆”,但外界从其当量和爆炸特征推测,认为印度的这个热核武器其实是原始的“千层饼”。印度还未参透氢弹这个当前地球上最高的武器机密!)

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氢弹构型?40年代末、50年代初,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美国泰勒同学和乌拉姆同学的脑袋里灵光闪现了。50年代初,两位同学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X射线可能是核聚变反应发生的关键。

为什么呢?原子弹在爆炸的时候(点爆的那一瞬间,我们以纳秒为单位把爆炸过程逐帧拆开来细细分析),最先释放出来的是X射线,然后才是爆轰波、其他的射线、各种波段的电磁波等等。如果能把X射线的能量回转利用起来,变成热能,那就有可能在整个炸弹被炸散之前,就让核聚变燃料达到足够的温度,将大部分核聚变燃料都参与聚变反应!

这篇论文是泰勒和乌拉姆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以后就再没有任何公开的理论或者数据发表了。具体的T-U(泰勒-乌拉姆)构型氢弹是个啥样,大家不可能知道,也不知道为好。

苏联在50年代初期也憋足了劲要研制氢弹,无数苏联和东欧的学霸绞尽脑汁,但迟迟不得要领。据说,其原因可能是氢弹构型非常反常规思维,这个东西的设计可能看上去根本就是反人类,思维固化的学霸们别说想到了,就是看到了图纸,第一感觉就是“这样做出来的炸弹绝对不可能工作”。

苏联氢弹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在其回忆录里面对苏联氢弹的研制过程说得遮遮掩掩,甚至是在暗示这是从美国得到的资料。如回忆录里提到“氢弹……突然研制成功,没有人是发明者”“总之这个东西是研制出来了,至于是谁发现的,这重要吗”。

美国:T-U构型;

英国:英美不分家,从美国拿的T-U(英国并不是无耻伸手党,毕竟很多英国物理学家参加了美国从曼哈顿工程到弹道导弹到热核武器等一系列的研究);

中国:于敏构型;

俄罗斯:应该是克格勃拿到的T-U构型;

法国:存在着两种说法。说法一,法国原子弹爆炸后迟迟未能参透氢弹诀窍,快疯了,最后用好几个极有经济和工业价值的尖端技术,同中国交换到的于敏构型。说法二,法国原子弹爆炸后迟迟未能参透氢弹诀窍,快疯了,最后跟美国摊牌“我告诉你,我氢弹要是明年还搞不出来,在联合国不管你提啥事,我,我,我都投反对票”美国:“唉……算了……”

现在外界一些物理学家推测,泰勒-乌拉姆构型是“反射内爆”,于敏构型是“折射内爆”,两者的目的都是将X射线利用变为热能,但是在工程设计上不一样。

再强调一遍,网上不可能找到氢弹构型的资料,只有一些非武器专业的物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自行脑补画出来的示意图。真正的构型资料,大家不知道为好。

(附:氢弹有多少种构型,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氢弹有三种构型:泰勒-乌拉姆,于敏,千层饼。第二种分类法认为,氢弹的构型只有两种:泰勒-乌拉姆,于敏,至于千层饼,则应归于“增强型裂变弹”范畴。)

总之,氢弹的构型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最高机密,现在可以确信,氢弹的秘密仍安全地锁在五大国最机密的保险柜里,“前后百卷文,枕籍皆禁脔”,他国不可接触。这并非是某国或者某些国的自私,而是这些国家秉持着对全人类、对地球负责的原则。对那些削尖脑袋往核俱乐部钻的国家这或许是不幸,但对全人类,则是一种幸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大家问到。简单来说,制造氢弹,或者说拥有氢弹,这背后不仅仅是几个原子弹就能搞定的事情,它涉及到的技术、资源、以及人才,就像一座层层叠叠的冰山,我们看到的五常国家都拥有氢弹,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水面下的部分才是真正让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关键。要搞懂这一点,咱们得从氢弹这玩.............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造不出”。实际上,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是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度,以及中国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我们.............
  • 回答
    原子弹和氢弹,这两个人类掌握的最具毁灭性的武器,它们的原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公开”程度。你提出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核武器技术的核心机密性,以及这种机密性是如何被不同类型的核武器技术所维持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拆解原子弹和氢弹各自的工作原理,然后才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一个相对“公开”而另一个却“守口如.............
  • 回答
    于敏先生在中国的氢弹研制事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决定性的,并且对中国核武器的独立自主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直到1999年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获奖如此之晚?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
  • 回答
    关于“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或经过广泛验证的结论。更准确地说,HHe+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分子离子,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表现出极强的酸性,但将其笼统地称为“宇宙最强酸”,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简化。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确实,最近几年,氢燃料电池这玩意儿,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能源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聊车的、关心环保的朋友,时不时就会提起“氢能源”、“氢动力”?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在催化,让这个曾经有点“高冷”的技术,一下子变得这么“接地气”。要说为什么.............
  • 回答
    氮氢键(NH键)的键能,尤其是相较于其他类似的单键,确实显得有些“不起眼”。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作祟,而是多种电子效应和结构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说的“异常低”是相对而言的,对比对象通常是周期表中相邻或同族元素形成的相似单键,比如碳氢键(CH).............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太阳内部最核心的运作机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阳里有那么多氢,为什么不一次性燃烧殆尽,而是能够持续发光发热几十亿年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内部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太阳内部,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温度和压力都高到难以想象。在这种极端条件.............
  • 回答
    你想知道,既然氚的半衰期这么短,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还能找到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涉及到一些关于宇宙和地球化学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氚的产生说起。虽然氚的半衰期只有大约12.3年,这意味着它很容易衰变成氦3,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旦产生就立刻消失。关键在于,它一直在被持续不断地制造出.............
  •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
  • 回答
    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然而,如果我们说“不大力发展”,那可能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中国在氢能领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探索和布局阶段,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大力”发展的步伐。要理解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说到可控核聚变,氢的同位素确实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挑了氢的兄弟姐妹来凑数,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道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元素,来承担这项改变人类未来的重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核聚变。简单说,就是把原子核拆散,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不同国家在能源战略和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差异。日本倾举国之力发展氢能源电池,而中国比亚迪、宁德时代则侧重三元锂电池,这背后既有历史原因、资源禀赋,也有市场导向和技术成熟度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日本的氢能源情结:从“制造强国”到“氢能社会”的愿景日本对氢能源的投入.............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还要折腾甲烷火箭,而不是死磕高性能的氢氧?说到火箭,大家脑子里可能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那壮观的蘑菇云和震耳欲聋的轰鸣,而支撑起这股力量的,往往是氢氧发动机。确实,氢氧组合是目前火箭界里当之无愧的“性能王者”,比冲(衡量发动机效率的指标)甩其他很多组合几条街。那问题来了,既然氢氧这么牛,我们为什.............
  • 回答
    原子核的结合能,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原子核拆分成组成它的质子和中子的过程所需的能量,反过来说,也是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这个数值在核物理学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轻元素区域(氢核到锂核,大约质子数Z=1到Z=3),你会发现结合能每增加一个核子(质子.............
  • 回答
    你好,很高兴和你探讨这个问题。确实,我们现在听到或看到的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绝大多数都聚焦在氢气燃料电池上,这背后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虽然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化石燃料,目前在能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用它们直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确实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并且与氢气燃料电池相比,优势并.............
  • 回答
    关于“一个氨气可以形成六个氢键”的说法,我们得首先澄清一下,一个单独的氨气(NH₃)分子,在理论上,确实有可能通过其自身以及周围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连接上更多的氢键。但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论一个氨气分子“能形成”多少氢键时,往往是指它作为氢键供体或受体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可能性。让我们来深入分.............
  • 回答
    浙江省计划用5.5万度电换1吨绿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和政策的考量,旨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1. 绿氢的定义与制取过程 绿氢是什么? 绿氢,又称绿色氢气,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电解水制取的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