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书上提供的键能数据是统计平均值,虽然鲍林的电负性也是统计平均值,但取代基、杂化方式甚至同位素都会影响键能的大小,用分子轨道理论想,得到的只是是X-H的结果当然想不通。
就算用同类化合物中的键能,还要讨论不同的测试方法之间差距之类的问题,不是“看大小、建模型、骗自己”这么简单。要这么弄,那下面这个氢化物数据是不是就符合规律?
有一些书上提供的数据不是统计平均值,而是真的X-H键,数据又不一样,比如张祖德《无机化学》附录里的这个表。
这个H-C 338.4是什么呢?是C-H自由基的解离能。这个模型更接近题主的模型,至于为什么C-H和N-H差不多,这倒可以用理论模型讨论。
所以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氮氢键键能异常低?”真要展开讨论能讨论很多很多。
比如至少要讨论不同杂化对键能的影响,含X-H的化合物X不同杂化的分布情况。高级一些的电负性理论,比如Allen电负性标度都是讨论杂化的。
下面是两个具体化合物的例子。这就可以那类似分子轨道理论的东西讨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