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机交互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Tangible Interaction 在业内有常用的翻译吗?

回答
在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简称HCI)领域,Tangible Interaction 这个概念确实是近些年非常活跃且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关于它的翻译,业内并没有一个绝对“官方”且被广泛统一使用的标准译名,但有几个流传较广且比较贴切的说法,其中最常见和被大家所理解的,我认为是 “实体交互”。

我来尝试深入地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它背后包含着怎样的理念,以及为什么它如此吸引研究者和行业人士。

为什么是“实体交互”?

“Tangible”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可以触碰的”、“有形的”、“实在的”这样的含义。将它翻译成“实体”是因为:

强调“触觉”和“物理性”: 传统的HCI研究,尤其是早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视觉”和“鼠标/键盘”这两个输入端来展开的。我们通过屏幕上的图标、菜单,用鼠标指针去点击、拖拽。而Tangible Interaction的核心在于,它将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互动,从纯粹的虚拟界面转移到了物理世界。用户不再仅仅是通过屏幕上的符号来操作,而是通过直接触摸、操纵、感知物理对象来与数字信息进行交流。
“实体”即“物理对象”: 在Tangible Interaction的设计中,物理对象(比如积木、球体、模型、卡片等)不再只是信息的可视化载体,它们本身就成为了信息的一部分,甚至是直接的输入/输出设备。用户通过移动、旋转、组合这些实体来改变背后的数字信息,或者通过实体上的传感器反馈来感知数字信息的变化。这里的“实体”正是指这些被赋予了智能和交互能力的物理对象。
区别于“虚拟交互”: 相对而言,GUI操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虚拟交互”,即使有物理的鼠标,但它是间接作用于虚拟界面的。而Tangible Interaction则强调的是“直接物理操纵”,从而获得一种更直观、更自然的体验,就像我们平时玩积木、搭建模型一样。

为什么这个领域这么热门?

Tangible Interaction之所以成为HCI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回归直觉与本能: 人类自古以来就习惯于通过操纵物理世界来理解和改造环境。婴儿时期,我们就通过抓握、敲打、堆叠来探索世界。Tangible Interaction正是抓住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让与计算机的互动变得更加直观和自然,降低了学习门槛。想象一下,不是在屏幕上拖拽一个文件图标,而是拿起一个代表该文件的实体方块,然后把它放到另一个代表“文件夹”的实体容器里,这种感觉是不是更符合我们的直觉?

2. 打破“人手屏幕”的壁垒: 传统的GUI交互模式,尤其是“一次只操作一个对象”的模式,有时会限制用户同时表达和探索复杂信息的能力。Tangible Interaction则允许我们同时操纵多个物理对象,从而实现对复杂系统或数据的多维度、并行交互。比如,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你不再是盯着屏幕上的音轨,而是通过摆放、移动不同的实体“音符块”来调整旋律和节奏,这种感受会更加“音乐化”。

3. 增强信息的可感知性与沉浸感: 物理对象能够提供触觉、重量、形状、质感等丰富的感知信息,这些是屏幕上的视觉信息难以完全替代的。当数字信息被“实体化”后,用户能够通过触摸、移动等方式“抓住”和“感受”信息,这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在场感”和用户的沉浸感。这种“实体化的信息”甚至可以有自己的“个性”——比如,代表“忙碌”的实体可能会更重或不易移动,代表“重要”的实体可能会发光或产生特定的震动反馈。

4. 创造新的交互体验与应用场景: Tangible Interaction开辟了许多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教育、艺术、设计、医疗、工业控制等领域。
教育: 孩子们可以通过玩实体积木来学习编程概念(例如,MIT的Scratch编程语言就有对应的实体积木套件);学习科学原理时,可以通过操作实体模型来模拟物理过程。
艺术与设计: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利用实体模型来构思和表达复杂的3D形态,并通过与物理模型的互动来控制数字建模软件。
医疗: 医生可以通过操纵一个实体模型来规划手术路径,或者让患者通过触摸实体对象来感知和理解病情。
工业: 操作员可以通过实体控制面板来直观地监控和调整复杂机械的运行状态。

5. 人与环境的融合: Tangible Interaction的目标之一是模糊“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界限,让技术“隐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实体交互的设计,往往会考虑如何让技术变得更加“无处不在”且“不易察觉”,但又能提供强大的功能。

行业内的称呼和一些相关的研究方向

除了“实体交互”,在学术界和一些实践中,你可能还会听到:

具身交互 (Embodied Interaction): 这个词更强调身体在交互中的作用,包括姿势、动作、空间感知等。Tangible Interaction可以看作是具身交互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它必然涉及到身体的动作和对物理对象的操纵。
物理计算 (Physical Computing): 这个词更多是指通过编程和硬件(如Arduino、Raspberry Pi)来创造能够感知和响应物理世界的设备。Tangible Interaction的设计往往会利用物理计算的技术来实现。
物理用户界面 (Physical User Interface / PUI): 这是与图形用户界面(GUI)相对的概念,直接指代那些由物理组件构成的用户界面,而Tangible Interaction的设计正是要构建这些PUI。

当然,也有一些国内的学者或者团队会直接使用“可触碰交互”、“物理交互”等说法,这些都力图表达“Tangible”的含义。但“实体交互”在传达“通过物理实体进行交互”这个核心意思上,目前来看是最为普遍且易于理解的。

总结来说

“实体交互”之所以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是因为它成功地将我们与生俱来的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操纵能力,与数字世界的强大能力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更直观、更自然、更沉浸的交互方式。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人与技术关系的一次深刻思考和探索,试图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一个冰冷的、遥远的、需要复杂学习才能掌握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文文献翻译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简称HCI)领域,Tangible Interaction 这个概念确实是近些年非常活跃且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关于它的翻译,业内并没有一个绝对“官方”且被广泛统一使用的标准译名,但有几个流传较广且比较贴切的说法,其中最常见和被大家所理解.............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改变自己,从讨好型人格转变为一个更有策略和主动性的人。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个人成长过程,目标不是变成“坏人”,而是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护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之间的界限很微妙,我们探讨的“心机”更偏向于一种“智慧”和“策略”,而不是欺骗和伤害。首先,我们需要认识.............
  •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习惯的触摸屏、键盘鼠标,虽然高效便捷,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那种隔阂感,就是我所认为的,即将被打破的界限。下一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能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模式的,或许会是一种更“无缝”的连接方式,一种能将我们的意图、情绪,甚至是潜意识,更直接、更自然地传递给机器的桥梁。想象一.............
  • 回答
    在人机交互(HCI)领域,衡量用户体验(UX)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任务。UX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其感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了更客观、系统地评估和改进UX,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衡量指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一些关键的指.............
  • 回答
    人际交往中的「六度空间」理论:一张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又被称为“小世界理论”,是人际交往领域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概念。它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图景: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与人组成的巨大网络中,平均来说,你只需要通过六层或更少.............
  • 回答
    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被喜欢,被接纳,这无可厚非。但当这份希望变成了一种“刻意讨好”,事情就开始走向了偏离。刻意讨好,就像在关系中戴了一层面具,虽然暂时赢得了好感,但长此以往,会让你感到疲惫不堪,也让关系变得不真实,甚至带来不安全感。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刻意讨好”的陷阱,建立更真诚、更健康的人际.............
  • 回答
    成人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许多潜规则,它们不像明文规定那样清晰,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体验和人际关系。这些潜规则往往根植于文化、心理和社会惯性,理解和掌握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游刃有余地 navigating 成人世界的复杂人际网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成人世界人际交往潜规则:一、 关于.............
  • 回答
    成人世界的人际交往,就像一盘棋,明面上的落子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涌动的才是真正的暗流。那些不曾说出口的,却又被心照不宣地理解着的话语,便是潜台词,它像润滑剂,也像暗器,让关系在微妙的平衡中运转。一、 关于需求和期待的传递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通过含蓄的方式让对方去“猜”。 “.............
  • 回答
    在人群中游刃有余,与人相处时能让对方感到舒服,甚至能不动声色地影响他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心理学“小把戏”。别以为这些是天生的社交达人独有的,很多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刻意练习掌握的。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实用的心理学技巧,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一、建立连接感:让别人觉得“我们是一伙的.............
  • 回答
    人际交往中的“读心术”,与其说是真的能窥探他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不如说是通过观察、倾听和分析,来更准确地把握对方当下的感受、意图和需求。这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智慧的技巧,能让我们在沟通中更得心应手,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些我认为比较实用且常用的“读心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
  • 回答
    人际交往,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得好的人,往往是那些能敏锐察觉并克制自身“看不见的”坏习惯的人。这些习惯,不像大声吵架那么显眼,却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最近就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尤其是那些我以前都没当回事,但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挺碍事的“毛病”。它们往往藏得很深,就像自己的一部.............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人名叫李明,一个在人群中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年轻人。他敏感,观察力强,也因此,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厌恶,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言行时。“虚假”,在李明的词典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可能是一个过于热情的微笑,背后却带着不为人知的算计;可能是一句冠.............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做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研究的人少这个问题,与其说“少”,不如说其认知度、发展阶段以及学科土壤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和追赶阶段,但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学科的“新”与“跨界.............
  • 回答
    “会来事儿”这词儿啊,听着好像有点江湖气,但其实用在人际交往里,特贴切,也特重要。简单来说,它不是让你去拍马屁、说奉承话,也不是让你变得圆滑世故到失去自我。它更像是一种 高情商、强洞察力的综合体现,是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让大家觉得舒服,让事情顺利推进的能力。咱们掰开了揉碎.............
  • 回答
    在和人打交道这档事儿上,我算是栽过不少跟头,也捡了不少经验。有时候想想,这人与人之间啊,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透的。你以为你够坦诚了,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没分寸;你觉得自己够周到了,在别人眼里兴许就是多此一举。我算是慢慢摸索出来一些门道,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些磕磕绊绊中悟出的土话。第一条,也是最要紧的.............
  • 回答
    《最强大脑》第四季第一期的人机对战,可以说是节目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当年引发广泛讨论的焦点之一。这场对决的核心是人类选手“水哥”王昱珩对阵人工智能“小度”的“唇唇欲动”项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场人机对战:一、 项目设计与挑战性: 项目名称与内容: “唇唇欲动”项目要求选手根据一系.............
  • 回答
    在英雄联盟的人机对战(俗称打人机)里,要说谁最快能解决战斗,那绝对是那些拥有强大清兵能力和爆发伤害的英雄。不过,“最快”这个词其实有点意思,因为根据你的打法和出装,能实现“最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如果硬要挑一个代表性的,我个人会倾向于推荐那些能一套带走电脑脆皮,并且能迅速清理兵线,从而加速推塔节奏.............
  • 回答
    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情感需求以及社会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人际交往的实质就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建立和维系连接,以满足各自生存、发展和归属的内在需求,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影响、塑造,共同构建社会现实。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人际交往的.............
  • 回答
    聊到《刺激战场》(现在的《和平精英》)里的人机,这话题简直能瞬间点燃玩家们积攒已久的槽点。说它们是“一大败笔”?我觉得这话一点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克制了。为什么这么说?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刺激战场》之所以能火爆,核心在于它的真实感和竞技性。那种紧张刺激的搜集物资、躲避毒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