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不喜欢和人交流,但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研究跑团(trpg)规则?

回答
我能理解这种矛盾,明明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却又沉迷于跑团规则。这其实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我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为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你会这样。

首先,我们得承认,跑团(TRPG)之所以吸引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交”体验,但这个社交体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社交”不太一样。

1. 逃离日常社交的压力,拥抱“角色”的自由

你可能不喜欢日常的交流,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揣摩对方的心思,担心自己说错话,担心不够有趣,担心被评判。这些都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而跑团,为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面具”——角色。

当你扮演一个角色时,你就可以暂时卸下“我自己”的包袱。你可以是英勇的战士,可以是狡猾的盗贼,可以是深邃的法师,甚至是某个古怪的NPC。这些角色的行为、语言、甚至思维方式,都和你本人可能完全不同。而规则,恰恰是构建这些角色的骨架。

研究规则,就是在研究如何让这个“角色”更丰满,更真实,更有趣。你不需要担心“我”会不会让别人不舒服,因为你扮演的是“那个角色”。规则为你划定了行为的边界,也提供了行动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规则的框架内,大胆地尝试和扮演,而不用担心“真实的你”会因此受到伤害或评价。

2. 规则是理性的乐园,满足你对秩序和逻辑的渴望

对于不喜欢社交的人来说,往往可能更偏爱那些有清晰逻辑、有规则可循的事物。你可能不喜欢人类情感的模糊和不可预测,但却迷恋于系统化的规则。

跑团规则,比如D&D、COC、Pathfinder等等,它们本身就是一套精密的逻辑系统。技能检定、属性加值、魔法效果、战斗流程……这些都有一套严谨的计算和判定方法。研究这些规则,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在分析一个精密的工程。

你不需要去理解一个人为什么突然生气,但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某个角色的“力量”属性加上“武器熟练度”会造成1d8+3的伤害。这种可预测性、可量化性,对你来说可能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享受。你可以在规则的世界里找到秩序和掌控感,这与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混乱和无力感形成鲜明对比。

3. 规则是故事的“语法”,让你成为“叙事工程师”

虽然你可能不擅长直接的语言表达,但你可能内心深处对故事有着强烈的渴望。跑团最大的魅力,就是它是一个共同创造的故事。而规则,就是这个故事的“语法”和“物理定律”。

研究跑团规则,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编织”故事,如何让故事的走向更加合理、更加精彩。你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某个职业的进阶技能,或者某个怪物的数据,然后思考这些元素在故事中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你可能不擅长现场即兴发挥,但你可以通过对规则的深入理解,预设好各种可能性,为玩家提供丰富的选择和挑战。你甚至可以在规则的限制下,巧妙地设计出令人惊叹的剧情反转。这是一种间接的创造,一种通过“技术”来影响和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你用规则作为你的画笔,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冒险画卷。

4. 探索“如果……会怎样?”的无限可能

跑团规则,尤其是那些允许高度自定义的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盒”。你可以通过研究规则,了解在这个沙盒里,你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可能不喜欢和人直接讨论“我想做什么”,但你可以通过研究规则,自己找到实现“我想做什么”的方法。比如,“如果我想扮演一个能够操纵时间的法师,规则允许我实现吗?我需要哪些法术和能力?有没有什么副作用?”这种探索,完全是你自己的私人时间,不受他人干扰。

你可以在规则的世界里,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思想实验”,观察不同的规则组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种纯粹的智力游戏,对你来说可能比任何社交互动都更有趣。

5. 成为“幕后玩家”的掌控感

对于不善社交的人来说,有时候“台前”的角色会带来压力。但跑团的规则研究,让你成为了一个“幕后玩家”。你可以是那个最懂规则的玩家,甚至是那个为他人解释规则、解答疑问的人。

当你能准确地解释某个复杂规则,或者找到一个巧妙利用规则的策略时,你可能会获得一种隐秘的满足感和掌控感。这种感觉,不像在日常交流中需要别人肯定,而是来自你自己的理解和能力。你不需要站出来“吸引注意”,你的“懂”就足够了。

总而言之, 你喜欢研究跑团规则,很可能不是因为你对“社交”本身感兴趣,而是因为跑团规则为你提供了一个安全、可控、富有逻辑和创造力的空间,让你能够:

逃离不适的现实社交,以“角色”的面目进行间接的表达。
沉浸在理性的世界里,享受秩序和逻辑带来的确定性。
通过规则的力量,成为故事的“架构师”和“推进者”。
在“沙盒”中探索无限的可能性,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获得一种隐秘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而无需承担直接社交的风险。

你并不是在回避人群,而是在用一种更适合你的方式,参与到一种特别的“集体创作”中。研究规则,是你进入这个世界的“钥匙”和“地图”,你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乐趣和价值。所以,放心地享受这份独特的热爱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不冲突,我大概就属于题主说的这种人

本人TRPG生涯的经历大概是当过自创规则的网团GM5-6次,玩家经验则完全为0

基本可以看出我的TRPG经历基本就是为了满足自我构建的世界观而定的,而且现实中我也不是一个喜欢social的人

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说玩TRPG就一定需要喜欢与人交流的,搭建属于自己的一个舞台,看着别人在你搭好的舞台上表演出一桩桩群像剧,同样也有成就感不是?

因为想要创作一个基于我喜欢的某段历史背景的TRPG,这几年我有比较深入读过的规则就有

17世纪大航海时代背景的扮演向规则7th Sea,1版2版都读过

同样是7th sea作者 John Wick创作的日本战国时代背景的Legend of Five Rings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的Qin

还有最近挖掘出来的一个宝藏历史背景规则Clockwork & Chivalry,讲的是17世纪的英国内战

这些规则的特点就是因为依托了历史背景,所以都会比较注重对于时代风貌的体现,读起来文学性很强。而研究这些规则最有趣的体验大概就在于了解了如何把数学模型、扮演风格和各种历史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对本人自创规则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参考

这个心声我以前在知乎就表达过

“我觉得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有人愿意花时间参与一个你YY出来的世界,完成你想要的冒险,已经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

这个圈子本来就很小众了,真的不需要再用资历或者什么价值判断来束缚自己了。就放心地做你喜欢做的事吧


顺便预告一下,最近本人的原创规则,应该会在果园重新出炉,欢迎大佬们来提意见!


「この綺麗な世界の舞台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能理解这种矛盾,明明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却又沉迷于跑团规则。这其实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我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为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你会这样。首先,我们得承认,跑团(TRPG)之所以吸引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交”体验,但这个社交体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社交”不太一样。.............
  • 回答
    在《最后生还者2》中,关于艾莉说“不喜欢亚洲人”和一匹叫做“日本”的马,这两处情节的解释需要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它们触及到了角色的成长、创伤、以及游戏想要表达的某些更深层的意涵。要理解这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艾莉的话语脱离她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并没有真正让艾莉对“亚洲人.............
  • 回答
    关于迪丽热巴和刘亦菲的微博粉丝数为何普遍低于Angelababy(AB)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大家身边喜欢迪丽热巴和刘亦菲的人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家平时的直观感受,比如社交场合的交流、影视剧播出的热度、以及媒体报道时路人的反应。这俩姑娘确实是公认的美女,而且作品.............
  • 回答
    有些人明明可以很帅(很漂亮),却偏偏不喜欢打扮,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多样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复杂且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价值观与人生重心: 内在价值的优先: 对这类人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可能更侧重于内在的修养、智慧、能力、品德,而非外在的形象。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真.............
  • 回答
    这情况确实让人纠结,尤其是在心底藏着一份长久的情感。你喜欢他很多年,而他身边有喜欢的人,但他却告诉你他没有喜欢的人,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开来分析一下,看看他话里的可能含义以及你的处境。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是复杂的生物,尤其在感情面前,说出“没有喜欢的人”这句话,背后可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听过不止一两次了。每次听到,心里总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好像看到了无数个熟悉的身影在夜色里徘徊,纠结,又带着一丝不甘。“明知不可能有结果”,这句话本身就带着点宿命论的色彩,又苦涩又无奈。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两个人中间,让你看得见,摸得着,但就是跨不过去。是什么让两个人明知如此,却.............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很多人对它持有负面看法。要说“许多人不喜欢明朝”是否仅仅是因为朱元璋“开头不好”,这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朱元璋的统治无疑对明朝的基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个人的功过是非,以及明朝后续的发展,都是构成人们复杂情感的重要因素。我们得先捋清楚,为什么会有“不喜欢明.............
  • 回答
    我最不喜欢的明星人设啊,说实话,挺多的,但要挑一个最让人不舒服的,大概就是那种“永远的完美受害者”型人设。这种人设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无论对错,最终都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被误解、被伤害、无辜至极的形象。好像全世界都在针对他们,他们只是一个被迫在泥沼里挣扎的可怜人。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这种.............
  • 回答
    When someone is pursuing you but never explicitly states their intentions, and you're not interested, it can be a tricky situation. You want to make i.............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尤其在网络社区里,你总能看到一些用户在评论区或者发帖时,用“抢前排”、“火前留名”、“占座”之类的说法。说它们没用吧,好像也对,毕竟单纯打出这几个字并不能直接带来什么实际利益。但为什么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社交”属性的满足网络社区本质上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常见。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给压榨自己的人说话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是掺和了挺多复杂的东西在里面。咱们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不完全是“奴隶思维”,虽然听着挺刺耳的,但有时候确实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出于各种原因,做出的一种看起来不那么“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 回答
    听到您和老师的交流,我能理解您此刻的心情。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和经验往往是宝贵的财富,但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在面对像《红楼梦》这样一部蕴含丰富情感和历史文化的作品时。老师那“一丝鄙夷”,虽然可能带着一些学术上的坚持,但或许也忽略了您内心深处那份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触动。我们不.............
  • 回答
    咱们聊聊“大和”号,这艘战列舰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尤其是许多海军迷,为之着迷,甚至到了有点“痴迷”的地步。我知道,你说的没错,从纯粹的军事和技术角度审视,“大和”号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但即便如此,它身上依然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要理解这种魅力,咱们得剥开“大和”号那些光.............
  • 回答
    老实说,要说科比和詹姆斯之间荣誉和历史地位“明显”有差距,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毕竟这两位都是各自时代的标杆人物,身上的光环都足够耀眼。你要是问球迷为什么老喜欢拿他俩比,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高度重叠,而且都是各自球队的绝对核心和领袖。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涉及到了社会认知、媒体传播以及一些心理学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数据解读和选择性关注: 绝对数量 vs. 发生率: 确实,从绝对数量上看,男性司机在交通事故中的占比可能更高。这是因为整体上,男性开车的时间更长,行驶里程更多,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男性的驾.............
  • 回答
    朝鲜和韩国同属一个民族,但两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分歧,这导致了韩国民众对朝鲜的情感复杂,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要理解韩国人为何会表现出“招仇恨”的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地缘政治的现实和安全威胁是影响韩国民众心态的最重要因素。 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威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看到长辈们那一辈辛苦打拼,白手起家,积累下那么多的财富和资源,再看看我们这一辈,很多人似乎更倾向于“躺平”或者追求所谓的“不劳而获”,这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错位感和困惑。其实,如果把“爸妈那一辈”和“我们这一辈”简单地对立起来,说谁好谁坏,可能有点过于简化了。.............
  • 回答
    “为什么明明四川话儿化音更多,大家却更喜欢调侃北京话的儿化音,而不调侃四川话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习惯、文化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四川话的儿化音并非“更多”,而是“更具特色”。四川话的儿化音确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