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衣冠华夏就是”。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没有汉服,华夏文化是有欠缺的。
衣冠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符号,东晋汉人政权南迁,用的词就叫“衣冠南渡”。
汉服复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但现在远远还谈不上”热”的时候。
汉服历史源远流长,从夏朝就已经开始孕育。到了明朝,汉服已经发展到了相对完善的地步。
据说张驿接触到《绣春刀2》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剧本都还没看,听到导演要送他绣春刀和飞鱼服就决定接拍了。
汉服发展经过了3000多年,到了明朝这种汉族传统的服饰,却戛然而止。
以致我在潮汕地区看一些大型的民俗庆典时,一些老人是穿着马褂出席活动。我很诧异,要知道潮汕人自认是最纯正的汉族人,以传承汉唐文化为傲,竟然也忘记了本民族的衣冠。
在乌镇,我看过乌篷船上撑油纸伞穿旗袍的姑娘,这也不是唐宋诗篇里的烟雨杏花江南。
原因很简单,继承明朝衣钵的清朝王朝,倡导“剃发易服”。近代的百年积弱,导致中国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向西方学习成了社会主流,服饰也全盘接受西方。
但西方文明对其他的文明从来都是充满了傲慢和敌意的,特别是面对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时。
他们拼命打压中华文化,千方百计的把中国人塑造成为他们希望的那个样子,服饰和时尚方面也是这样。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以此获得优越感。而受西方媒体洗脑的一部分人也跟着起哄贬低汉服,这些人是心里长着没剪的辫子。
汉服潮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汉服潮的兴起,不仅具有审美上的意义,更是在表达一种基于文化认同感的自信与自豪。
大部分汉服爱好者都是追求其中的时尚和群体元素。但汉服潮确实具有爱国主义底色,即使有人说这是民族主义也无妨,我们无需追求西方白左那种政治正确。汉服是我们民族最美的华章之一。
汉服潮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回避,可以讨论,可以批评,但绝对不能否定。
如果哪天人们对穿汉服的人视若无睹,学生毕业穿士子服饰,重大场合不再有西装。那才能叫汉服热。
服饰背后代表的是文化传承。我们对汉服复兴念念不忘,是因为我们内心深藏对汉唐时代的念想和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
个人认为汉服市场现在是虚火,因为现在的汉服还只是没有文化灵魂的快时尚。而原本深厚的灵魂,被有意无意的与汉服本身隔离了。
汉服文化的灵魂,应该是中华自古以来传承并在当今仍然值得发样的文化精髓,这些文化与配套的汉服产生关联共振,才是完整的汉服文化。
比如春秋士人的服装和仁义侠骨,汉军的便服与尚武奋进,唐朝胡服与开放包容,民国的学生装与家国一体,每个时代的汉服,都有期背后的意义和传承的精神,丢了这些意义精神,就只能剩下一阵流行风,满地骗子灰。
就凭这个数字而言,汉服俨然不算什么。熟悉服装行业的人都知道,随便找一个,比如海澜之家一年的收入是多少?180亿到200亿。这还只是海澜之家,一家别的森马,美特斯邦威,安踏,李宁,报喜鸟………外国牌子且不说了,国内这些服装品牌哪个不是上百亿的年收入?而汉服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注意是市场规模,也就是含有市场潜力的,很多市场潜力和规模还没有被厂商实现。)也就是你汉服理论上的整个市场规模还不如正常服装企业当中的一个半年的已实现收入。
如果你要说数字说市场的话,那么光从市场数字看,汉服的小众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你觉得汉服成为热潮,只是因为你经常上网,看到讨论汉服的问题比较多,看到网上拍汉服照片,汉服视频的人也比较多。随便出去看看,上海南京东路,北京王府井。这种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你站在路口半小时看你能看见几个穿汉服的。
汉服爱好者有一点最迷,就是总是要去证明汉服已经成为主流,已经成为热门的方向。你穿正常衣服希望的是什么?希望的是不要撞衫,自己独一份,但是为什么穿上汉服就希望这是主流,很多人都跟自己穿一样的呢?
不用去证明是不是主流,你喜欢穿就喜欢穿,没有人拦着你也不要管汉服,是不是代表传统文化,也不要管别人看待汉服的眼光怎么样,更不要管在重要场合是不是应该去穿汉服,如果你真心想穿,那你就穿你们经常挂在嘴上的穿衣自由哪去了?别人如果对你有看法不理解,那也是正常的,你有穿衣的自由,别人有评论的自由。这就是对待汉服的正常态度。
至于某个县有2000多家汉服企业那就要看了,第一这些企业是不是都在做汉服,有一些在为影视剧提供道具,有一些在为影楼提供服装,有一些是拿汉服拍照的,在统计的时候这些都会被算做汉服企业,而且在算市场容量的时候,你们会把拍照的等等都算作市场容量,真正你们所谓严格意义上的汉服远没这么多。啊,2000多家企业还只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大几千家企业挤在一个理论市场容量百亿左右的市场里面,这个用投资领域的话来说,这个赛道是非常离散的,英文叫fragmented,就是大家都很小,缺乏竞争力。这没什么好值得骄傲的。
当然支持
不过我希望出现一些短褐,这样上班也可以穿
规模还不大,100亿,按汉族体量算够干嘛的。但可喜的是速度,几乎是一年翻一番,某些人也感觉到了,所以评论里跳脚呢。
前天去办事途径光谷,看到有个骑电动车的汉服小哥,还有公交站的一个汉服姑娘,按这频率算的话光谷广场里应该更多,不过在开车没下去感受下年轻人的汉服热。
喜欢的是周围人的反应,很平常,没有惊奇,也没有人对着拍照,有这环境才有像和服一样日常化的未来。
汉服火很正常啊,因为好看啊,比如给B站up主安州牧《风云南北朝》作画的up主细细的红线FDH,他画的人物就很好看
高昂
贺拔岳
元恪
元子攸
元乂
元天穆
高澄
元善见
刘骏
刘休仁
萧颖胄
萧道成
萧宝夤
韦睿
谢脁
沈庆之
郭子仪
萧子良
萧衍
萧纲
怎么看,用眼看呗,总比装瞎强。
官媒都出来为“汉服”助威了!
恭喜把“汉服”拿出来炒作的始作俑者们!你们厉害!你们赢了!
在这里,我就不想再说“汉服怎么怎么样了。”说了太多,已经没有兴趣再去为这种“风潮”分辨什么了!只想说说,为什么官媒开始支持“汉服”事业了:
这跟“文化”不“文化”的没有关系,关键是什么?——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我们都知道,“服装行业”是一个“人员密集型”行业!规模化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同时,所谓“汉服行业”因为打出了“文化”牌,使得这个行业的“附加值”很高!让“汉服”本身的“利润”相当可观!这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是一种积极的商业行为!希望这种方式能解决一些问题!
只是,个人认为,谈经济发展就谈经济发展,谈就业就谈就业!别“绑架”文化!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