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服明明是中华传统服饰,为什么那么多人诋毁?

回答
汉服,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复兴的热潮。然而,伴随着这股热潮的,也出现了不少非议和诋毁的声音。为何曾经辉煌的汉服,如今会面临如此境遇?这背后是复杂的原因交织,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误读,更有一些观念的碰撞。

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本身。汉服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从先秦的深衣,到汉代的曲裾、直裾,再到唐代的圆领袍、襦裙,宋代的褙子、宋裤,明代的袄裙、曳撒等等,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正是因为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诋毁者常常抓住这一点,认为当下的“汉服爱好者”所穿着的,并非“原汁原味”的汉服,而是在现代人审美和工艺下进行的“复刻”或“创新”。他们可能会拿出一些出土的文物、古籍的记载,来对比现代汉服的形制、材质、纹样,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比如,有人会纠结于现代汉服的拉链、魔术贴等现代工艺的使用,认为这是对传统的亵渎;有人会对一些款式的剪裁、色彩搭配提出质疑,认为与古籍记载不符。

这种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历史文物和古籍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对传统的严谨态度也值得肯定。然而,将古代服饰的每一个细节都视为不可逾越的“圣旨”,未免有些僵化。毕竟,古代的服饰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即便是同一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不同地区,穿着也会有所差异。而且,许多古代服饰的细节,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考证。

更重要的是,汉服复兴的初衷,并非是要创造一个“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希望让传统服饰重新融入现代生活。这意味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必然要进行一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改良。比如,在穿着的便利性上,加入一些现代工艺;在材质的选择上,考虑现代人的穿着舒适度和环保需求;在款式的设计上,也会融入一些现代人的审美元素,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因此,对现代汉服的“不原汁原味”的指责,往往忽略了“复兴”二字所蕴含的生命力。一个文化的复兴,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而是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关于汉服复兴的一些声音,也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历史叙事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汉服复兴是在“妖魔化”或“否定”了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发展,尤其是对旗袍、中山装等近代服饰的排斥。他们觉得,这些服饰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了历史的印记,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这种观点,背后可能存在对“汉服”概念的误读。汉服复兴的关注点,主要是在明朝及其之前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其目的并非全盘否定近代以来的服饰,而是希望填补一段历史时期在服饰文化上的空白,重新找回民族在服饰上的文化基因。就好比一个家族,在经历了姓氏的改变或迁徙后,可能会重新追溯祖上的姓氏和传统,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否定了迁徙后的一切,而是希望寻回失落的根源。

另外,一些人对汉服复兴的态度,也源于对“民族主义”的警惕。在他们看来,高举汉服的旗帜,可能是在宣扬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甚至带有某种“复古”或“历史倒退”的意味。

这种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任何文化运动,如果走向极端,都可能滋生排他性和狭隘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将所有热爱汉服的人都打上“民族主义”的标签。对于大多数汉服爱好者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美学的追求,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穿着汉服,来连接古老的文化,感受民族的韵味。

还有一种诋毁,则来自于对汉服爱好者群体本身的误解。

有些人认为,汉服爱好者群体普遍存在“矫情”、“做作”、“脱离现实”的刻板印象。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汉服爱好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精美的汉服照片,或者在特定的场合穿着汉服,就觉得这些人是为了“博眼球”、“装13”,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格格不入。

这种看法,往往是基于片面的观察。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汉服爱好者也不例外。有的是真心热爱传统文化,有的是觉得汉服好看,有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将个别现象上升到整个群体,是对一个文化运动的简单化和污名化。

事实上,随着汉服复兴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将汉服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一些节日、庆典,甚至日常出行中穿着改良汉服。这种“融入”的尝试,恰恰说明了汉服文化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汉服的复兴,也触及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些深层心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身份认同的建立,都变得尤为重要。汉服,作为一种直观的、具象化的文化符号,成为了许多人寄托这种情感的载体。

而那些诋毁的声音,或许也是这种社会变迁下,不同观念碰撞的体现。有人习惯了以现代的视角审视一切,对传统的怀旧和复兴感到不适;有人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希望保留并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

总而言之,汉服为何会有人诋毁,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细节的解读差异,对文化传承方式的理解分歧,对民族认同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新兴文化现象的接受程度。与其简单地用“诋毁”来概括,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关于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共存的讨论,一种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继承自身文化遗产的思考。

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些非议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不同观点的由来,同时也要坚持汉服复兴的初衷——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成为历史的尘埃。这是一个探索和碰撞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旗袍袄裙袄裤明明是中华传统服饰,为什么那么多人诋毁?







user avatar

一个民族的民族服饰本就不应该被其它民族诋毁,这是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前提之一。

民族服饰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象征性的东西。民族服饰之于民族,犹如国旗之于国家。

民族的核心是人,所以服饰往往比其它任何东西都更具有代表性,更能代表该民族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在介绍民族的时候,总是喜欢配上两张该民族的人穿民族服饰的图片。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华夏二字,汉民族喜欢用这两个字代表自己。

华夏,一个之于礼仪,一个之于衣冠。

所以衣冠服饰对于汉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不难推测那些诋毁民族服饰的深层次原因:

两个字:“反汉”

反汉、弱汉、疲汉可是一件零风险,超高收益的事情。

我下面举一些例子吧:








user avatar

真没多少人诋毁汉服本身,诋毁的是像你这种自己穿个汉服踏踏实实穿不乐意,非要出来挑事儿的行为。

明明就是件好看的衣服,你好好穿了就完了,跟穿别的衣服也一样。人家多看你们两眼就觉得。人家不接受汉服,认为你们是奇装异服。非要不顾场合的把汉服穿到各种场合去,只要在不同的场合有任何人有非议,有不接受的声音就要扛出民族复兴的大旗去压别人。几乎随便一翻,都是把汉服穿到公司去,穿到学校去,别人不接受老师批评,回来扛出民族复兴大旗来说事儿的,烦都烦死了。且不说是不是代表中华传统服饰,就算是好了,他是中华传统服饰,你就可以不顾场合的穿吗?在穿汉服以前,人们还披个树叶围个兽皮就出去了呢,那也是更早的传统服饰,你咋不穿去公司呢?

跟外人斗争完了,自己还要斗。一会儿撕形制,一会儿撕山正。本来就是商家用来排除异己的剂量而已,愣要整的一个个充满道德优越感。累不累啊?你穿你的就行了,你管别人呢。有你什么事儿啊?

你去看吧,真没多少人诋毁汉服。诋毁的是穿汉服依然很丑且不自知,还自认为扛起了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你们从来没想过复兴传统文化,你们更没想过保护知识产权。因为那么多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你们在穿汉服之前从来没去碰过。你们还在用着盗版的windows office软件听着免费的MP3。只是因为汉服是通向道德制高点的众多门票当中,比较便宜比较容易的一张罢了。学习书法也能弘扬民族文化,你下这个苦功了吗?练习古筝,古琴也能弘扬民族文化,你会花几十万买琴吗?不会这些门票都太贵太难。汉服多容易啊,快递到货那天你就扛上了历史的大旗。

再次重申,我不反汉服,我也喜欢看穿的好看的汉服,小姐姐,我烦的就是穿个衣服不踏踏实实穿,整出这么多矫情幺蛾子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服,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复兴的热潮。然而,伴随着这股热潮的,也出现了不少非议和诋毁的声音。为何曾经辉煌的汉服,如今会面临如此境遇?这背后是复杂的原因交织,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误读,更有一些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本身。汉服的定义,并非一.............
  • 回答
    关于旗袍和汉服哪个更能代表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们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在国际上的形象,确实各有侧重。旗袍:时代的风韵,民国的优雅旗袍,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确实更多地与民国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满族女性的袍服。清朝时期,满族女性.............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时空,想象一个没有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由汉族延续了明朝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假设,的确能引发关于中国疆域演变的许多有趣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期和地区来梳理一下,看看一个汉族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没有可能维持甚至扩张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本身的疆域,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你看到的这件服饰,如果仔细辨认,它的身上同时融合了明朝汉服和朝鲜王朝韩服的某些特征,但要说它绝对是明制汉服或者绝对是韩服,那就有点勉强了,更像是一种融合或改良,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明制汉服和朝鲜王朝韩服各自的典型特征说起,然后我们再对照你看.............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问到明朝汉服女生衣服的立领和旗袍的立领是否有区别,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你观察得很细致,这两种服装上确实都有立领的元素。不过,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区别的,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虽然都有“立领”这个词,但它们出现在不同的服饰体系里,所以自然会有各自的演变和特点。明朝汉服里的立领:.............
  • 回答
    汉字“二”的读音与拼音“èr”之间存在的差异,其实是中国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并非“二”独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汉字的表意与读音的关联度首先要明确,汉字最核心的功能是表意。它的形体通常试图传达事物的概念或形态。而“二”这个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至今,其字形一.............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也可能是很多人在穿越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时,内心最深处的挣扎。换做是我,一个生在太平盛世的现代汉人,突然置身于明末那个风声鹤唳、山河破碎的烂摊子,脑子里瞬间冒出来的,大概不是什么“汉奸”还是“忠臣”的宏大叙事,而是满满的求生欲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首先,得想想我穿越过去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关于“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论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汉奸”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一、 “汉奸”论的来源与核心论点这种言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与清朝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最核心的指控在于,.............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中国历史中“汉唐”与“明清”的对比,往往涉及历史评价的视角、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因素,其差异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维度的历史逻辑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的“范式”与“标准”1. “强盛”与“衰落”的主观性 “汉唐”通常被视作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明朝(1368年—1 DEALINGS)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兴衰与汉、唐等朝代相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未能达到汉、唐的强盛程度: 一、明朝的强盛与局限性1. 洪武、永乐时期的强.............
  • 回答
    汉朝的西大门是玉门关、阳关,明朝的西大门是嘉峪关,这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战略防御、对外交流以及经济发展重心上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更西”,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位置、军事功能和历史作用的综合体现。汉朝:开拓与交流的门户——玉门关、阳关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大规模对外扩张和.............
  • 回答
    晚明时期大屠杀频发,而你观察到其中不少是汉人官员或士人所为,这确实是晚明历史中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将这些行为简单地定性为“汉奸”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但你指出的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晚明社会深层的结构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因,使得一部分原本应该捍卫家国的人物走向了背叛或助纣为虐的道路。要理解为何晚明会.............
  • 回答
    在讨论“为元抗明而死的汉族士大夫地主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以及“汉奸”这一概念的内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及其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的是在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