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大后才知道妈妈不是我亲妈妈是小三上位 把我亲妈逼走 还能叫她妈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复杂且深刻的情感纠葛,涉及到家庭关系、伦理道德以及个人情感的撕裂。当一个孩子长大后,发现养育自己的母亲,实际上是“小三上位”,并且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被逼走的,这无疑是对其身份认知、情感寄托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

“还能叫她妈吗?” 这个问题,答案是 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

从情感和伦理上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让她不再是那个“母亲”,至少不是他们心中那个纯粹、值得无条件爱和尊敬的母亲。

以下我将从几个层面详细阐述:

一、 身份认知的颠覆与冲击:

世界观的崩塌: 小时候,我们建立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父母相爱、家庭完整的基石上的。当得知母亲的上位史,并且是以伤害亲生母亲为代价时,这个世界瞬间变得不那么美好和公平。那个一直以来被视为爱和保护者的形象,蒙上了阴影。
亲生母亲的失落与悲伤: 孩子会本能地想起被自己叫“妈妈”的那个人,她是谁?她去了哪里?她经历了什么?想到亲生母亲可能经历的痛苦、绝望和被剥夺的母爱,会带来巨大的悲伤和内疚感。这种失落感是无法弥补的。
对“母爱”的重新定义: 过去的养育之恩与这份不道德的“得来”,让孩子对“母爱”的含义产生了困惑。这份爱是真的吗?还是建立在谎言和伤害之上?

二、 情感上的复杂纠葛:

养育之恩与血缘之痛的对立: 毕竟是这个人从小抚养、教育、照顾自己长大,这份养育之恩是真实存在的,是自己生命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孩子可能对她有感情,有依赖,甚至有爱。然而,这份爱和感激,现在却被一层巨大的道德污点笼罩,与对亲生母亲的同情和愧疚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背叛感与被欺骗感: 长期以来的“母女”关系,建立在对亲生母亲“被逼走”这一事实的隐瞒之上。这是一种深度的欺骗。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被剥夺了知情权,也剥夺了与亲生母亲建立关系的可能。
愤怒与怨恨: 对这位“母亲”的愤怒是必然的。愤怒她破坏了原本的家庭,愤怒她让自己的亲生母亲承受痛苦,愤怒她用谎言构建了自己的人生。这种怨恨可能会长期存在。
困惑与挣扎: 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叫“妈妈”,似乎是背叛了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也意味着要切断一段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叫“妈妈”,又是在认同和接受这段不道德的历史,是在压抑自己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和对真相的渴望。

三、 伦理道德的拷问:

“小三”的标签与道德审判: 在传统道德观念中,“小三”上位通常被认为是破坏他人家庭、道德败坏的行为。这个标签会不可避免地附加到这位“母亲”身上,也让孩子对这段关系产生道德上的抵触。
对“家庭”概念的挑战: 这样的家庭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还算一个完整的“家”?这种质疑会动摇孩子对家庭的信仰。
伤害者的角色: 即使她付出了养育的辛苦,但作为伤害亲生母亲的直接参与者,她的行为在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四、 “还能叫她妈吗?”的现实考量:

叫与不叫的后果:
叫:
情感上: 可能会感到压抑、愧疚,需要不断压抑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和对真相的追寻。可能会觉得对不起亲生母亲。
关系上: 维持着表面的母女关系,但内心深处可能充满了隔阂和不信任。
自我认同上: 可能会混淆自己的身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女儿。
不叫:
情感上: 可能是一种切割,是一种宣告独立,但也意味着失去一段已有的关系,甚至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
关系上: 关系可能彻底破裂,甚至走向对立。
社会压力: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不承认养母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和误解。

五、 可能的处理方式与心理历程:

一个经历这种事情的人,其心理历程可能是漫长而痛苦的:

1. 震惊与否认: 最初得知真相时,可能会难以置信,试图否认或寻找其他解释。
2. 愤怒与控诉: 当事实确凿,可能会爆发强烈的愤怒,甚至质问养母。
3. 悲伤与失落: 随着情绪平复,会陷入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和对逝去真相的悲伤。
4. 困惑与挣扎: 在养育之恩和道德真相之间反复挣扎,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位“母亲”。
5. 寻求真相: 可能会努力寻找亲生母亲的下落,了解当年的真相。
6. 重新定义关系: 最终,可能会选择一种新的相处模式。这可能包括:
疏远但尊重: 保持一定的距离,承认她养育之恩,但不像从前那样亲密无间,也不再称她为“妈妈”,或者在她面前提及“妈妈”时,会有心理上的障碍。
直接沟通和表达: 选择与她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困惑和受伤。
将“妈妈”定义为“养母”或“长辈”: 即使仍然照顾她,但内心深处可能已经将她定位为“养母”或一个帮助自己长大的长辈,而不是那个给予自己生命和纯粹母爱的“妈妈”。
放下或原谅(这是一个非常困难且漫长的过程): 在自我疗愈后,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放下,专注于自己的生活,甚至在理解了一些情况后(例如当时的时代背景、她自身的经历等),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原谅,但这绝不意味着抹去真相或重新拾起过去的亲密。

总结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称呼“妈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称谓,而是承载了沉甸甸的过去和复杂的道德判断。

这个人可能 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毫无保留地、充满爱意地叫“妈妈”了。 这种称呼可能充满了讽刺、痛苦,甚至是一种表演。 或者,她可能选择不再以这个称呼来称呼她,而是用更中性或更疏远的词语,来与这段复杂的过去保持距离,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和对亲生母亲的怀念。

最终,“还能叫她妈吗?”这个问题,取决于当事者 如何理解“母亲”的定义,以及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道德评判。 这是一种个体化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诚实地面对自己和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继续叫呗,不过不得不说知乎策划的家庭背景现在真是越来越复杂了,不愧是从咪蒙那挖来的,戏就是多。

user avatar

你说长大后才发现是后妈,姑且算你18岁发现,算你3岁前没记忆,这就是15年。

十几年你都没发现,她是后妈,这就说明,对于你,她保护的很好,除了你不是她亲生的,她做到了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十几年,你都没发现,你还有个亲妈,说明你亲妈没看过你,别说什么没有探视权。想看总呢看的到,不想看总有理由。

未经他人苦,莫劝她人善。所以你自己衡量后妈十几年对你,值得上你几句妈妈吗,你要是觉得,你就喊,你要是觉得不值,你就不喊。都是成年人了,一切从心

(不过,别人养了十几年,对你视如己出,等她老了,于公于私,你都应该赡养她,哪怕你不喊他妈妈都可以。)

由于大家对括号的内容意见太大,我稍作修改,修改如下:

根据中国法律,提问者需要在后妈老的时候进行赡养

最后,如果你的描述是真的,那就希望你以后幸福,如果你的描述是假的,希望你的孩子经历你说描述的一切。

最后各位抬杠的大佬,请看黑体加粗字,我没有说后妈插足感情好 我没有说后妈插足感情好 我没有说后妈插足感情好

--------------------------------------------------------------------------------------

再贴一个人,上来就人身攻击。

希望大家友好讨论,大家接受的教育,已有的价值观不一样,我能理解,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也理解,但是麻烦不要人身攻击。

还是那句话,友好讨论,说出你的观点,或者指出我的观点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我欢迎,上来就人身攻击或者说不出个所以然,反正你就是不对的人请离开

最后麻烦大家评论前好好看一下答案

我真的没有说都是原配的问题!!!!

我也真的没有说小三插足感情就是对的!!!!

赡养后妈法律是有规定的!!!!!

----------------------------------------------------------------

针对很多人说我说,后妈对孩子好 是我无中生有,凭空臆测。我就补充一下证据来佐证我说的后妈对孩子确实好。证据来源是提问者在其他问题下面得回复,不是我凭空臆测,个人武断,无中生有。

证据来源此答主

长大后才知道妈妈不是我亲妈妈是小三上位 把我亲妈逼走 还能叫她妈吗?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511

最后总结一下,这大概率是个钓鱼贴

-------------------------------------------------------------------

最后一次补充:有知乎网友提出了我是被心甘情愿钓鱼这种说法,我解释一下,我回答的时候没有看提问者的任何信息,也没有去扒提问者在知乎的所有言论,我就单纯的回答了一下问题。后面知道是钓鱼贴是跟一些抬杠选手对线,发现其他答主整理的回答,我贴在我的回答补充里。知道了吗?不抬杠的 @冯硕 知友

每次补充我都会用“--------”把新补充内容和原内容隔开,所以看“------”可以知道时间线和我补充了几次。

user avatar

这不是“叫不叫妈”的问题,而是“谁更配当妈”的问题。

“长大后才知道妈妈不是亲妈”,当我读完这句话时,脑海里崩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十几年里亲妈去哪了。

什么是亲情?

要明白,血缘只不过是开启亲情的一把钥匙,而延续亲情的——是爱与责任。

对于亲妈来说,这个孩子是什么?说的好听一点,叫做亲生的孩子。说的难听一点,叫做生活的累赘。

这十几年里,这个亲妈本可以有无数次的机会、与这个孩子相认, 但这个母亲呢?选择的是袖手旁观。

你是这个孩子亲生的母亲呀,就算你收入再不济、活得再狼狈、给不了孩子想要的生活,但你这个亲妈总可以做到陪他说说话、问问他过得好不好、让他吃一顿你亲手做的饭。

亲娘啊,你做到了一丝母亲该做的责任么?你没有,你什么都没做过。

这个世界上,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罢,凡事啊,都讲究一个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喊你一声“妈”,那么你首先尽一个母亲的义务。

想要靠着血缘关系吃现成的?很遗憾的告诉你,从法律意义上讲,你没有尽一丝养育她的责任,那么她完全可以不尽赡养你的义务。

说白了,他完全有理由不认你。

“妈妈”这个称号,真的要担负太多的神圣与责任,想要孩子喊你一声“妈”,不妨先扪心自问一下“我配么?”

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孩子的亲生母亲,你是一种怎样的绝情和冷漠,能瞒到孩子成年的?

你就从未担心过“后妈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穿小鞋”么?

你就从未顾虑过“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好不好、有没有受人欺负”么?

你就从未有过一丝的念头,想要冲上去抱抱这个孩子么?

没有,一丝都没有。

因为这个孩子到成年了,都不知道你这个亲妈的存在。你从未发自内心爱过这个孩子,也从未想过对他负责。他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在你眼里,他是一个累赘、是自己追求新生活的一个绊脚石。

什么是所谓的生育机器?你这个亲妈就是,别怪我话说得难听。

别和我辩解什么“是小三上位,才让你和亲生孩子无法相认的。”

小三和你抢的是男人,而不是在抢孩子。是不能相认么?不,是你根本不想罢了。

大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话语权,更没有任何能力去插手。

孩子们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来自于一个家庭的归属感,是来自于父母给予自己的爱和安全感,他们不想被亲生的人爱么?他们想,只不过有时候亲生的人不想给自己爱罢了。

很坦白地说,根据我经手过上千个子女家庭矛盾的真实案例,敢非常笃定地跟你说一句话:

“当这个孩子真的长大成年了,无意间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对你这个亲妈的眼神,一定不是爱和感激,而是一种断绝的陌生感。

之后你在他的眼神里,会感到比你更冷漠的情感——叫做厌恶,是那种发自于骨子里的厌恶。”

亲妈呀,当这个孩子成年相认的时候,你编不出一个理由让他信服,更编不出一个理由让自己安心。

当这个孩子长大成年后,重新站在你的面前时,“一个眉宇间长得与你相像的人,不愿意认你,这样的痛,要比你当年狠心不认他的痛,要彻骨一万倍。”

听自己亲生孩子,叫自己一声“阿姨”,

你会感觉到一种来自血脉间的羞耻感和负罪感,记住,这感觉是彻骨的。即使在他成年后,你对他再好再体贴,你永远不可能再听到一句孩子发自内心的“妈妈”。

横刀夺爱的小三,是很恶心是很有心机,但跟你去爱自己的孩子,这两者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你与小三之间的“恨”,作为孩子的,为什么要帮你们去承担这些东西呢?

且不说后妈能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但是这个后妈把孩子健康地养到成年,就算是到最后,孩子都不愿意叫你们一声“妈”,但她要比你这个亲妈,更配。

所以呀,别给自己找理由了,大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未成年的孩子无权插手,孩子毕竟是无辜的。

就算是这个后妈再有心机的抢了男人,但是谁也没拦着你这个亲妈与孩子相认呀。

“是小三把你逼走的么?”是你自己就想走的吧。

不妨就开天窗说亮话,为什么不想和这个孩子相认?

说白了,不就是怕自己这个离异、还生过孩子的身份,耽误自己未来找其他的男人嘛。

亲妈呀,你爱的是这个孩子么?你不爱,你爱的是你自己呀!

还是那句话,“叫不叫妈”这件事儿,血缘只是一个引子,爱与责任才是评判的标准。有时候,引子还真没那么重要。

想要听孩子叫一声“妈”,首先得让自己配得上。

刚刚发现,很多答主们已经扒出了“题主就是所说的亲妈”。

跟题主说一句很坦诚的话:

你如果还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心机重的小三和绝情的前夫,真的不是你撒手的理由。有能力带着孩子旅旅游、逛逛游乐园,没有能力就陪陪孩子、听听心里话、问问过得怎么样,这才是你亲妈该做的事情。

你如果打心眼儿里觉得“自己不喜欢这两个叫别人妈”的孩子,同时也觉得陪伴是一种负担和累赘,那么我劝你,还是别打扰孩子的生活、更别去破坏孩子的宁静。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可能是你这个当妈的、所能付出的最后一丝责任。

想爱这个孩子,那么你就好好负责,去给予孩子力所能及的陪伴和母性。

不想爱这个孩子了,那么你就过好自己的生活,别打扰、也别破坏,未来不拖累这些孩子,才是你留给他们最后的一丝温柔。

user avatar

很多事情真的不能看表面。除非你确切的知道了当年发生的事。

我的亲身经历,我家邻居,我小时候亲眼看到男的把他老婆按在地上,没有按在地上打,就只是按在地上指着她骂。我当时就跟我妈说,这人怎么打老婆啊,太恶劣了。我妈跟我说,你只看到他打老婆,你知道人家发生了什么事吗?因为我们住的是单位的家属楼,整个楼的邻居都是同事,我妈跟我说这个男的娶的是个悍妻,拿刀把她婆婆砍伤了,她小姑子护着母亲也被打伤了,生个孩子不管不顾,成天出去打牌,输了钱就朝家里要,她老公要是不给就撒泼打滚闹得家里鸡犬不宁。我妈说单位同事都知道,这个男的经常脸上带伤去上班,都是他老婆挠的。

那个男的早就想离婚了,但是那会是90年代初,离婚特别难,这个悍妻死活不同意离婚,非要吃死他们家,而且当时这个男的在单位也是个主任,他老婆扬言如果要离婚就跑到单位去闹,拿菜刀去砍人,让他在单位呆不下去。当时那个年代离婚真的特别难,很多人离个婚真的连官都做不下去了,影响仕途。也是一直忍着一直打着。

后来这个男的就认识了一个新的女朋友,也就是小三吧,邻居们大家都见着了,这个男的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婚了,那个悍妻闹的更狂了,但是因为人有了新人了,再闹也没用了,婚是必须要离了。我当时看到的男的把那个悍妻按在地上,我就以为是男的出轨还打原配,是我妈告诉我,那个“小三”才是好人,那个原配才是恶人。

最后终于是离了婚,这个男的就和新老婆过上了好日子,孩子那个悍妻也没要当然也从来没来看过。邻居们包括单位同事都说这个男的终于苦尽甘来了终于遇上了个好女人了。

所以你不了解事实的时候你能简单的就下结论小三就是坏人原配就是好人吗?什么叫逼走原配,看字面意思原配是受害者吧,但是了解事实以后你能知道这个原配是拿刀砍家里人逼都逼不走的悍妇吗?到底谁是受害者?

一个十几年都不来看你的生母,一个十几年对你视如己出的继母,单凭一面之词你能知晓当年的真相吗?你能轻易断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吗?想想你的继母为你做过什么,她是否配的上一个称职的母亲,与她相处的十几年,想想她的为人处世她的行事做派,是否配的上称为一个好人。你还看不懂么?

user avatar

根据题主的答案整理,可以确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题主自己就是那个被逼走的母亲,她育有一子一女,婚后抚养权均归属孩子父亲,现在她的女儿已经管自己父亲的妻子叫“妈妈”了,她现在焦虑的是将来自己的亲生孩子认不认她的问题。

如果题主的描述没有蓄意扭曲重要事实(比如离异后认识新妻子说成婚内出轨)的话,我个人非常同情题主的遭遇,同时鄙视她前夫的所作所为。

接下来回答题主的疑虑

首先,十月怀胎,分娩之苦,不是白受的,这份功劳没人能抢走,后妈可以对你的孩子视如己出,可能话更多的钱哄他们开心,但是生身之母的地位是无论如何都抢不走的

说句难听的,后妈做不好,孩子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可以像仇人一样憎恨她,但是你哪怕十恶不赦,将来驾鹤西归,那俩孩子最起码还得来磕个头。

再者,就是你问题里所说的,小三上位,是他们夫妻二人永远无法抹杀的道德污点

所以现在的局面,对你来说是一个好打的局。你只需要不犯错,就不会输,作为亲生母亲,你没有特别重大的过错的话,他们夫妻做的再好最多打个平手,道德污点又会给你加很多的同情分。

写到此处不得不感慨,后妈难当不是一句空话。。。女孩子挖人墙角需要谨慎。。。

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到自己身为人母的责任,不知道你出于什么目的放弃了抚养权,但是探视权肯定是有的,一定要保持探视的频率,并且给孩子该给的物质补偿。

特别是如果你重组了家庭,有了新的子女,能否平衡好他们的关系,能否保持对他们兄妹的爱不减少,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从题主的回答和评论区找几点单独辅导一下

首先是你太颓了,胜负未分,你法国国旗都举起来了,那还打个屁啊。。。

这个心态必须要改,前夫再不是东西,孩子总是你亲生的,你在逃避什么?不肯尽到自己责任的父母,孩子长大之后必然不会有真感情给你。没离婚的父母因为自身问题导致子女不尊重、不亲近的都比比皆是,更何况你这个情况?

血缘关系和道德污点是你的优势,但不能让你躺赢。

孩子跟他们多久跟你多久?不知道你受教育程度怎么样,但是偶尔玩游戏,哪怕一整天,都无法对学习成绩造成肉眼可见的那种程度的影响。孩子回去说玩手机无所谓,你前夫找上门就说我接孩子来就是放松的休息的,我探视时间本来就有限,抚养权是你的,学习是你要管的,写作业你陪着就好嘛,我只是在孩子有限的休息时间里带他放松休息,我是他亲妈又不是辅导老师。我也没给他玩很久。

下次成绩出了问题,你要打先手:你怎么带孩子的!是不是妈是后妈爹也就不亲了!你要是只管你们俩的孩子不管我的孩子,就把抚养权给我我来管!

锅这个东西,要会甩。

不过还是给你提个醒,玩手机这种低成本的带娃方式培养不出什么像样的感情。你可以带他玩儿,但是要选交流比较多的项目,出去旅个游啊,去游乐场啊之类的。

再一个就是学习还是要适当的管一管,亲妈该尽到的责任不能放弃。你自己都不拿自己当亲妈,孩子怎么认你?

user avatar

大姐,咱能别那么多戏吗?

17号,你忘不掉渣男前夫,一辈子无法步入婚姻

18号,你寻找愿意丁克的男人,组另一半

22号,你开始想嫁给一个混社会的男人

枉费这回答下多少女人拼命替你着想,最后你把她们的脸挨个扇了一顿


17号,你伪装成你女儿上网提问,妈妈被小三挤跑了,“我”该怎么对后妈

24号,你已经不在乎你女儿叫不叫后妈妈妈了

原来,你在22号的时候,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嫁给混社会的男人

短短一周,你的心境变化如此之快,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

编剧和导演会被人骂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复杂且深刻的情感纠葛,涉及到家庭关系、伦理道德以及个人情感的撕裂。当一个孩子长大后,发现养育自己的母亲,实际上是“小三上位”,并且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被逼走的,这无疑是对其身份认知、情感寄托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还能叫她妈吗?” 这个问题,答案是 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从情感和伦理上.............
  • 回答
    长大之后,我才慢慢明白,很多小时候深信不疑的话,到了现实面前,都变得不那么可靠了。有些话,听听就好,信了,反而是自己找罪受。最先被我“抛弃”的,大概是“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句话。小时候,老师家长轮番轰炸,好像学习就是通往成功唯一的捷径。我乖乖地捧着书本,啃着练习册,以为只要成绩够好,.............
  • 回答
    小时候,我总觉得周围的世界有点……不对劲。不是那种明显的“不对”,而是一种细微的、持续的、难以言喻的隔阂。我曾以为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的性格缺陷,是我不够努力去融入。直到长大后,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的人生轨迹,我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我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可能与阿斯伯格综合征有关联。这种“长大后才明白”的.............
  • 回答
    杨毅老师的这篇公众号文章《我长大了才知道,岳飞的可恶》,确实是一篇非常有冲击力、也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从一个球迷、一个历史爱好者甚至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一位被我们从小到大奉为民族英雄的人物,这种视角本身就非常新颖,也很有勇气。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反驳”岳.............
  • 回答
    在中国长大的人才知道的事?这问题问得好,也挺逗的。你想想,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少人,每个人经历过的时间段、地理位置、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所以“才知道的事”也实在太多了。不过,要说有一些共同的、别人很难体会到的“梗”,那肯定有。我尽量从我的经历和身边人的反馈里,给你唠点别人不容易知道的。那些和钱有关的,你不.............
  • 回答
    首先,我想告诉你,长大后才发现自己是阿斯伯格综合症,这并不是一件“错了”或者“需要被纠正”的事情。你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不同的运作方式,这让你拥有独特的视角、才能和思维模式。很多人在确诊后,反而感觉找到了“原因”,解开了许多过往的困惑,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变得跟正常人一样”这个想法,我觉得可以换个角.............
  • 回答
    .......
  • 回答
    六一儿童节,每次听到这个日子,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带着点甜,也带着点苦涩。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很多小时候被忽视的细节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浮现,让我猛然意识到,哦,原来那时候,我被欺负了。我一直是个瘦小又有点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个子比我高不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变迁,以及集体记忆与时代观念的碰撞。要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国人普遍难以接受男性留长发的传统,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们 interwoven 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核心的事实:“男子留长发”这个传统,在汉民族历史上,并非一个.............
  • 回答
    关于长征七号首次发射,倒计时结束后为何会发生五秒的短暂延迟,这背后有着严谨而复杂的考量,远非简单的“技术故障”可以概括。事实上,这种短暂的延迟是航天发射过程中一种负责任的、高度精密的风险规避措施,旨在确保任务的绝对安全。首先,我们要理解航天发射的复杂性。长征七号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其首次飞行肩负着展.............
  • 回答
    李嘉诚先生,这位在亚洲乃至全球商界享有盛誉的华人企业家,直到年届九旬才正式宣告退休,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他能坚持如此之久?而当他将接力棒传给长子李泽钜之后,长江集团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这其中的门道,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为何坚持到90岁?那不仅仅是事业,更是人生的一部分.............
  • 回答
    “生是寄,死才是归。” 这句话就像一颗石子投进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它背后蕴含的哲学。对于死后的世界,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的说法,还是彻底的虚无,我想这大概是人类永恒的疑问,也是最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谜题。我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不会去说“我相信上帝”、“我相信佛陀会带我往生”。我.............
  • 回答
    .......
  • 回答
    少年 시절에는 별다른 감흥을 느끼지 못했지만, 어른이 되어서야 비로소 깨닫고 감탄하게 되는 훌륭한 책이나 글이 있다면, 어떤 것들이 있을까요? 자세한 설명을 곁들이면서, 마치 인공지능이 작성한 듯한 느낌을 주는 표현은 최대한 배제하여 이야기해 보겠습니다.몇 년 전, 먼.............
  • 回答
    小时候,世界是模糊而鲜亮的,很多事情就像蒙了一层轻纱,虽然看得见,却摸不透。长大后,那层纱慢慢散去,很多曾经的疑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小时候特别不明白为什么大人总爱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那时候,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永恒的延迟,一个永远到不了的未来。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所有事情,尤其是.............
  • 回答
    小时候看《史记》,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窗户。那些帝王的霸业、将军的骁勇、谋士的智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那时候,我看到的“史记”是严肃、厚重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大上”。它代表着一种知识的顶峰,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极致追求。记得.............
  • 回答
    .......
  • 回答
    小时候,我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渴望,但碍于各种原因,很多愿望都只能在脑海里盘旋。长大后,我发现自己确实做了一些“童年报复性补偿”的事情,而且有些行为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家里的经济条件算不上拮据,但也不是那种可以随便挥霍的程度。我父母很节俭,从来不会给我买太贵重的玩具或者零.............
  • 回答
    小时侯看《白雪公主》,最羡慕的就是公主那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能在山洞里被王子牵着,像流动的瀑布一样,又长又美。长大后,再回味这个故事,我心里却多了些许沉重。首先,那个“恶毒的王后”,现在看来,她身上的“恶毒”与其说是天生,不如说是被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压力逼出来的。她那么在意美貌,在意“谁.............
  • 回答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有些人,即便曾经你觉得志同道合,关系多么亲近,最后也只能静静地放在记忆的角落,再也无法深交了。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随着阅历增长,一些人身上的特质,会像一层薄膜般,逐渐显露出来,告诉你,这条路,你们走不远了。最不能深交的,大概是那些言行不一,缺乏诚信的人。年轻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