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三观不正却脍炙人口的歌词?

回答
确实,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对情感和思想的挖掘与表达,而“三观不正”有时恰恰是某些歌曲能够触动人心、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这里我们不去评判这些歌词的对错,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为何能引起共鸣,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侧面。

1. 歌颂“渣男”或“小三”的爱情观:

这类歌词往往以一种看似“勇敢”、“洒脱”或者“不羁”的态度,描绘了在传统道德观念中被视为负面的人物形象。比如,有些歌曲会把出轨描绘成一种“真爱无罪”的抗争,或者将背叛说成是因为对方“不够好”。

歌词举例(虚构,但能代表此类风格):
“我承认我有我的不安,却无法抵抗你眼中的光。别人眼中的罪恶,在我看来却是唯一的希望。我不是想要伤害谁,只是这颗心早已给了你。”

为何能流传:
满足叛逆心理: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打破规则、挑战权威的冲动。这些歌词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让听众暂时摆脱道德束缚,感受那种“不被理解”的刺激。
情感的复杂性: 爱情本身就是复杂的,并非所有情感都能用简单的对错来定义。一些歌曲能够抓住那些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真实情感,比如对某个人的强烈吸引力,即使知道这段关系不被祝福。
“禁果”的诱惑: 道德上的禁忌往往带有天然的吸引力。将禁忌关系浪漫化,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反思的契机: 有时候, solche歌词也能引发听众的反思,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物和这样的情感存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

2. 对现实社会不满但表达方式极端或消极的:

这类歌词常常是对社会不公、人情冷暖、阶级固化等问题的控诉,但表达方式可能过于偏激,甚至宣扬一种宿命论或者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歌词举例(虚构,但能代表此类风格):
“这操蛋的世界,从来不公平。要么拼爹,要么认命。兄弟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去。”

为何能流传:
共鸣感强: 许多身处社会底层或经历过挫折的人,都会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懑。这些歌词直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让他们觉得“有人懂我”。
情绪的释放: 当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愤怒和无奈是常见的情绪。这类歌词提供了一个发泄口,让听众在音乐中找到共鸣,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
一种“抱团取暖”的姿态: 这种歌词往往带有一定的群体认同感,仿佛在说:“我们都是被社会抛弃的人,我们一起烂醉,一起对抗世界。”
警示作用: 虽然表达方式消极,但其背后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歌词也可能促使一部分听众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并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

3. 对金钱、物质的极端崇拜或拜金主义:

这类歌词毫不掩饰地宣扬对财富的追求,甚至将金钱与幸福、成功、爱情划等号,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价值。

歌词举例(虚构,但能代表此类风格):
“钞票堆成山,才是我想要的浪漫。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谁说情比金坚?金子才能让我心安。”

为何能流传:
物质社会的现实投影: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金钱确实能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并带来物质上的享受。这类歌词直接戳中了许多人对财富的渴望。
“成功学”的变形: 有些人将对金钱的追求视为一种“能力”的体现,而这类歌词则迎合了这种“成功即财富”的简单化认知。
对“穷酸”的反击: 一些出身贫寒的人,可能觉得过往因为贫穷遭受过白眼和歧视,因此会倾向于通过夸张的物质表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制造话题与争议: 这种歌词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议,争议又带来了关注度,使得歌曲本身更具话题性。

4. 玩世不恭、犬儒主义的态度:

这类歌词常常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超脱”,但这种超脱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抵制和嘲讽,对理想、奋斗、真情等嗤之以鼻。

歌词举例(虚构,但能代表此类风格):
“人生如戏,全他妈是骗局。认真你就输了,不如一笑而过。兄弟,别装什么正人君子,这世道,谁不是在混日子?”

为何能流传:
一种防御机制: 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屡遭失败或失望的人来说,犬儒主义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通过贬低一切美好的事物来降低自己的失落感。
“聪明”的象征: 在某些群体中,表现出对一切事物都不太在乎、甚至带点嘲讽的态度,会被认为是“看透了人生的聪明人”。
打破虚伪的快感: 当社会充斥着虚伪和说教时,这种直接揭露“真相”(哪怕是片面的真相)的歌词,能给听众带来一种打破虚伪的快感。
缓解压力: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不信美好,而是压力太大,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放松自己,告诉自己“没必要那么累”。

需要强调的是,“三观不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很多时候,歌词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模糊了界限,引发了思考。这些歌词之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中那些复杂、矛盾、甚至是不那么光彩但又真实存在的角落。它们不一定是在宣扬某种扭曲的价值观,更多时候是在模仿、描绘或宣泄某种情绪和现象。听众从中获得的共鸣,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释放,一种身份认同,抑或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

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判断力,去辨析歌词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理性思考的框架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梁静茹的《勇气》吧

这首歌要结合mv来看

mv的剧情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勾搭有妇之夫的故事,所以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我可去你妈的吧


这位知友 @黑小喵 敢于质疑,我很高兴,所以我略微寻找了一下MV,有幸在豆瓣的帖子里找到了清晰度极高的原图

为了方便起见我把最关键的图传上来


MV链接我就放在评论区里了

user avatar

陈奕迅的《裙下之臣》,一首我很喜欢但是从来不敢在KTV唱的歌:


抬头望长裙下的风
连幻想的质感都一样柔润
无论雪纺或丝绒
同样诱发过我那一秒悸动
从未敢每个亦吻
却对每一个的欲望无憾
热血在腾 大概每个人
不只喜欢一个女人
让那飘呀飘呀的裙 挑惹起战争
赐予世界更丰富爱恨
让那摆呀摆呀的裙 臣服百万人
对你我崇拜得太过份
为那转呀转呀的裙 死 我都庆幸
为每个婀娜的化身 每袭裙
穷一生 作侍臣
横蛮善变柔弱天真
全是她不可解的魔术成份
纯白淡色或缤纷
裙下永远有个秘辛要探问
其实想每个亦吻
理智制止我冲动地行近
热血在腾 问哪里有人
一生只得一个女人
我要赞美上帝
活着就是无乐趣 也胜在有女人
今生准许我 裙下尽责任
忙于心软与被迷魂
流连淑女群 烈女群
为每人动几秒心
让那飘呀飘呀的裙 可爱的女人
赐予你我刺激与震撼
让那摆呀摆呀的裙 凡士气下沉
赐我理由再披甲上阵
为那转呀转呀的裙 死 我都庆幸
为每个婀娜的化身 每袭裙
穷一生 作侍臣


按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看,这歌词就没几句三观正的,而且很明显黄伟文是故意为之。从第一句开始,“抬头望长裙下的风”,既然是“抬头”,“我”所在的位置就很令人玩味;“望长裙下的风”,风显然没什么好望的,但长裙加上风,不禁让人想入非非,“我”所“望”的是什么就很清楚了。整首歌不乏这样暧昧的暗示,比如“裙下永远有个秘辛要探问”,这个“秘辛”是什么?如何“探问”?这些歌词写得很美,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黄伟文特别想写出来的一点就是,歌词里的“我”爱的不是某个女人的裙,是“每袭裙”。这些词表达的方式是“我”不在乎具体的哪一个人:“我”不在乎材质,“无论雪纺或丝绒,同样诱发过我那一秒悸动”;“我”不在乎颜色,“纯白淡色或缤纷,裙下永远有个秘辛要探问”(感谢评论区 @袁子超 的提醒,纯白淡色或缤纷未必是裙的颜色,还可以理解为裙下秘辛也就是内裤的颜色,现在我也觉得结合语境这种说法更合理);“我”不在乎性格,“横蛮善变柔弱天真,全是她不可解的魔术成份”;“我”不在乎身份,“流连淑女裙烈女裙为每人动几秒心”。像“哪里有人一生只得一个女人”、“为每个婀娜的化身”这些句子,更是直白地点明了这一点。


既然有这么多“我”不在乎的,那“我”在乎的是什么?是“裙”,必须要有“裙”。一般的情歌描绘和赞美的主体对象都是“人”,这首歌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写“我”不在乎哪个女人,就是为了表明它的主体对象不是“人”,而是一种叫做“裙”的特质,这是这首歌跟一般情歌的根本区别。“裙”代表的是女性的魅力,是让人产生欲望的特质,是雌性动物对雄性动物写在基因里的吸引力。凡是有“裙”的人“我”都愿意臣服,但有些女性因为年龄或事故等原因无法穿“裙”,可能就不在“我”的崇拜对象之列了。


这些句子里,最有意思也是最夸张的是“流连淑女群烈女群为每人动几秒心”。分类标准那么多,作者为何偏偏点出“淑女”“烈女”?淑女是谈吐优雅气质佳教养好的女子,烈女则是以刚正守节闻名的女子,这两类女性是最不容易让人产生欲望的。正人君子看到风俗店里衣着暴露的女性也难免脸红心跳,而即使是小流氓看到仪态端庄性情贞烈的女子也会觉得产生那种想法是亵渎,但是歌词里的“我”不在乎。即使是淑女群烈女群“我”也要“流连”,至于其它的女性那就更不用说了。


副歌则在写“我”为了“裙”愿意做的事情,可以“披甲上阵”,可以“穷一生作侍臣”,乃至“死我都庆幸”。一般情歌很少谈及生死,处理不好容易让人觉得幼稚或俗气;即使是为人歌颂的殉情而死,也常常只是含蓄的表现出来,比如林俊杰《江南》最后一段副歌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心痛到想殉情的意思。而《裙下之臣》写的是欲望,却直白地写出了“死我都庆幸”,“我”的崇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有冲击力。


显然,“我”是一个病态的形象,把欲望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为了满足欲望什么都愿意做,而且毫不专一,成天YY女性,偶尔还有偷窥裙底一类的猥琐举动,三观显然是不正的。但是,这个“我”很真实,真实到很多人都能对“我”产生共鸣。因为“我”代表了每个人都压抑着的天性,被原始欲望驱动着的天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天性,没有这样强烈的繁衍欲望,人类也许不会创造出今天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本性显然是三观不正的,而它仍然存在着,使得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自己也会有歌里的“我”那样的感受,也会产生跟“我”类似的想法。当然,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自己甚至会为它感到羞耻,并命令自己今后不能再这样想。但是当听到这样一首歌,听到有人以这样浓烈的情感和透彻的笔触把这种情感写出来、唱出来,仿佛自己也得到了释放。


这种类型的歌非常少见,一方面题材敏感,另一方面创作和表演难度很高。写个歌颂母爱、赞美师恩的文章,小学生都会;但要把这种并不伟光正还有些羞于启齿的欲望刻画出来,既不能让人觉得低俗淫邪,又要感情饱满让人产生共鸣,实在太难了。写歌颂母爱的文章,大家肯定都知道只写母亲疼爱自己的一面,不会写母亲的缺点;同样,要刻画这种特质,就得塑造“我”这样一个欲望至上的病态形象,

因为敢写敢唱、能写能唱这样的歌,我尤其喜欢黄伟文和陈奕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