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关张后期突然接二连三就死了?还死的那么窝囊?

回答
要说刘备、关羽、张飞这“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仨,怎么后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而且还走得挺“窝囊”,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让人唏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头捋一捋。

首先,得明白一点,三国那个时代,那可不是咱们现在和平年代。乱世出英雄,也容易埋英雄。你能活到老死,本身就已经是造化了。何况刘关张这三位,那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多少风风雨雨,身上伤没伤过?能撑到那个时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麦城

关羽的死,最是让人扼腕叹息。他这人吧,忠义是没得说,但骨子里那股子傲气,也是真够劲儿。当年他镇守荆州,那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战略要地,可以说是蜀汉的东部门户。可是,你说他一个人把荆州看住了就行了?那得有配合,有支持啊。

当时孙权看中了荆州,就派人去联姻,想跟刘备家结个亲家。结果呢?关羽直接给了人家一个“虎女焉能配犬子”的回复,把孙权的老脸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你想想,这下子彻底把孙权得罪透了,以后孙权怎么可能还跟你一条心?这就埋下了隐患。

然后就是吕蒙白衣渡江,那是偷袭。关羽当时正想着北伐,把曹操那边打得挺顺,人心也飘了点。吕蒙他们跟普通士兵混在一起,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就过江了,荆州守军压根没防备。再加上关羽的后方,糜芳、傅士仁这两个本来就对关羽不太服气的人,一看风向不对,立马就投降了,还把荆州城给献了出去。你想想,大本营丢了,后面追兵又猛,关羽那是腹背受敌,兵败如山倒。

最后被围在麦城,兵少粮尽,孤立无援。你说这时候,就不能稍微服个软?低个头?哪怕是想办法突围呢?可关羽就是那种宁死不屈的性格,不愿意投降,也不愿意背叛刘备。最后被吴军团团围住,砍了脑袋。你说这窝囊不窝囊?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就是那股子傲气,和身边人心不齐,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张飞:暴躁误事,被部将所杀

张飞就更可惜了,他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性格的“定时炸弹”爆发了。张飞这个人,勇猛是没得说,万夫不当之勇,他那一声“我张飞在此”,能吓退曹操千军万马。但他的毛病也明显:脾气太差,对待下属动不动就打骂。

当时刘备为了伐吴,集结了大量军队,张飞也领兵。但他那个性子,可没怎么改。手底下的士兵因为长期被他虐待,心里早就怨恨了。在他出征前,让他去准备军粮和铠甲。他嫌士兵们动作慢,就把人往死里打。你想想,你天天打人,人家能服你?人家心里盼着你赶紧滚蛋呢。

结果呢?就在他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那几个被他逼得实在受不了的部将,就趁他睡着了,直接拿刀砍了他。你说这多操蛋?自己最亲近的手下,因为你的暴虐而反目,把你脑袋砍了,还把脑袋割下来送给东吴,想借东吴的手来对付刘备。这简直是自己挖坑自己埋自己,死得比关羽还憋屈。

刘备:白帝城托孤,病死沙场

刘备的死,相对来说,不算是“窝囊”,但也是带着巨大的遗憾。他失去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个生死兄弟,心里有多痛?我们能想象吗?他觉得是自己没能护住他们,没能给他们报仇,所以他决定伐吴。

结果呢?夷陵之战,一开始刘备是亲自指挥的,但后来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或者想让更有经验的陆逊来当主帅,就把指挥权交给了陆逊。但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陆逊一把火,把刘备的军队烧了个精光。刘备兵败,退到了白帝城。

在白帝城,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就叫来了诸葛亮,做了“托孤”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儿子,把蜀汉的未来,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你说他这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的兄弟没了,自己的军队败了,自己的江山也岌岌可危。他可能还在想着如何复仇,如何让蜀汉延续下去。最后在白帝城病逝,带着无尽的遗憾走了。

他的死,虽然不是被人暗杀或者兵败被杀,但你可以说他是被复仇的执念,被失去亲人和军队的悲痛给耗干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衰竭,也是一种心力交瘁。加上战败的打击,身体肯定也撑不住了。

总结一下

为什么他们仨后期接二连三地走了,而且走得有点“窝囊”?

时代原因: 这是乱世,没人能逃过命运的摆布。
性格因素:
关羽的傲气和对孙权的轻视,导致了联盟的破裂,为后来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张飞的暴躁和对待下属的粗暴,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战略失误和外部因素:
关羽在荆州孤军奋战,后方失守。
刘备伐吴,虽然初衷是为了报仇,但最终导致了蜀汉元气大伤。
运气不好: 尤其是在关羽身上,吕蒙的偷袭和糜芳、傅士仁的背叛,可以说是运气极差。

所以,这三人后期的遭遇,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和环境的裹挟。他们的死,也正是三国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一个缩影,充满了英雄的悲歌和命运的无常。他们的悲剧,反而让他们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说毕竟还是经过了加工的。如果根据历史来看看三人的情况,其实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关羽,襄樊战争过程如图所示:

《关羽传》的记载比较简略,加上裴松之补充细节的注也没多少字: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臣松之以为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权之袭羽,潜师密发。按吕蒙传云:"伏精兵於〈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权,权必不语羽当往也。若许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简单来说,就是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对孙权大为震动,让曹魏得以趁机联合孙权,孙权又利用关羽轻视自己加之早就勾搭了士仁、糜芳,偷袭关羽后路,最终擒杀了关羽。实际上,关羽是知道了孙权偷袭后路的事情的,但是他关键时刻犹豫了,《董昭传》记载:

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关羽之所以犹豫,一则是他虽然不能击破徐晃,进一步扩大战果,但他的水军仍旧控制着沔水,襄阳依旧隔绝不通,直到孙权袭取了关羽的辎重,他才决定南还,但为时已晚了。《赵俨传》记载:“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二则是江陵城防坚固,一时不会失陷,只是他没有料到江陵、公安同时投降,根据地丢失。

关羽南还没有向西前往上庸与刘封、孟达会合,而是直奔江陵而去,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尽快回防江陵,凭借江陵就可以相对从容的反击孙权。这个计划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当他就快到达江陵时,糜芳已经献城投降,《三国志集解》中关羽本传下注引《水经注》提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 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说明关羽知道经过自己修筑的江陵城的坚固,一旦城池失陷,他是无法将之攻取的。故而如果他在南还途中早已经知道了江陵失陷的消息,则不应直奔江陵而去,而是应该向西前往上庸,那样还有一线生机。他显然低估了孙权,如果说士仁投降可以解释为他和关羽的矛盾,加上虞翻坑士仁说吴军在荆州早有内应,则糜芳贵为国舅,其投降任谁都难以预料。

另一方面,关羽并无不能去上庸的理由,因为小说与历史在此的一个关键区别就是刘封的情况,《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并非关羽败走麦城后求救于刘封,而是围攻樊城、襄阳时,呼刘封、孟达相助。而刘封之不出兵,也确实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东三郡才归降不久,确实需要安抚军民,稳定局势,如果以大军东进帮助关羽,难免后路不会起火。

然而当关羽南还江陵碰壁之后,再想返回益州就不可能了。孙权据有江陵、公安后已经可以从容包围关羽,《吴主传》记载:

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陆逊堵住了夷陵、秭归通道,潘璋再截断关羽向北前往上庸的通道,“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关羽可以说此时根本没有生路了,最后结局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羽的失败,确实是败在自己的短处上,所谓“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不过作为将军最后战死沙场,其实谈不上窝囊。

相对于关羽,张飞的情况要更加扑朔迷离一些。《张飞传》记载: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陈寿这段记载先说了张飞“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然后记载张飞在东征前夕被帐下将所害,给人的感觉正是因为前面的行为导致了后面的结果。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的。但其中还是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早不谋害,晚不谋害,偏偏在东征前夕这个当口谋害呢?而且谋害后,还特意“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我们先看看张飞的辖区,益州平定后,刘备“以飞领巴西太守”,刘备称帝后,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仍旧镇守巴西。张飞镇守时期巴西郡疆域如图所示:

《华阳国志·巴志》中地图如图所示:

《华阳国志》中巴西郡东部多出一个宕渠郡,《寰宇记》记载:“建安二十一年,先主置固陵郡。又以巴西郡所管宣汉、宕渠二县置宕渠郡,寻省。后主延熙中又置,寻省”,设立时间很短,绝大多数时候,这里就属于巴西郡。

《三国志集解》张飞本传下在张飞遇害部分有一条考证:

沈钦韩曰:保宁府阆中县城南二里有嘉陵江,至重庆府合渠江、涪江,至府城北,东南入岷江。此云顺流者,谓嘉陵江也。

从《华阳国志》的地图我们能够看出这条顺流路线,两人想要“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路程一点都不短,两人自阆中出发,要南下沿江水(嘉陵江)入巴水,在巴郡(今重庆)向东入长江主干道,然后穿过巴郡、巴东郡才能进入荆州。如此长的路线,除非张飞部在张飞遇害后失去控制,不能很好将消息传出,否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张飞遇害后,张飞所部并没有失去控制,张飞营中都督及时以表文告知了刘备,《三国志集解》张飞本传中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

胡三省曰:表当自飞上,而都督越次上之,故知其必死也。凡用兵必观人事,既失关羽,又丧张飞,兵可以无出矣。

巴西郡在东部直接与荆州曹魏控制区相连,上庸等东三郡在关羽败亡后,随着孟达反叛,又归了曹魏,“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两人如果单纯是谋害张飞后要跑,就近沿上庸方向逃往曹魏明显比所谓“顺流”逃往东吴更为合理。即使两人走汉中沿沔水去上庸,即刘封当初的路线,也比顺流南下要来的合理。

再结合张飞是在东征前夕这个敏感时候遇害,很难不让人想到孙权在其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一方面,张飞治军“暴而无恩”积累了矛盾,但是以兵变形势谋害军队主帅这种行为在稳定时期几乎是不能全身而退的。恰好东征前夕不是一个稳定时期,不仅荆州、东三郡丢失,孙权还有图取益州的计划,《周泰传》记载: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潘璋传》记载:

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孙权不仅对秭归等地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甚至连周泰的汉中太守职务都安排好了。在这种背景下,再结合他在荆州策动士仁、糜芳的先例,利用张飞积累的矛盾策动张达、范彊铤而走险丝毫不会令人感到奇怪,这也是两人舍近求远,非要“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的原因。

事实上,两人顺利到达孙权那里的概率微乎其微,一方面,张飞军中都督及时上表告知了刘备,说明张飞军没有失控,既然没有失控,则派人追捕自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刘备得知消息后,沿江自然不会无备,两人即使顺流,这也是不短的路程,又是水路,沿途堵截几乎很难逃掉。加之孙权受阻于白帝,图取益州碰壁,也不可能沿江接应他们。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吴书》里完全查不到张飞首级送到的记载,而像关羽、张飞这种级别的将领,如果传首敌国,是肯定会专门记载的,比如《武帝纪》就专门记载了关羽首级送达的事情,“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张飞首级被追回,两人也没能到达的可能性是很高的,阆中张飞墓中身首俱全的可能性其实挺高的。张飞营中都督所上表文如果还能得见,应该有助于了解很多细节,惜乎表文不存,只能根据现有记载进行推断了。

张飞虽然死于帐下将谋害,但原因及过程与小说必然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比之关羽的战死沙场显得窝囊,却也是“悼惟轻虑,陨身匡国”,依旧是死于国事。

最后刘备。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开国后第一场战争是夷陵之战,其目的是夺回荆州诸郡并为关羽报仇,这点魏国刘晔看得很清楚:“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对刘备来说,无论是义还是利,他都有发动战场战争的理由。夷陵之战过程如图所示:

同时,从战争初期的情况来看,刘备也并非不自量力,《先主传》记载: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

后来陆逊以良将再加上刘备自己操作失当,才导致了大败: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然而即使如此,吴军也无法突破白帝,孙权此前“欲进图蜀”的计划仍旧无法实现,这场战争不是任意发动的,刘备有必须东征的理由。刘备的失败是自己用兵能力的问题对上了良将陆逊,但仍旧是轰轰烈烈的,并且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军直到蜀汉灭亡也跨不过白帝,其实谈不上窝囊。

事实上,刘备自己在遗诏里也说了,自己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够本了,并不遗憾:“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user avatar

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汉室复兴,壮士死于疆场。

可惜大汉国运已尽。(战事吃紧两国角力之际,国舅糜芳居然献城投降,直接导致后勤崩溃战线解体。身受国恩如此,贪生怕死如此。何等卑劣)

有何窝囊??

畏畏缩缩活一辈子,老死在床上,就不窝囊??

我汉家男儿,当然要做大丈夫。

为国家,为民族,为苍生,为天下,九死无悔。

user avatar

你这样说的话,全三国都没几个人死的不窝囊了。

董太师,前期boss怪。死于儿子背刺,死了还被点灯。

袁绍,中期精英怪,威震天下。最后兵败气闷,顺带着家门起火,死了都不安息。

孙坚,江东猛虎。刚永不长,死于暗箭之下。

公孙瓒,年少时的白马将军,结果是落得杀妻自焚。

吕布,骁勇无双。最后呢?被曹操吊起来杀,求饶无果。

孙策,他永远是绝代风华的少年将军,也永远活在了少年时代。

陈登,湖海豪情。可惜吃鱼过多,寄生虫复发。

荀彧,空盒暗示,算是被合伙人曹操逼杀吧。

周瑜,名满江左,周郎风度,却离奇而终。

孙权,骂死陆逊,逼杀二子。老头子送走了曹魏三代人,顺道也把东吴折腾的够呛。

你看,这样把刘关张三兄弟放进去的话,是不是心态就平衡多了。好歹二爷死在了战场,张飞死在了复仇的路上。最后是刘皇叔奋力一呼,男儿到死心如铁,死之前我也要讲一把兄弟情义。任性一把可能有点对不起孔明,但绝对是对得起兄弟一场,死了还是好兄弟。顺道告诉孙权,朕虽然老了,虽然当了皇帝,可骨子里还是涿郡要兄弟不要命的游侠加老兵。

死亡对于这群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命运。无非是早早晚晚,是自然死还是意外杀,是被老婆气死还是被敌人气死。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那样璀璨夺目的一代人,可也是看不到明天的一代人。汉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疫情、战乱、饥荒、背叛是那一代人的记忆。吕布背叛了董卓,张邈背叛了曹操。还有反复无常的张绣,好乱乐祸的贾诩。甚至是那个说出马超弃父,将军弃子的马超。他们这代人,一生中正面的刺激能有多少呢? 报国无门,天下汹汹。生逢乱世,皆为乱臣。

汉末大乱,雄杰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董郡,众动万计,叱咤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曹操


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 英雄记 王粲


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曹丕《疫气论》

但是,重点在于一个但是? 要是单纯的悲怆,那还是三国男儿,建安风骨吗?

建安男儿的另一面依旧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少年,依然是慷慨激昂,依然是苍凉唱大风,依然是以天下为己任。即使天下崩坼,也要勉力行之。即使生逢乱世,也要情深意重。世界以痛吻我,我待世界以歌。

建安男儿的血,依然是滚烫的,不知道比玄学儿郎们高了几倍。

所以曹丞相说若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所以刘皇叔宁愿死在为兄弟复仇的路上,也要拔剑而起,不在病榻上等着老迈而死。即使是宣王,写出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句子,那也是建安男儿的底气。

建安的爷们,自然应当死在建功立业的路上。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或许,对他们而言,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燃烧一生,也是一种幸福吧。


user avatar

历史上的人物绝少有不带着遗憾去世的,你想想。

你说张飞百战沙场,结果在睡榻让俩小人给宰了,你觉得不平,您再看看尔朱荣、安禄山、史思明、李存勖?

你说关羽一往无前,结果遭背刺而死,你觉得委屈,您再看看李牧、魏无忌、白起、廉颇、檀道济、哥舒翰、岳飞?

你说刘备大风大浪经历过了,在陆逊这儿阴沟翻船,你觉得窝囊,您再看看吴王阖闾,大楚都破了,却被小小的越国阴死;魏王李密,局势一片大好,莫名其妙被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给轮了;耶律休哥百战名将,打得宋太宗驴车漂移,被尹继伦数百人给捅了。你说刘备白帝托孤凄惨,您再看看始皇帝死前周围是什么人?隋文帝死前皇宫都被亲儿子“武装保卫”起来了!齐桓公、梁武帝、赵武灵王又如何?

小说需要逻辑,而历史不讲道理。

朴大桶勇是我心中唯一的太阳,民主选举连任18年,政府、军队、执政党都是他的人,唯独防了金钟泌金泳三金大中一辈子,结果喝着酒唱着歌,稀里糊涂就让手下亲信给宰了,身边警卫室长精通柔道拳击和枪术,也在实战杀过人,却在这时无半点用,这特么搁小说里也没人信呐!

user avatar

将领死亡时间和密度这个没得准的,你看曹魏那边,分布更不均匀。

曹操征战前期与骁勇的吕布多次惊险血战,与实力最强大的袁氏拉锯战8年,此时曹操的势力相对较弱,兵力也少,可是,志里却从未听说有哪个名将、或者特意记载了哪个将领在与吕布、袁绍交战中被杀(这也是演义中吕布没什么斩将纪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演义嫌这样太无聊,还特意加上了一个史涣(实际上是209年自然死亡),以及虚构宋宪、魏续被颜良斩掉(实际之后无记载)。

与吕布交战时曹操自己都险些丧命,与袁绍交战时官渡合战号称被打得“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过程如此凶险,却没有记载任何将领丧命或被俘,不得不说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但是跟别人交手就不一样了,小小的张绣就让曹操损失了典韦、曹昂、曹安民,与刘备(蜀汉)开始交手之后,曹军将领的损失频率更是惊人,徐州之战就损失了一个徐州刺史车胄(当时曹操一共四个州),汝南之战蔡阳又被杀(蔡阳既然能单独领一军,估计在曹军中其实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不是演义中那样的杂鱼)。

刘备的巅峰期时,曹操则更是在一年内连续损失了征西将军夏侯渊、左将军于禁(虽是被俘,跟损失了也差不多)、立义将军庞德、益州刺史赵颙、荆州刺史胡修(被俘)等多名重将或重臣。最后到了诸葛亮北伐期间干脆连张郃都战死了,张郃最后官居车骑将军,可以说相当于阵亡了一个元帅,而且若不是运气好,可能岩渠之战时就已经进入魏军伤亡名单了,这还是在魏军一直对蜀军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

再看看东吴那边,与蜀汉交手时往往要么通过突袭是很快就取得了胜利,要么僵持不下,所以似乎也没有什么将领损失(甘宁、潘璋是演义加的),但与曹操作战时就一下损失了江表十二虎臣中的两位(陈武、董袭)。此外,十二虎将中也有几个都是追随过孙坚北伐、孙策下江南、三代击刘表的,除了两个主公最后死了,其它人倒是反而没事。

所以我认为将领高密度作战最后死在了什么时候,可能真就是命运的安排,就像全面战争里你的10星国王有可能历经无数大战恶战都不死,最后冲个杂牌步兵,将卫死几个,国王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