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一战要比二战更加惨烈?

回答
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惨烈”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并且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惨烈”。从某些方面来看,一战确实展现了其独特的、令人震惊的残酷性,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一战的“惨烈”之处,并与二战进行对比,解释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一、 战争的性质与爆发方式:

一战:一场出乎意料的现代化战争的序曲,以一种古典的战争姿态进入了全新的技术时代。
“美好年代”的破灭: 一战的爆发许多人认为是一场短暂的、决定性的冲突,人们对战争的想象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模式,认为会很快结束,有荣耀可言。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这种幻想迅速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望的消耗战。
大规模的动员与民族主义狂热: 参战各国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动员,将几乎所有成年男性投入战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将战争描绘成保卫国家、民族荣誉的圣战。这种狂热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巨大的牺牲。
从运动战到堑壕战的僵局: 开战初期,各国试图通过快速的运动战来取得决定性胜利,但随着各国军事思想和战略的僵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如机关枪、火炮),战场迅速陷入了以步兵在堑壕中进行反复冲锋和防御的僵局。

二战:一场更加全面、更加意识形态化和更具计划性的全球冲突。
战争的预兆与准备: 相较于一战的突发性,二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过长时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准备的。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的认识(虽然仍低估了其程度)。
更加明确的意识形态对抗: 二战是法西斯主义与民主主义(以及后来的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其目标更加极端和彻底,包括种族灭绝和征服。
更加灵活和流动的战线: 虽然也有阵地战,但二战更多地体现了闪电战、空战、海战等快速机动的特点,战线变化更加频繁。

二、 武器技术与战术的残酷性:

一战:技术的“初潮”与战术的滞后,导致了巨大的杀戮。
机关枪的“收割”: 机关枪在一战中被大规模应用,成为了战争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它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倾泻弹药,在一次冲锋中造成成千上万的士兵瞬间死亡,形成了所谓的“死亡走廊”。
火炮的无情轰击: 重型火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炮弹的密集轰炸能够摧毁一切地表目标,将士兵和土地变成一片焦土。火炮的伤亡比例极高。
化学武器的恐怖: 氯气、芥子气等化学武器首次被大规模使用,它们造成的伤亡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恐惧。被化学武器伤害的士兵可能会遭受持续的痛苦,甚至终生残疾。
堑壕战的血腥循环: 士兵们在潮湿、肮脏、充满疾病的堑壕中生活,面对着无休止的炮击、扫射以及短暂而残酷的步兵冲锋。每一次冲锋都意味着数万人伤亡,但往往只能推进数米甚至原地踏步。这种重复的、无意义的死亡被称为“绞肉机”。
新技术的早期应用: 虽然坦克、飞机、潜艇等技术在一战中出现并投入使用,但它们的技术并不成熟,使用方式也相对简单粗暴。例如,早期的坦克防护能力不足,容易被击毁;飞机主要用于侦察和轻型攻击。然而,它们已经开始改变战争的面貌,并预示了未来战争的形态。

二战:技术的“成熟”与战术的革新,但也带来了更广范围和更高强度的杀戮。
空战与轰炸: 战略轰炸在一战中仅有零星出现,但在二战中成为了大规模的战术,城市和工业中心成为轰炸目标,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德累斯顿轰炸、东京大轰炸等。
机械化战争: 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使得战争的机动性大大增强,战线可以迅速推进和后撤,但也伴随着大规模的装甲战和快速的军事推进,造成了巨量的物质和人员消耗。
海空力量的全面对抗: 航空母舰、潜艇等海空力量在一战中刚刚崭露头角,但在二战中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海洋和天空成为了新的战场,其规模和强度远超一战。
大规模集中屠杀与种族灭绝: 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等少数民族进行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这种有计划、系统性的屠杀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原子弹的使用: 原子弹作为一种全新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武器,在二战末期被美国使用,瞬间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其恐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三、 战争的范围与目标:

一战:以欧洲为中心,但波及全球的帝国主义战争。
主要战场在欧洲: 一战的主要战场集中在西线和东线,但战争的波及范围也扩展到了非洲、中东和亚洲。
有限的战争目标: 虽然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但战争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领土扩张、殖民地争夺和战略要地的控制,并没有像二战那样明确的“消灭异己”的意识形态目标。

二战:一场真正的全球战争,涉及意识形态的生死搏杀。
全球范围的战场: 二战的战场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西洋和太平洋,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远超一战。
极端化的战争目标: 纳粹德国试图建立“千年帝国”并实行种族灭绝,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些目标都更加极端和具有侵略性。

四、 伤亡统计与人力消耗:

一战:极高的军人伤亡率,但平民伤亡相对较少(相对二战而言)。
军人伤亡比例惊人: 一战造成了约1700万人的死亡(包括军人和平民),其中军人死亡人数超过900万,这是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都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极高的男性死亡率。
堑壕战的消耗: 由于战术上的僵化和武器的致命性,士兵在堑壕中的消耗速度惊人。一场战役可能伤亡数十万人,却未能取得任何战略进展。
平民伤亡: 虽然战争主要发生在战场,但也对平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如饥荒、疾病),但相较于二战的系统性屠杀和城市轰炸,平民的直接伤亡比例要低一些。

二战:更高的总体死亡人数,更惊人的平民伤亡。
总死亡人数更高: 二战造成的死亡人数估计在5000万到8000万之间,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
平民伤亡比例极高: 二战中,平民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大大提高,估计占到50%以上。这主要归因于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种族灭绝、集中营以及占领区的残酷统治。
伤亡的性质不同: 一战的伤亡更多是战场上的直接杀戮,而二战的伤亡包含了有组织的屠杀、饥荒、疾病以及原子弹等新型武器的毁灭性打击。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一战“更加惨烈”?主要可能出于以下几点:

1. 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屠杀”的冲击感: 一战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工业化生产能力投入到战争的杀戮机器中。机关枪、火炮、化学武器等技术的组合,在早期战术和思想的滞后下,造成了一种纯粹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屠杀。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命仿佛如同商品一样被消耗,每一次冲锋都像是在“绞肉机”中被碾压。这种纯粹的、直观的战场杀戮的残酷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希望的破灭与理想的崩塌: 对于经历过“美好年代”并对战争抱有浪漫幻想的人们来说,一战的现实是极其残酷的打击。战争的漫长、无望和血腥,彻底粉碎了他们对战争荣耀和迅速胜利的期待。这种精神上的打击,也使得一战的“惨烈”程度被放大。
3. 战术的僵化与无意义的牺牲: 很多人认为,一战的战术思想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大量无意义的牺牲。士兵们冒着机关枪和炮火的密集扫射,进行一次又一次没有成功希望的冲锋,这种“送死”式的战争模式,在许多人看来比二战中更为“惨烈”。
4. 军人伤亡率的极端化: 一战的许多国家,其成年男性人口中,参战士兵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这种直接、大规模的对年轻一代男性的毁灭,在某种程度上让一战显得更为“血腥”。

然而,也必须承认二战的“惨烈”:

范围的全球化和规模的空前: 二战的范围之广、参与国家之多、总死亡人数之巨,都远远超过一战。
平民伤亡的系统性和残忍性: 大屠杀、城市轰炸、集中营等,使得二战中的平民伤亡更加系统化、计划性和残忍。
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与种族灭绝: 二战中,战争的目标更加极端,种族灭绝和意识形态的彻底清洗成为了重要特征。
核武器的出现: 原子弹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可能面临自我毁灭的危机,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战争的、更深层次的“惨烈”。

总结:

如果说“惨烈”是指战场上士兵的纯粹杀戮、战术的僵化导致的无意义牺牲以及希望破灭的绝望感,那么一战确实展现了其独特的、令人震惊的残酷性。

但如果说“惨烈”是指战争的总死亡人数、平民伤亡的比例、种族灭绝的系统性以及战争带来的全球性破坏和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那么二战无疑是更加惨烈的。

因此,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惨烈”。一战以其“工业化屠杀”的全新形态,在战场上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而二战则将战争的破坏力推向了新的极限,对全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更严峻的威胁。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定义了战争的“惨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惨烈与否不仅是纯粹比较伤亡的规模和速度,也在于当事人和后来者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些伤亡,或者说能否赋予这些伤亡不同的意义。比如二战的中国战场惨烈极了,但是当我们回顾中国战场时,我们知道中国军队的作战和牺牲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是为了对抗法西斯侵略。这么说并不是要抹除伤亡的惨烈,但承认惨烈伤亡的同时,我们仍然可以说这场战争的某些地方是存在价值和意义的。

一战之所以惨烈,是因为一战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任何意义。一战的开始是因为各个国家的野心、无知和贪婪;一战的结束居然还是充分展现各个国家野心、无知和贪婪的凡尔赛条约。整场荒唐透顶的战争导致了全世界一千多万人的死亡,最后只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还导致了一场伤亡更惨重的战争。完全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伤亡,留给后来人的唯一评价只剩下惨烈二字。

user avatar

其实那个“对欧洲人民第一次造成冲击”的高赞和 @江诚 的回答结合一下在我看来就是答案。

一战很惨;

二战更惨;

一战的惨被复读得较多;

二战的惨被复读得较少,而且复读角度不一样。看看近期对《决战中途岛》的跟风评价就知道了。

由于种种原因,二战在大众眼里的“神圣”和“正义”是不好消解的。而对一战的这种消解开始于……一战后。《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和《K连》是30年代在受一战影响相对最小的美国的流行文学,而在欧洲大陆这类流行文学可能有八千多本(虚指)。

一件事的惨是75分,但是大家老是聊它,而且愿意从(也可能是其他角度都被那八千本写完了)灰暗和惨烈的角度聊它;一件事的惨是90分,但是大家都从另一个角度聊它。这个角度你还不敢多说什么反对的话。那大家都觉得第一件事惨也没办法。

要把二战的事情聊出一战感只要你不怕“反战败大毒草”,“别有用心”,“白左不敢打仗哈哈”这些大帽子,那真不难。

不说中途岛了,随便贴一个,这是1945年12月,刚胜利不久上映的一部美国主旋律二战片,那叫一个三观正!2项奥斯卡奖提名!

一般译为《血战菲律宾》,讲的是日军高歌猛进期间菲律宾美国海军鱼雷艇部队的故事。结尾是麦克阿瑟将军潇洒果敢,镇定地说:我会回来的!

如果你要嘲笑它,那么你应该再想想,要是不用这种方式拍二战,是不是第一个跟风“呵呵怒了,又是小清新狗血”的也是你?

那还有啥说的呢?一战惨,最惨了,因为就是老爷们乱打嘛!哪像二战,他们正义啊!虽然they were expendable,他们曾经是炮灰。

——他们后来是死人。


再复读一下想法,又比如说:


如果2图人物名字换成日本名字,那么划线部分不是谣言,说画线的部分是谣言,这才是别有用心反战败。格雷竟然没有在落地后就被毙了,这简直是巨型毒草反战败。日本版布朗宁中校啊不对中佐拔出南部十四,喝道:你怎么不死还死回来了?我崩了你!当然在这个情境下格雷应该叫什么山田小太郎;

如果2图人物名字是一战英国/德国名字,那这就是一个可以被复读2万次证明___,___,基尔港,加里波利,____所以我们必须____的例子(我还想要号)。都惨成这样了,不___行吗?

但是它不是,所以你复读的方式只能是courage,duty,honor and it's a good day to die.

你复读个别的试试?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角度吧。

是看纪录片也不知道是文字材料得来的,我都忘记了。

一战的惨烈程度对欧洲社会的冲击比二战大得多。19年结束的一战直到39年二十年时间,整个欧洲活下来的一战战士也就是希特勒邱吉尔那帮人心理上对战争还是有经验的。所以冲击相对来说好一些。

一战就不一样了。

一战开始的时候大家其实是兴高采烈的,真的。跟现在很多电影拍的上战场前那种知道要死的情绪可能真的不太对。交战国双方那真是叫着打赢回家圣诞节,而且大家全都信。为什么?

因为科技开始爆炸了

-战争前期所有人都对人类社会要进入美好生活深信不疑,汽车火车家用电器全都开始出现,吃的用的好像一瞬间全部上了一个档次,底层人民也都享受到了一部分福利当然剥削依然很重,可是各国社会主流真的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各个学科开始抬头,科学的威力正在每个地方展现,原始但是充满爆发力。

然后一战来了。

我们这么强!干掉敌人让他们看看爷爷是谁!哭着喊爸爸都不行!这就是当时的心态,没错,膨胀了,好消息太多了,爽到骨头缝里了。殊不知好消息是每个国家都一样的,其实大家都没差太远。你发明了机枪,我也装备了机枪,你化学有毒气,我的比你更毒一点点。你大炮比我射程远100米,我威力比你大0.01倍,跟现在不一样,当时没有代差,最关键的是,当时没有规则!(这个很重要,什么残忍上什么!)…年轻人们高高兴兴的端着枪做着杀敌冲锋报效祖国的梦想就上去了,然后发现是“谁都杀不死谁,但是血流成河的死人!!”

惊了。

彻彻底底的惊了。

科学的原始阶段意味着你讲的都对但实施手段落后,简单而且极其暴力。不管是杀人还是救人方式,原理上花了几百年终于对路了,但不意味着过程看起来就美好,工具落后,麻醉粗暴,锯腿跟锯木头没有差别,被救的过程也是像挂在屠宰场上的猪肉一样被对待。没办法,医生们也没有见过这样伤亡的状况。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这种规模工业化武装并动员起来的巨量军队互撕,所有细节都在经历血与火和大数量的考验。根据理论,伤员可以活下来,但是多悲惨的活着,那不是战地医生考虑的问题。

然后所有的美梦都破碎了。

碎一地。这下真的知道上战场就意味着要准备放弃一切你觉得美好的东西了,上去以后才知道所有的美好都已经在身后,崩了。就像没有见过坏人的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永远无法被这种恐惧忘记,即便打赢了也是满怀着愤怒和仇恨。

直到二战…

当种族灭绝这种事情开始发生在台面上的时候,人类自己也彻底知道什么叫做害怕了,至此人类才成熟了起来。其实还是有疯狂的成分在里面,不然苏德也不会因为意识形态打成那个样子,而且后面的冷战说白了就是两个疯狂的孩子王举着核弹互相吼着“别tm过来啦!我真的扔啊!炸死你!”但内心都知道这玩意儿扔不得。

说到底,一战冲击最强,击碎了人类有完整的群体社会意识以来最美好的幻想,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童年阴影,毕竟是第一次。二战最疯狂,不计后果的投入一切力量,科学和工业化最残忍一面暴露无遗。冷战学乖了,对抗完全是因为互相恐惧,害怕到只有消灭对方才能觉得安全。

看着这些表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过才刚刚成熟起来而已。

user avatar

谢邀

“一两个疯子杀人并不悲惨,但当一群平日谦和之士处心积虑想要杀死对方并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开怼时,才是真正的悲惨。”

要让一战比二战更加惨烈的唯一方法就是计算某段时间内交战各方的军事伤亡数量,比如一个月时间内的损失。所以这里要反驳下 @米凯勒 法比恩 回答下半段“从时间上来讲,损失二战的损失远比一战更加密集"这个观点,至于把斯大林格勒和索姆河战役作比较我不评价。

首先一战与二战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各大参战国宣战并动员的时间点高度重合和相近,这将带来一个非常残酷的结果——英德俄法奥五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第一波交火时间将空前密集。

一战始于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大家动员并把部队开到指定集结点,并在8月中旬开始执行自己的战前计划, 以下简单给出各战线开局战役的时间与伤亡:

东线+巴尔干 ,8.15-9.14:

东普鲁士会战:8月17日德俄于斯塔卢波嫩交手,并于9月14日在马祖里湖落幕,历时29天。德军损失6.79万人,俄军损失31万人;双方总计损失37.8万,不计算被俘和失踪为25万人

加利西亚会战:8月23日奥俄于克拉希尼克交火,并于9月12日以奥军撤回桑河为战役结束日,历时21天。奥军损失42-45万人,俄军损失25万;双方总损70万,不计算被俘和失踪为56万人

奥匈第一次入侵塞尔维亚: Cer山战役,8月15日奥塞两军于630高地交火,8月24日奥军攻势失败,历时10天。奥军损失2.3万人,塞军损失1.6万人;双方总损3.9万人,不计算被俘和失踪可能为3.4万人。

塞尔维亚反入侵奥匈帝国: Syrmia战役 ,9月6-7日双方交火,奥军损失2000人,塞军损失7000人,总损人数0.9万人

结算:东线+巴尔干战线的战事,从8月15日至9月14日的31天中,四国共计损失112.6万人。(若算上奥匈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塞尔维亚则会多个1万人)

西线 ,8.7-9.10:

西线战事比东线复杂许多,我水平不够就不把每场会战单独列出来了。大致时间跨度为:8月7日双方开打的边境会战,至9月10日德军开始撤退,时长35天。

先单独算英国陆军。根据官史数据,BEF从8月23日蒙斯交战起至9月5日马恩河战役前夕的损失数略多于1.5万人,马恩河战役从6号至10号伤亡为12,733人(1,701人阵亡), 所以英军伤亡从8.23至9.10约为2.8万人

接下来看德法两国进行的战役:

边境会战:8月7日德法的屏护部队与骑兵开始交火,8月14日法军右翼主动发起洛林战役,8月18日德军右翼开始正式攻势,整个会战最终以巴伐利亚第六集团军于9月10日撤回告终,时长35天。但因法军左翼和BEF的大撤退,德军右翼实际在8月24日已结束边境会战,并开始奔向马恩河

马恩河战役:英法联军完成大撤退,双方9月6日开打,德军9月9日决定撤退,10日正式跑路,时长5天。

法国官史宣称整个8月法军损失数为206,515人,整个9月法军损失数213,445人,根据Herwig的计算,法军9.1-9.10的损失大概在85,000人左右。也就说从8月7日到9月10日的35天内,法军总共损失了约291,515人。但是Herwig也在他的书里称法军截至8月24日损失了26万人,因此291,515人是最低估值。(评论区已经实锤出法国官史漏算比利时境内作战法军的损失,实际的八月损失比官史还要高近十万)

德军损失根据其医疗报告Sanitätsberichte,整个8月德军损失为136,417人;马恩河战役没有具体统计,但给出了9.1-9.10的十日伤亡统计,数字为99,079人。所以德军8月7日到9月10日的35天内,损失了235,496人。同时Herwig的书宣称德军在边境会战中也损失了26万,所以235,496人仍是最低估值。

结算:西线德(巴)、法、英三国从8月7日到9月10日的总损失数至少55.5万人。算上比利时陆军在列日和那慕尔要塞的损失——3.5万人,四国在35天损失了59万人

得出112.6万人59万人这两个数字我觉得已经超过这个问题下大多数答主的认知了。

首先是上述所有战役和会战都是运动战,而非堑壕战。其次是一战的开局战役,东线远比西线血腥

我们拿最为血腥的加利西亚会战来说,如果不是因战地1影响,会有多少国人知道这场会战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奥匈帝国损失起码42万人,这是又什么概念?奥匈帝国陆军在1914年未动员状态下的常备兵是414,000人,也就是说在总动员后仅一个多月、双方开打的短短21天里,一支常备军的人数就已灰飞烟灭。这可比什么索姆河、凡尔登要残酷多了,更别说还有10万奥军被包围在普热希米尔。但是因为奥匈帝国死了,现代奥地利匈牙利影响不够,几乎无人为东线的血腥战事说话。美国人可能会,因为美国有很多奥匈裔人士,但一战是英国的天下,看看英联邦出的有关一战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的数量就知道了。

这也是导致这个标题和回答下绝大多数人在讨论西线堑壕战怎么怎么残酷的问题,国内教科书只宣传马恩河、索姆河、凡尔登这三场大战,东线最多来个坦能堡,再经过某些人的宣传,自然产生了沙俄是二等列强、俄军是灰色牲畜、奥匈全程坑人猪队友等言论。

好事是,得益于一战一百周年,英文界关于一战东线的书籍已经越来越多;坏事是,国内一战东线只翻译了瓦夫罗的那本极为主观且观点过激的《哈布斯堡的灭亡》,导致不会英文但又想看东线书的人,只能看瓦夫罗,然后被误导。

最后回到我最开始说的一战伤亡密集这个观点:拿出人类军事史上的任何一场战争,从中抽出不间断的40天来,都难以超过171.6万人这个数字,而且还是保守的估计。最关键的是同盟国和协约国阵营的伤亡数也比较靠近分别为77.8万 vs 93.8万,这是造成双方都感觉战斗惨烈的最大因素

一战的惨烈因索姆河第一天而闻名,但更因为各大列强交火的第一个月的惨烈战况而闻名。这和二战的不宣而战完全不同,当所有人都为了一场大战计谋了数十年之时,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一个月就这样诞生了。

最后的最后,如果各位有对一战战事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下“加利西亚电报站“这个专栏,不定期更新各类一战文章:

—————————————————————————————————————

另外很多人说的因为一战英法伤亡比二战英法高,而英法掌握话语主导权,所以一战看起来比二战惨烈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因为很简单,一战已经一百周年了,人类是一种喜欢周年庆的生物,所以在一百周年这么大的日子肯定会沉痛缅怀一战。未来二战开打和结束一百周年之际,我认为英法也会照样缅怀二战的。

而且比起一战,美国肯定是更喜欢缅怀二战尤其是太战的啊,美国对话语权的主导肯定比英法高吧?

至于说一战英法伤亡高,二战苏联中国伤亡高,而苏联中国不算人这种说法就更扯淡了。先是把斯拉夫人开除白籍,还不知道一战俄国的总损失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高国家,最后把帽子扣到西方人头上(顺便在话语权方面带上个美国,两战伤亡对比又不带美国了),我想说难道2018巴黎一战一百周年纪念普京没有出场?华裔小女孩在台上演讲一战中国劳工的事迹被你们吃了是么? 通过骂西方控制言论误导方向来掩盖自己对一战尤其是东线战场的无知,真的是非常好笑。

user avatar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战西线是在一小块土地上死了太多的人。

西部战线在马恩河会战后几乎没有移动过:

凡尔登在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报销上百万人,从年初打到年末,战线几乎丝毫没动。

索姆河以134万人的伤亡让战线移动了4-8公里。

这在二战是不可想象的。一战的皇帝会战以几万人命一天推进3-5公里就已经是神速,而在二战这个数字一般是15-20公里,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甚至可以超过50公里/日。

二战的战线长度更是远远大于一战,库尔斯克战役战线长达200多公里,而索姆河会战战线最长时也只有50公里。

所以二战的确死的人更多,但尸体铺的比一战分散很多。

长年累月的对峙导致如下问题:

1.士兵认为自己的牺牲毫无意义,士气低落,出现各种哗变。

2.对峙时经常受到各种精神刺激,包括但不限于:毒气袭击,狙击手,天上掉器官,跟骷髅一起睡觉,雨天在战壕里被活活淹死,睡觉时被老鼠咬死,敌人小分队渗透夜袭……导致无数士兵出现精神问题

想想看,虽然具体到每天,即使是凡尔登可能每天也没死多少,但士兵一直在前线散兵坑里盯着,拉屎都是拉到背包里甚至手上,还不如冲锋被一枪打死痛快,这精神不出问题才怪。

3.前线恶劣的卫生情况导致瘟疫横行,非战斗减员极多,而且一战的注射器是钢的针筒,治疗效果你们懂得。

要是搁在古代,士兵都是文盲发不出声音,战争一过也就没人记得他们了,恰恰一战西线士兵的受教育程度又比较高,不少参军前是作家、记者一类的文化人,他们在战后写了很多作品,让西线的惨烈广为流传。

同样,二战人们往往认为斯大林格勒巷战最惨烈,流传着诸如占领了餐厅,但敌人还在厨房战斗,苏军士兵平均活不过23小时,一个师进城三天打光等说法,但实际上斯大林格勒巷战的伤亡只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小头,大头是两军外围野战带来的伤亡,但因为野战大开大合,给士兵的精神刺激远没有巷战剧烈,因此留给人们最深刻记忆的还是巷战。


此外,影视作品导向不可忽视:

一战的画风多为:泥泞的战壕,被炸的光秃秃的树干,被毒气污染的土地和河流,还有烂在泥地里的尸体

二战多为:飞机大炮坦克……惨的画面一般突出一个战争波及平民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不是士兵如牲畜一样去死

另外,二战东线虽然也不乏一战模式的阵地战,不过双方一般不太喜欢提,毛子还是喜欢说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十次打击,至于火星行动这种……太丢人了,当年就是冷处理,导致现在提的人也不多(相对而言)

user avatar

常说的原因有科技发展、火车运兵、募兵制……这些都是主要原因,我说个不常提起的次要原因。

世界上大部分人,包括“参加”战争的人,都没有去过前线。一个士兵三个后勤,这个士兵还可能死在那里,或者患上严重PTSD,一辈子不提战争的事。三十年以后,没人知道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对战争的认识,是来自前线士兵的陈述,又被媒体复述,再被历史学家复述,再被通俗历史书刊复述,再被老师或者民科学了去,最后到你的耳朵里。

从一战开始,前线士兵识字率严重高于之前所有的战争。

之前也有很多有文化的人去战场,他们大部分是贵族,去了也是当军官。

这导致了,在一战开始的时候,人类文学对于战争的描述,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还处于浪漫主义时期。

《红与黑》里的于连,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心想回到拿破仑时代,因为拿破仑可以让他上前线、立战功、当英雄、迎娶白富美。

一战开始的时候,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那拿破仑时代没什么不同。

一战结束的时候,再也没有平民的儿子向往战争了。

文学史进入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个阶段,读者和作者都追求对暴力的现实化描写,虚拟的英雄主义、漠视士兵生命的描写,很不受欢迎。

这是因为,一战留下了大量平民的日记。把暴力美学的浪漫面纱全扒掉了。

一战让一代文艺青年遭受阵痛,以至于出现了大批创伤文学。这开辟了一种文艺模式,可是后面写的,再也没有一战文学那种惊愕感。那种梦想破灭感。那种,对荣誉、男性气概、集体主义的全面怀疑。

经历过一战的年轻人,史称“the lost generation”。和先辈比,他们不听指挥、不服从命令、不喜欢集体生活。这个转变反映了当时的年轻人受到多大的心灵震撼。

青春期只会发生一次,到了二战的时候,人们的态度是:“都跟你说了是这样。”

到了越战,则变成:“说了无数遍会是这样,你们为什么不听!!!”

于是矛盾激化。

所以说,真正的帝国终结者,是把大批识字青年送上前线。


另一方面,中国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以前的数次战争,前线士兵的文化水平都不太高,更没有文学青年。

然而越战(我们的越战)留下的记录,已经和以往不同了。

我对越战最深刻的印象,是《鬼吹灯》还是哪个小说里,主人公被拉到前线,以为要开战了。结果没打起来。

我觉得这是整部恐怖小说里最恐怖的段落。

对我们来说,下一场战争,恐怕会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它会是这样开始:“今年参加高考的男生,收到通知不用准备考试了,都参加集训,一个月回一次家。”

(我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高中生怎么样,而是说,中国下一次战争的记述里会出现大量平实、生活感强的细节。包括考试、吃辣条、偷用手机、初恋、房贷、四六级、网购......然后这些人一天全死了。这种记录的惨烈感将主导人们的记忆。)

user avatar

更惨烈的是信念崩塌而不是战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勒热夫战役等等的惨烈程度非一战任何一场最血腥的战役能够企及。

二战是少数疯子将全欧拖入战火,一战更接近于全民的合谋。

如果在英格兰乡下酒馆听到唾沫横飞的老兵讲述的战争故事是这样的一一一1415年的阿金库尔,吾王亨利五世带领1500名骑士和7000名长弓手,对阵3万名全副武装的法国骑士,几个小时后,法军溃败,万余名法国骑士阵亡,法军的伤亡名单读起来像一代军事和政冶领导人的点名,而自身阵亡区区百余名。你是否热血沸腾?这种能傲然享受胜利和丰厚战利品的战斗再来一次,你去不去?

莎翁在几百年后的《亨利五世》中继续拱火,“从今天到世界末日,我们会为世人牢记,我们是幸运的少数,我们情同手足,今日与我共同浴血的,都是我的兄弟”。

一战前的欧陆青年有哪些战争记忆?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普鲁士人而言,40多天的战斗,几十万人的军团级会战不过阵亡2万余人,军靴在香榭丽谢大道上踏响,皇帝在凡尔赛宫宣布第二帝国成立,日耳曼尼亚女神的雕像矗立在莱茵河畔吕德斯海姆,一手长剑,一手丰饶角傲视西方,德语民族第一次成为一个整体,何等的功业。带着可以拎着啤酒瓶吹一辈子的牛逼全须全尾返乡,赢得全村姑娘的青睐,谁不眼红?谁不希望再来一次?

反观法国,虽然战败,3万余人的伤亡远不至彻骨之痛,老兵们在巴黎把怨气全部洒在无能将领和拿破仑的蠢货侄儿身上后大喊,这次不算,再来一次。

英国人呢?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英军93高地团对阵沙俄骑兵,《泰晤士报》描述道,在排山倒海的哥萨克骑兵和英军基地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文中传出的英雄气概使细细的红线成了英语中一个新的短语。况且,30万土耳其军,50万英法联军和70万俄军打了3年( 抛开塞瓦斯托波耳围困,战争时间并不长),英法军只付出了2万余人的伤亡就彻底击破了北极熊这个庞然大物上百年的温水海洋之梦。战争意味着无上荣光,死亡可能仅仅是运气不好。

更不提各列强在殖民地几乎零伤亡的那些砍瓜切菜式的胜利。

这些记忆对当时的欧陆青年而言,战争就是一次短时间的冒险和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死亡不过是战争中微不足道的插曲,这种全民向战的心态和二战初始各囯全民厌战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战争爆发后各国都有因体检不合格无法参军,感觉被剥夺了赢得荣燿的机会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就是明证。

马克沁机枪和诸如此类的利器以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堑壕战术在时间更接近的日俄战争中的恐怖表现,因为发生在遥远的东方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无数青年怀着今日赢得荣耀,明日衣锦还乡,一战定胜负,一日定胜负的古典战争信念冲向战场,结果战役持续了4个月,堑壕后的马克沁机枪挥动着死神之镰,双方平分130万人的伤亡后寸土未得。还有凡尔登,还有伊普尔,还有在无数条泥泞战壕中的拉锯,直到所有人意识到传说中的胜利女神不再站任何一方。

自古希腊始,每个战士都坚信不疑,不管战斗如何酷烈,总有一方能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战友的尸体继续前行,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骑士冲锋,线形队列,只要并肩其间,要么赢得荣燿要么面对死亡,豪气干云。时代变了,这一次,战争只带来了死亡,荣耀留在了天国而不是现世

欧洲的明灯从此熄灭。


巨石阵的故事

1900年代,巨石阵是威尔特郡Amesbury Abbey庄园的一部分,属于Antrobus家族。在当时,巨石阵就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1915年,庄园主人埃德蒙爵士的独生子和继承人在开战的几个月后在西线阵亡,跟随其参军的亲朋好友和原服务于庄园的厨师、园丁、马夫等17人也全部先后阵亡。不久后爵士本人悲伤去世。因为失去继承人,庄园连同巨石阵被其家族出售。后被当地的大律师塞西尔·丘布(Cecil Chubb)以6,600英镑的价格购买,作为礼物送给其妻子,三年后又捐赠给国家。

整个一战期间,贵族军官的阵亡率是20%,普通士兵的阵亡率是12%。哈罗公学和伊顿公学在战争期间的毕业生,50%在战场殒命。

2016年,索姆河战役百年纪念,在法国蒂耶普瓦勒纪念碑(Thiepval Memorial)举行的祝祷仪式上,威廉王子感叹道:

“我们失去了一个世代的青春;而在此后的年月里,有些时候,似乎随着他们的离去,某种至关重要的乐观精神也从英国人的生活中永远消失了。”

叁考阅读zhihu.com/question/4093

zhihu.com/question/3716

user avatar

李鸿章读历史书,读到“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笑道:“白起真英雄也。”又读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笑道:“我大清武德充沛,不逊古人啊。”再读到“美国屠杀印地安人2500万”,笑道:“这美利坚人虽说先进,但我看其本性与我主子满洲人并无不同。”后又读到“曾国藩在南京屠城,杀太平天国降民50万”,咬牙恨恨道:“曾老师还是心善,杀得少了。”

突然仆人高叫着跑来:“老爷,不好了,咱家黄狗把您的爱猫咬死了。”

李鸿章一屁股摔在椅子上,大哭道:“我可怜的猫儿啊。”

user avatar

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阵亡,而是你发现战争中阵亡本身成了目的:发起进攻除了阵亡数字以外毫无意义,甚至进攻前大量的官兵知道进攻不会有意义,进攻变成了一种每天都要做的仪式性的东西,每天必须要完成,去进攻一下,丢下上百上千的尸体再回来。

那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岂不是成了每天的任务就是跑出去送几百个人头?

二战是攻防双方阵亡数量巨大,但是攻防双方的阵亡人员是有意义的,是能够看到成效的。

也就是有希望的。

那你说,每天固定玩一个走出战壕给敌人送成百上千的人头的游戏,和巨大的牺牲然后能够看到胜利的希望,哪一个更惨烈?

user avatar

关于一战和二战的比较,基辛格讲过一个观点。虽然从牺牲的方面看,二战比一战更加残酷,但一战对西方人的思想冲击要大大超过二战。

在一战之后,很多原先被边缘化的政治思潮一下子获得了狂热的支持。最典型的就是共产革命和法西斯主义,还有影响力一度比较大的无政府主义,和平主义等等。而二战结束之后,本质上没有出什么影响力很大的新的意识形态,依然是自由主义,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族解放等这几个在二战前就影响力巨大的思想。

原因在于一战是和之前的战争范式完全不同的一种战争,把诸神之所的欧洲人完全搞懵了。而二战很大程度上是一战的深化。很多人经过一战之后心理上已经有所准备有所适应,二战虽然在军事技术上有更大突破,但是在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上没有那么大的深层影响力。

顺便说一下,基辛格提出这个观点是在50年代。他的目的是要论证,如果爆发全面核战,那么核战的政治思想冲击力会更加类似于一战而不是二战。而这件事情是让西方的有识之士们感到极为惊恐的。

这件事我也在我之前的键政文里也提到。如果在冷战的时候苏美互掷核弹把上层都抹掉了,那么苏联大概依然搞共产主义(实际上也没得选,只能搞战时共产主义),而美国的资产阶级高层即使在地堡中劫后余生也面临着亡天下的局面。毛泽东在50年代后期也向赫鲁晓夫指出如果中苏全面输出革命引发与西方全面核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胜利(虽然共产主义国家会遭受惨重损失),而赫鲁晓夫等苏联高层认为全面核战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同归于尽。

user avatar

读大学时候花了点时间研究,后来有机会在国外图书馆查资料,我就凭印象写点我记得比较清楚的。

英语资料看着虽然废力,但是图表和插图还是能明白的。惨烈,看不下去。一战的后方没被打烂,所以资料都在,详细到数字有零有整,甚至连地图都在。英语数字三位数一个逗号,差伤亡,查消耗,逗号后面三位不用看,就看逗号前面数字,心里想着几百千,几百千已经够吓人了,合计还有两个逗号的数字,就是百万了。

开战头一个月,东线奥匈报销了整个常备军,这还没开始挖沟对射。俄军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开始拔点作业,普热梅希尔要塞。老旧的星堡要塞依然不是野战火炮能捍动的,攻城炮赶来需要一个月,到位以后要现浇水泥做地基又是一个月,于是指挥官决定趁胜用人拔点。事先没侦察,开打第一天就把牌全压上了。有张图是要塞外围阵地图,特色是内侧高外侧低的一个缓坡,站远处肉眼看基本看不出这是缓慢上升的坡,过了坡顶是个凹面的陡坡,没多高,还不到两米,上半截抖,下半缓,不用跳,一滑就下来了。下到底以后是两级总共半人高的台阶,上完台阶又是一个缓坡,缓坡再向上是要塞本体外围的壕沟,机枪巢。沿着台阶向两侧走,那是几十到上百米的走道,通向其它类似缓坡下的走道,在某个走道的交会点可以找到交通壕前往要塞本体。我为什么详细说这个坡,大家一定要记住,后面我会多次提到这个坡。

俄军基层指挥官刚血虐的奥匈军,几乎是追着溃兵屁股来到要塞下,想当然的以为这里的奥军也一样菜。结果他们没想到这个驻防部队基本当地人组成,几十年没动过窝。武器除了帝国配发以外,当地议会为了保卫家乡在开战前打钱买足了军火,每一个排都有轻重机枪当地议会临时征发了后备军也不归维也纳指挥,几乎是在当地挖了两个月的工事。

第一天,俄军报销了好上万人,而后方指挥部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指挥官只知道全军整齐展开前进以后,貌似越过了奥军的路障,然后就失去了联系。前方传来激烈的交火声,一直到夜间沉寂。但是很奇怪没有报告传回,夜间多次派穿令兵去联系也都没有回复。此时俄国人还是比较乐观,认为是在追击敌人了。到第二天早上,又派了预备军上去打算占领,结果又重复第一天情况。但是这次布置了野战电话线,有回复了,报告伤亡惨重。一直到凌晨,本来打算派出第三波攻势,结果前面爬回来一拨人,算是报告了情况。两波攻势上万人全报销了,他们把尸体堆起来趁夜翻墙爬回来的。原来越过缓坡以后就是机枪扫射。那两级台阶不高不低的让俄军根本架不了重机枪,得拿尸体磊起来重机枪才能开火。第二道缓坡加台阶让俄军无法冲锋,所有人必须在台阶下趴着才不会被机枪打到。然后所有人刚趴下,上面开始往下甩手榴弹,手榴弹在缓坡上弹几下滚进沟一炸就是一团血雾。俄军要反击,甩出去的手榴弹又滚回了沟里炸起更多的血雾。于是想撤,但是那个陡坡翻不回去,只要站起来就被交叉火力覆盖。那不得已向两边走看看能不能找到出口,结果两头出口都被火力覆盖,而且出路只通向要塞,而交通沟还没一米深还是个倒梯形,两侧又是不知道多少机枪。屠杀持续到第二天晚上,还有侥幸没死的把尸体磊起来才爬了回去。

而奥军这边的记载,第一天就有很多士兵疯了,没错,杀人杀疯了。入夜以后暂时停火,沟里都是惨叫,到快天亮,终于没了声音。几个小时后,第二波俄军又上来了,于是重复第一天。

这种人间惨剧,俄军打了三天报销4万人,才慢慢夺取了外围阵地,靠堆尸体,靠人爆破。然而他们想把野战炮拉上坡好直射的时候,发现八匹马也拉不动炮上坡,于是十六匹,外加工兵铺路。这一幕被奥军发现以后,要塞里的重臼炮开火了,此前一直没动用。先说一下这个臼炮,这玩意布置在地下,向上开火,炮弹装填系数大,类似没良心炮。炮位上面是混凝土,开火处就一个孔,要摧毁这个炮得有炮弹刚好掉进孔里,而这个孔上面还有钢板,不开火时候是盖着的。那个炮是什么型号希望有大神补充一下。我只记得瞄准跟发射是分开的,装填时炮躺平不影响瞄准。于是在坡上的马队和工兵惨了,几发下来又全报销了,连送弹药的临时轨道也被破坏(当时俄军需要马拉小车走轨道翻过这个坡进行补给)。然后晚上奥军一个反击,俄军前面白打又赔进去几万伤亡。接下来零碎打了几天,基本在挖沟爆破再挖沟之中度过。一直到两周以后攻城大炮终于到位,终于正式两军开始拼消耗。6个月后奥军扛不住放弃要塞,部分守备部队被围投降,十万级别。但俄军也打不动了,从14年10月打到15年3月到前后半年不到,死人死马把沟都填平了。奥军本乡本土的守备队有不肯撤的,也基本打没了。这意味着附近村镇全成了寡妇村。就那么一个无聊的地方双方大概25万人报销了。

西线,马恩河双方营团级部队在村子里打进打出,报销了几十万人。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

最后付出那么大代价以后,战线都没动地方。

惨不惨?

user avatar

在饥饿中挣扎着死亡的平民,显然远远没有在战场上死亡的士兵给人的震撼大。

@爱斯基摩人 神通juju的回答里作出的结论“这和二战的不宣而战完全不同,当所有人都为了一场大战计谋了数十年之时,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一个月就这样诞生了。”当然正确,但食物却成为了二战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武器,纳粹德国早在战前就已经策划使用饥饿来作为武器,而这种武器的最大受害者便是平民,从这个角度说,二战在这方面更为惨烈。

芜青之冬让德国人印象深刻,对于纳粹党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在战时保证德国人的食物供应,在一战中,当德军占领了罗马尼亚之后,几乎将整个罗马尼亚全部搬空,到了二战,纳粹德国更是干脆将战时的饥饿,直接转嫁给了被占领的国家。

在1940年,波兰主要城市的食物配给量就被确定为600卡的热量,在1941年,纳粹把挪威和捷克斯洛伐克“普通消费者”的正式配给量减少到每天1600卡的热量,而比利时和法国更是只有每天1300卡的热量,荷兰在所有被占领的西部国家里最为悲惨,及至战争结束,在被占领的荷兰,正式日常食物配给量已经下降到只有400卡的热量。

而德国人呢,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平民每天平均摄入的热量为2570卡,这个摄入量还算健康。但在此后一年,这个指标下降到2445卡,1943年下降到2078卡,在战争结束时下降到1412卡。

可见,哪怕是到了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吃的也是比任何一个占领区国家的人民吃的好。

Lizzie Collingham在她的专著The taste of war里指出,纳粹德国军队和平民所用的面包和肉类,约40%是在被占领地区生产出来的或者由这些地区驱逐出去的劳工在德国的农场里生产出来的。

至于对苏联,纳粹夺取乌克兰的很大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借此能饿死苏联,这对于苏联的影响,可以参考这个回答:

哪怕是在战争结束后,饥荒也仍在持续,在宣布停战后的几个月间,盟军只能绝望地、气馁地供养数百万欧洲饥饿人口。在德国的英军占领区,及至1945年9月,配给量下降到1224卡,及至1946年3月,配给量下降到1014卡。在德国的法军占领区,及至1945年年底,正式配给量下降到1000卡以下,这种状况持续了六个月之久。

至于在战场上,被广泛提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是烈度最大的那种的,在历时不过半个月左右的柏林战役里,苏军的伤亡高达34万,德军的伤亡则有32万,还有数万名平民死亡。置身于柏林战役的战场上,恐怕给人的感受要远远强于一战中的任何一场战役。

user avatar

因为“惨烈”的对象不同,导致“战争在军事上的残酷”并未成为二战集体记忆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题主所谓的“二战的战役死伤更多”,多的是谁?

以军队伤亡比例占总人口比例和伤亡总数算,二战称得上惨烈的是苏联、德国、日本、中国以及德国的三个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其他国家在军事上真没啥“惨烈”的。像法国和意大利,军队大批大批投降被俘,俘虏死亡率也不高,你跟他讲“二战有多么惨烈”,他们表示……what's the problem?

(其实把中国放进来多少是有问题的,按照国共双方的官方统计,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连美国都不如,不到总人口的1%(中国是320万国军伤亡+52万共军伤亡 v 至少5亿人口,美国是108万伤亡 v 1.3亿人口)。不过考虑到统计的遗漏和总伤亡人数较大,还是加进来为好。)

而具体到这几个在战场上付出了重大代价的国家,三个小国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他们的经历少人关心,而中国、德国日本、苏联的“战争记忆构建”的情况则各有差异。

中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对于抗日战争本身,平民遭遇的苦难丝毫不比战场上的士兵少,实际上平民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军人。淞沪战场上的炮火连天,大场镇,苏州河,罗店阵地争夺的残酷,相比于南京城里的屠戮和强奸,就不那么显眼了。


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其实也类似,战场上的苦难被其他因素掩盖了。

如果你看过关于德国和日本战争时期人民生活的记录,诸如牛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塔加特基于私人信件和日记所著的《德国人的战争》,你就知道德国和日本公众对战争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是——轰炸。当一个人家园被毁灭,忙于躲避燃烧弹时,远方亲友的死亡不说无关痛痒,其实也已经麻木了。而到了战后,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面临的首先是国家的占领甚至是国土分裂,接着就是战后重建和冷战的激烈对抗,再接下来就是对于战争罪行的反思和掩盖,导致战争本身的记忆被扭曲了,在公共记忆空间中,已经没有多少地方能留给对死难士兵的哀悼和战场惨烈的追忆了。


最有意思的就是苏联的情况了。

其实可以这么说,二战在军事上的残酷性主要体现于苏联红军那巨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伤亡数字上,苏联军队在二战中的伤亡数字,比其他各国加起来还多,几乎等于一战各主要交战过军队伤亡数字的总和。那为什么这样可怕的伤亡数字没有成为超越索姆河和凡尔登的记忆呢?

意识形态敌对导致的西方对苏联战争记录的忽视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苏联本身也是在刻意回避卫国战争的残酷性——实际上,苏军的伤亡数字是直到苏联解体的前后才逐渐公布的。

在一整个苏联时代,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卫国战争的记录基本都是官方战史、报告文学作品和经过严格审查的将领回忆录。在苏东剧变之前,几乎没有士兵一级的回忆录出版。像德军士兵盖伊.萨杰《被遗忘的士兵》这样的震撼人心的士兵回忆录是缺失的。而在苏联报告文学作家们的笔下,例如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中,强调的是战争的积极、英雄主义的一面。即使有付出的代价,也是作为伟大胜利的背景衬托,这怎么会让人感到战争在军事上的残酷性呢?

有人争论什么伤亡的总数或者伤亡密度,简直可笑,1943年的奥廖尔战役,一个小小的奥廖尔就让苏军36天时间里伤亡了43万人。4月16日冲击泽洛高地那一天的伤亡人数,我相信不见得比索姆河的第一天少多少。还有1942年围绕勒热夫-瑟乔夫卡突出部一年多的争夺,前后搭进去的红军怎么也有一两百万了吧?问题是,这样庞大的伤亡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些德国人笔下麻木冲锋的两脚牲口,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面临这么可怕的伤亡概率,他们害怕吗?我们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记录,自然也很难“理解”这些伤亡数字的具体概念。


至于其他的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欧洲和东南亚一票被占领的国家,军人在战场上并未付出太多代价,那战争的残酷就更是主要体现于平民遭遇的残酷,特别是纳粹大屠杀这种前无古人的暴行就构成了战争记忆的主要部分。


而一战的情况就完全是反过来了,整体上军人的伤亡人数远比比平民多。尤其是西线,英法德公众对于战争本身的残酷性记忆主要就体现于雪片般飞来的阵亡通知书上。到了战后,英法德也很快进入了和平和繁荣的时期,战争的残酷性也因为和平而被反衬得特别明显。所以才有《西线无战事》这样的反战神作的出现。

user avatar

问题下多个回答是有问题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二战的战争冲击更小是否是因为幸存的一战士兵呢?

我不是非常同意。这里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我们认为是“士兵们已经经历过了战争,所以接受度更高”,那么这是不成立的。经历过大战的士兵几乎只存在于军官甚至高级军官中。这一点事实上显而易见,我们假设一个15岁的士兵在1913年应征入伍,加入基奇纳的新军,那么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的年龄已经是41岁了。

事实上两战之间服役过的典型军官往往是30-50岁的年龄段。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地中海舰队战中早期的CIC坎宁安是83年人,在1914年的时候他的年纪是31岁,在1939年的时候则是56岁。他略小一点的弟弟,陆军将军阿兰·坎宁安是87年出生的,在1914年的时候他的年纪是27岁,在1939年则是52岁。

对比之下,缅甸的第14集团军的指挥官,日后的澳大利亚总督斯利姆是91年出生的。埃塞俄比亚的指挥官威廉姆·普莱特是85年生人。海军掌门人庞德老爷是77年生人,陆军大参谋布鲁克则是83年人。策划塔兰托的莱斯特是88年——蒙哥马利大他一年,在87年出生。

在间战因为许多人的刻板印象,在大众观念里是很短暂的时间段。但是事实上整个间战持续了21年,活脱脱经过了整整2代人。大多数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往往需要在第一次大战中就是军官,年纪在30岁左右甚至以上,才能在间战中得到继续培养,在二战中成为高级将领。

而如果我们认为“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回归社会,导致社会对战争的接受度更高”——则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里同样首先可以用简单的年代计数说明:如果一个人出生于一战结束后,比如1920年,那么此人在1939年时应该是19岁。从1918年开始算起,到1939年结束,所有21岁以下的青少年(Adolescent),早期成人(Early Adulthood)外加整个战争中出生的一带都压根不会对一战有任何战争记忆。这就已经组成了远比解甲归田的一战士兵更加庞大的一个人口群体。

其次——二战对于平民的波及程度是远远高于一战的。这一点几乎显而易见:比如以战略轰炸为例,1916年9月飞艇L 31轰炸莱顿区时,总共在莱顿造成了8人死亡30人受伤的破坏,在伦敦总计15人死亡57人受伤。而1942年Bomber Command第一次报复式的“千机轰炸”直接在科隆将超过一万三千栋居民住宅夷为平地,另外有接近三万栋受损。整座城市几乎化为废墟——而这还只是1942年战局艰难时并不成熟的战略轰炸。无论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农田,还是华北和东北的村庄,或者是南英格兰的城市——巨大的技术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统计学上数倍数十倍的平民损失,社会对于全面战争的第一次体会绝对不是在大战中,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己居住的城市和全副身家被呼啸而过的难开斯特碾成平地不算惨烈,凯撒把七大姑八大姨的二舅子送去打仗战死了反而惨烈吗?我不搞心理··· ···但是这个很反直觉啊。

说点题外的,今天我们使用的Tanner Stages被认为不准确就是因为Tanner大量使用了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孩童作为基准。而这些儿童的体脂量可以预计地比今天远低,因为发育更加迟缓。

一战因为其特别庞大的军事投入,和众多先进技术的运用,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一战的存在导致社会不认为二战更加惨烈”,在逻辑上难以令人信服——因为首先间战的漫长和平冲淡了大战的记忆;其次也因为相对于一战,二战对社会带来的破坏实在是太过于不成比例地巨大。

而战争中的损失不够集中的说法更有远见,但是实际上也有待商榷。

从时间上来讲,损失二战的损失远比一战要更加密集。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在为其5个月的战斗中,红军总计损失了112万人——包括伤亡和失踪的总人数。如果按照月均计算,则每个月的战斗减员要超过二十万人(注意,这个损失不是平均分布的,战斗最艰苦的几个月中损失要更多)。

整个1916年下半年,从7月到12月间,英军(帝国及联邦)总损失只有五十一万人。英法总损失也没有超过一百万。在整个1916年下半年,没有一个月的英军损失超过二十万。

注意,这是整个英帝国及其联邦在各条战线上的总和与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一座城市附近的伤亡对比。

从空间密度和损失率来看也是一样的。如果认为这是东线的特例,那么转而注意发生在世界尽头的,补给线比登天难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轴心国参战的11万士兵中,减员达到了3万6千人(包括被俘),超过了百分之三十。而索姆河战役的英法军队在战役后期接近300万人,100个师的兵力最终伤亡在60万人左右,接下来的数学计算是小学级别的了。

附一个反驳答案,兼听则明。

结果就是,在没有动任何一手资料的环境下,因为过于不成比例而很明显地能看出来:二战从各个层面上,都破坏更加严重,对社会影响更加深远——部队损失总量更大,时间,空间的密度都更大,损失率更高。

那为什么说一战比二战惨烈?

一战就不比二战惨烈。谁提出谁举证去。

user avatar

因为二战,特别是东线活下来的人不够多。

你看第12航空队有人能活下来写第22条军规;第8航空队就比较惨,活过25次的拍成电影,观感就不同了。

而且东线的阵地战也多啊,比如“我在勒热夫附近死去”、“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战争的第三百五十天。黎明还未在叶片上颤动,为了壮胆机枪在响……就是此地。他在这里死去”,只是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在大部队的突破和推进上了,不去关心士兵如何也是正常的。

P. S. 我怀疑历史教科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P. P. S. 协约国伤亡最大的似乎是……沙俄啊。而且我说凡尔登双方伤亡加起来没斯大林格勒苏军伤亡多你们会信吗

user avatar

因为二战中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就是还没巴甫洛夫中士一栋楼抵抗时间长的丑角,外带英国这个二战全程陪跑。在苏/俄(以及美国)面前提二战实在是脸上无光——好歹连中国都是坚持全面战争8年,牺牲死难人数第二多的对日主战场好不好?

这还不说二战法国自贝当赖伐尔卖国投降之后,率领法国儿女坚持抗战、组织几十万法国游击队的还是法国资产阶级在战前战后都竭力绞杀的法国共产党。

更不要说一战的英法至少还保住了超级大国、世界一霸的表面光鲜。可他们的二战、我们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成立和亚非拉共产主义思潮的蔓延可是直接判了英法比荷等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死刑。

最后一番折腾下来,曾经的欧洲体面人却通通沦为了新大陆暴发户阿美莉卡对抗康米俄国的桥头堡和炮灰——第三次世界大战战端一开,这些人上人老爷就得被苏联和美国的核弹犁两遍。

所以他们对二战没有像中苏(也许还有美国)那样意气风发、自信豪迈的正面感想恐怕也是正常。

于是这帮破落户就只好去一战找补,搞一些“我大清祖上也阔过”、“我们八旗当年打天下那会儿”的把戏聊以自慰。

对此我们要体谅,我们要理解,我们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讥笑嘲讽老同志。

不过这些老爷要是哭什么“礼崩乐坏”、“文明毁灭”、“辉煌不再”、“尸骨累累”,那我就想笑了——你们凌辱与屠宰爱尔兰人、布尔人、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黑人的时候咋就没想起来“文明”一点呢?

这时我不禁想起中国不少青少年继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后的又一大偶像: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陛下威廉二世的一番慷慨陈词

你们来到敌人(中国人)面前,就必须击败他们!绝不饶恕!不留俘虏!只要是落入你手中的中国人,你就杀死他!
如同一千年前的匈奴人在他们的阿提拉王带领之下获得在历史记载和童话中流传至今的名声,也让“德意志”这个名字通过你们在中国响彻千年,让中国人永远不敢低看德国人!

看样子只有西欧白老爷的肉身被屠宰、西欧白老爷的城乡被炸烂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亚非拉人民心中是什么滋味?

这啊,这就叫孽力回馈。

user avatar

说一战比二战更惨烈的大多是英国人。

他们都参加过有比较,还更有话语权。


一战和二战全都参加过的其实没几个,

其他国家很多是打酱油,没资格去比。


德国两次都是战败国,不好意思去比。

法国二战差点亡国,也不好意思去比。


俄国一战临了反水,也不好意思去比。

只有英国人两次大战都卖力有资格比。


一战比二战更惨烈,其实也说不过去。

因为是站在英国贵族和国民立场说的。


一战以前,英国人在全世界所向披靡,

胜仗概率很高,即使失败也伤亡不大。


很多人参军打仗胜利提拔形成了预期,

以为一战也能像以前一样轻松地了结。


因此很多贵族子弟也积极地参军打仗,

以为能迅速镀金从此走上人生快车道。


没想到一战打得如此狼狈,损失惨重,

贵族为了面子还得身先士卒死得更多。


战后统计死亡率,贵族比平民高很多。

整体死亡率八分之一,而贵族达一半。


这样高的伤亡率把英国贵族吓破了胆,

二战时候说什么也不愿意亲自上战场。


于是,他们使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策来。

第一,绥靖政策,尽量不和德国冲突。


第二,祸水东引,挑动德国苏联互殴。

第三,拉人垫背,让欧洲人先顶上去。


第四,给人洗脑,让殖民地派兵参战。

第五,给人高帽,让美国人替他出头。


第六,能躲就躲,撤退起来比谁都快,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丢下法国人自己跑。


所以虽然英国在二战时候也损失不少,

但比起一战本国人尤其贵族死亡不多。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是权贵书写的,

战败国酱油国不说话,英国就胡说呗。

user avatar

支撑战争的核心是人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因为战争就是很惨烈的,就是要死人的,就是要和肠子脑浆睡在一起的,它怎么也不可能让你很舒服。生命是一个人个体层面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如果你没有一个超越生命的东西支撑你,那不管你方有什么高科技加持,你都一定会崩溃。

一战这种皇帝战争的合法性显然就很低,一个连的弟兄死了几个,自己受了点伤,很自然地就会想“我为什么要给另一个人卖命”,“要是不卖命我还可以回家睡觉”,那惨烈感很自然地就产生了。

二战不是这样,二战是亡国灭种的战争。反法西斯阵营就不说了,那是被侵略战争,你可以选择拿起枪送死,或者放下枪等死,连你全家一起死,根本没有“回家睡觉”这个选项。你不在斯大林格勒跟德国鬼子同归于尽,全苏联的人,你妈你媳妇你闺女你大姨你老舅妈就要一起打包上天了。法西斯国家也是啊,从法西斯国家的角度来看,自己在过去几十年里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好不容易站起来了,要让他们过一战战败时那种生活,或者让他们过明治维新及以前的那种生活,那简直比死了还难受,那还不如死了。

换句话说,对二战参战国的国民而言,死在战场上根本就不是最惨的,因为后方比前方更惨,战败比作战更可怕,所以人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对于一战则完全不是这样,惨是相对的,前线惨,后方没有那么惨,战败也没有打仗惨。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人可能不把斯大林格勒里的苏联人当人看吧。

user avatar

一战法国战死人数:

124万。

二战法国战死人数:

30万。

一战英国战死人数:

90万。

二战英国战死人数:

40万。

知道为啥了吧……

因为现代掌握话语权的美欧死的最惨的战争就是一战,所以说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国家自然会更加渲染一战。

我给你们说啊:

等到中国哪天掌握全球的话语权,那么世界上最惨烈的战争绝对是抗日战争。

而不是什么帝国主义倒戈相向的一战,充斥着耻辱居然还能吹嘘的一战。

user avatar

活人和死人全堆在一个屁大的地方了——相对二战的战场来说。


比如日常拿来比较的日德兰海战和莱特湾海战。

参战主力舰数量

日德兰:

英国:28BB,9BC,

德国:22BB,5BC,

最后英国沉了3BC,死了6000+;德国沉了一条前无畏,死了2500+


莱特湾:

美国:8CV,8CVL,12BB,

日本:1CV,3CVL,2BBV,7BB,

最后美国沉了一条CVL,两条CVE,死了3000+;日本沉了3BB1CV3CVL,死了12000+


一眼看上去,莱特湾比日德兰无论是规模还是伤亡都大多了。

但是日德兰整个战斗就是那么大点地方,打了一天

前出的眼队从5月31号凌晨4点左右开始折腾一直干到下午2点左右,主力舰接触开火,贝蒂锤希佩尔然后舍尔赶到和希佩尔一起锤贝蒂然后杰里科赶到和贝蒂一起锤舍尔和希佩尔然后舍尔原地调头跑路希佩尔决死突击拉怪然后杰里科追上一次但是没啥效果锤了两下怕吃雷就散了战斗结束双方互相比出中指骂街回家,差不多折腾到6月1号早上5点就结束了……


而莱特湾海战分布在巴拉望水道之战、锡步延海海战、苏里高夜战、萨马岛海战和恩加诺角海战……从10月23号凌晨开始,几百条妹子(划掉)战舰横跨若干个战场一直折腾到26号……

战斗烈度一下子就被稀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惨烈”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并且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惨烈”。从某些方面来看,一战确实展现了其独特的、令人震惊的残酷性,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一战的“惨烈”之处,并与二战进行对比,解释为何会有这种说法:一、 战争的性质与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吨位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背后技术、战术以及国家间海军军备竞赛的综合体现。简单来说,更重、更强、更全面,是二战战列舰发展的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为什么”,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火炮口径和威力的直接驱动: “大炮巨舰”.............
  • 回答
    二战死亡人数之所以远超一战,这是一个历史上的残酷事实,其根源在于这场冲突的性质、规模、技术手段以及参与者的战略和意识形态。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巨大的差异。一、战争的规模与波及范围:从欧洲中心走向全球战场一战虽然规模巨大,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其战场范围相对有限。而二战则是一场真正意义.............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这种观念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主流文化中“男人强、女人弱”以及“女人理应被照顾”的观念,并非基于科学事实,而是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模式。要详细地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一、历史与生产力.............
  • 回答
    一段关系想要走得长远,并非要一帆风顺,反而,那些“隔三岔五”的小摩擦,说不定才是滋养长久情感的土壤,比偶尔爆发一次的“大地震”更有益。你想想看,如果一段关系是风平浪静,什么矛盾都没有,那真的是一段“假”关系。人是复杂的,情绪是多变的,我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碰撞。那些“小吵”,.............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城市发展、行政区划和民航发展之间一些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苏州“一定要”有自己的机场,而西安能容忍机场设在邻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政区划与城市层级: 苏州的独特性: 苏州是江苏省的副省级城市,经济体量巨大,而且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它的经济.............
  • 回答
    在我看来,国产游戏里一股脑地塞进“比武”或者说“打斗”元素,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细想起来,它背后确实有不少原因在支撑着。这不单单是“为了打而打”,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和市场需求的巧妙结合。首先,咱们得回到中国玩家最熟悉的那些游戏类型上。从街机时代那会儿的《三国志》、《西游记》横版过关,到后来电脑上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车迷心中的一个疑惑。新一代菲斯塔(我理解你指的是2019年之后的改款车型,特别是海外市场上的那款,因为国内的菲斯塔定位和思域有明显差异,国内的菲斯塔更偏向运动性能,但受众群体依旧比思域小很多)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数据上,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越了.............
  • 回答
    关于山东男人个子普遍比其他省份男人高一些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先天因素:地理环境与遗传的“双重奏” 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东地区,特别是鲁北和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充足的粮.............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下,女足的表现明显优于男足,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强”这个字,得辩证看待。说女足比男足强,更多的是从国际赛场的成绩和影响力来说的。铿锵玫瑰在亚洲赛场上是常.............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屏幕的尺寸和比例,看似简单,但要理解其中“大一倍还多”的差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屏幕的“尺寸”通常指的是对角线长度,也就是屏幕从一个角到对角的那个距离。所以,7.9英寸和5.1英寸,这只是对角线上的长度差。对角线长了,屏幕肯定更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说“大一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触及到了字符编码和字符串处理的本质。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彻底明白为什么你看到的“不一样”,以及 ` ` 这个神秘的小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你描述的场景。我猜测你是在编程或者文本处理的上下文中遇到的这个问题,比如在Python、Java、C++等语言中。场.............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心理和认知学原理。咱们不搞那些生硬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堆字母,咱们先说第一种情况:在一堆“T”里面找“I”。你看着这片“T”的海洋,眼睛在搜寻。这个时候,你大脑里有个“模板”是“I”。你看到一个字母,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它和“I”的模板比.............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关于公共场所女厕所比男厕所设计得大一些的现象,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照顾”女性,而是涉及了多方面的考量,包括生理差异、使用习惯、效率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得从女性独特的生理需求说起。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卫生巾、护垫等生理用品。这些物品的更换.............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用户都碰到过这个情况,也确实有点让人疑惑。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64位软件普遍比32位版本要“壮实”一些,以及为什么游戏这块似乎是个例外。首先,得理解32位和64位之间的根本区别,这就像是给电脑处理信息设置了不同的“车道宽度”。为什么64位软件普遍比32位大?简单来说,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