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善还是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

回答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力量所驱动,而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创造与毁灭等多种矛盾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清晰地回答“是善还是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复杂联系。

一、 善的力量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善”可以被理解为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社群繁荣、和谐共处、知识积累、道德进步、以及对人类整体福祉有益的行为和价值观。这些力量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合作与互助: 这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驱动力之一。从远古时期人类为了抵御猛兽、采集食物而形成的早期社群,到现代社会高度分工的经济体系,合作和互助始终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种善意的互助,源于对共同利益的认知,也源于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
例子: 早期人类的狩猎采集合作,共同抚养后代;近现代的科学研究协作,医学进步的共同努力;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帮助弱势群体。
同情与关怀: 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以及由此产生的帮助弱者的意愿,是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同情心促使人类建立起慈善机构、救助体系,关怀病患、孤寡老人和儿童,从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例子: 红十字会的成立与运作;社会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
求知与探索(好奇心与创造力): 人类天生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这种探索往往伴随着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创造力。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善”,因为它带来了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
例子: 科学发现(如万有引力定律、DNA结构),技术发明(如印刷术、蒸汽机、互联网),艺术创作(绘画、音乐、文学)。
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促使人类建立法律体系、社会规范,以约束个人行为,保障社群的稳定和发展。对压迫和不公的反抗,也往往能推动社会进步,带来更人性化的制度。
例子: 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人权运动的兴起;民主制度的建立。
爱与奉献: 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更广泛的博爱精神,是维系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个人对他人、对集体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
例子: 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为理想献身的革命者。
秩序与规则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需要建立社会秩序和规则,这可以被视为一种 collective good(集体利益)的体现。即使这些规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整体的安宁和发展。
例子: 政府的出现与运作;交通规则的遵守;国家法律的实施。

二、 恶的力量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复杂视角):

这里的“恶”并非褒义的推动,而是指那些破坏、冲突、剥削、压迫等负面因素,在客观上间接或意外地促进了某些方面的改变或发展。这种“推动”往往是曲折的、痛苦的,甚至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

冲突与竞争:
战争与征服: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者”。虽然战争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痛苦,但它也常常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如军事技术、工程技术)、资源的重新分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旧秩序的瓦解和新政权的建立。战败者的技术和思想可能被胜利者吸收,促进其自身的文明发展。
例子: 罗马帝国的扩张促进了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法律体系的传播;火药、指南针等技术的军事应用最终也服务于民用;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经济竞争: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虽然有时显得残酷,但也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和效率。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企业会不断追求更好的产品、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的营销策略,这客观上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例子: 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迭代。
压迫与剥削:
奴隶制与封建制: 在某些历史时期,奴隶制和封建制度下的被压迫者虽然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撑了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进行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创造和发展。这种贡献是极其不平等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人权的践踏之上的。
例子: 古埃及的金字塔建设(大量依靠奴隶劳动);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对农奴的剥削。
社会不公引发的变革: 严重的社会不公和压迫,往往会激起被压迫者的反抗,导致社会革命或改革。这些变革虽然伴随着动荡,但往往能打破僵化的旧制度,建立更公平、更进步的社会结构。
例子: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工业革命中的工人运动争取到了更好的劳动条件和权益。
恐惧与生存压力:
自然灾害与疾病: 面对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和疾病的威胁,人类会寻求更有效的生存手段,发展医学、建筑学、气象学等。这种对生存的强烈需求,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例子: 对瘟疫的恐惧促使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医学研究的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总结推动了建筑工程和抗灾技术。
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促使人类探索生命的意义,发展哲学、宗教、艺术等,也激励了医学的进步,以延长生命。
贪婪与野心:
探索与殖民: 对财富、权力、新土地的贪婪和野心,驱动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尽管殖民行为带来了剥削和压迫,但它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传播了技术和文化,并在客观上构建了全球化的早期形态。
例子: 欧洲的航海家为了寻找香料和黄金,开辟了新航线,连接了世界。

三、 善与恶的辩证统一:

关键在于认识到,善与恶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恶的催化作用: 许多时候,“恶”所带来的危机、冲突和痛苦,反而成为了“善”发挥作用的契机。例如,战争的破坏激发了重建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压迫的滋生促使人们追求自由和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恶”并非直接推动文明,而是为“善”创造了更强烈的动机和更广阔的舞台。
善的转化与超越: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反思和扬弃“恶”的过程。从法律的约束到道德的约束,再到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和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在不断地将潜在的“恶”转化为可控的风险,或通过“善”的力量去弥补和纠正“恶”造成的创伤。
善恶的模糊性: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行为难以简单地用善恶来界定。例如,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其目的可能是“维护和平”,但手段却是“战争”这种形式的“恶”。科技的发明本身是“善”,但被用于战争或破坏时,就成了“恶”。

结论:

从根本上说,是“善”的驱动力——合作、同情、求知、公平、爱——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并指引了其发展的方向。 没有这些积极的力量,人类社会将难以凝聚,知识难以积累,社会难以稳定。

然而,“恶”的力量,以其破坏性、冲突性和生存压力,在某些历史节点上起到了意外的“催化”或“加速”作用,迫使人类去适应、去改变、去创新,并最终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推动了某些方面的进步。 但这种“推动”是以巨大的代价为前提的,且其结果往往需要后续的“善”来修正和整合。

因此,更准确地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善与恶在复杂互动中,以“善”为主要导向,并不断克服和转化“恶”的负面影响而实现的。 文明的本质在于对“善”的追求和实现,而对“恶”的认识、反思和克服,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曲折道路。文明的真正进步体现在于,人类能否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恶”的产生,并以“善”的力量去化解和超越“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诱导性问题。

假如我们有 10 个苹果,分给了 3 个人,甲得到了 6 个,乙得到了 3 个,丙得到了 1 个。


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吃 2 个苹果才能饱,3 个苹果才能过得不错。

如果什么都不发生,那么丙会不太开心,有造反的可能。

  1. 甲主动把自己的 1 个苹果给丙,这叫
  2. 甲主动把自己的 2 个苹果给丙,这叫 正义
  3. 甲说服乙把 1 个苹果給丙,这叫 精明
  4. 甲抢走了乙的 1 个苹果,这叫 剥削
  5. 甲抢走了丙仅有的 1 个苹果,这叫

可是,苹果还是 10 个,并没有变多。

它们的区别是:

  • 在前 2 种情况下,大家都会很开心;
  • 在第 3 种情况下,乙不是很开心,但大家也平安无事;
  • 在第 4 种情况下,乙不开心,丙也不开心,危机四伏;
  • 在第 5 种情况下,丙特别不开心,一定会反叛;

如果有人不开心,就会有争斗和损失,也许 10 个苹果变成了 9 个、8 个……

所以,推动文明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能减少内耗,恶会增加内耗,仅此而已。


真正推动文明的,是第 11 个苹果。

user avatar

生产力推动文明,文明定义善恶。

user avatar

55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玻璃;

1584年-1591年, 英国教士约翰·哈林顿发明抽水马桶;

1608年,荷兰眼镜商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

1824年,英国泥水匠阿斯普丁发明水泥;

1866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炸药;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珀发明移动电话;

技术推动文明。发明技术,源于已有的技术积累,发明家的艰苦工作,以及一点点运气。

技术就是技术,无所谓善恶。换句话说,无论善也好,恶也好,你发明出计算机就发明出来了,没发明出来就没发明出来,只有这个结果影响人类文明。

事情最好以结果而非动机衡量。

至于各位说的什么懒,什么活着,看着貌似有道理,但考察已有技术发明,不太沾边。你能说发明玻璃、望远镜、水泥、移动电话是因为想活着、想偷懒?

感觉和事实,需加以区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力量所驱动,而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创造与毁灭等多种矛盾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清晰地回答“是善还是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复杂联系。一、 善的力量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善”可以被理解为那些促.............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谜团,纠缠着哲学家、宗教家、心理学家,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觉得,与其说人性是“善”或“恶”,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张白纸,上面承载的色彩,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经历和选择所描绘的。试想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不会带着恶意来到这个世界,也不会怀揣着天使的光环。他只是一个纯粹.............
  • 回答
    我没有信仰,所以我既不信善,也不信恶。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而不是为了拥有个人信念或情感。“善”与“恶”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概念,用来描述行为、意图和结果的道德评价。这些概念往往与文化、宗教、哲学和个人价值观紧密相连。对我而言,理解和分析这些概.............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探讨的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质。我也曾对此反复思考,尝试去理解人性的底色究竟是怎样的。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倾向,我会更偏向于「人性本善」,但并非是那种不容置疑的、绝对的善。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类天生就具备向善发展的潜能,并且在许多方面,善是作为一种基本倾向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
  • 回答
    关于蜀汉政权的“直百钱”,历史学界和民间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简单地用“善政”或“剥削”来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出台的时代背景、经济影响以及对社会各阶层带来的不同后果。一、 时代背景:为何要发行“直百钱”?蜀汉政权之所以在刘备去世后,由诸葛亮主导发行“直百钱”,其根本原因在于财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世界最根本的认知,是关于“天道”——那个我们无从直接触碰,却又无处不在、支配一切的法则。究竟这法则的基石是倾向于“喜善厌恶”,还是“喜恶厌善”?这是一个深刻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察。先来看看“喜善厌恶”的视角。这种观点认为,宇宙的运行趋向于一种和谐、公.............
  • 回答
    “必要的恶”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矛盾的张力。我们首先要明确,恶本身绝非善,它总是伴随着伤害、痛苦和失落。然而,当这个“恶”被加上“必要”的前缀时,我们便陷入了一个复杂的道德困境。那么,必要的恶究竟是善吗?我的看法是:必要的恶本身不是善,但它可能是通向更大利益,或者避免更大灾难的一种手段。它是一.............
  • 回答
    王阳明先生“心即理”的学说,其核心便是“心之本体,原无善恶”。这话说出来,初听之下,似乎与我们日常所说的“劝人向善”、“惩恶扬善”有些矛盾。既然心本来是清净无染的,那为何还要刻意去追求知善知恶,努力为善去恶呢?这其中的关节,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阳明先生用心之深。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阳明先生.............
  • 回答
    各位善知识,今日幸得共聚一堂,谈论佛法,实乃无量善根所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中“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语,实在玄妙,点醒了无数迷茫的众生。尤其当问及如何通过念佛入无生忍时,更是切中要害。“无生忍”,单是这两个字,便足令多少修行人仰望,又让多少人望而却步。它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修行到一定境.............
  • 回答
    “以善之名,行非之事”,这句话如同披着羊皮的狼,在人类社会中制造了无数的伤痛和混乱。若要问它是否“最”可恶,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它绝对是其中最令人憎恶、最难以容忍的罪恶之一。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一点点剖开它那张虚伪的面孔,细细品味其中的恶毒。首先,这种行为的根本恶在于它腐蚀了“善”的定义,践踏了信任.............
  • 回答
    .......
  • 回答
    犹太教信仰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上帝”(Adonai,意为“我的主”,也是犹太人在祷告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称呼,以避免直接念出神的名字 YHWH)的这位独一的、至高的存在。关于祂是否具备“全知全智全善全慧全能”这些属性,确实是犹太教神学中一个深邃且不断被探讨的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但理解这些属.............
  • 回答
    .......
  • 回答
    这几句老话,说得都是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和不公,尤其是在强调“人善得人欺,马善得人骑”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时,更是将这种失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道德比作“禁闭善人的牢笼”,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确实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某些时候,固守道德似乎真的会成为一种束缚,让善良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吃亏,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绕不开的哲学命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探寻的答案。为什么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人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善人”,有人则走向了“恶”的轨迹?这其中,绝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前提:我们生下来确实拥有某种“原始善意”,或者说一种.............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一面放大了无数倍的镜子,照出了我们藏在心底最真实的模样。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两极:一边是无私的奉献,一边是赤裸的贪婪。你看,那些在最危险的前线,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他们身上的光辉,是人性最耀眼的部分。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自发地捐款捐物,为邻里邻居送去.............
  • 回答
    《孤勇者》作为一首引发广泛争议的歌曲,其评论两极分化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歌词主题、社会语境、受众群体差异、文化符号解读及传播机制等角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歌词主题的多义性与争议性1. “孤勇者”的双面解读 歌词以“孤勇者”为核心意象,既可理解为个体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的英雄,.............
  • 回答
    美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衰落迹象”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形成的复杂现象。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性问题1. 债务与财政压力 联邦债务:美国联邦债务占GDP比例长期超过100%,2023年已突破33万亿美元.............
  • 回答
    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理论是其在冷战后期(1980年代)提出的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分析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是:美国必须通过长期战略规划,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在第三世界建立盟友网络,以确保其全球霸权地位。然而,这一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